夏紀
關燈
小
中
大
《汲郡古文》雲:‘太康居斟尋,羿亦居之,桀又居之。
’乃隐括之辭,非原文。
《水經注》稱薛瓒《漢書集注》,裴骃《史記集解序》、顔師古《漢書叙例》作‘臣瓒’,以為‘莫知姓氏’,裴氏又稱其書名《漢書音義》,皆與郦氏異。
《穆天子傳》叙錄有校書郎傅瓒者曾參與校理之役,《史記索隐》以為即臣瓒,又引劉孝标說以為于瓒。
《叙例》謂臣瓒‘舉駁前說,喜引《竹書》’。
《索隐》以為傅瓒,疑是。
臣瓒所引《竹書》,稱《汲郡古文》或《汲冢古文》。
[八]薛瓒《漢書集注》:……(《汲郡古文》)又雲……羿亦居之。
《水經·巨洋水注》 臣瓒曰:……《汲郡古文》雲:……羿亦居之。
《漢書·地理志》注 臣瓒雲:……《汲冢古文》雲:……羿亦居之。
《史記·夏本紀》正義 《汲冢古文》雲:……羿亦居之。
《史記·周本紀》正義 案:《巨洋水注》等書引《汲冢古文》雲:‘太康居斟尋,羿亦居之,桀又居之。
’《存真》、《輯校》據此作‘【羿居斟尋】’。
[九]《紀年》曰:帝相即位,處商丘。
《太平禦覽》卷八二皇王部 案:《輯校》‘帝相’作‘後相’(《存真》同),‘處’作‘居’,影宋刻及鮑刻《禦覽》皆與所引異。
《左傳·僖公三十一年》:‘冬,狄圍衛,衛遷于帝丘。
蔔曰三百年。
衛成公夢康叔曰:“相奪予享。
”公命祀相,甯武子不可,曰:“鬼神非其族類,不歆其祀。
杞、鄫何事?相之不享于此,久矣!非衛之罪也。
”’是帝相曾處帝丘。
王應麟《通鑒地理通釋》卷四因謂‘今按“商丘”當作“帝丘”’。
《存真》雲:‘“商”當為“帝”。
帝丘,秦漢之濮陽,……《左傳》“衛遷帝丘,衛成公命祀相”,是也。
’(雷學淇《考訂竹書紀年》卷二說同)疑是。
[一0]《紀年》曰:(帝相)元年,征淮夷。
《太平禦覽》卷八二皇王部 案:《存真》、《輯校》作‘元年,征淮夷、畎夷’。
據《路史》增‘畎夷’二字。
《輯校》又引《後漢書·西羌傳》:‘後相即位,元年,乃征畎夷。
’《存真》未收。
《訂補》雲:‘按《西羌傳》雲:“後相即位,乃征畎夷”,注不雲出《紀年》,王氏蓋以《西羌傳》三代事多本《紀年》而推定之,惟欠釋明,偶失。
’《存真》、《輯校》所引《路史·後紀》卷一三注,見本書附錄。
甲骨文所記方國有‘隹屍’(《殷虛書契後編》下三六·六),郭沫若同志雲:‘蔔辭有隹屍,殆即淮夷。
’(《殷契粹編》考釋頁五)有關‘淮夷’史事,屢見西周金文及先秦典籍。
[一一]《紀年》:二年,征風夷及黃夷。
《太平禦覽》卷八二皇王部 (《竹書紀年》曰):後相即位,二年,征黃夷。
《後漢書·東夷傳》注 《竹書紀年》曰:(相)二年,征黃夷。
《通鑒外紀》卷二 案:《輯校》所引尚有《路史·後紀》卷一三注一條,見本書附錄。
雷學淇《竹書紀年義證》卷八雲:‘《後漢書·東夷傳》曰:“夷有九種,曰畎夷、于夷、方夷、黃夷、白夷、赤夷、玄夷、風夷、陽夷。
”……黃白赤玄以服色而别者,與方風等皆近海之夷。
’ [一二](《竹書紀年》曰):(後相)七年,于夷來賓。
《後漢書·東夷傳》注 《紀年》曰:(相)七年,(幹夷來賓)。
《通鑒外紀》卷二 案:《通鑒外紀》作‘幹夷’,誤。
《存真》、《輯校》所引《路史·後紀》卷一三注,見本書附錄。
甲骨文中所記方國有‘盂方’(《殷虛書契後編》上一八·六),且屢見,郭沫若同志雲:‘所謂盂方者,可知乃殷東方之國也。
……宋地亦有名盂者,《春秋·僖二十一年》“宋公、楚子、陳侯、蔡侯、鄭伯、曹伯會于盂”。
杜注:“宋地,襄邑西北有盂亭。
”地在河南睢縣。
又《左傳·哀二十六年》:“六子在唐盂”,顧棟高謂與睢縣之盂為一地。
餘意蔔辭之盂方當即此附近之古國。
’(《蔔辭通纂》考釋頁一二七)‘盂方’當即‘于夷’。
楊樹達《積微居甲文說》雲:‘于夷即蔔辭之盂方。
’(卷下頁四四)陳逢衡《竹書紀年集證》卷一0、雷學淇《竹書紀年義證》卷八皆謂‘于夷’即《禹貢》之‘嵎夷’。
《禹貢》戰國時人所為,距商代已遠,且地在今山東蓬萊一帶濱海之地(顧颉剛先生說,見《中國古代地理名着選讀》頁一三),地望亦不甚合。
[一三]薛瓒《漢書集注》雲:按《汲郡古文》:相居斟灌。
《水經·巨洋水注》 案:《存真》、《輯校》均引有《漢書·地理志》注,《訂補》雲:‘《漢書·地理志》注無引臣瓒此注,朱、王二氏偶失檢,誤引。
’又《輯校》所引《路史·後紀》卷一三注,見本書附錄。
《帝王世紀》:‘帝相一名相安,自太康已來,夏政淩遲,為羿所逼,乃徙商丘,依同姓諸侯斟灌、斟尋氏。
’(《禦覽》卷八二引) [一四](《竹書紀年》曰):後少康即位,方夷來賓。
《後漢書·東夷傳》注 案:《存真》後有‘獻其樂舞’四字。
《輯校》雲:‘《路史·後紀》十三注引此,下有“獻其樂舞”四字,疑涉帝發時事而誤。
’《存真》、《輯校》所引《路史·後紀》注,見本書附錄。
楊樹達《積微居甲文說》雲:‘蔔辭關涉方族者至多,……方在殷時為一至強之國族,其事灼灼甚明。
……《後漢書·東夷傳》……李注引《竹書紀年》曰:“少康即位,方夷來賓。
”據此知方族之立國,遠在夏時,少康中興,方嘗效順。
’(卷下頁四二至四四) [一五]《紀年》曰:帝甯居原,自遷于老丘。
《太平禦覽》卷八二皇王部 案:《禦覽》影宋刻本‘老丘’
’乃隐括之辭,非原文。
《水經注》稱薛瓒《漢書集注》,裴骃《史記集解序》、顔師古《漢書叙例》作‘臣瓒’,以為‘莫知姓氏’,裴氏又稱其書名《漢書音義》,皆與郦氏異。
《穆天子傳》叙錄有校書郎傅瓒者曾參與校理之役,《史記索隐》以為即臣瓒,又引劉孝标說以為于瓒。
《叙例》謂臣瓒‘舉駁前說,喜引《竹書》’。
《索隐》以為傅瓒,疑是。
臣瓒所引《竹書》,稱《汲郡古文》或《汲冢古文》。
[八]薛瓒《漢書集注》:……(《汲郡古文》)又雲……羿亦居之。
《水經·巨洋水注》 臣瓒曰:……《汲郡古文》雲:……羿亦居之。
《漢書·地理志》注 臣瓒雲:……《汲冢古文》雲:……羿亦居之。
《史記·夏本紀》正義 《汲冢古文》雲:……羿亦居之。
《史記·周本紀》正義 案:《巨洋水注》等書引《汲冢古文》雲:‘太康居斟尋,羿亦居之,桀又居之。
’《存真》、《輯校》據此作‘【羿居斟尋】’。
[九]《紀年》曰:帝相即位,處商丘。
《太平禦覽》卷八二皇王部 案:《輯校》‘帝相’作‘後相’(《存真》同),‘處’作‘居’,影宋刻及鮑刻《禦覽》皆與所引異。
《左傳·僖公三十一年》:‘冬,狄圍衛,衛遷于帝丘。
蔔曰三百年。
衛成公夢康叔曰:“相奪予享。
”公命祀相,甯武子不可,曰:“鬼神非其族類,不歆其祀。
杞、鄫何事?相之不享于此,久矣!非衛之罪也。
”’是帝相曾處帝丘。
王應麟《通鑒地理通釋》卷四因謂‘今按“商丘”當作“帝丘”’。
《存真》雲:‘“商”當為“帝”。
帝丘,秦漢之濮陽,……《左傳》“衛遷帝丘,衛成公命祀相”,是也。
’(雷學淇《考訂竹書紀年》卷二說同)疑是。
[一0]《紀年》曰:(帝相)元年,征淮夷。
《太平禦覽》卷八二皇王部 案:《存真》、《輯校》作‘元年,征淮夷、畎夷’。
據《路史》增‘畎夷’二字。
《輯校》又引《後漢書·西羌傳》:‘後相即位,元年,乃征畎夷。
’《存真》未收。
《訂補》雲:‘按《西羌傳》雲:“後相即位,乃征畎夷”,注不雲出《紀年》,王氏蓋以《西羌傳》三代事多本《紀年》而推定之,惟欠釋明,偶失。
’《存真》、《輯校》所引《路史·後紀》卷一三注,見本書附錄。
甲骨文所記方國有‘隹屍’(《殷虛書契後編》下三六·六),郭沫若同志雲:‘蔔辭有隹屍,殆即淮夷。
’(《殷契粹編》考釋頁五)有關‘淮夷’史事,屢見西周金文及先秦典籍。
[一一]《紀年》:二年,征風夷及黃夷。
《太平禦覽》卷八二皇王部 (《竹書紀年》曰):後相即位,二年,征黃夷。
《後漢書·東夷傳》注 《竹書紀年》曰:(相)二年,征黃夷。
《通鑒外紀》卷二 案:《輯校》所引尚有《路史·後紀》卷一三注一條,見本書附錄。
雷學淇《竹書紀年義證》卷八雲:‘《後漢書·東夷傳》曰:“夷有九種,曰畎夷、于夷、方夷、黃夷、白夷、赤夷、玄夷、風夷、陽夷。
”……黃白赤玄以服色而别者,與方風等皆近海之夷。
’ [一二](《竹書紀年》曰):(後相)七年,于夷來賓。
《後漢書·東夷傳》注 《紀年》曰:(相)七年,(幹夷來賓)。
《通鑒外紀》卷二 案:《通鑒外紀》作‘幹夷’,誤。
《存真》、《輯校》所引《路史·後紀》卷一三注,見本書附錄。
甲骨文中所記方國有‘盂方’(《殷虛書契後編》上一八·六),且屢見,郭沫若同志雲:‘所謂盂方者,可知乃殷東方之國也。
……宋地亦有名盂者,《春秋·僖二十一年》“宋公、楚子、陳侯、蔡侯、鄭伯、曹伯會于盂”。
杜注:“宋地,襄邑西北有盂亭。
”地在河南睢縣。
又《左傳·哀二十六年》:“六子在唐盂”,顧棟高謂與睢縣之盂為一地。
餘意蔔辭之盂方當即此附近之古國。
’(《蔔辭通纂》考釋頁一二七)‘盂方’當即‘于夷’。
楊樹達《積微居甲文說》雲:‘于夷即蔔辭之盂方。
’(卷下頁四四)陳逢衡《竹書紀年集證》卷一0、雷學淇《竹書紀年義證》卷八皆謂‘于夷’即《禹貢》之‘嵎夷’。
《禹貢》戰國時人所為,距商代已遠,且地在今山東蓬萊一帶濱海之地(顧颉剛先生說,見《中國古代地理名着選讀》頁一三),地望亦不甚合。
[一三]薛瓒《漢書集注》雲:按《汲郡古文》:相居斟灌。
《水經·巨洋水注》 案:《存真》、《輯校》均引有《漢書·地理志》注,《訂補》雲:‘《漢書·地理志》注無引臣瓒此注,朱、王二氏偶失檢,誤引。
’又《輯校》所引《路史·後紀》卷一三注,見本書附錄。
《帝王世紀》:‘帝相一名相安,自太康已來,夏政淩遲,為羿所逼,乃徙商丘,依同姓諸侯斟灌、斟尋氏。
’(《禦覽》卷八二引) [一四](《竹書紀年》曰):後少康即位,方夷來賓。
《後漢書·東夷傳》注 案:《存真》後有‘獻其樂舞’四字。
《輯校》雲:‘《路史·後紀》十三注引此,下有“獻其樂舞”四字,疑涉帝發時事而誤。
’《存真》、《輯校》所引《路史·後紀》注,見本書附錄。
楊樹達《積微居甲文說》雲:‘蔔辭關涉方族者至多,……方在殷時為一至強之國族,其事灼灼甚明。
……《後漢書·東夷傳》……李注引《竹書紀年》曰:“少康即位,方夷來賓。
”據此知方族之立國,遠在夏時,少康中興,方嘗效順。
’(卷下頁四二至四四) [一五]《紀年》曰:帝甯居原,自遷于老丘。
《太平禦覽》卷八二皇王部 案:《禦覽》影宋刻本‘老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