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三
關燈
小
中
大
》或《汲冢古文》雲:‘太康居斟尋,羿亦居之,桀又居之。
’ [一九]征淮、畎。
注:淮夷、畎夷。
《紀年》雲:元年。
《後紀》卷一三上 案:《太平禦覽》卷八二引《紀年》雲:‘帝相即位,……元年,征淮夷。
’《後漢書·西羌傳》雲:‘後相即位,元年,乃征畎夷。
’ [二0]二年,征風、黃夷。
七年,于夷來賓。
注:并《紀年》。
《後紀》卷一三上 案:《太平禦覽》卷八二引《紀年》雲:‘帝相即位,……二年,征風夷及黃夷。
’《後漢書·東夷傳》注引《竹書紀年》雲:‘七年,于夷來賓。
’ [二一]《汲古文》雲:相居斟灌。
《後紀》卷一三上注 案:《水經·巨洋水注》引《汲郡古文》雲:‘相居斟灌。
’ [二二]方夷來賓,獻其樂舞。
注:《後漢書》及《汲紀年》。
《後紀》卷一三下注 案:《後漢書·東夷傳》注引《竹書紀年》雲:‘後少康即位,方夷來賓。
’又《東夷傳》雲:‘自少康已後,世服王化,遂賓于王門,獻其樂舞。
’ [二三]《紀年》:帝甯居原,自原遷于老王。
《後紀》卷一三下注 案:影宋蜀刻本《太平禦覽》卷八二引《紀年》雲:‘帝甯居原,自遷于老王。
’‘老王’為‘老丘’之誤,鮑刻本作‘老丘’。
(所據他宋本作‘老丘’,或鮑氏所改,今不可知。
)《路史》沿蜀刻《禦覽》之誤,可證所據确為《禦覽》。
[二四]《紀年》雲:夏柏杼子之東征,獲狐九尾。
《後紀》卷一三下注 案:《太平禦覽》卷九0九引《書紀年》雲:‘夏伯杼子東征,獲狐九尾。
’ [二五]帝槐,一曰芬,是為祖武,立三歲而東九夷來禦。
注:畎、于、方、黃、白、赤、玄、風、陽凡九,見《竹書》及《後漢書》。
《後紀》卷一三下 案:《後漢書·東夷傳》雲:‘夷有九種,曰畎夷、于夷、方夷、黃夷、白夷、赤夷、玄夷、風夷、陽夷。
’注引《竹書紀年》曰:‘後芬發即位,三年,九夷來禦。
’ [二六](帝槐)二十有六歲陟。
注:《紀年》:四十四年。
《後紀》卷一三下 案:《太平禦覽》卷八二引《紀年》曰:‘後芬立四十四年。
’ [二七]芒如之元年,首以玄圭賓于河。
注:見《紀年》。
《紀年》雲:東狩于海,獲大魚。
《後紀》卷一三下注 案:《太平禦覽》卷八二引《紀年》曰:‘後芒即位,元年,以玄圭賓于河。
東狩于海,獲大魚。
’ [二八]《紀年》:後亡陟,年五十八。
《後紀》卷一三下注 案:《太平禦覽》卷八二引《紀年》曰:‘後芒陟位,五十八年。
’ [二九](帝洩)二十有一歲,六夷來禦,于是始加爵命。
注:畎、白、赤、玄、風、陽之六夷也。
《紀年》雲:繇是服從。
《後紀》卷一三下注 案:《後漢書·東夷傳》注引《竹書紀年》曰:‘後洩二十一年,命畎夷、白夷、赤夷、玄夷、風夷、陽夷。
’又《西羌傳》雲:‘至于後洩,始加爵命,由是服從。
’《路史》所引‘繇是服從’四字,乃《後漢書·西羌傳》文,誤為《紀年》。
[三0](後洩)二十歲陟。
注:《紀年》:二十一。
《後紀》卷一三下 [三一](帝不降)六歲,伐九苑。
注:《紀年》。
《後紀》卷一三下 案:《太平禦覽》卷八二引《紀年》曰:‘不降即位,六年,伐九苑。
’ [三二](帝不降)五十有九歲陟。
注:《紀年》六十九。
《後紀》卷一三下 案:《太平禦覽》卷八二引《紀年》:‘不降即位,……六十九年。
’ [三三]帝胤甲。
注:見《汲紀年》。
《後紀》卷一三下注 案:《太平禦覽》卷八二引《紀年》曰:‘帝廑一名胤甲。
’《 路史》同卷又雲:‘帝廑一曰頓,立二十歲而陟,子胤甲立。
’以胤甲為帝廑子,與《紀年》異。
《存真》誤引《路史》文,以為出于《紀年》,反以《禦覽》所引為誤。
《輯校》從《禦覽》之說,不列胤甲一代,補以孔甲,是。
《訂補》改從《存真》。
[三四]胤甲在位四十歲,後居西河,天有祅孽,十日并照于東陽,其年胤甲陟。
注:以上《紀年》。
《後紀》卷一三下 案:《太平禦覽》卷四引《汲冢書》曰:‘胤甲居于河西,天有妖孽,十日并出。
’又卷八二引《紀年》曰:‘帝廑一名胤甲,即位,居西河,天有妖孽,十日并出。
’《通鑒外紀》卷二注引《汲冢紀年》曰:‘胤甲即位,居西河,十日并出,其年胤甲陟。
’ [三五]《紀年》雲:後昊立三年。
《後紀》卷一三下注 案:《太平禦覽》卷八二引《紀年》曰:‘後昊立三年。
’ [三六]帝敬發一曰惠。
注:見《紀年》。
是為後敬。
注:同上。
《後紀》卷一三下 案:《太
’ [一九]征淮、畎。
注:淮夷、畎夷。
《紀年》雲:元年。
《後紀》卷一三上 案:《太平禦覽》卷八二引《紀年》雲:‘帝相即位,……元年,征淮夷。
’《後漢書·西羌傳》雲:‘後相即位,元年,乃征畎夷。
’ [二0]二年,征風、黃夷。
七年,于夷來賓。
注:并《紀年》。
《後紀》卷一三上 案:《太平禦覽》卷八二引《紀年》雲:‘帝相即位,……二年,征風夷及黃夷。
’《後漢書·東夷傳》注引《竹書紀年》雲:‘七年,于夷來賓。
’ [二一]《汲古文》雲:相居斟灌。
《後紀》卷一三上注 案:《水經·巨洋水注》引《汲郡古文》雲:‘相居斟灌。
’ [二二]方夷來賓,獻其樂舞。
注:《後漢書》及《汲紀年》。
《後紀》卷一三下注 案:《後漢書·東夷傳》注引《竹書紀年》雲:‘後少康即位,方夷來賓。
’又《東夷傳》雲:‘自少康已後,世服王化,遂賓于王門,獻其樂舞。
’ [二三]《紀年》:帝甯居原,自原遷于老王。
《後紀》卷一三下注 案:影宋蜀刻本《太平禦覽》卷八二引《紀年》雲:‘帝甯居原,自遷于老王。
’‘老王’為‘老丘’之誤,鮑刻本作‘老丘’。
(所據他宋本作‘老丘’,或鮑氏所改,今不可知。
)《路史》沿蜀刻《禦覽》之誤,可證所據确為《禦覽》。
[二四]《紀年》雲:夏柏杼子之東征,獲狐九尾。
《後紀》卷一三下注 案:《太平禦覽》卷九0九引《書紀年》雲:‘夏伯杼子東征,獲狐九尾。
’ [二五]帝槐,一曰芬,是為祖武,立三歲而東九夷來禦。
注:畎、于、方、黃、白、赤、玄、風、陽凡九,見《竹書》及《後漢書》。
《後紀》卷一三下 案:《後漢書·東夷傳》雲:‘夷有九種,曰畎夷、于夷、方夷、黃夷、白夷、赤夷、玄夷、風夷、陽夷。
’注引《竹書紀年》曰:‘後芬發即位,三年,九夷來禦。
’ [二六](帝槐)二十有六歲陟。
注:《紀年》:四十四年。
《後紀》卷一三下 案:《太平禦覽》卷八二引《紀年》曰:‘後芬立四十四年。
’ [二七]芒如之元年,首以玄圭賓于河。
注:見《紀年》。
《紀年》雲:東狩于海,獲大魚。
《後紀》卷一三下注 案:《太平禦覽》卷八二引《紀年》曰:‘後芒即位,元年,以玄圭賓于河。
東狩于海,獲大魚。
’ [二八]《紀年》:後亡陟,年五十八。
《後紀》卷一三下注 案:《太平禦覽》卷八二引《紀年》曰:‘後芒陟位,五十八年。
’ [二九](帝洩)二十有一歲,六夷來禦,于是始加爵命。
注:畎、白、赤、玄、風、陽之六夷也。
《紀年》雲:繇是服從。
《後紀》卷一三下注 案:《後漢書·東夷傳》注引《竹書紀年》曰:‘後洩二十一年,命畎夷、白夷、赤夷、玄夷、風夷、陽夷。
’又《西羌傳》雲:‘至于後洩,始加爵命,由是服從。
’《路史》所引‘繇是服從’四字,乃《後漢書·西羌傳》文,誤為《紀年》。
[三0](後洩)二十歲陟。
注:《紀年》:二十一。
《後紀》卷一三下 [三一](帝不降)六歲,伐九苑。
注:《紀年》。
《後紀》卷一三下 案:《太平禦覽》卷八二引《紀年》曰:‘不降即位,六年,伐九苑。
’ [三二](帝不降)五十有九歲陟。
注:《紀年》六十九。
《後紀》卷一三下 案:《太平禦覽》卷八二引《紀年》:‘不降即位,……六十九年。
’ [三三]帝胤甲。
注:見《汲紀年》。
《後紀》卷一三下注 案:《太平禦覽》卷八二引《紀年》曰:‘帝廑一名胤甲。
’《 路史》同卷又雲:‘帝廑一曰頓,立二十歲而陟,子胤甲立。
’以胤甲為帝廑子,與《紀年》異。
《存真》誤引《路史》文,以為出于《紀年》,反以《禦覽》所引為誤。
《輯校》從《禦覽》之說,不列胤甲一代,補以孔甲,是。
《訂補》改從《存真》。
[三四]胤甲在位四十歲,後居西河,天有祅孽,十日并照于東陽,其年胤甲陟。
注:以上《紀年》。
《後紀》卷一三下 案:《太平禦覽》卷四引《汲冢書》曰:‘胤甲居于河西,天有妖孽,十日并出。
’又卷八二引《紀年》曰:‘帝廑一名胤甲,即位,居西河,天有妖孽,十日并出。
’《通鑒外紀》卷二注引《汲冢紀年》曰:‘胤甲即位,居西河,十日并出,其年胤甲陟。
’ [三五]《紀年》雲:後昊立三年。
《後紀》卷一三下注 案:《太平禦覽》卷八二引《紀年》曰:‘後昊立三年。
’ [三六]帝敬發一曰惠。
注:見《紀年》。
是為後敬。
注:同上。
《後紀》卷一三下 案:《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