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二章

關燈
春分時節,天氣暖洋洋的,太陽從淡白色的雲陣中放出平和的光線;田野裡長出綠茸茸的紅花草和油菜;紅花草開着淡紅色的花;油菜花金黃燦爛;滿山遍野,杜鵑怒放,紅的黃的粉的,交相輝映。

     這時期,大地複蘇,河水解凍,蛤蟆、鳅魚、鳝魚、鲫魚都在水田和溝渠裡活躍起來。

    一群群的鴨、鵝,清早從籠裡走出,奔赴田野、水塘;傍晚,它們大腹便便地一搖一擺地又踏上歸途。

    牛羊相呼,結伴而行。

    大地充滿了活力。

     這裡在紅色政權建立之前,大部土地集中在地主手裡——多的到百分之八十,少的也占百分之六十,農民租種土地,勤勞耕作,也得不到溫飽。

    工農兵政權建立後,農民平分了土地,深耕細作,放心下肥。

    農忙時期,不論春耕夏耘,秋收冬藏,隻要有紅軍或黨政機關駐紮的地方,就得到了他們的幫忙。

    農民除了供給紅軍以外,還有餘糧釀酒、喂豬、養雞、養鴨。

    一天三餐,早晚還有糯米甜酒。

    青年和兒童,模仿紅軍的裝束,戴軍帽,打綁腿,俨然是紅軍的預備兵。

    青年婦女,戴着青色或藍色的頭巾,赤着大腳,和男子一樣打柴割草,下田做活,參加各種社會活動。

    閑暇的時候,三三五五的跳舞,唱歌,遊戲;她們欽佩紅軍的英勇,羨慕紅軍的光榮,有的和紅軍交朋友或戀愛,有的鼓勵丈夫、哥哥、弟弟去當紅軍。

     老百姓熱愛自己的軍隊,踴躍參軍。

    還在井岡山時代,很多人參加朱毛紅軍。

    一九三○年,組織一個小師,編入黃公略的第三軍,參加長沙大會戰。

    以後有許多人參加紅軍第五軍、第七軍和二十軍。

    至于羅霄縱隊,絕大多數都是這個地區的人,他們生長在這裡,向東南西北出擊,疲勞的時候,就回紅區來休息。

    他們把自己的心魂,寄在赤色區域這個大家庭中。

    雄壯的蘇區!美麗的蘇區!豐饒的蘇區!自由而幸福的蘇區! 羅霄縱隊經過幾個月的奔波之後又回到了蘇區。

    蘇區人民喜氣洋洋,有的來找丈夫,有的來看兒子,有的來會兄弟。

    送慰勞品的,唱慰勞歌的,給紅軍洗衣服補破爛的,一隊隊,一群群,男男女女,老老少少,你來我往,絡繹不絕。

     北鄉區政府設在村中大祠堂内。

    祠堂門口是塊不大的草場。

    進了大門,橫過走廊,是一塊十五六步見方的院場,左右為廂房,上面是祠堂正殿。

    農忙時節,本來應該人少,但這幾天祠堂裡熱鬧得很,送蔬菜的,擔豬肉的,還有提着雞蛋的,帶着油炸豆腐的,來了一批又一批。

    區政府的工作人員都出動了,清點數目,接收東西。

    把一個本來不大的場院擠得水洩不通。

     從村子西面來了一群婦女,頭上戴青色或藍色頭巾,手中拿着木槌,有些帶了胰子,有些帶着皂角和茶楂餅。

    為首的是個青年女子,齊眉短發,一束劉海整齊地排列在額前,濃眉,丹風眼,大眼睛下的兩酒窩平添了她女性的魅力。

    同其他婦女一樣,她手中也拿了木槌,頭戴着青色頭巾,不同的是頭巾略往後系着,一朵鮮紅的杜鵑花插在左邊頭發上,在紅花映照下,她面色紅潤,容光煥發,一雙有神的眼睛更顯得神采奕奕。

    她就是餘貴秀,作戰參謀馮進文的未婚妻,不過,這秘密尚未公開,知情者僅幾個人。

    快到村口,餘貴秀越發走得快了,士兵們站在村口,自動地列隊歡迎,還有的情不自禁地鼓起掌來,餘貴秀聽見有人在小聲說話:“領頭的是餘隊長,餘貴秀!” “是啊,有名的支前英雄。

    ” “聽說同我們馮參謀是一個村的。

    ” “喝,關系還不錯!” 她知道這裡有熟人,但不知是誰。

    昕到議論他們之間的關系時,臉唰一下紅到耳根,更不敢擡頭細看了。

     “餘隊長來了,餘隊長來了!”有幾個人同她打招呼。

     “同志們,你們辛苦了。

    ”她隻得微笑着揚了揚手,頭還是不好意思地擡起來。

     分别了幾個月,餘貴秀時刻惦念她的未婚夫!出發之前,他們就說好了,這次回來就辦喜事。

    現在大喜的日子就要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