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六 章

關燈
羅霄縱隊在仙梅大戰勝利後繼續向北挺進。

    走着走着,路上的景色忽然變了,村莊口插上了紅旗,貼了蘇維埃政府和紅軍的布告,道旁有個婦女,持紅纓槍,檢查行人。

    她的右邊擺很多茶水,一群兒童戴起紅軍帽子,在茶水後面,整齊的站着,見着騎馬或帶手槍的,就立正敬禮。

    還有些青壯年,衣服五光十色,背着長槍或短槍,走來走去,問東問西,何雲生高興地說: “呵!又到蘇區了。

    ” “有多大?” “聽說有一萬四五千人口。

    ” 何雲生大聲而诙諧地說:“江西到處有蘇維埃政府,到處都革命。

    ” “何止江西!”陳廉不同意。

     “當然隻有江西,你看,中央蘇區在我們江西,中央政府也在江西,黨中央和軍委也在江西。

    ” “哈哈!哈哈!哈哈!你投胎投得好,投在江西人肚子裡,吹起來了。

    ” “吹,那麼你吹吹罷。

    ” “我不要吹,隻說給你們聽就對了。

    辛亥革命,不是從武昌發動的嗎?大革命時代,湖南不是最熱鬧的嗎?湘南暴動不是在湖南嗎?長沙省城不是成立過蘇維埃嗎?湖南不是最出紅軍嗎?多的是,我不羅嗦了。

    ” 何雲生理屈,一時茫然。

     又走了兩個多鐘頭,就到了小蘇區中心,村莊旁邊,有個小演說台,正對北面的大山,演說台前面,橫系紅布匾,上面寫着“二七紀念大會”幾個大字。

    布匾上面,有兩面紅旗,紅旗上各有大紅星,紅星中間,斧頭和鐮刀,互相交叉。

    演說台前站着-一群老百姓——男男女女,大大小小。

    各人拿着小紅旗。

    紅軍就在他們後面和兩側集合,于是,演說台前,工人、農民、老人、小孩、小販、紅軍戰士、遊擊隊員,蘇維埃政府和群衆團體的工作人員,俘虜兵,人山人海,混作一團。

     老百姓特别注意台上的兩面紅旗,他們看着紅旗說: “多漂亮的旗!” “是!”一農民說:“紅旗使我們下力的人有田了。

    ” “我們也得了好處。

    ”一個持着縣赤色工會小旗的中年人插着嘴,“蘇維埃政府頒布了好多保護工人利益的法令……” 桂森也高興地笑着說: “我們更加好,到隊伍以後,家裡還分田,缺勞動力的,有人代耕,甚至幫助挑水,打柴……合作社買東西,家屬有折扣,開會看戲坐頭排。

    至于外籍紅軍,蘇堆埃就劃出紅軍公田,由政府代耕,秋收後以谷折價,把價錢分給外籍紅軍,去年我們機槍排就有三四個人分到三塊大洋。

    ” “是!是!”司令部一個通信員搶着說。

    “我看到管理科長拿一把光洋,分給司令、參謀長和軍械員他們,因為他們是外籍紅軍,也是一個人三塊大洋。

    ” 又一個人說:“杜政委分了沒有呀?” “沒有。

    ” “為什麼?他不是外籍紅軍嗎?” “政委是外籍紅軍,但他婆姨是蘇區的,把他的田也分到她名下了。

    她還在離山街上開了個小鋪子,有些首長,從他門口過,還進去喝過茶哩。

    前幾天我聽丁長生說,他的婆姨李桂榮來,帶了老酒和好吃的東西。

    他已經享受到公田的利益了。

    ” 大家大笑一場。

     這時桂森左側後面,有個龍鐘老人,向前幾步,和桂森斜對着,他左手擡起來,一面摸胡須,一面高興地說: “你是排長?”說完又上下打量桂森,以贊許的口吻說: “喔!有出息,是個好角色。

    ” “不,不,不——”桂森有點害羞似的,“大伯,好大年紀了?” “六十六了。

    ” “有福氣,有福氣。

    ” “搭幫同志們。

    ” “老伯家到這裡有好遠?” “十三裡。

    ” “你還能走這樣遠!” “算什麼!我今天正午聽到你們要來,特意來看看你們。

    ” “伯伯,你真好!” “我剛到這裡,站在你們後面,又聽到你們說紅旗長,紅旗短,這件事我比你們年輕人清楚一點,我今年六十六歲了,看見很多樣子的旗。

    在清朝是龍旗,龍旗是用黃布,裁成三角形,上面畫着一條龍,龍是皇帝,我小時候在私塾念書,每逢初一、十五要焚香燒紙,先生學生都要向那條龍三拜九叩,膝頭跪爛了,我也沒有得到龍旗的好處。

    後來革命黨撕破了龍旗,換了五色國旗,換旗的時候,百姓也很歡喜,以為天下真太平了。

    呵呵……”老人突然鼓起眼睛,失望的把頸子一縮,“天曉得!不到幾年,百姓更苦了,我們上年紀的人,就想起了龍旗來,想出個真命天子。

    但想來想去,總是受苦。

    到民國十五年,廣東來了國民革命軍,趕走省長蔡成勳和五省聯軍總司令孫傳芳,扯了五色旗,換了青天白日滿地紅的旗。

    這面旗開始的時候,也和五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