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夏錄
關燈
小
中
大
橫江鐵索,生擒八十餘人,斬首千餘級,溺死者甚衆。
明日,湯和兵亦至。
永忠乃與之分道并進,和率步騎,永忠率舟師,約會于重慶。
七月,廖永忠自夔州抵重慶,次銅鑼峽。
明升大懼,或勸其奔成都,其母彭氏泣曰:「事勢如此,縱往成都,不過延命旦夕。
今大軍勢如破竹,人皆膽碎,豈更效力,然終亦不免也。
不如乞降,以免生靈于鋒镝。
」升遂遣使請降。
永忠以和未至,不受。
踰旬,和至,會兵城下。
是日,升面縛銜璧,詣軍門降。
和受璧,永忠解縛,撫慰之。
是月,傅友德兵圍成都,戴壽等出城拒戰,以象載甲士列于陣前。
友德命前鋒以弓矢、火箭沖之,象中矢卻走,壽兵躏藉死者甚衆。
會湯和遣人報重慶之捷,壽等亦得其家書,知重慶已降,而室家皆完,遂無鬪志,遂籍府軍,詣軍門降。
九月,湯和等遣人送明升并降表至京。
诏省、部議受降禮。
省、部言:「宋太祖幹德三年,蜀主孟昶降,及子弟官屬至阙下,皆素服紗帽,進待罪表,(「皆素服紗帽進待罪表」,原脫「皆素服紗帽進」六字,據平蜀記明紀錄彙編本、清借月山房彙鈔本補。
)俯伏于地。
通事舍人掖昶起,鞠躬聽命。
宣制釋罪,昶等再拜,三呼萬歲。
合門使承旨賜昶等襲衣冠帶,昶等再拜跪受,各就次易服。
然後入見于崇元殿,合門使引昶等入,蹈舞稱謝,宣徽使承旨宣喚昶等再拜陛殿,至禦座前鞠躬。
太祖親撫問之,昶還位,與其官屬皆蹈舞再拜,呼萬歲出。
中書、門下率百僚稱賀。
今拟明升朝見禮,(「今拟明升朝見禮」,「今」原作「合」,據平蜀記明紀錄彙編本、清借月山房彙鈔本改。
)上禦奉天殿,升于午門外跪,進待罪表。
侍儀使捧表入,宣表官宣讀訖,承制官出傳制,升等皆俯伏于地,侍儀舍人掖升起,其官屬皆起,跪聽宣制釋罪,升等五拜三呼萬歲。
承制官傳制,賜衣服冠帶。
侍儀舍人引升入丹墀中,四拜出。
丞相率文武百官行賀禮。
」上曰:「明升與孟昶不同。
昶專治國政,所為奢縱。
升年幼,事由臣下,宜免伏地上表待罪之禮。
」是日,明升及其官屬朝見,百官稱賀,授升爵為歸義侯,賜冠帶衣服及第宅于京師。
時全蜀已下,惟吳友仁尚據保甯。
冬十月,湯和遣江夏侯周德興會傅友德等克保甯,執友仁送京師,蜀地悉平。
十一月,湯和等師還,各上所佩印绶并所得蜀金印、冠冕、儀仗及銀印五十八,銅印六百四,總制府七,元帥府八,宣慰、宣撫司二十五,州三十七,縣六十七,官吏将士五萬九百九十人,馬騾一萬三千八百餘匹。
○附錄平夏頌并序 (「附錄平夏頌并序」,平蜀記明朱當■〈氵眄〉國朝典故本、明紀錄彙編本皆作「附錄平西蜀頌并序」。
) 誠意伯劉基撰 臣聞天命真主,混一六合,必先有以為之驅除,然後收拾以歸籠。
蓋自古及今,同一揆也。
是故冬寒之極,必有陽春,激湍之下,必有深潭,(「蓋自古及今同一揆也是故冬寒之極必有陽春激湍之下必有深潭」,原文僅存「蓋自古」三字,據平蜀記明朱當■〈氵眄〉國朝典故本、明紀錄彙編本補。
)大亂之後,必有大治,理則然也。
元德既衰,九土糜沸,鸱張狼顧之豪,彌滿山澤,萬姓魚釜無所籲告。
天乃命我皇上,肅将武威,代伐不道。
故一伐而定荊、湖,再伐而舉全吳,三伐而海内廓清,四伐而東粵、南閩悉歸版圖。
于是肆伐中原,拾宋掇秦,掣趙拔燕,兵鋒未至,聲聞先及,神詟鬼栗,匍匐俯伏,玄菟、青海、昆侖、大漠、交址、儋耳之國,罔不獻琛奉表,稽首阙下,無敢後者。
獨明升竊據巴、蜀,雖遣使奉貢,而不去僞号,大臣皆請讨之。
皇帝憐其父殁子幼,數遣使招之。
不至,乃命将伐之。
洪武四年,大軍破瞿塘,殺其将某,郡邑鎮戍,望風送欵。
升乃率其官屬,奉玺印詣軍門請降。
蓋自建國至是,凡五年而天下一統,何其易耶?固知天命有在,而羣雄并起,為之驅除也。
臣基受恩深厚,無能補報,通聞捷音,歡喜踴躍,不能自已,謹撰平夏頌一首,(「謹撰平夏頌一首」,平蜀記明朱當■〈氵眄〉國朝典故本、明紀錄彙編本皆作「謹撰平西蜀頌一首」。
)雖不足以贊揚聖德萬一,亦聊以寓葵藿向日之忱雲爾。
其辭曰: 惟彼蜀國,開自蠶叢,山川隔閡,與華不通。
金牛啟道,厥竅斯鑿,岷峨岧嶤,始連井絡。
秦以之霸,漢以之王,諸葛用之,震驚北方。
劍閣倚天,瞿塘坼地,仰不可攀,俯不可視。
蠢茲羌戎,憑其險阻,罔知天命,大邦是距。
洸洸虎臣,受命于征,出師桓桓,如雷如霆。
如雷如霆,天子之威,廟算先定,鬼神莫違。
靈旗揮揮,指山山摧,羌人失魂,恧若死灰。
爰将其臣,奉其版籍,俛首軍門,面縛銜璧。
六軍奏凱,聲動玄黃,黧童白叟,蹈舞康莊。
四海會同,豐年穰穰,慶雲甘露,自天降祥。
臣拜稽首,受天之佑,受天之佑,天子萬壽。
明日,湯和兵亦至。
永忠乃與之分道并進,和率步騎,永忠率舟師,約會于重慶。
七月,廖永忠自夔州抵重慶,次銅鑼峽。
明升大懼,或勸其奔成都,其母彭氏泣曰:「事勢如此,縱往成都,不過延命旦夕。
今大軍勢如破竹,人皆膽碎,豈更效力,然終亦不免也。
不如乞降,以免生靈于鋒镝。
」升遂遣使請降。
永忠以和未至,不受。
踰旬,和至,會兵城下。
是日,升面縛銜璧,詣軍門降。
和受璧,永忠解縛,撫慰之。
是月,傅友德兵圍成都,戴壽等出城拒戰,以象載甲士列于陣前。
友德命前鋒以弓矢、火箭沖之,象中矢卻走,壽兵躏藉死者甚衆。
會湯和遣人報重慶之捷,壽等亦得其家書,知重慶已降,而室家皆完,遂無鬪志,遂籍府軍,詣軍門降。
九月,湯和等遣人送明升并降表至京。
诏省、部議受降禮。
省、部言:「宋太祖幹德三年,蜀主孟昶降,及子弟官屬至阙下,皆素服紗帽,進待罪表,(「皆素服紗帽進待罪表」,原脫「皆素服紗帽進」六字,據平蜀記明紀錄彙編本、清借月山房彙鈔本補。
)俯伏于地。
通事舍人掖昶起,鞠躬聽命。
宣制釋罪,昶等再拜,三呼萬歲。
合門使承旨賜昶等襲衣冠帶,昶等再拜跪受,各就次易服。
然後入見于崇元殿,合門使引昶等入,蹈舞稱謝,宣徽使承旨宣喚昶等再拜陛殿,至禦座前鞠躬。
太祖親撫問之,昶還位,與其官屬皆蹈舞再拜,呼萬歲出。
中書、門下率百僚稱賀。
今拟明升朝見禮,(「今拟明升朝見禮」,「今」原作「合」,據平蜀記明紀錄彙編本、清借月山房彙鈔本改。
)上禦奉天殿,升于午門外跪,進待罪表。
侍儀使捧表入,宣表官宣讀訖,承制官出傳制,升等皆俯伏于地,侍儀舍人掖升起,其官屬皆起,跪聽宣制釋罪,升等五拜三呼萬歲。
承制官傳制,賜衣服冠帶。
侍儀舍人引升入丹墀中,四拜出。
丞相率文武百官行賀禮。
」上曰:「明升與孟昶不同。
昶專治國政,所為奢縱。
升年幼,事由臣下,宜免伏地上表待罪之禮。
」是日,明升及其官屬朝見,百官稱賀,授升爵為歸義侯,賜冠帶衣服及第宅于京師。
時全蜀已下,惟吳友仁尚據保甯。
冬十月,湯和遣江夏侯周德興會傅友德等克保甯,執友仁送京師,蜀地悉平。
十一月,湯和等師還,各上所佩印绶并所得蜀金印、冠冕、儀仗及銀印五十八,銅印六百四,總制府七,元帥府八,宣慰、宣撫司二十五,州三十七,縣六十七,官吏将士五萬九百九十人,馬騾一萬三千八百餘匹。
○附錄平夏頌并序 (「附錄平夏頌并序」,平蜀記明朱當■〈氵眄〉國朝典故本、明紀錄彙編本皆作「附錄平西蜀頌并序」。
) 誠意伯劉基撰 臣聞天命真主,混一六合,必先有以為之驅除,然後收拾以歸籠。
蓋自古及今,同一揆也。
是故冬寒之極,必有陽春,激湍之下,必有深潭,(「蓋自古及今同一揆也是故冬寒之極必有陽春激湍之下必有深潭」,原文僅存「蓋自古」三字,據平蜀記明朱當■〈氵眄〉國朝典故本、明紀錄彙編本補。
)大亂之後,必有大治,理則然也。
元德既衰,九土糜沸,鸱張狼顧之豪,彌滿山澤,萬姓魚釜無所籲告。
天乃命我皇上,肅将武威,代伐不道。
故一伐而定荊、湖,再伐而舉全吳,三伐而海内廓清,四伐而東粵、南閩悉歸版圖。
于是肆伐中原,拾宋掇秦,掣趙拔燕,兵鋒未至,聲聞先及,神詟鬼栗,匍匐俯伏,玄菟、青海、昆侖、大漠、交址、儋耳之國,罔不獻琛奉表,稽首阙下,無敢後者。
獨明升竊據巴、蜀,雖遣使奉貢,而不去僞号,大臣皆請讨之。
皇帝憐其父殁子幼,數遣使招之。
不至,乃命将伐之。
洪武四年,大軍破瞿塘,殺其将某,郡邑鎮戍,望風送欵。
升乃率其官屬,奉玺印詣軍門請降。
蓋自建國至是,凡五年而天下一統,何其易耶?固知天命有在,而羣雄并起,為之驅除也。
臣基受恩深厚,無能補報,通聞捷音,歡喜踴躍,不能自已,謹撰平夏頌一首,(「謹撰平夏頌一首」,平蜀記明朱當■〈氵眄〉國朝典故本、明紀錄彙編本皆作「謹撰平西蜀頌一首」。
)雖不足以贊揚聖德萬一,亦聊以寓葵藿向日之忱雲爾。
其辭曰: 惟彼蜀國,開自蠶叢,山川隔閡,與華不通。
金牛啟道,厥竅斯鑿,岷峨岧嶤,始連井絡。
秦以之霸,漢以之王,諸葛用之,震驚北方。
劍閣倚天,瞿塘坼地,仰不可攀,俯不可視。
蠢茲羌戎,憑其險阻,罔知天命,大邦是距。
洸洸虎臣,受命于征,出師桓桓,如雷如霆。
如雷如霆,天子之威,廟算先定,鬼神莫違。
靈旗揮揮,指山山摧,羌人失魂,恧若死灰。
爰将其臣,奉其版籍,俛首軍門,面縛銜璧。
六軍奏凱,聲動玄黃,黧童白叟,蹈舞康莊。
四海會同,豐年穰穰,慶雲甘露,自天降祥。
臣拜稽首,受天之佑,受天之佑,天子萬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