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夏錄

關燈
弟,外設提舉司,教授生徒。

    府置刺史,州曰太守,縣曰縣令。

    去釋、老二教,止奉彌勒。

    (「止奉彌勒」,「止」原作「正」,據平夏錄明古今說海本、明紀錄彙編本改。

    )夏,定賦稅,十取其一,農家無力役之征。

    (「農家無力役之征」,「役」原作「徒」,據平夏錄明古今說海本、明紀錄彙編本改。

    )秋,廷試進士,賜董重璧等八人及第,餘出身有差。

    置雅樂,立郊社之祭。

    冬,命司馬萬勝領兵攻剌踏坎,普顔達史平章走之。

     天統二年癸卯春,命司馬萬勝攻雲南,由界首入,(「由界首入」,原脫「由」字,據平夏錄明紀錄彙編本、明今獻彙言本補。

    )司寇鄒興由建昌入,(「司寇鄒興由建昌入」,「建昌」下原衍「而」字,據平夏錄明古今說海本、明紀錄彙編本删。

    )指揮芝麻李由八番入。

    勝兵不滿萬,皆以一當十。

    十二月八日抵雲南,梁王孛羅(一名把都)及雲南行省廉訪司官先二日走,屯兵金馬山。

    (一曰皆走威楚。

    (「一曰皆走威楚」,「威楚」原作「楚城」,平夏錄明古今說海、明紀錄彙編、清借月山房彙鈔、清勝朝遺事初編等本皆作「楚威」。

    查元史卷六一地理志四,「楚威」當是「威楚」之訛,據改。

    ))鄒、李不至。

    遣使四出,告谕招安,降者日至。

    (「降者日至」,原脫「者」字,據平夏錄明古今說海本、明紀錄彙編本補。

    )即遣侍中楊源表聞,獲其象以獻。

    (「獲其象以獻」,「象」原作「像」,據平夏錄明古今說海本、明紀錄彙編本改。

    )表曰: 聖德孔昭,誕受維新之命,王師所至,宜無不服之邦。

    大軍即發于三巴,踰月遂平乎六诏,窮祇交賀,遠迩同歡。

    恭惟皇帝陛下,勇智如湯,文明協舜,慨念中華之貴,反為左袵之流。

    矧在位之貪殘,緻生民之困悴。

    恭行天讨,遂平定乎多方,禮順人情,即進登于五位。

    忝茲南诏,鄰比西戎。

    (「鄰比西戎」,「比」原作「北」,據平夏錄明古今說海本、明紀錄彙編本改。

    )藩公挾便宜行事之文,專任憸人,恣其饕餮;守宰無恒心愛民之意,肆為虐政,害彼黔黎。

    下诏揚庭,出師讨罪。

    初臨烏撒,蠻酋納欵以供輸;繼次馬隆,敵衆望風而奔潰。

    遂由驿路踏入滇池,(「遂由驿路踏入滇池」,「滇」原作「潢」,據平夏錄明紀錄彙編本、明曆代小史本改。

    )士民冒雨以争降,官吏叩頭而請罪,一毫不染,萬室皆安。

    勝愧以庸才,欽承威命,凡此大勳之集,斷非小器之能,皆聖人大庇之洪休,抑諸将效勞之忠力。

    深入不毛,臣愧偶同于諸葛;誕敷文命,帝德齊美于有虞。

     此鄒興所撰也。

     夏四月,梁王下王傅官大都領兵回哨援之,勝敗于關灘。

    時招安元帥姬安禮被執,至行邸,問兵多寡,曰:「八千。

    」于是大都命集于大理。

    是役也,勝以孤軍不可深入,士多戰傷,乃留建水元帥府聶千戶守之,遂引還重慶。

     天統三年甲辰,司馬萬勝兵攻興元,圍城三日,不克而還。

    命司寇鄒興攻巴州,克之,留兵鎮守。

    是年,更立中書省、樞密院。

    戴壽為左丞相,萬勝為右丞相,向大亨、張文炳為知樞密院,(「向大亨張文炳為知樞密院」,原脫「向」字,「知樞密院」訛作「都察院」,據明太祖實錄卷一九明玉珍傳補、改。

    )鄒興為平章,俾鎮成都,吳友仁鎮保甯,莫仁壽鎮夔門,俱為平章。

    窦英,姜珏為參政,鎮播州、夷陵。

    荊玉、商希孟俱為宣慰,鎮永甯、黔南。

     天統四年乙巳,萬勝取興元。

     時有劉谌者,江西人,為仁壽教官,文章清古,能作成後進。

    玉珍入蜀,棄官隐居泸州,子弟多從之遊,玉珍屢征不就。

    卒,弟子葬之小市廂。

     是年冬,我太祖高皇帝遣使通聘,曰:「胡人本處沙塞,今反居中原,是冠履颠倒。

    足下應時而起,居地上流,區區有長江之險,相為唇齒,協心同力,并複中原,惟足下圖之。

    」玉珍遣參政江俨答聘。

     天統五年丙午春,玉珍卒,年三十六歲。

    升襲位,纔十歲,改元開熙,尊母彭氏為皇太後。

     萬勝與張文炳有隙,文炳使玉珍義子明昭矯彭氏旨召勝,殺之,使劉祯代為丞相。

    勝有開國功,死非其罪,人多不服。

    吳友仁移檄興兵,升命戴壽讨之,友仁遺書曰:「不誅昭,國必不安。

    昭若朝誅,吾當夕至。

    」壽乃奏,誅昭。

    友仁入朝謝罪。

     是年,升遣使來貢,太祖命侍禦史蔡哲報聘,因挾一畫史同往,潛圖其山川險易。

     洪武四年春正月丁亥,上親祀上下神祇,告伐明升。

    命中山侯湯和為征西将軍,江夏侯周德興為左副将軍,德慶侯廖永忠為右副将軍,率京衛、荊、湘舟師由瞿塘趨重慶;颍川侯傅友德為征虜将軍,濟甯侯顧時為副将軍,率河南、陝西等處步騎由秦、隴趨成都。

     先是營陽侯楊璟以上命至蜀,(「先是營陽侯楊璟以上命至蜀」,「營」原作「荥」,據明太祖實錄卷五八洪武三年十一月丙申條改。

    )谕以禍福。

    升牽于羣議不能決。

    璟還,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