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夏錄
關燈
小
中
大
以書曉之曰:
璟聞古之為國者,同力度德,同德度義,義不足則不敢拒,德不足則歸順焉。
故能保身家于萬全,流名譽于無窮,福及子孫,族姓長久。
反是者,往往取敗。
今足下以幼沖之資,藉先人之業,據有巴、蜀,默然在位,不咨至計,而聽羣下之議。
以瞿塘、劍閣之險,一夫負戈,萬人無如之何。
此皆不達時變以誤足下。
何則?昔之據蜀最盛,莫如漢昭烈,諸葛孔明佐之,訓練士卒,财用不足,取之南昭。
然猶朝不謀夕,僅能自保。
今足下疆場,南不過播州,北不及漢中,以此準彼,相去萬萬,而欲以一隅之地,延頃刻之命,可謂智乎?若謂險阻可恃,則三苗之墟不滅,有扈之國不亡,蠶叢、魚凫之鄉不至足下矣! 我主上仁聖神武,遣将用兵,天下無敵,運謀出奇,神明響應,順附者無不加恩,負固者然後緻讨。
以足下先人通好之故,不忍加師,數遣使谕意。
又以足下年幼,未曆事變,恐惑于狂瞽之說,失遠大之利,故複遣璟面谕禍福。
深仁厚德,所以待明氏者不淺,足下可不深念之乎? 且向者亂雄如陳友諒、張士誠,竊據吳、楚,造舟塞江河,積糧過山嶽,強将勁兵,自謂莫敵。
然鄱陽一戰,友諒授首;旋師東讨,張氏面縛。
此非人力,實天命有在也。
足下視此以為如何?友諒之子,竄歸江夏,王師緻讨,勢窮出降。
主上宥其罪欲,封以侯爵,恩榮之盛,天下所知。
足下無彼之過,而能幡然覺悟,獨斷于心,自求多福,則必享茅土之封,保先人之祀,世世不絕,豈不賢智矣哉?若必欲倔強一隅,假息頃刻,魚遊于沸鼎之中,燕巢于危幕之上,禍害将至,恬不自知。
璟恐天兵一臨,勢不可禦,前日之臣為足下謀者,或以郡獻,(「或以郡獻」,「獻」原作「縣」,據平蜀記明紀錄彙編本、清借月山房彙鈔本改。
)或以城降,各自為身計,以取富貴。
當此之時,老母弱子,将安所歸?縱足下年幼未曉,語及老母,獨不痛心乎?禍福利害,了然可觀,逆順之途,在足下審之而已。
升不能聽。
至是乃命和等徂征。
璟本由儒出身,故亦通于文事。
上谕和等曰:「今天下大定,四海奠安,惟蜀未平。
朕以明玉珍嘗遣使修好,存事大之禮,故于明升,(「故于明升」,「故」原作「欲」,據平蜀記明紀錄彙編本、清借月山房彙鈔本改。
)憫其稚弱,不忍加兵,遣使開谕,冀其覺悟。
升乃惑于羣言,反以兵犯吾興元,雖敗衂而去,然豺狼之心終懷齧噬。
今命卿等率水陸之師分道并進,首尾攻之,使彼疲于奔命,勢必當克。
但師行之際,在肅士伍,嚴紀律,以懷降附,無肆殺掠。
昔王全斌事可以為戒,卿等慎之。
」 三月,傅友德攻階州。
初,友德陛辭,上密谕之曰:「蜀人聞吾兵西伐,必悉其精銳東守瞿塘,北阻金牛,以拒我師。
彼必謂地險而兵難至。
若出其不意,直搗階、文,則門戶既隳,而心腹自潰。
兵貴神速,但患卿等不勇耳。
」友德受命。
至陝,集諸道兵,揚言出金牛,而潛使入觇,知階、文果守備單弱,于是引兵直趨陳倉。
選精兵五千為前鋒,攀緣山谷,晝夜兼行,大軍繼之,直抵階州。
蜀平章丁世珍,率衆來敵。
友德擊敗其衆,生擒其雙刀王等十八人,世珍遁走,遂克階州。
進至文州,距城三十裡。
蜀人斷白龍江橋以阻我師,友德督兵修橋以渡。
至五裡關,世珍複集兵據險。
友德奮兵急攻,破之,世珍僅以數騎遁去,文州亦克。
五月,湯和兵進攻瞿塘關,以江水暴漲駐兵大溪口。
是月,傅友德兵亦至漢江,以水阻不得渡,乃令軍造戰船百餘艘。
然蜀人雖失階、文,猶恃漢水自固,及聞我師造舟進取,益震恐。
友德欲以軍中消息達湯和,而山川懸隔。
适江水暴漲,乃以木牌數千,書克階、文月日,投漢江,順流而下,蜀守者見之,為之解體。
其丞相戴壽、太尉吳友仁等方悉衆守瞿塘,以阨三峽之險。
及聞階、文破,乃分兵守瞿搪,還援漢州,以保成都。
未至,而友德舟師以逼城下,因迎擊壽兵,大敗之,遂拔漢州,以濟甯侯顧時留守,而自将趨成都。
上聞湯和駐兵大溪口,欲候水平進師,恐其迍亶悞事。
适友德捷至,乃下诏責其畏怯,恐失機會。
廖永忠聞命,即率所部舟師先進,和猶遲疑未決。
及得木牌于江,知友德已克階、文,乃自白鹽山伐木開道以進。
永忠師至瞿塘關,以山水峻急,且蜀人設鐵索飛橋橫據關口,舟不得進。
永忠密遣壯士數百,舁小舟,踰山度關,以出其上流,人持糗糧,帶水筒,以禦饑渴。
蜀山多草木,令将士皆衣青蓑,魚貫出崖石間,蜀人不之覺也。
度其已至,乃率精銳軍,分為二道,夜五皷,以一軍攻其陸寨,一軍攻水寨,将士皆以鐵裹船頭,置火器而前。
黎明,蜀盡銳來拒,永忠已破其陸寨矣。
既而,将士舁舟出江者,一時俱發上流,揚旗鼓噪而下,蜀人出不意,大駭。
下流之師亦擁舟前進,發大炮夾擊,大破之。
遂焚三橋,斷其
故能保身家于萬全,流名譽于無窮,福及子孫,族姓長久。
反是者,往往取敗。
今足下以幼沖之資,藉先人之業,據有巴、蜀,默然在位,不咨至計,而聽羣下之議。
以瞿塘、劍閣之險,一夫負戈,萬人無如之何。
此皆不達時變以誤足下。
何則?昔之據蜀最盛,莫如漢昭烈,諸葛孔明佐之,訓練士卒,财用不足,取之南昭。
然猶朝不謀夕,僅能自保。
今足下疆場,南不過播州,北不及漢中,以此準彼,相去萬萬,而欲以一隅之地,延頃刻之命,可謂智乎?若謂險阻可恃,則三苗之墟不滅,有扈之國不亡,蠶叢、魚凫之鄉不至足下矣! 我主上仁聖神武,遣将用兵,天下無敵,運謀出奇,神明響應,順附者無不加恩,負固者然後緻讨。
以足下先人通好之故,不忍加師,數遣使谕意。
又以足下年幼,未曆事變,恐惑于狂瞽之說,失遠大之利,故複遣璟面谕禍福。
深仁厚德,所以待明氏者不淺,足下可不深念之乎? 且向者亂雄如陳友諒、張士誠,竊據吳、楚,造舟塞江河,積糧過山嶽,強将勁兵,自謂莫敵。
然鄱陽一戰,友諒授首;旋師東讨,張氏面縛。
此非人力,實天命有在也。
足下視此以為如何?友諒之子,竄歸江夏,王師緻讨,勢窮出降。
主上宥其罪欲,封以侯爵,恩榮之盛,天下所知。
足下無彼之過,而能幡然覺悟,獨斷于心,自求多福,則必享茅土之封,保先人之祀,世世不絕,豈不賢智矣哉?若必欲倔強一隅,假息頃刻,魚遊于沸鼎之中,燕巢于危幕之上,禍害将至,恬不自知。
璟恐天兵一臨,勢不可禦,前日之臣為足下謀者,或以郡獻,(「或以郡獻」,「獻」原作「縣」,據平蜀記明紀錄彙編本、清借月山房彙鈔本改。
)或以城降,各自為身計,以取富貴。
當此之時,老母弱子,将安所歸?縱足下年幼未曉,語及老母,獨不痛心乎?禍福利害,了然可觀,逆順之途,在足下審之而已。
升不能聽。
至是乃命和等徂征。
璟本由儒出身,故亦通于文事。
上谕和等曰:「今天下大定,四海奠安,惟蜀未平。
朕以明玉珍嘗遣使修好,存事大之禮,故于明升,(「故于明升」,「故」原作「欲」,據平蜀記明紀錄彙編本、清借月山房彙鈔本改。
)憫其稚弱,不忍加兵,遣使開谕,冀其覺悟。
升乃惑于羣言,反以兵犯吾興元,雖敗衂而去,然豺狼之心終懷齧噬。
今命卿等率水陸之師分道并進,首尾攻之,使彼疲于奔命,勢必當克。
但師行之際,在肅士伍,嚴紀律,以懷降附,無肆殺掠。
昔王全斌事可以為戒,卿等慎之。
」 三月,傅友德攻階州。
初,友德陛辭,上密谕之曰:「蜀人聞吾兵西伐,必悉其精銳東守瞿塘,北阻金牛,以拒我師。
彼必謂地險而兵難至。
若出其不意,直搗階、文,則門戶既隳,而心腹自潰。
兵貴神速,但患卿等不勇耳。
」友德受命。
至陝,集諸道兵,揚言出金牛,而潛使入觇,知階、文果守備單弱,于是引兵直趨陳倉。
選精兵五千為前鋒,攀緣山谷,晝夜兼行,大軍繼之,直抵階州。
蜀平章丁世珍,率衆來敵。
友德擊敗其衆,生擒其雙刀王等十八人,世珍遁走,遂克階州。
進至文州,距城三十裡。
蜀人斷白龍江橋以阻我師,友德督兵修橋以渡。
至五裡關,世珍複集兵據險。
友德奮兵急攻,破之,世珍僅以數騎遁去,文州亦克。
五月,湯和兵進攻瞿塘關,以江水暴漲駐兵大溪口。
是月,傅友德兵亦至漢江,以水阻不得渡,乃令軍造戰船百餘艘。
然蜀人雖失階、文,猶恃漢水自固,及聞我師造舟進取,益震恐。
友德欲以軍中消息達湯和,而山川懸隔。
适江水暴漲,乃以木牌數千,書克階、文月日,投漢江,順流而下,蜀守者見之,為之解體。
其丞相戴壽、太尉吳友仁等方悉衆守瞿塘,以阨三峽之險。
及聞階、文破,乃分兵守瞿搪,還援漢州,以保成都。
未至,而友德舟師以逼城下,因迎擊壽兵,大敗之,遂拔漢州,以濟甯侯顧時留守,而自将趨成都。
上聞湯和駐兵大溪口,欲候水平進師,恐其迍亶悞事。
适友德捷至,乃下诏責其畏怯,恐失機會。
廖永忠聞命,即率所部舟師先進,和猶遲疑未決。
及得木牌于江,知友德已克階、文,乃自白鹽山伐木開道以進。
永忠師至瞿塘關,以山水峻急,且蜀人設鐵索飛橋橫據關口,舟不得進。
永忠密遣壯士數百,舁小舟,踰山度關,以出其上流,人持糗糧,帶水筒,以禦饑渴。
蜀山多草木,令将士皆衣青蓑,魚貫出崖石間,蜀人不之覺也。
度其已至,乃率精銳軍,分為二道,夜五皷,以一軍攻其陸寨,一軍攻水寨,将士皆以鐵裹船頭,置火器而前。
黎明,蜀盡銳來拒,永忠已破其陸寨矣。
既而,将士舁舟出江者,一時俱發上流,揚旗鼓噪而下,蜀人出不意,大駭。
下流之師亦擁舟前進,發大炮夾擊,大破之。
遂焚三橋,斷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