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 錄:作者青年時代所崇拜的三大作家
關燈
小
中
大
一 略述曾滌生
在教育不大普及的社會裡,父親中了秀才,三叔祖補了廪生,這無疑地使我們的家庭成為“書香之家”。
說來也可憐,所謂“書香之家”,并沒有什麼書可看。
除了各種版本的“四書”、“五經”、“八股文”、“試帖詩”以外,剩下的是各種醫書。
小說和劇本,可以說是絕無僅有;兒童讀物更不用說了。
我自小喜歡翻書,偶爾在樓上故紙堆裡,找到一部《曾文正公家書》和《求阙齋日記》,文字淺白,内容充實,尤其那副對聯“不為聖賢,便為禽獸;莫問收獲,但問耕耘”更引起我的注意。
我很仔細地把這部書研讀了好幾遍,越看越覺得有意思。
這是我自動地閱覽的第一部書。
它教我怎樣治學,怎樣做人。
那時,先君已經棄世,先母不認得字,這部《曾文正公家書》和《求阙齋日記》,恍惚是我的南針,難怪我把它當做“枕中鴻寶”。
曾國藩(1811—1872),湖南湘鄉人,字伯涵,号滌生,道光進士。
鹹豐初年,任吏部侍郎。
為着母親的喪事,他從北京趕回故鄉。
那時,太平軍勢盛,他奉命在籍編練鄉勇。
清兵屢敗,國藩奉命督率所部鄉勇,收複武、漢及沿江各地。
同治三年,又克複金陵。
到了太平軍全部殲滅後,他被封為毅勇侯,為同治中興功臣第一。
曾任直隸總督和兩江總督。
到了死後,清廷贈他以太傅的銜頭,谥為文正公。
曾文正公的著述,在編輯方面,有《經史百家雜鈔》、《十八家詩抄》;在批評和創作方面,有《鳴原堂論文》、《家書》、《日記》以及卷帙繁多的奏疏;但是,流傳最廣,影響最大的,卻是他的《家書》和《日記》。
曾文正公的《家書》和《日記》所牽涉的問題很廣,但是我最喜歡的就是修養和治學兩項,其他關于政治和軍事的報告,因為時代不同,意識不同,見仁見智,各有各的道理,我們不應妄加評論。
年來新派的曆史家,站在民族革命的立場,對曾文正公的行動,多數不能諒解。
其實,一個人是環境的産物,假如他早生一百幾十年,他不難步顧炎武、黃宗羲的後塵。
假如他晚生五十年,他恐怕會給孫中山做先鋒。
事實上,孫中山少年時代所崇拜的偉人之一——李鴻章——還算是曾文正公的入室弟子呢。
平居和朋友們談天,我總覺得曆史上的中流砥柱的大人物,多是中鋒而非偏鋒。
所謂“中鋒”,即“中庸”的别名。
它是表裡兼顧,左右鹹宜,用孔子的話來說:“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君子就是成德達材的人物。
曾文正公的一生,深受孟子的影響,他要培養至大至剛的浩然之氣。
事實上,隻有像他這麼有涵養的人,才能夠擔任大事業,撰述大文章。
因為中國的讀書人,一向标榜“士先器識而後文藝”,所以曾文正公自立志讀書以後,對于個人修養問題,非常注意。
古代的大官,往往用“清慎勤”三字作座右銘,曾文正公更腳踏實地,把“清”字改為“廉”字,“慎”字改為“謙”字,“勤”字改為“勞”字。
這樣一來,意義更為明顯。
我們隻看他寫給九弟的信,便知他對于這三個字有怎樣的解釋: 沅弟昔年于銀錢取與之際,不甚斟酌,朋輩之譏議菲薄,其根實在于此。
去冬之買犁頭嘴栗子山,餘亦大不謂然。
以後宜不妄取分毫,不寄銀回家,不多贈親族,此廉字工夫也。
謙字存諸中者不可知,其著于外者,約有四端:曰面色,曰言語,曰書函,曰仆從屬員。
沅弟一次添招六千人;季弟并未禀明,徑招三千人;此在他統領斷做不到者,在弟尚能集事,亦算順手。
而弟等每次來信,索取帳棚子藥等件,常多譏諷之詞,不平之語。
在兄處書函如此,則與别處書函更可知矣。
沅弟之仆從随員,頗有氣焰,面色語言,與人酬接時,吾未及見,而申夫曾述及往年對渠之詞氣,至今餘憾。
以後宜于此四端,痛加克治,此謙字工夫也。
每日臨睡之時,默數本日勞心者幾件,勞力者幾件,則知宣勤王事之處無多,更竭誠以圖之,此勞字工夫也。
清廉、謙恭、勤勞,是曾文正公在個人修養上的關鍵。
在萬物都是錢作怪的社會裡,取與之間,必須做到清廉這地步。
所謂清廉,就是“臨财毋苟得”的意思。
當白銀成為通用的貨币的時代,社會上流行兩句俗語:“銀錢是白的,眼睛是黑的。
”換句話說,除了不吃人間煙火的神仙外,真正不愛錢的人,實在不可多得。
尤其是身居高位的人,他們往往會受金錢的誘惑。
奸商往往會運用種種方法來誘惑大官,希望換回一張“準許證”,隻要“準許證”到手,那麼從前的一切活動費,大可連本帶利撈回。
曾文正深知社會的黑幕,所以在銀錢的來往上,他特别小心。
且看他對幾位弟弟怎麼說: 我自從已亥年在外把戲,至今以為恨事。
将來萬一作外官,或督撫,或學政,從前施情于我者,或數百,或數千,皆鈎餌也。
渠若到任上來,不應則失之刻薄,應之則施一報十,尚不足滿其欲。
故兄自庚子到京以來,于今八年,不肯輕受人惠,情願人占我便益,斷不肯我占人之便益。
将來若作外官,京城之内,無責報于我者。
這的确是經驗談。
凡是手握大權的人,隻要他不貪,那麼誰也沒法子要挾他。
為着履行清廉的信條,不但酒色财氣要完全戒絕,而且一般生活水準也要降低。
量入為出,過着非常簡樸的生活。
在這種情形下,任何金錢和聲色的誘惑,都不會發生作用了。
在江湖上賣藝的人,當他們初到一個城市的時候,他們照例要登門拜訪當地行家。
為着盡東道主之誼,當地行家,往往要回拜,并且設宴款待,盡心盡力地替外來的藝人奔走。
為什麼呢?因為“恐龍最怕地頭蛇”,當恐龍過江之後,它已經失掉根據地,它必須靠當地有力分子替它張羅,這才有生存的機會。
在這當兒,過去所有的一切臭架子要全盤收拾下來,卑詞厚币,很虛心地登門請教。
當地行家看見來客這麼謙恭,這麼誠懇,沒有一個不落力替他介紹,結果,他才能夠達到目的。
平心而論,初到一個新地方去謀生,或者初出茅廬的青年,固然要懂得謙恭,甚至居高官、握大權的人,也要懂得謙恭,不然,人家将由妒忌變成仇恨,到了妒忌和仇恨生了根的時候,一切麻煩的事情都來了。
因此,曾文正公對諸弟說: 功名之地,自古難居,兄以在籍之官,募勇造船,成此一番事業,名震一時。
人之好名,誰不如我?我有美名,則人必有受不美之名者,與雖美而遠不能及之名者,相形之際,蓋難為情。
兄惟謹慎謙虛,時時省惕而已。
謙恭并不是虛僞,更不是假仁假義,它純粹是誠懇的表現。
真正明白謙恭的意義的人,并不是把謙恭當做一種圓滑的手段,以便達到個人的目的。
相反的,他是把謙恭和寬恕連在一起,凡事要設身處地替人家打算。
因此,曾文正公給孩子寫信的時候,特地加上幾句:“至留京公事,如……等人,尤其清苦異常,皆萬不可向其索取,即送來亦可退還。
蓋我欠人之賬,既不能還清出京,人欠我之賬,而欲其還,是不恕也。
從前黎樾喬出京時,亦極窘,而不肯索窮人之債,是可為法。
” 凡是不明白謙恭的意義的人,他當然不了解“恕”字的意義。
再進一步,他當然不會設身處地替人家打算,他隻會閉着眼睛,輕視人家。
知己也許有餘,知人未免不足。
因此,曾文正公緻諸弟的信裡,有這麼一段話: 常見朋友中有美才者,往往恃才傲物,動謂人不如己。
見鄉墨則罵鄉墨不通,見會墨則罵會墨不通;既罵房官,又罵主考;未入學則罵學院。
平心而論,己之所為詩文,實亦無勝人之處,不特無勝人之處,而且有不堪對人之處。
隻為不肯反求諸己,便都見得人家不是。
既罵考官,又罵同考而先得者,傲氣既長,終不進功,所以潦倒一生,而無寸進矣。
為着強調謙恭的益處,曾文正公一再教人不要發牢騷。
“吾常見朋友中牢騷太甚者,其後必多抑塞。
”這又是經驗談,值得我們猛省。
談到勤勞,這是由鄉間出身的人,最大的美德。
曾文正公自幼秉承星岡公的遺教,他要早起,飯後散步三千步,臨睡前洗腳。
這些事情,可以維持健康。
他希望家裡的人注重農事副業,如種菜、養魚、養豬、種竹,一點也不可疏忽。
在他緻四弟和季弟的信裡,這理由說得很明白: 家中種蔬一事,千萬不可怠忽。
屋門首塘中養魚,亦有一種生機。
養豬亦内政之要者。
下首台上新竹,過伏天後有枯者否?此四者可以觇人家興衰氣象。
又說: 内間妯娌,不可多講鋪張。
後輩諸兒,須走路,不可坐轎騎馬,諸女莫太懶,宜學燒茶煮飯。
書、蔬、魚、豬,一家之生氣;少睡多做,一人之生氣。
勤者,生動之氣;儉者,收斂之氣。
有此二者,家運斷無不興之理。
除了“書、蔬、魚、豬”四字外,他還加上“早、掃、考、寶”四字。
“早”就是早起。
“掃”就是打掃,把屋子打掃得幹幹淨淨。
“考”就是祭祀祖先。
“寶”就是優待親族鄰裡,時常跟鄰居來往,賀喜吊喪,問疾濟急,各種事情都做得很周到,使周遭的環境,變成一團和氣。
曾文正是個最懂得體會勤勞的味道的人。
他曾說:“身體雖弱,卻不宜過于愛惜。
精神愈用則愈出,陽氣愈提則愈盛,每日作者愈多,則夜間臨睡愈快活。
若存一愛惜精神的意思,将前将卻,奄奄無氣,決難成事。
” 多年來,社會流行一個口号,叫做“埋頭苦幹”。
其中“苦幹”二字,似乎有語病,因為“苦幹”絕對難持久,必須“樂幹”才能夠處之泰然。
像顔回所處的環境那樣,“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
”這才能夠成為孔子最得意的高足。
曾文正公緻九弟的信裡,對于這種高超的意境最能領略,他說: 吾輩現辦軍務,系處功利場中,宜刻刻勤勞,如農之力穑,如賈之趨利,如篙工之上灘,早作夜思,以求有濟,而治事之外,此中須有一段谿達沖融氣象。
二者并進,則勤勞而以恬淡出之,最有意味。
“勤勞而以恬淡出之”,這辦法不但最有意味,而且最容易持久。
不過要胸懷豁達沖融,并非一蹴即就,這需要長期的素養,而素養的辦法,莫過于讀書。
下文繼續談文正公的治學的方法。
像曾文正公在修養方面,标榜“廉、謙、勞”三字一樣,在治學方面,他也指出“專、恒、約”三字。
這三個字,雖小學生也可以聽得很明白,可是連大學教授不見得會一一實行。
事實上,學問的深淺,識見的高低,文字的優劣,可以從一個人在“專、恒、約”三字的造詣來判定。
一般說來,大城市的教育水準比較窮鄉僻壤高得多,但是,中外古今的大人物,多數是從鄉下出身,其中最大的關鍵在于志氣。
具備崇高的目标,堅強的意志,任何困難的環境都能夠克服過來,從窮鄉僻壤打到人文荟萃的大城市。
相反的,他會從大城市被打回鄉下去。
曾文正公緻諸弟的信說: 苟能發奮自立,則家塾可讀書,即曠野之地,熱鬧之場,亦可讀書;負薪牧豕,皆可讀書。
苟不能發奮自立,則家塾不宜讀書,即清淨之鄉,神仙之境,皆不能讀書,何必擇地?何必擇時?但自問立志之真不耳。
這一段話,是曾文正公一生成功的秘訣。
同時,這也是中國最偉大的教育家——孔子——的心傳。
孔子自己到了十五歲,便立志做學問。
當他和幾位得意的高足聊天的時候,他照例撇開其他瑣碎的問題不談,首先要談談個人的志願或志趣。
這兒可見,曾文正公是直接繼承孔孟的遺教。
志趣既定,必須努力做學問,而治學的方法,不外專心、有恒、守約三條路子。
曾文正公像其他大儒一樣,最愛談治學方法。
他深知專精的重要,所以在他緻諸弟的信裡說: 若志在窮經,則須專守一經;志在作制義,則須專看一家文稿;志在作古文,則須專看一家文集。
作各體詩亦然,作試帖亦然。
萬不可兼營并鹜,兼營則必一無所能矣。
這是老實話,同時,這也是心得話。
可惜一般稍微有名氣的學者和藝人,往往要故弄玄虛,不肯說老實話。
“鴛鴦繡罷憑君看,不把金針度與人。
”結果,年輕的一代,僅懂得驚奇他們的成就,而不知道他們的“金針”到底是怎麼一回事。
須知學者和藝人,他們得力處,全在于熟練,要熟練必須從專精着手。
相反的,假如東學一點,西學一點,“掘井九仞,而不及
說來也可憐,所謂“書香之家”,并沒有什麼書可看。
除了各種版本的“四書”、“五經”、“八股文”、“試帖詩”以外,剩下的是各種醫書。
小說和劇本,可以說是絕無僅有;兒童讀物更不用說了。
我自小喜歡翻書,偶爾在樓上故紙堆裡,找到一部《曾文正公家書》和《求阙齋日記》,文字淺白,内容充實,尤其那副對聯“不為聖賢,便為禽獸;莫問收獲,但問耕耘”更引起我的注意。
我很仔細地把這部書研讀了好幾遍,越看越覺得有意思。
這是我自動地閱覽的第一部書。
它教我怎樣治學,怎樣做人。
那時,先君已經棄世,先母不認得字,這部《曾文正公家書》和《求阙齋日記》,恍惚是我的南針,難怪我把它當做“枕中鴻寶”。
曾國藩(1811—1872),湖南湘鄉人,字伯涵,号滌生,道光進士。
鹹豐初年,任吏部侍郎。
為着母親的喪事,他從北京趕回故鄉。
那時,太平軍勢盛,他奉命在籍編練鄉勇。
清兵屢敗,國藩奉命督率所部鄉勇,收複武、漢及沿江各地。
同治三年,又克複金陵。
到了太平軍全部殲滅後,他被封為毅勇侯,為同治中興功臣第一。
曾任直隸總督和兩江總督。
到了死後,清廷贈他以太傅的銜頭,谥為文正公。
曾文正公的著述,在編輯方面,有《經史百家雜鈔》、《十八家詩抄》;在批評和創作方面,有《鳴原堂論文》、《家書》、《日記》以及卷帙繁多的奏疏;但是,流傳最廣,影響最大的,卻是他的《家書》和《日記》。
曾文正公的《家書》和《日記》所牽涉的問題很廣,但是我最喜歡的就是修養和治學兩項,其他關于政治和軍事的報告,因為時代不同,意識不同,見仁見智,各有各的道理,我們不應妄加評論。
年來新派的曆史家,站在民族革命的立場,對曾文正公的行動,多數不能諒解。
其實,一個人是環境的産物,假如他早生一百幾十年,他不難步顧炎武、黃宗羲的後塵。
假如他晚生五十年,他恐怕會給孫中山做先鋒。
事實上,孫中山少年時代所崇拜的偉人之一——李鴻章——還算是曾文正公的入室弟子呢。
平居和朋友們談天,我總覺得曆史上的中流砥柱的大人物,多是中鋒而非偏鋒。
所謂“中鋒”,即“中庸”的别名。
它是表裡兼顧,左右鹹宜,用孔子的話來說:“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君子就是成德達材的人物。
曾文正公的一生,深受孟子的影響,他要培養至大至剛的浩然之氣。
事實上,隻有像他這麼有涵養的人,才能夠擔任大事業,撰述大文章。
因為中國的讀書人,一向标榜“士先器識而後文藝”,所以曾文正公自立志讀書以後,對于個人修養問題,非常注意。
古代的大官,往往用“清慎勤”三字作座右銘,曾文正公更腳踏實地,把“清”字改為“廉”字,“慎”字改為“謙”字,“勤”字改為“勞”字。
這樣一來,意義更為明顯。
我們隻看他寫給九弟的信,便知他對于這三個字有怎樣的解釋: 沅弟昔年于銀錢取與之際,不甚斟酌,朋輩之譏議菲薄,其根實在于此。
去冬之買犁頭嘴栗子山,餘亦大不謂然。
以後宜不妄取分毫,不寄銀回家,不多贈親族,此廉字工夫也。
謙字存諸中者不可知,其著于外者,約有四端:曰面色,曰言語,曰書函,曰仆從屬員。
沅弟一次添招六千人;季弟并未禀明,徑招三千人;此在他統領斷做不到者,在弟尚能集事,亦算順手。
而弟等每次來信,索取帳棚子藥等件,常多譏諷之詞,不平之語。
在兄處書函如此,則與别處書函更可知矣。
沅弟之仆從随員,頗有氣焰,面色語言,與人酬接時,吾未及見,而申夫曾述及往年對渠之詞氣,至今餘憾。
以後宜于此四端,痛加克治,此謙字工夫也。
每日臨睡之時,默數本日勞心者幾件,勞力者幾件,則知宣勤王事之處無多,更竭誠以圖之,此勞字工夫也。
清廉、謙恭、勤勞,是曾文正公在個人修養上的關鍵。
在萬物都是錢作怪的社會裡,取與之間,必須做到清廉這地步。
所謂清廉,就是“臨财毋苟得”的意思。
當白銀成為通用的貨币的時代,社會上流行兩句俗語:“銀錢是白的,眼睛是黑的。
”換句話說,除了不吃人間煙火的神仙外,真正不愛錢的人,實在不可多得。
尤其是身居高位的人,他們往往會受金錢的誘惑。
奸商往往會運用種種方法來誘惑大官,希望換回一張“準許證”,隻要“準許證”到手,那麼從前的一切活動費,大可連本帶利撈回。
曾文正深知社會的黑幕,所以在銀錢的來往上,他特别小心。
且看他對幾位弟弟怎麼說: 我自從已亥年在外把戲,至今以為恨事。
将來萬一作外官,或督撫,或學政,從前施情于我者,或數百,或數千,皆鈎餌也。
渠若到任上來,不應則失之刻薄,應之則施一報十,尚不足滿其欲。
故兄自庚子到京以來,于今八年,不肯輕受人惠,情願人占我便益,斷不肯我占人之便益。
将來若作外官,京城之内,無責報于我者。
這的确是經驗談。
凡是手握大權的人,隻要他不貪,那麼誰也沒法子要挾他。
為着履行清廉的信條,不但酒色财氣要完全戒絕,而且一般生活水準也要降低。
量入為出,過着非常簡樸的生活。
在這種情形下,任何金錢和聲色的誘惑,都不會發生作用了。
在江湖上賣藝的人,當他們初到一個城市的時候,他們照例要登門拜訪當地行家。
為着盡東道主之誼,當地行家,往往要回拜,并且設宴款待,盡心盡力地替外來的藝人奔走。
為什麼呢?因為“恐龍最怕地頭蛇”,當恐龍過江之後,它已經失掉根據地,它必須靠當地有力分子替它張羅,這才有生存的機會。
在這當兒,過去所有的一切臭架子要全盤收拾下來,卑詞厚币,很虛心地登門請教。
當地行家看見來客這麼謙恭,這麼誠懇,沒有一個不落力替他介紹,結果,他才能夠達到目的。
平心而論,初到一個新地方去謀生,或者初出茅廬的青年,固然要懂得謙恭,甚至居高官、握大權的人,也要懂得謙恭,不然,人家将由妒忌變成仇恨,到了妒忌和仇恨生了根的時候,一切麻煩的事情都來了。
因此,曾文正公對諸弟說: 功名之地,自古難居,兄以在籍之官,募勇造船,成此一番事業,名震一時。
人之好名,誰不如我?我有美名,則人必有受不美之名者,與雖美而遠不能及之名者,相形之際,蓋難為情。
兄惟謹慎謙虛,時時省惕而已。
謙恭并不是虛僞,更不是假仁假義,它純粹是誠懇的表現。
真正明白謙恭的意義的人,并不是把謙恭當做一種圓滑的手段,以便達到個人的目的。
相反的,他是把謙恭和寬恕連在一起,凡事要設身處地替人家打算。
因此,曾文正公給孩子寫信的時候,特地加上幾句:“至留京公事,如……等人,尤其清苦異常,皆萬不可向其索取,即送來亦可退還。
蓋我欠人之賬,既不能還清出京,人欠我之賬,而欲其還,是不恕也。
從前黎樾喬出京時,亦極窘,而不肯索窮人之債,是可為法。
” 凡是不明白謙恭的意義的人,他當然不了解“恕”字的意義。
再進一步,他當然不會設身處地替人家打算,他隻會閉着眼睛,輕視人家。
知己也許有餘,知人未免不足。
因此,曾文正公緻諸弟的信裡,有這麼一段話: 常見朋友中有美才者,往往恃才傲物,動謂人不如己。
見鄉墨則罵鄉墨不通,見會墨則罵會墨不通;既罵房官,又罵主考;未入學則罵學院。
平心而論,己之所為詩文,實亦無勝人之處,不特無勝人之處,而且有不堪對人之處。
隻為不肯反求諸己,便都見得人家不是。
既罵考官,又罵同考而先得者,傲氣既長,終不進功,所以潦倒一生,而無寸進矣。
為着強調謙恭的益處,曾文正公一再教人不要發牢騷。
“吾常見朋友中牢騷太甚者,其後必多抑塞。
”這又是經驗談,值得我們猛省。
談到勤勞,這是由鄉間出身的人,最大的美德。
曾文正公自幼秉承星岡公的遺教,他要早起,飯後散步三千步,臨睡前洗腳。
這些事情,可以維持健康。
他希望家裡的人注重農事副業,如種菜、養魚、養豬、種竹,一點也不可疏忽。
在他緻四弟和季弟的信裡,這理由說得很明白: 家中種蔬一事,千萬不可怠忽。
屋門首塘中養魚,亦有一種生機。
養豬亦内政之要者。
下首台上新竹,過伏天後有枯者否?此四者可以觇人家興衰氣象。
又說: 内間妯娌,不可多講鋪張。
後輩諸兒,須走路,不可坐轎騎馬,諸女莫太懶,宜學燒茶煮飯。
書、蔬、魚、豬,一家之生氣;少睡多做,一人之生氣。
勤者,生動之氣;儉者,收斂之氣。
有此二者,家運斷無不興之理。
除了“書、蔬、魚、豬”四字外,他還加上“早、掃、考、寶”四字。
“早”就是早起。
“掃”就是打掃,把屋子打掃得幹幹淨淨。
“考”就是祭祀祖先。
“寶”就是優待親族鄰裡,時常跟鄰居來往,賀喜吊喪,問疾濟急,各種事情都做得很周到,使周遭的環境,變成一團和氣。
曾文正是個最懂得體會勤勞的味道的人。
他曾說:“身體雖弱,卻不宜過于愛惜。
精神愈用則愈出,陽氣愈提則愈盛,每日作者愈多,則夜間臨睡愈快活。
若存一愛惜精神的意思,将前将卻,奄奄無氣,決難成事。
” 多年來,社會流行一個口号,叫做“埋頭苦幹”。
其中“苦幹”二字,似乎有語病,因為“苦幹”絕對難持久,必須“樂幹”才能夠處之泰然。
像顔回所處的環境那樣,“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
”這才能夠成為孔子最得意的高足。
曾文正公緻九弟的信裡,對于這種高超的意境最能領略,他說: 吾輩現辦軍務,系處功利場中,宜刻刻勤勞,如農之力穑,如賈之趨利,如篙工之上灘,早作夜思,以求有濟,而治事之外,此中須有一段谿達沖融氣象。
二者并進,則勤勞而以恬淡出之,最有意味。
“勤勞而以恬淡出之”,這辦法不但最有意味,而且最容易持久。
不過要胸懷豁達沖融,并非一蹴即就,這需要長期的素養,而素養的辦法,莫過于讀書。
下文繼續談文正公的治學的方法。
像曾文正公在修養方面,标榜“廉、謙、勞”三字一樣,在治學方面,他也指出“專、恒、約”三字。
這三個字,雖小學生也可以聽得很明白,可是連大學教授不見得會一一實行。
事實上,學問的深淺,識見的高低,文字的優劣,可以從一個人在“專、恒、約”三字的造詣來判定。
一般說來,大城市的教育水準比較窮鄉僻壤高得多,但是,中外古今的大人物,多數是從鄉下出身,其中最大的關鍵在于志氣。
具備崇高的目标,堅強的意志,任何困難的環境都能夠克服過來,從窮鄉僻壤打到人文荟萃的大城市。
相反的,他會從大城市被打回鄉下去。
曾文正公緻諸弟的信說: 苟能發奮自立,則家塾可讀書,即曠野之地,熱鬧之場,亦可讀書;負薪牧豕,皆可讀書。
苟不能發奮自立,則家塾不宜讀書,即清淨之鄉,神仙之境,皆不能讀書,何必擇地?何必擇時?但自問立志之真不耳。
這一段話,是曾文正公一生成功的秘訣。
同時,這也是中國最偉大的教育家——孔子——的心傳。
孔子自己到了十五歲,便立志做學問。
當他和幾位得意的高足聊天的時候,他照例撇開其他瑣碎的問題不談,首先要談談個人的志願或志趣。
這兒可見,曾文正公是直接繼承孔孟的遺教。
志趣既定,必須努力做學問,而治學的方法,不外專心、有恒、守約三條路子。
曾文正公像其他大儒一樣,最愛談治學方法。
他深知專精的重要,所以在他緻諸弟的信裡說: 若志在窮經,則須專守一經;志在作制義,則須專看一家文稿;志在作古文,則須專看一家文集。
作各體詩亦然,作試帖亦然。
萬不可兼營并鹜,兼營則必一無所能矣。
這是老實話,同時,這也是心得話。
可惜一般稍微有名氣的學者和藝人,往往要故弄玄虛,不肯說老實話。
“鴛鴦繡罷憑君看,不把金針度與人。
”結果,年輕的一代,僅懂得驚奇他們的成就,而不知道他們的“金針”到底是怎麼一回事。
須知學者和藝人,他們得力處,全在于熟練,要熟練必須從專精着手。
相反的,假如東學一點,西學一點,“掘井九仞,而不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