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圖書館
關燈
小
中
大
些報紙合訂本,正是無限寶藏的源泉。
當時中山文化教育館,曾按月編輯《期刊索引》和《日報索引》,雖然《日報索引》這部分隻限十種(其中一種為《南洋商報》),但是讀者如按圖索骥,大可節省不少時間和精力。
回頭我要談一談書庫。
書庫高四層,四周圍牆全用玻璃磚,所有書架全部是鋼架,藏書的總數達50萬冊。
當我第一次跑到這個書庫時,簡直是頭昏眼花,應接不暇,恨不得一目萬行,把許多值得一看的書一一看完。
這當然是夢想,事實上根本辦不到。
但是,我每次讀書告一段落時,總要到書庫去跑一頓,東翻翻,西翻翻,偶爾在書架的角頭找到一本自己早就想看而沒有看過的書,于是站在書架旁邊,看了一兩個鐘頭,直至圖書館的工友搖鈴閉館時,這才從如癡似夢的自我陶醉中清醒過來。
書庫算是“工”字型建築物的上一行,普通閱覽室算是下一行,中間的一豎算是甬道,樓下為編目室,樓上為借書處兼特别研究室。
借書處的四壁是書目和作者的卡片,隻要你懂得一個書名,或作者的名字,你馬上可以找出你想看的一本書。
普通人每次進門時,可以領到一張入門券,你可以用這張入門券去借書,每次不得超過兩本;看完之後,将書籍送還原處,換回入門券,然後才能夠出門。
特别研究室一共有四間,每間有四副桌椅及書架。
我蒙顧颉剛先生的介紹,得到一個研究室的席位,心裡非常高興。
在特别研究室裡,每次借書的數目沒有限制,看完之後,書還放在書架上,不必馬上交還出納處。
此外,該館還編印一部《聯合圖書目錄》,把北京的幾間大學,如北大、燕京、清華、協和、稅務等校所藏的英文書籍都編在一起。
書名的底下注明各校的名稱,出版的年代。
假如你需要借書,北京圖書館的出納處可以替你借到。
這真是方便極了。
記得我剛進特别研究室那一天,我的對面忽然來個頭戴瓜皮小帽,又瘦又矮的老頭子。
他穿着一件藍布衫,手拿一個用藍布包着的書包。
他一聲不響,很沉着地坐下來就寫。
起初我不知道他到底是什麼人,經過細詢之後,這才知道他是民國初年的國務總理,名字叫做張國淦。
他是湖北人,專門研究地方志。
他不但收藏很多縣志,而且當顧颉剛先生所主持的禹貢學會開幕後不久,他便把自己所置的房屋撥一所出來作禹貢學會的會址。
像這種大智若愚的飽學之士,恐怕國内别的地方不容易找得到。
圖書館的幾個高級職員,多是王國維先生及梁任公先生的高足。
他們學有根底,公餘之暇,能夠充分利用圖書館的便利,時常在報章雜志上發表文章。
不用幾年工夫,這些人都變成名教授了。
除自印《圖書季刊》外,北京圖書館還編輯一種《圖書副刊》,由《大公報》印行。
這種專門登書評、新書簡訊、作家動态、新學術的發展的刊物在當時的國内還算是創舉。
老實說,中國人的批評态度到如今還沒有養成,對于一本新著的出版,不是閉着眼睛瞎捧一陣,就是信口開河地亂罵一場。
魏文帝所謂:“文人相輕,自古已然。
”想不到這兩句話現在還用得着。
站在公允的立場來看書,你不但能領略書中的優點,而且能夠發覺書中的缺點。
戴着有色的眼鏡來看書,那麼黑白淆亂,是非颠倒,一部簡潔有力的書,你很可以一筆抹煞地說它淺薄無聊;一部博大精深的大著,你也可以不顧一切地誣它為雜亂無章。
因此,優秀的書評的寫作,既能給讀者以正确的指導,又能夠給作者以精神上的鼓勵。
圖書館的左鄰為北海公園,右鄰為生物調查所和社會科學研究所,研究所的隔壁即我的家所在酒醋局胡同。
起初我住在四号,後來才搬到五号。
這間院子清靜異常,我們吃完飯後,就跑到圖書館去用功,中午回來吃飯,飯後稍微休息一會,又跑到圖書館。
一般不大相熟的朋友,以為我沒有固定職業,居然能夠無憂無慮地整天到圖書館去讀書,這一定是因為我的先室的娘家有錢。
其實,啞子吃黃連,有苦說不出,我的先室的娘家也像我一樣地窮。
好在我們經常寫稿,稿費所得,足夠維持一個小家庭的費用。
其中青黃不接的時候,還有幾位知心的朋友可以通融。
由于圖書的便利,這無形中增加我讀書的興趣及寫作的決心。
“以文會友,以友輔仁。
”一篇自己比較滿意的論文發表後,不難引起讀者的共鳴和鼓勵,而讀者的共鳴和鼓勵,正是讀書人求之不得的良藥。
在七七抗戰前的幾年間,我幾乎無日不和這間圖書館接近。
假如燕京大學給我以結交幾個師友的機會,那麼北京圖書館可以說是給我帶上治學的門徑。
可惜十多年來萬方多難,不暇深造,使我仍然在學問的高牆外瞻顧觀望,不能登堂入室。
想起來,我真對不起燕京大學,更對不起北京圖書館。
當時中山文化教育館,曾按月編輯《期刊索引》和《日報索引》,雖然《日報索引》這部分隻限十種(其中一種為《南洋商報》),但是讀者如按圖索骥,大可節省不少時間和精力。
回頭我要談一談書庫。
書庫高四層,四周圍牆全用玻璃磚,所有書架全部是鋼架,藏書的總數達50萬冊。
當我第一次跑到這個書庫時,簡直是頭昏眼花,應接不暇,恨不得一目萬行,把許多值得一看的書一一看完。
這當然是夢想,事實上根本辦不到。
但是,我每次讀書告一段落時,總要到書庫去跑一頓,東翻翻,西翻翻,偶爾在書架的角頭找到一本自己早就想看而沒有看過的書,于是站在書架旁邊,看了一兩個鐘頭,直至圖書館的工友搖鈴閉館時,這才從如癡似夢的自我陶醉中清醒過來。
書庫算是“工”字型建築物的上一行,普通閱覽室算是下一行,中間的一豎算是甬道,樓下為編目室,樓上為借書處兼特别研究室。
借書處的四壁是書目和作者的卡片,隻要你懂得一個書名,或作者的名字,你馬上可以找出你想看的一本書。
普通人每次進門時,可以領到一張入門券,你可以用這張入門券去借書,每次不得超過兩本;看完之後,将書籍送還原處,換回入門券,然後才能夠出門。
特别研究室一共有四間,每間有四副桌椅及書架。
我蒙顧颉剛先生的介紹,得到一個研究室的席位,心裡非常高興。
在特别研究室裡,每次借書的數目沒有限制,看完之後,書還放在書架上,不必馬上交還出納處。
此外,該館還編印一部《聯合圖書目錄》,把北京的幾間大學,如北大、燕京、清華、協和、稅務等校所藏的英文書籍都編在一起。
書名的底下注明各校的名稱,出版的年代。
假如你需要借書,北京圖書館的出納處可以替你借到。
這真是方便極了。
記得我剛進特别研究室那一天,我的對面忽然來個頭戴瓜皮小帽,又瘦又矮的老頭子。
他穿着一件藍布衫,手拿一個用藍布包着的書包。
他一聲不響,很沉着地坐下來就寫。
起初我不知道他到底是什麼人,經過細詢之後,這才知道他是民國初年的國務總理,名字叫做張國淦。
他是湖北人,專門研究地方志。
他不但收藏很多縣志,而且當顧颉剛先生所主持的禹貢學會開幕後不久,他便把自己所置的房屋撥一所出來作禹貢學會的會址。
像這種大智若愚的飽學之士,恐怕國内别的地方不容易找得到。
圖書館的幾個高級職員,多是王國維先生及梁任公先生的高足。
他們學有根底,公餘之暇,能夠充分利用圖書館的便利,時常在報章雜志上發表文章。
不用幾年工夫,這些人都變成名教授了。
除自印《圖書季刊》外,北京圖書館還編輯一種《圖書副刊》,由《大公報》印行。
這種專門登書評、新書簡訊、作家動态、新學術的發展的刊物在當時的國内還算是創舉。
老實說,中國人的批評态度到如今還沒有養成,對于一本新著的出版,不是閉着眼睛瞎捧一陣,就是信口開河地亂罵一場。
魏文帝所謂:“文人相輕,自古已然。
”想不到這兩句話現在還用得着。
站在公允的立場來看書,你不但能領略書中的優點,而且能夠發覺書中的缺點。
戴着有色的眼鏡來看書,那麼黑白淆亂,是非颠倒,一部簡潔有力的書,你很可以一筆抹煞地說它淺薄無聊;一部博大精深的大著,你也可以不顧一切地誣它為雜亂無章。
因此,優秀的書評的寫作,既能給讀者以正确的指導,又能夠給作者以精神上的鼓勵。
圖書館的左鄰為北海公園,右鄰為生物調查所和社會科學研究所,研究所的隔壁即我的家所在酒醋局胡同。
起初我住在四号,後來才搬到五号。
這間院子清靜異常,我們吃完飯後,就跑到圖書館去用功,中午回來吃飯,飯後稍微休息一會,又跑到圖書館。
一般不大相熟的朋友,以為我沒有固定職業,居然能夠無憂無慮地整天到圖書館去讀書,這一定是因為我的先室的娘家有錢。
其實,啞子吃黃連,有苦說不出,我的先室的娘家也像我一樣地窮。
好在我們經常寫稿,稿費所得,足夠維持一個小家庭的費用。
其中青黃不接的時候,還有幾位知心的朋友可以通融。
由于圖書的便利,這無形中增加我讀書的興趣及寫作的決心。
“以文會友,以友輔仁。
”一篇自己比較滿意的論文發表後,不難引起讀者的共鳴和鼓勵,而讀者的共鳴和鼓勵,正是讀書人求之不得的良藥。
在七七抗戰前的幾年間,我幾乎無日不和這間圖書館接近。
假如燕京大學給我以結交幾個師友的機會,那麼北京圖書館可以說是給我帶上治學的門徑。
可惜十多年來萬方多難,不暇深造,使我仍然在學問的高牆外瞻顧觀望,不能登堂入室。
想起來,我真對不起燕京大學,更對不起北京圖書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