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鄉的教育
關燈
小
中
大
貼,一面在大門外用“雙響”的爆竹連放幾十個。
鄰居的親戚朋友向我道喜,我卻眼前昏黑,感到莫名其妙的悲哀。
因為那時故鄉沒有中學,要繼續讀書,必須到福甯府或福州去升學,才有辦法。
這計劃我的經濟環境絕對不允許。
待在家鄉,隻有到商店做學徒一條路。
這在“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時代,簡直是個大侮辱。
現在回想起來,我覺得少年好勝的心理,有時未免會誤事。
假如當時一直在家鄉學習做生意,打算盤,恐怕我早已成為腰纏萬貫的富翁。
思想積極一點,可做民族資本家;意志消沉一些,也可以做個慈善家;至少比現在窮愁潦倒,一事無成的景況好得多。
不知道什麼緣故,我對于金錢這東西從來不大重視。
當時我不知道世界上有什麼煤油大王、汽車大王。
但是中國曆史上的“石崇”的大名,我卻時常聽過。
我懷疑石崇那麼豪富,除個人的享受比較舒适外,對于社會到底有什麼貢獻。
一個人對于社會如沒有貢獻,實等于廢人;廢人的生活是雖生之日,猶死之年,我決定不走這一條路。
主意一定,前途頓現光明。
我覺得到外地去升學暫時雖沒有希望,但是在家鄉讀書的機會卻很多。
我自動地向叔祖枝芬公(即祖父枝芳公的胞弟)請教古文。
他是拔貢出身,對于舊詩古文的造詣很深,尤其高聲朗誦的工夫相當到家。
我給他指導了半年,很快便學會這一套;可惜他年老多病,精神不繼,所以到了第二年,我便正式拜阮壽崖先生為師。
阮先生的私塾以嚴格出名。
假如學生書背不出來,他就把那書桌上的戒尺無情地向你的頭上亂打亂敲,同時,還大聲喊罵。
在他的指導下,我一氣讀完《四書》、《左傳》、《詩經》、《幼學瓊林》、《千家詩》。
少年的記憶力很強,新書讀了三五遍,便能成誦,雖然裡邊的意義還不大了解。
私塾最大的好處,就是因材施教。
天分高的學生可以多讀,讀完一部又讀第二部;資質較低的學生,先生也不勉強。
還有一層,已經讀完的書,先生仍舊要你繼續溫習,重新背誦。
因此,我們幾位程度較高的同學,每天對先生背書時,桌上的書總是高高一大堆。
朱子所謂“循序漸進,熟讀精思”的讀書法,這隻有私塾可以做得到。
第三年,阮先生不幸棄世。
我跟蕭向華先生學習。
他教我讀《禮記》、《爾雅》及反切的方法。
那時我的心志有些浮動,不夠沉着,所以心得不多。
第四年,我找到一位好老師,他是李肯基先生(字馥園),即詩人叔樵先生的胞叔。
李先生的私塾别号“尊經書室”。
他注重講解,同時每月按期——即舊曆初一、初七、十三、十九、二十五——監督我們做一首詩和一篇文。
這時我已經有幾十本讀得爛熟的舊書做底子,所以他稍微一啟迪,我就感覺津津有味。
他采用小組教導制,每天給我們講授《東萊博議》和《綱鑒易知錄》,提高我們讀史的興趣,加強我們寫作的能力。
他批改詩文,又快又好;改完之後,讓我們再抄一遍,然後用紅筆密圈,從頭圈到底;遇有得意的句子,還加上雙圈與眉批。
這種精神上的鼓勵,使我們益發向學。
我把李先生替我改正的文稿彙訂成小冊子,封面上寫着“未定稿”三字,放在我家裡的書桌上,遇有長輩到我家裡來找我的叔祖閑談的時候,我順便把我的窗課請教他們。
他們誇耀我,并且稱贊我的老師及我的先君。
這兒我知道教導兒童的方法,優良的模範好過呆闆的教條,積極的鼓勵勝似嚴厲的詈罵責罰。
第五年,我繼續在“尊經書室”讀了半年。
這些日子過得很舒服。
因為我不但得到一位良師,而且交了幾個益友。
我們每月有一次集會,由幾位有錢的朋友設宴招待,醉飽之餘,還即席吟詩,看大家的表情,的确是個個自命不凡。
鄰居的親戚朋友向我道喜,我卻眼前昏黑,感到莫名其妙的悲哀。
因為那時故鄉沒有中學,要繼續讀書,必須到福甯府或福州去升學,才有辦法。
這計劃我的經濟環境絕對不允許。
待在家鄉,隻有到商店做學徒一條路。
這在“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時代,簡直是個大侮辱。
現在回想起來,我覺得少年好勝的心理,有時未免會誤事。
假如當時一直在家鄉學習做生意,打算盤,恐怕我早已成為腰纏萬貫的富翁。
思想積極一點,可做民族資本家;意志消沉一些,也可以做個慈善家;至少比現在窮愁潦倒,一事無成的景況好得多。
不知道什麼緣故,我對于金錢這東西從來不大重視。
當時我不知道世界上有什麼煤油大王、汽車大王。
但是中國曆史上的“石崇”的大名,我卻時常聽過。
我懷疑石崇那麼豪富,除個人的享受比較舒适外,對于社會到底有什麼貢獻。
一個人對于社會如沒有貢獻,實等于廢人;廢人的生活是雖生之日,猶死之年,我決定不走這一條路。
主意一定,前途頓現光明。
我覺得到外地去升學暫時雖沒有希望,但是在家鄉讀書的機會卻很多。
我自動地向叔祖枝芬公(即祖父枝芳公的胞弟)請教古文。
他是拔貢出身,對于舊詩古文的造詣很深,尤其高聲朗誦的工夫相當到家。
我給他指導了半年,很快便學會這一套;可惜他年老多病,精神不繼,所以到了第二年,我便正式拜阮壽崖先生為師。
阮先生的私塾以嚴格出名。
假如學生書背不出來,他就把那書桌上的戒尺無情地向你的頭上亂打亂敲,同時,還大聲喊罵。
在他的指導下,我一氣讀完《四書》、《左傳》、《詩經》、《幼學瓊林》、《千家詩》。
少年的記憶力很強,新書讀了三五遍,便能成誦,雖然裡邊的意義還不大了解。
私塾最大的好處,就是因材施教。
天分高的學生可以多讀,讀完一部又讀第二部;資質較低的學生,先生也不勉強。
還有一層,已經讀完的書,先生仍舊要你繼續溫習,重新背誦。
因此,我們幾位程度較高的同學,每天對先生背書時,桌上的書總是高高一大堆。
朱子所謂“循序漸進,熟讀精思”的讀書法,這隻有私塾可以做得到。
第三年,阮先生不幸棄世。
我跟蕭向華先生學習。
他教我讀《禮記》、《爾雅》及反切的方法。
那時我的心志有些浮動,不夠沉着,所以心得不多。
第四年,我找到一位好老師,他是李肯基先生(字馥園),即詩人叔樵先生的胞叔。
李先生的私塾别号“尊經書室”。
他注重講解,同時每月按期——即舊曆初一、初七、十三、十九、二十五——監督我們做一首詩和一篇文。
這時我已經有幾十本讀得爛熟的舊書做底子,所以他稍微一啟迪,我就感覺津津有味。
他采用小組教導制,每天給我們講授《東萊博議》和《綱鑒易知錄》,提高我們讀史的興趣,加強我們寫作的能力。
他批改詩文,又快又好;改完之後,讓我們再抄一遍,然後用紅筆密圈,從頭圈到底;遇有得意的句子,還加上雙圈與眉批。
這種精神上的鼓勵,使我們益發向學。
我把李先生替我改正的文稿彙訂成小冊子,封面上寫着“未定稿”三字,放在我家裡的書桌上,遇有長輩到我家裡來找我的叔祖閑談的時候,我順便把我的窗課請教他們。
他們誇耀我,并且稱贊我的老師及我的先君。
這兒我知道教導兒童的方法,優良的模範好過呆闆的教條,積極的鼓勵勝似嚴厲的詈罵責罰。
第五年,我繼續在“尊經書室”讀了半年。
這些日子過得很舒服。
因為我不但得到一位良師,而且交了幾個益友。
我們每月有一次集會,由幾位有錢的朋友設宴招待,醉飽之餘,還即席吟詩,看大家的表情,的确是個個自命不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