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燕京大學

關燈
究生及助理員的宿舍,所以燕大收買這塊地皮後,也因陋就簡,沒有好好地修理,既不如燕南園和燕東園的整齊劃一,又不如朗潤園的古色古香。

     除上述四個地方外,整個成府及海甸,到處都是和燕大有關的人員居住。

    自清朝傾覆後,海甸這個古鎮理該沒落,誰料由于燕大的創辦,使這個地方又重新繁榮起來。

     舉一個例。

    燕大東門外,有個人别号長三。

    起初他做小販,在校門外賣一些零食,如包子、餃子、醬肉、酸辣湯一類的東西。

    因為燕大的學生多數來自富裕的家庭,他們喜歡零食,所以這個近水樓台的小飯館,整天都有學生來光顧。

    長三眼明、手快、心狠、口甜。

    當他一見兩三個男同學邀了兩三個女同學來吃東西的時候,他便笑容可掬地表示歡迎。

    他親自下廚房去關照廚子,等到菜煮熟時,他親自端來給他們吃。

    到了吃完還錢的時候,張三說記他的賬,李四又說記他的。

    長三卻抓住男生要在女生面前表示闊綽的心理,狠狠地撈他們一票,所以在記賬的時候,張三李四各記一筆數。

    他的消息很靈通,誰的家裡的彙款寄到,他早已有相當把握,他向你招呼一聲,問你家裡的老太太好嗎,話沒有說完,你不由得不馬上還清舊債。

    由于經營得法,不上幾年工夫,長三已經腰纏萬貫,建築新屋子,購買田地,娶媳婦,嫁女兒了。

     其實,光憑美麗的校舍來批評燕京,這隻知道燕京的外表。

    要真正認識燕京,須徹底明了它的自由研究的精神。

    本來燕京是個教會學校,而且校内有宗教學院,但是,信教的學生不到十分之一,學校當局絕對不強迫人家信教。

    另一方面,學校對于圖書儀器的設備卻盡量充實,同時,關于學術的研究卻積極提倡,雙管齊下,不用十年工夫,已經表現優良的成績了。

     1929年間,燕京和哈佛大學發生關系,成立一個“哈佛燕京學社”。

    這種國際學術的合作,不但使燕京提高地位,而且使燕京的經濟來源充足,走上正确的“慢而穩”的大道。

     誰也知道,哈佛在美國的地位宛若英國的牛津和劍橋。

    自哈佛委托燕京大規模地購買中文書後,燕京很合理地得到一筆手續費。

    圖書館的負責人便利用這筆手續費來添置圖書,到了抗戰的前夕,燕京所搜集的方志和文集之多,在國内的少數大圖書館中已經占了一個地位。

     圖書的增加,養成學生讀書的興趣。

    每天從早晨9時起,到晚上11時止,圖書館裡老是有人在讀書寫作,尤其晚上,圖書館座無虛席,後到的人隻好靜悄悄地回到自己的宿舍去潛修。

     在燕京沒有搬到海甸以前,北京各大學的名教授以兼任數校功課為光榮,一來這表示某某教授能叫座;二來各校時常欠薪,非兼任數校,不易維持一家數口的費用。

    自哈佛燕京學社成立後,少數名教授的待遇大大提高,而且他們教書的鐘點盡量減少,以便有充分的時間作專門的研究。

    研究所得,有《燕京學報》及其他學術刊物供他們發表。

    稿費的收入,可以添置一些與個人興趣有關的書籍。

    安身立命,心胸泰然,隻有這種心情,才可鼓勵人專門研究學問。

    教授所發表的成績越來越多,各方慕名來求教的學生越來越衆。

    “十室之邑,必有忠信。

    ”濟濟多士中,不難找幾個敏而好學的青年,作傳道授業的對象。

     哈佛燕京學社招收十個八個研究生,每個研究生一年可得國币500元獎學金。

    這筆獎學金的數目雖小,但收效很大。

    因為研究院的課程不多,研究生可以跟一個指定的導師研究一個問題,從編訂目錄、拟好大綱,到搜集資料、動手寫作,研究生可時常跟導師交換意見。

    兩年的不斷研究,隻要中等資質的學生,也可以寫好一篇洋洋十萬言的專門論著。

    論文脫稿後,由教授代為推薦,交給學術雜志去發表,或者印成專書,一下子就獲得專家的美名。

    這些新出爐的專家,大多數都分散到各省各地去教書,小數仍留在北京繼續研究,做一天有一天的心得,幹一年有一年的收獲,經過長期的累積和素養,他們可穩坐于專家的寶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