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學洋務
關燈
小
中
大
當我15歲(1922年)那年的正月,我的母親患着重病;鄉下沒有好醫生,家裡人患着重病,除求神問蔔,聽天由命外,隻有死路一條。
我還記得母親逝世那一天,剛好是迎神的日期,全城的男女老幼,好像瘋狂一樣,跑到街上去看熱鬧,而我的家裡卻發生這個大變故。
别人歡樂,自己悲哀,心裡倍覺難過。
母親的死,使我的生活起個大轉變。
從前家貧親老,我隻好留在鄉下,希望找個小職業來奉養母親。
現在她老人家不幸棄我而長逝,我沒有逗留在家鄉的必要。
我決定到外地去升學,甚至準備投筆從軍,說不定在唇槍舌劍,或彈雨槍林中能夠找到我的生命。
那年上半年,我還在家鄉“尊經書室”讀書,但我對于升學的志願一點也沒有松懈下去。
我時常打聽由家鄉到福州的路線及盤費。
在年輕人的心目中,隻要離開家鄉,馬上會找到發展的機會。
湊巧那年的暑假,我有個朋友連晉坤先生從福州回來,他時常跟我在一起玩。
由他的談話中,我知道他是福州的一間教會學校(三一中學)的學生,他的英文大約有新加坡英校三四年級的程度,但他說話的時候,時常插些英文的句子及新名詞,這些東西我是一竅不通,所以心裡又羨慕,又慚愧。
羨慕的是人家有那麼大的學問,能夠趕上大時代;慚愧的是自己除稍微認識一些舊書外,對于新世界、新人物,簡直是莫名其妙。
我曾為這些問題煩惱,但是要怎樣才可找到門路,自己卻沒有把握。
在一次談話中,晉坤先生告訴我說,讀英文的人可以做郵政和海關的職員,尤其海關,薪水高,生活安定,以後年功加俸,幹了20年便可退休體。
退休之後,一面有巨額的養老金,一面可動用平生的儲蓄,到世界各國的名山勝水去遊曆,過着優哉遊哉最寫意的生活。
自小對于旅行有濃厚的興趣的我,聽了他這一席話,簡直有一點飄飄然。
主意已定,我決心開始學習英文,拼了個把月工夫,好容易讀完一本。
那時,中華聖公會在福甯府(霞浦縣)創辦一間作元漢英學校,成績不錯。
晉坤先生勸我到該校去讀書,我表示同意。
反正我的目标是要升學,隻要有書可讀,無論福州或霞浦都沒有關系,何況霞浦的費用比較福州便宜,這對我是個大鼓勵。
我把升學的志願對“尊經書室”的一般朋友表示,他們都一緻贊成。
每人願意借我10塊大洋,8個同學可湊成80元,其中吳文郁兄(字少侬)對我特别幫忙。
他替我運籌帷幄,到處為我奔走,宛若我私人的義務财政部長兼外交部長。
他本人沒有錢,過着居士式的生活,但他對我的幫忙與期望實在夠朋友。
的确,搞政治的人需要“死黨”,我們普通老百姓至少也需要三五知己或患難之交。
這樣一來,生活才不會寂寞。
除“尊經書室”的一些朋友的支持外,我把我的母親所遺留下來的幾畝薄田,悉數賣掉,換回一些現金;最後,連家具也廉價地拍賣了。
東拼西湊,才籌到一些學費。
開學期近,一般朋友預備給我餞行,有的送我一些程儀,有的送我幾包雲片糕,表示步步高升的意思。
這些東西,物輕人情重,而且對我有特别的意義,因為我相信萬事起頭難,隻要頭一關能順利地打破,以後社會上的同情者的力量将逐漸增加。
到了力量充實的時候,什麼問題都可以克服。
離家那一天,有一位堂叔和一位鄰居的朋友和我同往。
這是我想學洋務我第一次遠行,但我卻抱着破釜沉舟的決心。
因此,我在離城相當遠的路上,獨自朗誦古人的一首詩: 男兒立志出鄉關,學不成名死不還。
埋骨何須桑梓地,人生無處不青山。
現在回想起來,少年時幼稚的好勝心理,實在可笑。
因為讀書為利固然不應該,為名更是無聊,最重要的是求實。
明末清初的大儒黃梨州循循善誘地教導青年“學貴求其心得”,為的是他知道一般學人不能看透名利關頭,整天口誦聖賢的名著,但行為卻卑鄙不堪。
“小有才而未聞大道”,這種人不讀書還好,讀了書,才具比較充實,将來恐怕要為害于社會。
所以古人說“士先器識而後文藝”,現代人主張“搞通思想”,為的是觀念如不正确,書是白讀的。
不過搞通思想現在非常容易,在30年前卻很困難,因為那時科舉廢除未久,第一等人都想往上爬,把讀書當做手段,而“揚名聲,顯父母”,才算是目的。
從家鄉到霞浦,不過120華裡。
這短短的行程,在道路崎岖不平,交通工具落後的時代,的确是個大問題。
李白歎息:“蜀道難,難于上青天!”我當時背着包袱,在強烈的秋陽的照射下,整天爬山越嶺,揮汗如雨的情形,現在回想起來,心裡還有餘悸。
因為中途略有耽擱,我走了三天抵達目的地。
霞浦這個城是扁長式的,從東到西的距離,比較從北到南的距離,至少多三倍。
我們的學校在城的西北角,這一帶有中華聖公會主辦的醫院、女醫院、男學校、女學校,及省立第三中學校。
學
我還記得母親逝世那一天,剛好是迎神的日期,全城的男女老幼,好像瘋狂一樣,跑到街上去看熱鬧,而我的家裡卻發生這個大變故。
别人歡樂,自己悲哀,心裡倍覺難過。
母親的死,使我的生活起個大轉變。
從前家貧親老,我隻好留在鄉下,希望找個小職業來奉養母親。
現在她老人家不幸棄我而長逝,我沒有逗留在家鄉的必要。
我決定到外地去升學,甚至準備投筆從軍,說不定在唇槍舌劍,或彈雨槍林中能夠找到我的生命。
那年上半年,我還在家鄉“尊經書室”讀書,但我對于升學的志願一點也沒有松懈下去。
我時常打聽由家鄉到福州的路線及盤費。
在年輕人的心目中,隻要離開家鄉,馬上會找到發展的機會。
湊巧那年的暑假,我有個朋友連晉坤先生從福州回來,他時常跟我在一起玩。
由他的談話中,我知道他是福州的一間教會學校(三一中學)的學生,他的英文大約有新加坡英校三四年級的程度,但他說話的時候,時常插些英文的句子及新名詞,這些東西我是一竅不通,所以心裡又羨慕,又慚愧。
羨慕的是人家有那麼大的學問,能夠趕上大時代;慚愧的是自己除稍微認識一些舊書外,對于新世界、新人物,簡直是莫名其妙。
我曾為這些問題煩惱,但是要怎樣才可找到門路,自己卻沒有把握。
在一次談話中,晉坤先生告訴我說,讀英文的人可以做郵政和海關的職員,尤其海關,薪水高,生活安定,以後年功加俸,幹了20年便可退休體。
退休之後,一面有巨額的養老金,一面可動用平生的儲蓄,到世界各國的名山勝水去遊曆,過着優哉遊哉最寫意的生活。
自小對于旅行有濃厚的興趣的我,聽了他這一席話,簡直有一點飄飄然。
主意已定,我決心開始學習英文,拼了個把月工夫,好容易讀完一本。
那時,中華聖公會在福甯府(霞浦縣)創辦一間作元漢英學校,成績不錯。
晉坤先生勸我到該校去讀書,我表示同意。
反正我的目标是要升學,隻要有書可讀,無論福州或霞浦都沒有關系,何況霞浦的費用比較福州便宜,這對我是個大鼓勵。
我把升學的志願對“尊經書室”的一般朋友表示,他們都一緻贊成。
每人願意借我10塊大洋,8個同學可湊成80元,其中吳文郁兄(字少侬)對我特别幫忙。
他替我運籌帷幄,到處為我奔走,宛若我私人的義務财政部長兼外交部長。
他本人沒有錢,過着居士式的生活,但他對我的幫忙與期望實在夠朋友。
的确,搞政治的人需要“死黨”,我們普通老百姓至少也需要三五知己或患難之交。
這樣一來,生活才不會寂寞。
除“尊經書室”的一些朋友的支持外,我把我的母親所遺留下來的幾畝薄田,悉數賣掉,換回一些現金;最後,連家具也廉價地拍賣了。
東拼西湊,才籌到一些學費。
開學期近,一般朋友預備給我餞行,有的送我一些程儀,有的送我幾包雲片糕,表示步步高升的意思。
這些東西,物輕人情重,而且對我有特别的意義,因為我相信萬事起頭難,隻要頭一關能順利地打破,以後社會上的同情者的力量将逐漸增加。
到了力量充實的時候,什麼問題都可以克服。
離家那一天,有一位堂叔和一位鄰居的朋友和我同往。
這是我想學洋務我第一次遠行,但我卻抱着破釜沉舟的決心。
因此,我在離城相當遠的路上,獨自朗誦古人的一首詩: 男兒立志出鄉關,學不成名死不還。
埋骨何須桑梓地,人生無處不青山。
現在回想起來,少年時幼稚的好勝心理,實在可笑。
因為讀書為利固然不應該,為名更是無聊,最重要的是求實。
明末清初的大儒黃梨州循循善誘地教導青年“學貴求其心得”,為的是他知道一般學人不能看透名利關頭,整天口誦聖賢的名著,但行為卻卑鄙不堪。
“小有才而未聞大道”,這種人不讀書還好,讀了書,才具比較充實,将來恐怕要為害于社會。
所以古人說“士先器識而後文藝”,現代人主張“搞通思想”,為的是觀念如不正确,書是白讀的。
不過搞通思想現在非常容易,在30年前卻很困難,因為那時科舉廢除未久,第一等人都想往上爬,把讀書當做手段,而“揚名聲,顯父母”,才算是目的。
從家鄉到霞浦,不過120華裡。
這短短的行程,在道路崎岖不平,交通工具落後的時代,的确是個大問題。
李白歎息:“蜀道難,難于上青天!”我當時背着包袱,在強烈的秋陽的照射下,整天爬山越嶺,揮汗如雨的情形,現在回想起來,心裡還有餘悸。
因為中途略有耽擱,我走了三天抵達目的地。
霞浦這個城是扁長式的,從東到西的距離,比較從北到南的距離,至少多三倍。
我們的學校在城的西北角,這一帶有中華聖公會主辦的醫院、女醫院、男學校、女學校,及省立第三中學校。
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