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治學方法

關燈
家鄉有個俗語:“拾柴看山勢,砍柴看柴勢。

    ”這雖然是老粗的口吻,但從此可見方法的重要。

     世間任何事物都有本末先後的程序,懂得這種程序的人,事半功倍;否則本末先後倒置,暗中摸索,勞而無功。

     一般人都說西洋人懂得治學的方法,中國人不懂得治學的方法。

    這完全是皮相之談,不是事實。

    據我看,兩千多年前,中國的大哲學家莊子早就寫過方法論的文章。

    莊子說: “良庖歲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

    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數千牛矣;而刀刃若新發于硎。

    彼節者有間,而刀刃者無厚;以無厚入有間,恢恢乎其于遊刃必有餘地矣。

    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發于硎。

    ” 莊子這篇文章主要的是讨論養生的方法,其實這就是治學的最好的方法。

    用老先生常用的術語來說,這叫做“讀書得間”,而“得間”二字,是人類一切重要的發明和發現的出發點。

     記得我少年的時候,我曾注意《修學效能增進法》這部書,後來我曾看過關于科學方法、曆史研究法、經濟學研究法那一類的書,不過那些書好像過眼雲煙一樣,看完就忘了。

    為什麼呢?為的是寫那一類書的人,除極少數的例外,多是教書匠,或者是率爾操觚之流,自己根本不知道自己在說什麼。

    例如二十多年前上海有一位寫了好幾本《詩歌作法》、《小說做法》、《文章作法》的人,一輩子也沒有寫過一首詩或一篇小說,甚至沒有寫過一篇好文章,所以那一類書十九沒有看的必要。

     清初的大儒姚鼐标榜“義理、考證、辭章”。

    章實齋标榜“史學、史才、史識”。

    這是很有道理的。

    所謂義理即史識,用現代的科學術語來說,即哲學原理或概論;所謂考證即史學,或曆史;所謂辭章即史才,或文學。

    換句話說,一個讀書人必須有哲學的造詣,然後立言有根據,不至自相矛盾;必須有史學的知識,然後知道來龍去脈,不至茫無頭緒;必須有文學的素養,然後順理成章,娓娓動聽;否則言而無文,行而不遠,辜負著書立說的苦心。

     哲學、史學、文學是治學的三大方針,要立志成為博學鴻儒的人真是缺一不可。

    就某部門的學科而論,我們一開頭須讀原理或概論,這些原理或概論是這一門學科的最正确的法則,我們應該徹底了解它,精通它,這才算是學有根底,說話有根據。

    再進一步,我們須博覽這一門學科的發展的過程,因為某一紀律或法則并非憑空産生的,而是有它的曆史的背景。

    假如我們昧于它的曆史的背景,我們便不能做徹底的了解。

    再進一步,我們須熟讀這部門學科的重要文獻,這不但能夠幫助我們的思想,而且當我們援筆為文時,文思将源源而來,不怕有搜索枯腸的苦惱。

     原理的精通,史料的博覽,文學的素養,這是學人應該努力的最高目标。

    到了這水準達到後,我們須積極地注意當代的問題,同時,須運用我們所把握的原理及所知道的史實來解決問題。

    最後,才運用巧妙的文字,振筆直書,以便支配所有讀者,并且希望在社會上發生作用。

    換句話說,讀書是手段,解決問題才是終極的目的。

    假如光是讀書而不能解決問題,這是辜負讀者的苦心。

    正如孔子所說:“誦詩三百,授之以政,不達;使于四方,不能專對;雖多,亦奚以為?” 英國的國會常設各種專門委員會,這些專門委員會多由各大學校教授兼任。

    教授學有專長,對于當前所發生的問題,他們可以本着他們多年的所學,提供他們的研究的結果,供社會參考。

    在這些學者中,最顯著的莫若已故的拉斯基教授(HaroldLaski)之于政治問題,凱恩斯教授(JohnMaynardKeynes)之于經濟問題。

    他們不是現任官吏,他們始終沒有脫離學者教授的崗位,但他們可貢獻畢生所學于社會。

    古人所謂“學以緻用”,就是這意思。

     但是書應該怎麼讀呢?聖賢千言萬語,不外精讀博覽四字。

    一般說來,對于初學,精讀比較博覽更為重要。

    清初的大儒唐鏡海(唐鑒)說得好:“治經宜專一經,一經果能通,則諸經可旁及,若遽求兼精,則萬不能通一經。

    ”曾國藩曾說:“作書者宜臨帖摹帖,作文作詩皆宜專一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