滄洲紀事
關燈
小
中
大
淮泗史道陵、馬瑤草聲息相應,事有可圖。
況君奉敕,誰敢不從?世臣休戚,在此一舉;豈不勝鼠竄萬倍耶?趙吐舌曰:此等事,子饒為之,弟無此膽。
蓋趙本纨褲,不知兵。
予作色詈曰:真懦夫也!遂告别。
後車行數日即遇賊,婦女、玉帛盡驅入濟南;兵馬俱降,趙僅以身逃。
傷哉!河上無安身處,臨清又不可住,反故城已暮,詣野舟宿。
晨興,有北來船,予問水路安靜否?客言前數日頗甯,後有賊兵搜檢,親見陳侍郎益吾家眷夾拷垂死,後跳入水;又遍索程翰林(即予舊銜)家眷,想亦遇害矣。
予聞膽裂,沿河探信。
行二十裡許,忽聞吼聲若雷,林木為動。
望之,見西北角白雲崒起,寬廣百丈,若天際五老奇峰,層巒嶽峙曆曆可數,從東南來如步。
漸近,悉成紅紫,光若五彩琉璃,屏障中有形似神鳥戈戟狀。
又近,變黑氣橫蔽,天日俱隐;砂炮随之,不能開目。
予伏土坡下,白晝頓晦;耳邊但聞鈴铎聲,雨電雷雹悉下。
少頃過盡,河舟篷桅及居房瓦木皆為一空,雲有飛堕數十裡外。
又聞一婦吹過河,小童吹至二裡始定者。
蓋風異也,或者殺氣自北而南耳。
行二日,見船,有敝衣,乃向所識為記者,泊對岸;命貴招之,果然。
因入舟,止見家屬之半。
仆具述分别時,止覓二小舟載之;行至老君堂,忽遇三、四賊,舟中人悉赴水逃,惟妾三人匿闆下、二子二女坐艙中。
賊登舟,便執舟婦,問程翰林何在?婦對非是,不知。
以刀加頸欲砍之;婦曰:豈有攬官載無人口行李者乎?賊周視無所有,覓火吃煙方去。
蓋賊拷問予親戚之仆得實而來,向使舉手啟闆或兒啼叫,即無噍類。
幸而獲免,天乎人與!當夜得脫,即星馳至此;彼一舟不知去向。
予且喜得全半屬。
是夜,宿篷上。
舟人私語其婦,意欲首官,希給賞。
婦遽止之曰:何為送人一家性命?不可壞心!夫語塞。
予聞,即舍舟潛行。
至德州境,訪向施茶僧舍。
僧具言德僞知州暴殘非人類:鄉紳富戶皆追贓助饷,視其家赀,十欲得七;不應者辄截人手指殆盡,又割其筋。
閉門逃匿者,以火燎之,大家立燼;四散兵丁,于要路恣行擄掠。
君行恐不能免,我當着一弟子同伴,謬稱為貧僧親故。
予賴得全。
後德州義兵起,執僞州審之,竟不識一字,口供系紅旗手,押解山西生員赴本州島任;生員以盤費百兩相贈,遂代往焉。
德人脔而食之,亦駭異也。
至泊頭,又遇家眷後船;乃複至滄,投賈氏。
賴賈作居停,權息旦夕;雖有僞官,頗與地方相安。
後有威武将軍白駒,以督漕突至,馬步百餘,傳令取娼婦百口;防禦大索不滿百,以良家女及新寡充數。
又令:夜不收。
向舊巡撫王梅和公弼家索歌妓,王無以應;将軍大怒,淩辱不堪。
因出示:軍民有被鄉宦害,許告發;意蓋在王也。
于是,群小以報複詐吓為事,滄城鼎沸。
賈大郎曾以馬易同學生屋一間;同學素無賴,來語大郎雲:汝使鄉宦勢,以羸馬奪我華居,宜補善價!否則,訴之将軍。
賈兄弟弗應,無賴子忿然曰:汝藏匿明官程某,罪當族;我往首。
遂攘袂去。
賈兄弟大恐,請予匿地窖中。
予不可;欲行,乃索方巾色衣以往。
賈曰:亡命奚用此?予曰:仇人知變服已久,必不向衣冠中物色;所謂反客為主者也。
遂出城,四望無路,因思古語雲「避暑須向湯镬裡、避難亦須向兵火中」,于是詣将軍營所。
會審王巡撫,見将軍長髯赤腳,踞胡床上;王青袍坐其左。
予不得出,賂其旗鼓,方得釋。
将軍五更拔營起;予複歸賈,相見如再生。
複與賈計曰:出首人雖不及行,然隙已成矣,僞官尚在,終非了局。
不若挺身出,往拜僞官;豈有既出見而尚稱逃官者乎?賈稱善。
防禦、鹽運、知州俱山西人,因持刺往。
防禦迎于館,訝曰:初聞有求多先生者,誤程為陳。
今見尊刺,乃私淑已久;房稿熟讀,尚記憶可誦。
幾得罪!意若恨相見晚。
又叙官實非本意,語多感怆。
旋答拜。
州與鹽運如之。
滄人競傳予與防禦為素交。
身雖苟安,念世受國恩,身蒙主眷,不能殉難,又每見廟額碑石皆削去崇祯字,恨痛骨髓。
有山東參将王桢、遊擊劉孔和者,将馬步兵五、六百赴京投順,過滄——桢,淄陽人,曾以報仇殺人于市,自詣官請死,成獄;同年王厈為淄令,予告以故,釋之。
孔和乃長山相公次子,有通家誼。
因見予,予欲借彼以備不時,因謂二将曰:聞賊破京後,文武皆幽囚追饷,多畢命者。
此行不異蛾之投火,曷若留此,進退裕如。
劉然之,遂住滄十裡外。
又紹興人陳捷,原領兵二百人守備滄城,降賊;負義氣,饒勇略。
每與餘談時事,辄作不平語。
予一日往說陳曰:聞吳平西入關,闖王将各路兵俱調赴永平;乘隙南走,可還故土,君意如何?陳曰:某志此已久,不敢告君。
昨遣人覓得海船,旬日可到淮;備車二輛,為君家眷計。
君可詭言入京,走天津間道,旦夕可揚帆也。
予曰:雖然,與其托命風波,徒飽魚腹;何若做一番轟烈事業,傳名萬古。
陳曰:予武夫,不知大計,惟命。
予曰:我從臨清來,沿河一帶所設官皆書生強逼來者,無能為守;兵亦烏合衆。
今滄州僞官不過五、六人,兵皆君标下;我兩家親信勇力之士可得二十人,又有王、劉二将為聲應。
一舉擒賊,出其不意,可以成功;勤王而北,豈非
況君奉敕,誰敢不從?世臣休戚,在此一舉;豈不勝鼠竄萬倍耶?趙吐舌曰:此等事,子饒為之,弟無此膽。
蓋趙本纨褲,不知兵。
予作色詈曰:真懦夫也!遂告别。
後車行數日即遇賊,婦女、玉帛盡驅入濟南;兵馬俱降,趙僅以身逃。
傷哉!河上無安身處,臨清又不可住,反故城已暮,詣野舟宿。
晨興,有北來船,予問水路安靜否?客言前數日頗甯,後有賊兵搜檢,親見陳侍郎益吾家眷夾拷垂死,後跳入水;又遍索程翰林(即予舊銜)家眷,想亦遇害矣。
予聞膽裂,沿河探信。
行二十裡許,忽聞吼聲若雷,林木為動。
望之,見西北角白雲崒起,寬廣百丈,若天際五老奇峰,層巒嶽峙曆曆可數,從東南來如步。
漸近,悉成紅紫,光若五彩琉璃,屏障中有形似神鳥戈戟狀。
又近,變黑氣橫蔽,天日俱隐;砂炮随之,不能開目。
予伏土坡下,白晝頓晦;耳邊但聞鈴铎聲,雨電雷雹悉下。
少頃過盡,河舟篷桅及居房瓦木皆為一空,雲有飛堕數十裡外。
又聞一婦吹過河,小童吹至二裡始定者。
蓋風異也,或者殺氣自北而南耳。
行二日,見船,有敝衣,乃向所識為記者,泊對岸;命貴招之,果然。
因入舟,止見家屬之半。
仆具述分别時,止覓二小舟載之;行至老君堂,忽遇三、四賊,舟中人悉赴水逃,惟妾三人匿闆下、二子二女坐艙中。
賊登舟,便執舟婦,問程翰林何在?婦對非是,不知。
以刀加頸欲砍之;婦曰:豈有攬官載無人口行李者乎?賊周視無所有,覓火吃煙方去。
蓋賊拷問予親戚之仆得實而來,向使舉手啟闆或兒啼叫,即無噍類。
幸而獲免,天乎人與!當夜得脫,即星馳至此;彼一舟不知去向。
予且喜得全半屬。
是夜,宿篷上。
舟人私語其婦,意欲首官,希給賞。
婦遽止之曰:何為送人一家性命?不可壞心!夫語塞。
予聞,即舍舟潛行。
至德州境,訪向施茶僧舍。
僧具言德僞知州暴殘非人類:鄉紳富戶皆追贓助饷,視其家赀,十欲得七;不應者辄截人手指殆盡,又割其筋。
閉門逃匿者,以火燎之,大家立燼;四散兵丁,于要路恣行擄掠。
君行恐不能免,我當着一弟子同伴,謬稱為貧僧親故。
予賴得全。
後德州義兵起,執僞州審之,竟不識一字,口供系紅旗手,押解山西生員赴本州島任;生員以盤費百兩相贈,遂代往焉。
德人脔而食之,亦駭異也。
至泊頭,又遇家眷後船;乃複至滄,投賈氏。
賴賈作居停,權息旦夕;雖有僞官,頗與地方相安。
後有威武将軍白駒,以督漕突至,馬步百餘,傳令取娼婦百口;防禦大索不滿百,以良家女及新寡充數。
又令:夜不收。
向舊巡撫王梅和公弼家索歌妓,王無以應;将軍大怒,淩辱不堪。
因出示:軍民有被鄉宦害,許告發;意蓋在王也。
于是,群小以報複詐吓為事,滄城鼎沸。
賈大郎曾以馬易同學生屋一間;同學素無賴,來語大郎雲:汝使鄉宦勢,以羸馬奪我華居,宜補善價!否則,訴之将軍。
賈兄弟弗應,無賴子忿然曰:汝藏匿明官程某,罪當族;我往首。
遂攘袂去。
賈兄弟大恐,請予匿地窖中。
予不可;欲行,乃索方巾色衣以往。
賈曰:亡命奚用此?予曰:仇人知變服已久,必不向衣冠中物色;所謂反客為主者也。
遂出城,四望無路,因思古語雲「避暑須向湯镬裡、避難亦須向兵火中」,于是詣将軍營所。
會審王巡撫,見将軍長髯赤腳,踞胡床上;王青袍坐其左。
予不得出,賂其旗鼓,方得釋。
将軍五更拔營起;予複歸賈,相見如再生。
複與賈計曰:出首人雖不及行,然隙已成矣,僞官尚在,終非了局。
不若挺身出,往拜僞官;豈有既出見而尚稱逃官者乎?賈稱善。
防禦、鹽運、知州俱山西人,因持刺往。
防禦迎于館,訝曰:初聞有求多先生者,誤程為陳。
今見尊刺,乃私淑已久;房稿熟讀,尚記憶可誦。
幾得罪!意若恨相見晚。
又叙官實非本意,語多感怆。
旋答拜。
州與鹽運如之。
滄人競傳予與防禦為素交。
身雖苟安,念世受國恩,身蒙主眷,不能殉難,又每見廟額碑石皆削去崇祯字,恨痛骨髓。
有山東參将王桢、遊擊劉孔和者,将馬步兵五、六百赴京投順,過滄——桢,淄陽人,曾以報仇殺人于市,自詣官請死,成獄;同年王厈為淄令,予告以故,釋之。
孔和乃長山相公次子,有通家誼。
因見予,予欲借彼以備不時,因謂二将曰:聞賊破京後,文武皆幽囚追饷,多畢命者。
此行不異蛾之投火,曷若留此,進退裕如。
劉然之,遂住滄十裡外。
又紹興人陳捷,原領兵二百人守備滄城,降賊;負義氣,饒勇略。
每與餘談時事,辄作不平語。
予一日往說陳曰:聞吳平西入關,闖王将各路兵俱調赴永平;乘隙南走,可還故土,君意如何?陳曰:某志此已久,不敢告君。
昨遣人覓得海船,旬日可到淮;備車二輛,為君家眷計。
君可詭言入京,走天津間道,旦夕可揚帆也。
予曰:雖然,與其托命風波,徒飽魚腹;何若做一番轟烈事業,傳名萬古。
陳曰:予武夫,不知大計,惟命。
予曰:我從臨清來,沿河一帶所設官皆書生強逼來者,無能為守;兵亦烏合衆。
今滄州僞官不過五、六人,兵皆君标下;我兩家親信勇力之士可得二十人,又有王、劉二将為聲應。
一舉擒賊,出其不意,可以成功;勤王而北,豈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