滄洲紀事

關燈
程正揆記 甲申歲,予以玺丞奉诏南京湔除。

     三月初六日,陛辭,抵通。

     二十四日,至滄洲。

    内監高某重兵駐防,城守戒嚴。

    次日五鼓,傳大府宵遁,兵皆鳥獸散。

    予便服入城探之,無市亦無人;鄉紳家皆摘去門額,商賈争以泥塞其闾。

    至州署,知州羅爌長跪而号曰:大事去矣。

    十九日京外城潰,内城定不保,内監既夜半潛去。

    今早有本州島大秀才王某某等七、八人來強索州印去,雲往迎順朝矣。

    爌惟待死。

    因與予撫膺大哭,各珍重以别。

    有滄州同年賈永迪,訪之已沒;子四人皆丈夫,感慨時事。

    予以奉诏逗留為非禮,持不可;是夜遂行。

    見南來小船,雲德州以上皆順兵,差船某官劫、某官擄;舟子懼不前。

    家人相視而啼,至有投水者。

    子女凡七人,皆十歲以下;男婦二十餘人,痛哭不欲生。

    予曰:哭無益,聞賊殺官不擄商。

    若我在,若輩必死。

    可擇四仆以家眷子女分托之,詐為客裝,各覓小船前後載之,可免于難。

    我從此以一身亡,汝輩不必問所向也。

    凡簪珥器具,悉毀之;衣服豔色,裂而毀之;公服帶笏之類,悉付舟工。

    再命檢小敝衣數件;于易舟時,各挂篷桅間為信,以便認識。

    是日未舉火,日晡方進粥數匙。

    少假寐,四更月起,予潛出,呼馬夫程貴登岸;詭雲探賊,遂偕亡,惟攜碎銀二兩錢五百文。

    是日,匿古廟中。

     嗣後,日行成三十裡、四五十裡。

    數日,至德州。

    詢知已有新令,查究逃官,借端搜索;若近關廂、成投旅店,便執報官矣。

    予自此但野宿,連日步行,足跛村落中又不得飲食。

     一日,至茶棚,困憊不能興,僧以粥二具餐。

    予夜宿栅下。

    次日,行裡許,有鄉人負米歸者,老病不勝任;予命貴代肩。

    行二十裡,鄉人授予二面餅,食之有起色。

    晚至四女寺,坐樹陰下,忽聞舟中有楚音者;訊之,乃年家王士譽,新升潮州守。

    相見驚異,問計将安出?予告以捕捉明官事,君宜從陸兼程。

    王首肯,贈路費十金;予止索錢一串,遂别,仍卧樹下。

     一日,至鄭家口。

    聚族數千戶,環以土垣,止一穴,高三尺許;予入焉。

    有老者,方巾布袍;倚杖見予窭态,問乞乎?予曰:謂之乞亦可。

    老人曰:當是讀書人不遇時者。

    引人館坐,乃是學究先生,授董子數輩。

    案頭見孤臣孽子章刻文一首,乃予舊稿,為之感慨。

    老人曰:知文耶?予指案牍曰:此少時所作。

    老人驚起,曰:即程君矣!予曰:非也。

    程與予同裡人,蓋攘以成名耳。

    老人曰:敝地有蘇氏兄弟,文學好客,當報之。

    命童子疾馳去。

    少頃,蘇至,遂邀去莊所。

    莊形若設險備寇者,就其外館,執禮甚恭。

    予亦不諱姓名;具馔,予與仆此日方飽肉食。

    蘇偉丈夫,彷佛豪俠氣,雲俗多盜,有奸宄十數輩,夜無甯宇,乘亂搶劫,勢愈橫;鄉村之深溝高壘,為若輩設也。

    惟敝莊能與之敵,不敢犯。

    因屈指某日被圍、某日打仗若幹次矣,并出所備火器鎗棒。

    莊丁之猛勇肥長者十餘人,立階下。

    雲此善射、此善拳、此能飛戟刺人于陣、此能躍數丈牆獲賊于野,口若不盡其技。

    而階下人眉目手足各躍躍欲動,以示可用。

    予大為壯之,謂蘇曰:君殆範、韓之流亞也。

    蘇謝不敏。

    予宿其家,夜分談不辍,叙述患難眷屬流離。

    蘇矍然曰:某雖不才,願為知己者用。

    君既以王命不可留,當速去;作手字數行付某,俟寶眷至,當留與老母同住。

    君去後,但有北行人,問鄭莊在,君室自無恙。

    若蘇氏宅化為平地,某合家百餘口并君室總付一燼,勿贻君羞。

    予感其言,拜而謝曰:古義俠不足道也;敬受教。

    蘇兄弟二人,長之祥、次之中,武城縣庠生。

     一日。

    至故城,傳言僞官布滿州邑,盤劫行人。

    多遭毒手;不敢前。

    夜靜月明,始發。

    三更許,黑林中見一人牽驢出,因随之。

    問何往?答曰:閘上有糧船數十号,以築壩不可前,南客覓車騎起旱;予往售此驢耳。

    先是,撫甯侯朱國弼、忻城伯趙之龍,先帝特旨召對,命朱總督漕務、趙守禦南京,各賜禦監馬百匹。

    朱已星趨往淮,趙從潞河發,意必忻城也。

    因假其驢乘之,疾馳十裡許,抵舟所,天明矣。

    舟大小約百餘,亘一、二裡;人馬雜沓,男女束裝,趨者、卧者、病而噓、仰而号者,多無生氣。

    予無從見忻城,賣驢人亦不知所向。

    又有車七八十輛,空載相半。

    推車人飲食若流,予就買米糕啖之,因問車夫裝載何處?曰:至宿遷。

    途中無虞耶?曰:但得錢耳,豈管地遠。

    久之,見一舟,前架大炮一門,旁有壯丁數人,軍裝者指揮數四,乃趙忻城所居也。

    詣後艙,趙與其婿及撫甯子、客二人偕見予,但哽咽言株守無了日,臨關築壩不能渡,唯有車行一策。

    予曰:殆非萬全。

    能依愚見,不獨免難,且有奇功。

    趙喜,趣言之。

    予曰:賜馬尚全否?曰:然。

    兵丁幾何?曰:百五十人。

    各船水手幾何?曰:近千人。

    予曰:賊大頭目皆往北京,惟濟南有鎮守,皆山東新降将。

    臨清僞官防禦使一人、知州一人、守備一人,子可與我三十騎,今晚馳臨,待五更奪門入,擒獲僞官。

    若炮響,事濟矣。

    子即帶七十騎至,招撫百姓,為恢複計。

    然後雇船抵臨,以千人掘數丈之壩,頃刻可通;兼程二晝夜達濟甯下水,再索小船輕便者載家屬先行。

    我與君号召山東義勇,可成一旅城守,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