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征後錄

關燈
初五日,午發雙泉海,暮至西北三峽口,即康哈裡該。

    無水。

    是日,前哨馬與寇相遇交鋒,殺敗胡寇數百人宵遁。

    初六日,次蒼崖峽。

     初七日,次急蘭,忽失溫賊首答裡巴同馬哈木、太平、把秃孛羅掃境來戰。

    去營十裡許,冠四集,列于高山上,可三萬餘人,每人帶從馬三四匹。

    上躬擐甲胄,帥官軍精銳者先往,各軍皆随後至,整列隊伍,與寇相拒。

    寇下山來迎戰,火铳四發。

    寇驚棄馬而走,複集于山頂東西,鼓噪而進,寇且戰且卻。

    将暮,上以精銳者數百人前驅,繼以火铳,寇複來戰。

    未交鋒,火铳竊發,精銳者複奮勇向前力戰,無一不當百。

    寇大敗,人馬死傷無算,皆号痛而往,宵遁至土刺河。

    上乃收軍,回營已二鼓矣。

    遂名其地曰“殺胡鎮”。

     初九日,移營向西十裡許。

    晚雨下,風寒。

    初十日,頒師。

    午次回流甸。

    晚微雨,風寒。

     十一日,晨發回流甸。

    午山三峽口,餘寇複聚峽口山上。

    又有數百人據雙海子。

    諸軍乃以火铳先擊據海子者,寂知不能拒,遂遁。

    餘寇在山峽者,恐火铳再至,亦遁去。

    晚次雙泉海。

    十二日,次平山鎮。

    十三日,次飲馬河清源峽。

    是日小暑。

     十四日,次飲馬河平川洲。

    十五日,次飲馬河青楊灣。

    十六日,次飲馬河三峰山。

    十七日,渡飲馬河,西北三峰山東南下營。

    阿魯台遣頭目數十人詣軍門竭見,上皆賜以衣服絹帛米糧,複勞之酒肉,遣回。

     十九日,移營于飲馬河北舊下營處。

    二十日,午後渡飲馬河,凡三渡水,循河行數裡下營。

    二十一日,循飲馬河南岸東行數十裡下營。

    二十三日,次青山峽。

    微雨。

    無水,暗宿。

     二十四日,晚次蒙山海。

    二十五日,午後發蒙山海,途中驟雨即止。

    暮次野馬泉。

    二十六日,次環秀岡。

    二十七日,次至喜川,暮再行十裡下營。

     二十八日,次黑山峪。

    是日大暑。

     二十九日,次翠幕甸。

    三十日,次富平鎮。

    七月初一日,次玉帶川,大風微雨。

    初二日,太風。

    初三日,次懷遠塞。

    初四日,次廣武鎮,過二十裡下營。

    午後,大風,微雨。

     初五日,晨發廣武鎮,午前過香泉戍。

    午後次禽胡山。

    寫《平胡诏》,其晚就遣都指揮李瑛同中官赍回北京。

     初六日,次楊林戍。

    晚下雨。

    初七日,次歸化甸。

    晚微雨,複晴。

     初八日,午前發歸化甸,途中下雨,晚次清風壑。

    初九日,次鳴毂鎮。

    午後複起營,晚次玄石坡。

    初十日,次屯雲谷。

    十一日,次清水源。

     十二日,次小甘泉。

    十三日,次錦雲碛。

    上召賜食燒羊、燒酒。

    其日立秋。

     十四日,次龍沙甸。

    下雨。

    十五日,次殺虜城。

    微雨,晚晴。

    十六日,過高平阜,下雨。

    午後次五雲關,更度山二十裡下營。

    十七日,晨發五雲關,過大石鎮,午後次陵霄峰。

    上召賜食燒羊、燒酒。

     十八日,次紅橋。

    十九日,次興和。

     二十一日,晨發興和,度野狐嶺,過德勝口,午後次萬全。

    大風雨。

     二十二日,午次宣府,下雨,至更盡雨止。

    二十三日,次泥河。

    下雨。

    二十四日,次雞鳴山。

    途中微雨。

    晚,上召賜桃子及食羊肉、酒。

     二十五日,午次土墓。

     二十六日,次懷來。

    二十七日,次永安甸。

     二十八日,雨。

    是日處暑。

    晨發永安甸,度居庸關。

    于後次新店。

    大雨。

    晚,奉旨同光大、勉仁先回。

     八月初一日,早,文武百官迎駕由安定門入。

    上升殿,群臣上《平胡表》,稱賀而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