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
關燈
小
中
大
李季,宋人,見《廣川書跋》。
林材,明人,着《福州府志》七十六卷,見《千頃堂書目》。
二人姓名,可稱絕對(季增李一筆,材減林一筆),不能有二。
半臂非胡服也。
葉石林雲:“即褙子,古武士之服,後又引長其兩袖。
”雲雲。
江陰炮台官吳祖裕以營謀得差,對于所部軍隊嘗以利歆動之。
未幾,台兵嘩變,祖裕竟被戕,時四月十三日也。
先是,祖裕之祖名瑛,字仲銘,于鹹豐庚申督鄉兵禦發逆殉難,亦四月十三日。
無名氏制聯雲:“正款一萬二千,雜款一萬二千,好兄好弟大家來,青天鵝肉。
陰曆四月十三,陽曆四月十三,乃祖、乃孫同日死,泰山鴻毛。
” 道光壬寅,朝議與英吉利媾和。
蒲城王相國文恪力争不獲,遂仰藥死,以屍谏。
遺疏力薦林文忠,痛劾琦善。
其門人渭陽張文毅芾以危詞恫喝其公子溉,竟匿不上。
溉官編修,以此事為時論所輕,迄不複能顯達。
芾後守江西最有功,江西人作廟祀之,比于許旌陽。
而茲事實為盛德之累,論者惜之。
鹹豐時,駱文忠撫湖南,左文襄居幕府,适總兵樊燮以貪懦被嚴劾,燮疑文襄所為,因熒惑某督部,構文襄急。
值庚申會試,亟入都以避之。
闱中各考官相約毋失文襄。
未幾,得湖南一卷,文筆絕瑰玮,皆決為文襄,亟取中之。
及揭曉,乃湘潭黎培敬也。
後由編修官貴州學政。
時貴州大亂,培敬募壯士百餘人,擊賊開道。
三年按試皆畢,朝廷以為能,授貴州布政使,經營戰守十餘年。
賊平,擢巡撫,盡心民瘼,黔人至今思之。
偶與藝風缪先生談“而”字典故,有兩事絕可笑。
某甲作八股文一篇,自鳴得意。
其友請觀,不許;請觀其半,亦不許。
乃至小講、承題、破題,至于一句,皆不許。
請觀其第一字,許之。
及其鄭重出示,乃是“而”字。
又道光戊戌科,江南鄉試,首題“博學而笃志,切問而近思”。
解元鄭經文,平分四比,抛荒兩“而”字,似“博學笃志、切問思思”題文。
殿軍甘熙文純用交互之筆,于四項之首,一律作轉語:似“而博學而笃志而切問而近思”題文。
說者謂解元文,題目中兩“而”字移置殿軍文題目二句之首矣。
昔有人讀《大學》:“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定,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
“謂”“句”末少一“得”字。
迨後讀《論語》:“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
鬥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
”謂衍一“得”字。
忽恍然悟曰:“原來《大學》中所少‘得’字,錯簡在此。
”因第二事牽連記之。
曩閱某說部有雲:“阮元初入翰林時,和珅為掌院學士。
一日,玉音從容謂珅曰:‘眼鏡别名叆叇,近始知之,’珅退以語元,且曰:‘上不禦此也。
’未幾大考,詩題即“叆叇”,元詩獨工,得蒙睿賞,拔置第一。
不數年,遂跻清要。
” 餘意此殆當時薄夫嫉忌,誣蔑文達之詞。
眼鏡别名叆叇未為癖典,淵博如文達,甯有不知,即其詩句:“眸瞭奚須此,瞳重不恃他。
”雲雲,亦非理想所萬不能到。
詩家詠物,用筆稍能超脫,命意略有翻騰,安見弗克辦者。
謂之無心巧合則可,讵必受之于和珅。
文達夙賦雅性,對于庸庸視肉者流,或不免為青白眼。
即如晚歲恒貌聾以避俗,唯龔定盦至,則深談竟日夕。
揚人士為之語曰:“阮元耳聾,逢龔則聰。
”若斯之類,出于少年,即招尤府怨之道矣。
友人某君告餘,光緒壬寅、癸卯間,于役吳門,偶遊八旗會館,見壁間黏絕句二十首,惜記憶不全,僅記其較有風趣者。
詩雲: 進士居然以大稱,南天仗钺勢崚嶒。
三吳自昔推繁盛,鏟地長镵也不勝。
又: 低昂價值視漕糧,州縣繁多費審詳。
一任貪聲騰衆口,奧援賴有慶親王。
又: 專差妥速走京華,十萬腰纏辦咄嗟。
此次并非因節壽,尋常盤盒送親家。
又: 今朝南彙昨陽湖,幾輩寒酸合向隅。
侍婢匆匆傳谕帖,專差上海買珍珠。
又: 口脂面藥學紅人,幾輩争妍巧笑颦。
畢竟承恩難恃貌,也須腰橐富金銀。
又: 紛紛新政絕張皇,警察征兵辦學堂。
入告總言經費绌,幾多膏血潤貪囊。
又: 千萬纏腰飽更饞,天威不畏況民
林材,明人,着《福州府志》七十六卷,見《千頃堂書目》。
二人姓名,可稱絕對(季增李一筆,材減林一筆),不能有二。
半臂非胡服也。
葉石林雲:“即褙子,古武士之服,後又引長其兩袖。
”雲雲。
江陰炮台官吳祖裕以營謀得差,對于所部軍隊嘗以利歆動之。
未幾,台兵嘩變,祖裕竟被戕,時四月十三日也。
先是,祖裕之祖名瑛,字仲銘,于鹹豐庚申督鄉兵禦發逆殉難,亦四月十三日。
無名氏制聯雲:“正款一萬二千,雜款一萬二千,好兄好弟大家來,青天鵝肉。
陰曆四月十三,陽曆四月十三,乃祖、乃孫同日死,泰山鴻毛。
” 道光壬寅,朝議與英吉利媾和。
蒲城王相國文恪力争不獲,遂仰藥死,以屍谏。
遺疏力薦林文忠,痛劾琦善。
其門人渭陽張文毅芾以危詞恫喝其公子溉,竟匿不上。
溉官編修,以此事為時論所輕,迄不複能顯達。
芾後守江西最有功,江西人作廟祀之,比于許旌陽。
而茲事實為盛德之累,論者惜之。
鹹豐時,駱文忠撫湖南,左文襄居幕府,适總兵樊燮以貪懦被嚴劾,燮疑文襄所為,因熒惑某督部,構文襄急。
值庚申會試,亟入都以避之。
闱中各考官相約毋失文襄。
未幾,得湖南一卷,文筆絕瑰玮,皆決為文襄,亟取中之。
及揭曉,乃湘潭黎培敬也。
後由編修官貴州學政。
時貴州大亂,培敬募壯士百餘人,擊賊開道。
三年按試皆畢,朝廷以為能,授貴州布政使,經營戰守十餘年。
賊平,擢巡撫,盡心民瘼,黔人至今思之。
偶與藝風缪先生談“而”字典故,有兩事絕可笑。
某甲作八股文一篇,自鳴得意。
其友請觀,不許;請觀其半,亦不許。
乃至小講、承題、破題,至于一句,皆不許。
請觀其第一字,許之。
及其鄭重出示,乃是“而”字。
又道光戊戌科,江南鄉試,首題“博學而笃志,切問而近思”。
解元鄭經文,平分四比,抛荒兩“而”字,似“博學笃志、切問思思”題文。
殿軍甘熙文純用交互之筆,于四項之首,一律作轉語:似“而博學而笃志而切問而近思”題文。
說者謂解元文,題目中兩“而”字移置殿軍文題目二句之首矣。
昔有人讀《大學》:“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定,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
“謂”“句”末少一“得”字。
迨後讀《論語》:“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
鬥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
”謂衍一“得”字。
忽恍然悟曰:“原來《大學》中所少‘得’字,錯簡在此。
”因第二事牽連記之。
曩閱某說部有雲:“阮元初入翰林時,和珅為掌院學士。
一日,玉音從容謂珅曰:‘眼鏡别名叆叇,近始知之,’珅退以語元,且曰:‘上不禦此也。
’未幾大考,詩題即“叆叇”,元詩獨工,得蒙睿賞,拔置第一。
不數年,遂跻清要。
” 餘意此殆當時薄夫嫉忌,誣蔑文達之詞。
眼鏡别名叆叇未為癖典,淵博如文達,甯有不知,即其詩句:“眸瞭奚須此,瞳重不恃他。
”雲雲,亦非理想所萬不能到。
詩家詠物,用筆稍能超脫,命意略有翻騰,安見弗克辦者。
謂之無心巧合則可,讵必受之于和珅。
文達夙賦雅性,對于庸庸視肉者流,或不免為青白眼。
即如晚歲恒貌聾以避俗,唯龔定盦至,則深談竟日夕。
揚人士為之語曰:“阮元耳聾,逢龔則聰。
”若斯之類,出于少年,即招尤府怨之道矣。
友人某君告餘,光緒壬寅、癸卯間,于役吳門,偶遊八旗會館,見壁間黏絕句二十首,惜記憶不全,僅記其較有風趣者。
詩雲: 進士居然以大稱,南天仗钺勢崚嶒。
三吳自昔推繁盛,鏟地長镵也不勝。
又: 低昂價值視漕糧,州縣繁多費審詳。
一任貪聲騰衆口,奧援賴有慶親王。
又: 專差妥速走京華,十萬腰纏辦咄嗟。
此次并非因節壽,尋常盤盒送親家。
又: 今朝南彙昨陽湖,幾輩寒酸合向隅。
侍婢匆匆傳谕帖,專差上海買珍珠。
又: 口脂面藥學紅人,幾輩争妍巧笑颦。
畢竟承恩難恃貌,也須腰橐富金銀。
又: 紛紛新政絕張皇,警察征兵辦學堂。
入告總言經費绌,幾多膏血潤貪囊。
又: 千萬纏腰飽更饞,天威不畏況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