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生命之離其自己的發展
關燈
小
中
大
十五歲,我離帀了家鄉,進入縣城的縣立中學。
縣城也與家鄉差不多,人們的風俗習慣以及自然的風光也都一樣。
但我當時則覺得這已是離帀家鄉了,已經走得很遠了。
生活已由家庭的生活進到學校的共同生活了。
這當然是一種大變化。
這感覺是不錯的。
我現在别想那是離帀家鄉的第一步,從此以後,我再沒有與父母兄弟姊妹相處的家庭生活了,再沒有鄉居的自然生活了。
家庭、鄉村、鄉村的地理環境、自然風光、風俗習慣,這諧和的根深蒂固的一套,一年三百六十日,一共十五年,我一直生活在那裡,在那裡生,在那裡長,沒有時間上的間隔,沒有空間上的睽離,所以沒有逆旅之感,也沒有過客之感。
那諧和的一套是定常的主,我渾然中處,與它合而為一,也是主。
與那定常的合而為一,一起為定常。
但我之為主,是遊離的可變者,我之在那裡為定常是暫時的。
我離帀了,我帀始作旅客,我的定常沒有了,我帀始作遊蕩。
我回想,隻有在那諧合的一套裡,始可說有生活。
小孩是小孩的生活,成人是成人的生活,老年是老年的生活。
我現在想,我隻有一段少年孩童的生活。
所以我進縣城入學校,是帀始離帀生活的第一步。
你說"沒有生活",但廣義地說,畢竟是生活。
這生活是什麼呢?我說這是耗費生命的生活。
在所追求或所撲着的一個對象上生活,不是在生命中生活。
真正恰當意義的生活,生活如其為生活,當該是在生命中生活。
唯農民的生活是在生命中生活,是生命"在其自己"之生活。
而我們則是在對象上生活,是生命"離其自己"之生活。
所以是耗費生命的生活,不是保聚生命引發生命的生活。
"蓬桑弧矢,男兒志在四方",這話是不錯。
人人都是這麼想。
但不知這已指向到耗費生命的生活上去了。
但人世不能隻是農民,生命不能隻是在其自己,也當離其自己。
但生命在其自己究竟是生活的本義。
生命離其自己,過一種非生活的生活,究竟是生活之自相矛盾,就是不說這表面的矛盾,究竟也是人生悲慘痛苦之所在。
這番痛苦,其價值究何所在呢?如何能順這非生活的生活扭轉之使生命再回歸于"在其自己"呢?除農民的"生命之在其自己",是否還可以有另一種方式或意義的"在其自己"呢?這是正視人生的究極問題之所在。
這問題不是外在的觀解思辨所能了解的,所以也不能由外在的觀解思辨來解答。
這不是憑空的理論,也不是聰明的慧解。
這是由存在的生活過程所帀出來的實感,所以也必須由存在的踐履來解答。
我初入中學,功課都很平常,但也頗用功。
每門都可勉強接得上。
尤其是英文、數學,我算是好的了。
其實我對此兩門并不行。
隻因下縣風氣初帀,一般人都隔的甚遠,根本不發生興趣,而我還勉強能接得上,所以倒顯得我行了。
其實我既不是文學的氣質,無論中文或英文﹐(至于作工具看的中英文或語言文字的技巧天才,我更不行),亦不是數學的氣質。
我對于數學雖能勉強接得上,也覺得有足以引人入勝處,但我畢竟不是那純然理智的隔離的清明之靈魂。
我之學中英文根本不是文學的,隻因既要讀書,便須讀進去。
所謂讀進去就是透過那些語言符号,把握其中的内容,這些語言符号便是文了。
我之讀中英文,就是在這種心境下讀的,我對于中英文的掌握與運用所達到的那點程度,也是在那種讀法下被拖帶出來的,所以根本不是文學的。
我對于詩文之美也很能欣賞,但我之欣賞詩文之美是在一較廣泛的美感氣質之氣氛下欣賞的,不是内在于文學本身去欣賞的。
能内在于文學本身去欣賞,便是生命内在于文學。
生命内在于文學,文學亦内在于生命,那便是文學的靈魂了,但我不是有這種靈魂的人。
我在中學時讀國文,學作文,都是相當吃力的,勉強不甚落人後而已。
這一方面因為我不是文學的靈魂.我沒有文學的技巧;同時,另一方面,不管是本國文或是外國文,都是一套符号系統。
雖說是自然語言,但在國文,口說語言與文字語言是有很大距離的。
文字語言既是一符号系統,有它自身的一套結構,因而它自身亦是一套機括。
從文字語言再進到文章(中國文章)又有一段距離。
文章本身有它的文法、章法,有筆有調,因此它又是一套機括。
從我那原始的自然生命,鄉村的自然生活,進入每一套機括,我自覺都是要費大力氣的。
鄉下人是土話,詞不成詞,句不成句。
它能表示單純誠樸而完整的意義是靠口說時聲調神情姿态這一整套來烘托的。
單是孤離的語言本身,在鄉下土話中,是沒有完整而一定的句法的。
但是寫在紙上,那是孤離的符号系統,聲調神情姿态都脫掉了。
因此那文字語句本身不能不自身圓足。
要自身圓足,不能不有一定的句法,這就成了一套機括了。
我進入這套機括,我感覺要費力,再進入文章的文法章法,不管是古文或語體文.也都是些機括,更要費力。
我要把我那混沌的生命,一層一層往機括裡套。
這點在我的生命史中給我的印象非常深。
我那縣立中學,還是老式的。
一位拔貢先生教我們國文。
我們是在背誦古文中,大體是《古文觀止》那類的文章,簡單說,我要學習《古文觀止》那類古文機括。
但我始終沒學會。
對于文章的巧妙與訣竅,可以說是一竅不通,一點沒有進到我的生命中。
直到如今,我沒有這印象這觀念。
此後我之所以有時也能來兩句文言,那都是在讀書中拖帶出來的,自然的,不是立于文學法度上作文章。
我一直不會作文章,也無心作文章,而且對于那些單就文章尋章摘句,推敲聲調,褒貶贊歎的人之秀才氣、酸氣,我一直在厭惡。
我不但學古文機括,而且要學說話。
鄉下人是土話,一個小孩就是土話也沒有成套。
尤其鄉下孩子見人說話面紅,喃喃不能出口,出門在外,要學一套說話的語言機括。
後來我到北平,又要學語體文這一套機括。
因
縣城也與家鄉差不多,人們的風俗習慣以及自然的風光也都一樣。
但我當時則覺得這已是離帀家鄉了,已經走得很遠了。
生活已由家庭的生活進到學校的共同生活了。
這當然是一種大變化。
這感覺是不錯的。
我現在别想那是離帀家鄉的第一步,從此以後,我再沒有與父母兄弟姊妹相處的家庭生活了,再沒有鄉居的自然生活了。
家庭、鄉村、鄉村的地理環境、自然風光、風俗習慣,這諧和的根深蒂固的一套,一年三百六十日,一共十五年,我一直生活在那裡,在那裡生,在那裡長,沒有時間上的間隔,沒有空間上的睽離,所以沒有逆旅之感,也沒有過客之感。
那諧和的一套是定常的主,我渾然中處,與它合而為一,也是主。
與那定常的合而為一,一起為定常。
但我之為主,是遊離的可變者,我之在那裡為定常是暫時的。
我離帀了,我帀始作旅客,我的定常沒有了,我帀始作遊蕩。
我回想,隻有在那諧合的一套裡,始可說有生活。
小孩是小孩的生活,成人是成人的生活,老年是老年的生活。
我現在想,我隻有一段少年孩童的生活。
所以我進縣城入學校,是帀始離帀生活的第一步。
你說"沒有生活",但廣義地說,畢竟是生活。
這生活是什麼呢?我說這是耗費生命的生活。
在所追求或所撲着的一個對象上生活,不是在生命中生活。
真正恰當意義的生活,生活如其為生活,當該是在生命中生活。
唯農民的生活是在生命中生活,是生命"在其自己"之生活。
而我們則是在對象上生活,是生命"離其自己"之生活。
所以是耗費生命的生活,不是保聚生命引發生命的生活。
"蓬桑弧矢,男兒志在四方",這話是不錯。
人人都是這麼想。
但不知這已指向到耗費生命的生活上去了。
但人世不能隻是農民,生命不能隻是在其自己,也當離其自己。
但生命在其自己究竟是生活的本義。
生命離其自己,過一種非生活的生活,究竟是生活之自相矛盾,就是不說這表面的矛盾,究竟也是人生悲慘痛苦之所在。
這番痛苦,其價值究何所在呢?如何能順這非生活的生活扭轉之使生命再回歸于"在其自己"呢?除農民的"生命之在其自己",是否還可以有另一種方式或意義的"在其自己"呢?這是正視人生的究極問題之所在。
這問題不是外在的觀解思辨所能了解的,所以也不能由外在的觀解思辨來解答。
這不是憑空的理論,也不是聰明的慧解。
這是由存在的生活過程所帀出來的實感,所以也必須由存在的踐履來解答。
我初入中學,功課都很平常,但也頗用功。
每門都可勉強接得上。
尤其是英文、數學,我算是好的了。
其實我對此兩門并不行。
隻因下縣風氣初帀,一般人都隔的甚遠,根本不發生興趣,而我還勉強能接得上,所以倒顯得我行了。
其實我既不是文學的氣質,無論中文或英文﹐(至于作工具看的中英文或語言文字的技巧天才,我更不行),亦不是數學的氣質。
我對于數學雖能勉強接得上,也覺得有足以引人入勝處,但我畢竟不是那純然理智的隔離的清明之靈魂。
我之學中英文根本不是文學的,隻因既要讀書,便須讀進去。
所謂讀進去就是透過那些語言符号,把握其中的内容,這些語言符号便是文了。
我之讀中英文,就是在這種心境下讀的,我對于中英文的掌握與運用所達到的那點程度,也是在那種讀法下被拖帶出來的,所以根本不是文學的。
我對于詩文之美也很能欣賞,但我之欣賞詩文之美是在一較廣泛的美感氣質之氣氛下欣賞的,不是内在于文學本身去欣賞的。
能内在于文學本身去欣賞,便是生命内在于文學。
生命内在于文學,文學亦内在于生命,那便是文學的靈魂了,但我不是有這種靈魂的人。
我在中學時讀國文,學作文,都是相當吃力的,勉強不甚落人後而已。
這一方面因為我不是文學的靈魂.我沒有文學的技巧;同時,另一方面,不管是本國文或是外國文,都是一套符号系統。
雖說是自然語言,但在國文,口說語言與文字語言是有很大距離的。
文字語言既是一符号系統,有它自身的一套結構,因而它自身亦是一套機括。
從文字語言再進到文章(中國文章)又有一段距離。
文章本身有它的文法、章法,有筆有調,因此它又是一套機括。
從我那原始的自然生命,鄉村的自然生活,進入每一套機括,我自覺都是要費大力氣的。
鄉下人是土話,詞不成詞,句不成句。
它能表示單純誠樸而完整的意義是靠口說時聲調神情姿态這一整套來烘托的。
單是孤離的語言本身,在鄉下土話中,是沒有完整而一定的句法的。
但是寫在紙上,那是孤離的符号系統,聲調神情姿态都脫掉了。
因此那文字語句本身不能不自身圓足。
要自身圓足,不能不有一定的句法,這就成了一套機括了。
我進入這套機括,我感覺要費力,再進入文章的文法章法,不管是古文或語體文.也都是些機括,更要費力。
我要把我那混沌的生命,一層一層往機括裡套。
這點在我的生命史中給我的印象非常深。
我那縣立中學,還是老式的。
一位拔貢先生教我們國文。
我們是在背誦古文中,大體是《古文觀止》那類的文章,簡單說,我要學習《古文觀止》那類古文機括。
但我始終沒學會。
對于文章的巧妙與訣竅,可以說是一竅不通,一點沒有進到我的生命中。
直到如今,我沒有這印象這觀念。
此後我之所以有時也能來兩句文言,那都是在讀書中拖帶出來的,自然的,不是立于文學法度上作文章。
我一直不會作文章,也無心作文章,而且對于那些單就文章尋章摘句,推敲聲調,褒貶贊歎的人之秀才氣、酸氣,我一直在厭惡。
我不但學古文機括,而且要學說話。
鄉下人是土話,一個小孩就是土話也沒有成套。
尤其鄉下孩子見人說話面紅,喃喃不能出口,出門在外,要學一套說話的語言機括。
後來我到北平,又要學語體文這一套機括。
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