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在混沌中長成
關燈
小
中
大
生命原是混沌的。
隻是每一人沖破其混沌,透露其靈光,表露其性情,各有其特殊的途徑與形态。
這在當時是不自覺的。
惟不自覺,乃見真情,事後反省,有足述焉。
生命之秘,于此可窺。
我生長在山東膠東半島的栖霞,那是一個多山的小縣,四季氣候分明。
邱長春當年說:"走遍天下,不如小小栖霞。
大亂不亂,大儉不儉。
"我的村莊是處在環山的一塊平原裡。
村後是我們牟氏的祖茔,周圍砌以磚牆,範圍相當大,在鄉間,也算是一個有名的風景區。
白楊蕭蕭,松柏長青。
豐碑華表,綠草如茵。
苔痕點點,寒鴉長鳴。
我對這地方常有神秘之感,兒時即已如此,一到那裡,便覺清爽舒适,那氣氛好像與自己的生命有自然的契合。
我那時自不知其所以然,亦不知其是何種感覺。
這暗示着我生命中的指向是什麼呢?夏天炎熱郁悶,那裡卻清涼寂靜,幽深邃遠,那不是蒼茫寥廓的荒漠,也不是森林的濃密,所以那幽深邃遠也不是自然宇宙的,而是另一種意味。
清明掃墓,茔春花趁早先帀了,黃的花,綠的長條,叢集在墳墓上。
紙灰化作蝴蝶。
奠一杯酒在墳前,墳中人的子孫們前後有序地排着在膜拜。
那生命是不隔的,通着祖宗,通着神明,也通着天地。
這不是死亡安葬時的生離死别。
這時沒有嚎哭,沒有啜泣。
生離死别那種突然來的情感上的激動,因着年月的悠久。
而進入永恒,化作一種超越的順适與親和。
人在此時似乎是安息了,因着祖宗的安息而安息;也似乎是永恒了,因着通于祖宗之神明一起在生命之長流中而永恒。
齋明肅穆之中,也有眼前的春光愉悅。
那春光是配合着白楊松柏的肅穆之春光,是通着祖宗神明的春光,是一種聖潔的春光,而不是那郁悶懊惱的春光。
那愉悅是通着思古幽情的愉悅,想着祖宗如何如何,道古說今,也有一番閑适恬靜。
在兒時我總是興會地跟着大人去掃墓,也總是這樣愉悅地掃畢而歸來。
掃墓歸來,我複進入自然的春光,純屬人世的春光。
在自然的春光裡,純屬人世的春光裡,我的自然生命在蠢動,我從那聖潔的春光裡之安息永恒的生命而落于那純然塵世的自然生命。
這個是混沌,純然的混沌。
清明前一天是寒食,寒食是紀念介之推的。
這也是頗有情味的一個節日,我不說那紀念的确定意義,我隻說我兒時的感覺。
鄉間人過清明、過寒食、甚至過任何節,總是那樣随時即事湊風光,如是如是盡人事,牽古通今諧情趣。
所以總是那麼嘉祥、喜氣、而又輕松。
我也隻是這樣感覺着,而這樣感覺着卻更富情味,比那孤注于确定意義的情味更豐富、更疏朗。
就是說:那意義也隻是當故事說。
說着故事湊風光,諧情趣。
這裡就蕩漾着一種嘉氣與喜氣。
我常是神往這種情味,特别易于感受這種情味,隻是如是如是的情味。
我也隻是如是如是地感,沒有其他任何紛歧,隻是這樣感,就覺着很舒暢。
清明寒食的春光是那麼清美。
村前是一道寬闊的幹河,夏天暑雨連綿,山洪暴發,河水漲滿,不幾日也就清淺了。
在春天,隻是溪水清流。
兩岸平沙細軟,楊柳依依,綠桑成行,布谷聲催。
養蠶時節我常伴着兄弟姊妹去采桑。
也在沙灘上翻筋鬥,或橫卧着。
陽光普照,萬裡無雲,仰視天空飛鳥,喜不自勝。
那是生命昀暢亮昀帀放的時節。
無任何拘束,無任何禮法。
那時也不感覺到拘束不拘束,禮法不禮法,隻是一個混沌的暢亮,混沌暢亮中一個混沌的男孩。
這混沌是自然的,那風光也是自然的,呼吸天地之氣,舒展混沌的生命。
鳥之鳴,沙之軟,桑之綠,水之流,白雲飄來飄去,這一切都成了催眠的天籁。
不知不覺睡着了,複返于寂靜的混沌。
這暢亮,這帀放,這自然的混沌,動蕩的或寂靜的,能保持到什麼時候呢?發展到某時候,也可令人有這種感覺:其去放縱癱軟堕落又有幾何呢?這當然不是我那時之所知。
我那時隻感覺到配置于那種境況裡是昀舒暢的,而且有一種說不出的荒漠寥廓,落寞而不落寞的渾處之感。
我是昀欣賞那"落寞而不落寞"的境況的,因為那是混沌。
落寞,但個體的我并沒有凸顯出來,因此那不是"就是孤獨"的落寞。
但畢竟沒有所親在眼前,眼前不是所親所習的人世,而是另一個世界,因此也不免有點落寞。
但這落寞并不可傷,當然更說不到虛無可怖。
因為個體的我并沒有凸顯,雖無所親在眼前,然亦不覺其生疏,不覺其不親,所以不落寞。
這不落寞似乎是消極的,隻因個體我不顯而然。
我當時沒有詩人所說的花鳥有情,山川含笑來陪伴着我。
(恐終生我無這感覺)。
我沒有這感覺,這感覺是積極的。
我沒有這福分,我也沒有這幻想。
我的不落寞隻是因為個體我之不顯。
個體我不顯,所以那些不同于所親的另樣物事,也不覺其扞隔,這就是充實飽滿了,這就是不落寞,這是一個混沌的落寞而不落寞。
這是在親與不親,疏與不疏以外的落寞而不落寞。
(我這裡并不說超越了親與不親,疏與不疏,因為這裡并沒有發展。
) 在清美的豔陽天中,鄉村人都争着打鞦韆。
或全村搭一個比較講究的鞦韆,或每一家搭一個簡陋的鞦韆。
我家裡的人對于這些玩藝都不甚有興趣,因為先父比較嚴肅,對于遊戲湊熱鬧的事,兒童婦女的事,不甚在意。
所以家裡的人,也都心懶了。
大人不給我們搭,我們自己搭。
我合幾個小孩,自己去扛幾根木柱,找幾條破爛繩子,拿幾把鐵鍬,掘土挖坑,豎立柱子,搭上橫木,兩邊撐扥起來,居然也是個自己可用的鞦韆。
打時雖不能起得很
隻是每一人沖破其混沌,透露其靈光,表露其性情,各有其特殊的途徑與形态。
這在當時是不自覺的。
惟不自覺,乃見真情,事後反省,有足述焉。
生命之秘,于此可窺。
我生長在山東膠東半島的栖霞,那是一個多山的小縣,四季氣候分明。
邱長春當年說:"走遍天下,不如小小栖霞。
大亂不亂,大儉不儉。
"我的村莊是處在環山的一塊平原裡。
村後是我們牟氏的祖茔,周圍砌以磚牆,範圍相當大,在鄉間,也算是一個有名的風景區。
白楊蕭蕭,松柏長青。
豐碑華表,綠草如茵。
苔痕點點,寒鴉長鳴。
我對這地方常有神秘之感,兒時即已如此,一到那裡,便覺清爽舒适,那氣氛好像與自己的生命有自然的契合。
我那時自不知其所以然,亦不知其是何種感覺。
這暗示着我生命中的指向是什麼呢?夏天炎熱郁悶,那裡卻清涼寂靜,幽深邃遠,那不是蒼茫寥廓的荒漠,也不是森林的濃密,所以那幽深邃遠也不是自然宇宙的,而是另一種意味。
清明掃墓,茔春花趁早先帀了,黃的花,綠的長條,叢集在墳墓上。
紙灰化作蝴蝶。
奠一杯酒在墳前,墳中人的子孫們前後有序地排着在膜拜。
那生命是不隔的,通着祖宗,通着神明,也通着天地。
這不是死亡安葬時的生離死别。
這時沒有嚎哭,沒有啜泣。
生離死别那種突然來的情感上的激動,因着年月的悠久。
而進入永恒,化作一種超越的順适與親和。
人在此時似乎是安息了,因着祖宗的安息而安息;也似乎是永恒了,因着通于祖宗之神明一起在生命之長流中而永恒。
齋明肅穆之中,也有眼前的春光愉悅。
那春光是配合着白楊松柏的肅穆之春光,是通着祖宗神明的春光,是一種聖潔的春光,而不是那郁悶懊惱的春光。
那愉悅是通着思古幽情的愉悅,想着祖宗如何如何,道古說今,也有一番閑适恬靜。
在兒時我總是興會地跟着大人去掃墓,也總是這樣愉悅地掃畢而歸來。
掃墓歸來,我複進入自然的春光,純屬人世的春光。
在自然的春光裡,純屬人世的春光裡,我的自然生命在蠢動,我從那聖潔的春光裡之安息永恒的生命而落于那純然塵世的自然生命。
這個是混沌,純然的混沌。
清明前一天是寒食,寒食是紀念介之推的。
這也是頗有情味的一個節日,我不說那紀念的确定意義,我隻說我兒時的感覺。
鄉間人過清明、過寒食、甚至過任何節,總是那樣随時即事湊風光,如是如是盡人事,牽古通今諧情趣。
所以總是那麼嘉祥、喜氣、而又輕松。
我也隻是這樣感覺着,而這樣感覺着卻更富情味,比那孤注于确定意義的情味更豐富、更疏朗。
就是說:那意義也隻是當故事說。
說着故事湊風光,諧情趣。
這裡就蕩漾着一種嘉氣與喜氣。
我常是神往這種情味,特别易于感受這種情味,隻是如是如是的情味。
我也隻是如是如是地感,沒有其他任何紛歧,隻是這樣感,就覺着很舒暢。
清明寒食的春光是那麼清美。
村前是一道寬闊的幹河,夏天暑雨連綿,山洪暴發,河水漲滿,不幾日也就清淺了。
在春天,隻是溪水清流。
兩岸平沙細軟,楊柳依依,綠桑成行,布谷聲催。
養蠶時節我常伴着兄弟姊妹去采桑。
也在沙灘上翻筋鬥,或橫卧着。
陽光普照,萬裡無雲,仰視天空飛鳥,喜不自勝。
那是生命昀暢亮昀帀放的時節。
無任何拘束,無任何禮法。
那時也不感覺到拘束不拘束,禮法不禮法,隻是一個混沌的暢亮,混沌暢亮中一個混沌的男孩。
這混沌是自然的,那風光也是自然的,呼吸天地之氣,舒展混沌的生命。
鳥之鳴,沙之軟,桑之綠,水之流,白雲飄來飄去,這一切都成了催眠的天籁。
不知不覺睡着了,複返于寂靜的混沌。
這暢亮,這帀放,這自然的混沌,動蕩的或寂靜的,能保持到什麼時候呢?發展到某時候,也可令人有這種感覺:其去放縱癱軟堕落又有幾何呢?這當然不是我那時之所知。
我那時隻感覺到配置于那種境況裡是昀舒暢的,而且有一種說不出的荒漠寥廓,落寞而不落寞的渾處之感。
我是昀欣賞那"落寞而不落寞"的境況的,因為那是混沌。
落寞,但個體的我并沒有凸顯出來,因此那不是"就是孤獨"的落寞。
但畢竟沒有所親在眼前,眼前不是所親所習的人世,而是另一個世界,因此也不免有點落寞。
但這落寞并不可傷,當然更說不到虛無可怖。
因為個體的我并沒有凸顯,雖無所親在眼前,然亦不覺其生疏,不覺其不親,所以不落寞。
這不落寞似乎是消極的,隻因個體我不顯而然。
我當時沒有詩人所說的花鳥有情,山川含笑來陪伴着我。
(恐終生我無這感覺)。
我沒有這感覺,這感覺是積極的。
我沒有這福分,我也沒有這幻想。
我的不落寞隻是因為個體我之不顯。
個體我不顯,所以那些不同于所親的另樣物事,也不覺其扞隔,這就是充實飽滿了,這就是不落寞,這是一個混沌的落寞而不落寞。
這是在親與不親,疏與不疏以外的落寞而不落寞。
(我這裡并不說超越了親與不親,疏與不疏,因為這裡并沒有發展。
) 在清美的豔陽天中,鄉村人都争着打鞦韆。
或全村搭一個比較講究的鞦韆,或每一家搭一個簡陋的鞦韆。
我家裡的人對于這些玩藝都不甚有興趣,因為先父比較嚴肅,對于遊戲湊熱鬧的事,兒童婦女的事,不甚在意。
所以家裡的人,也都心懶了。
大人不給我們搭,我們自己搭。
我合幾個小孩,自己去扛幾根木柱,找幾條破爛繩子,拿幾把鐵鍬,掘土挖坑,豎立柱子,搭上橫木,兩邊撐扥起來,居然也是個自己可用的鞦韆。
打時雖不能起得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