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客觀的悲情
關燈
小
中
大
乃是招罪人。
他與娼妓稅吏為伍。
"約翰不飲不食,你們說他是狂人。
人之子來,也飲也食,你們說他是饕餮,是酒徒,是稅吏罪人之友。
"這個時代是麻木無覺的。
"我可用什麼來比這一代的人物呢?他們好像什麼呢?孩童們坐在街市上,彼此呼喚說:我們向你們吹笛子,你們不跳舞,我們向你們舉哀,你們不啼哭。
""你們看見西邊起了雲,就說要下雨,果然下了雨。
南風一起,你們說天氣要燥熱,果然就燥熱。
你們知道分辨天氣的變化,為何看不出時代時勢的變化呢?你們又為何不自己審量什麼是合理的呢?"他内心瑩徹,信念堅定。
他勸人決定要重生,從昏沉中喚醒自己的靈魂,重新從聖靈生。
這一切,我在當時極衷契,感覺的昀真切。
我眼看着時代要橫決,劫難要來臨,人心如癡如癫,全被魔住了,被拖下去了。
我一直被客觀的悲情所提着。
一個人在直線上升向上昂揚而下與魔鬥時,他是可以放棄一切、羲牲一切的。
向上昂揚,必須内心瑩徹,于超越實體方面有所肯定。
客觀的悲情不隻是情,也是智,也是仁,也是勇。
蚤這是生命之源、價值之源的純精神王國。
耶稣内心瑩徹,他所肯定的,是他的天父,而我所肯定的,則是華族曆聖相承所表現的文化生命。
不是 文化的遺迹,是"滿腔子是側隐之心,通體是德慧"的孔子所印證的既超越而又内在的生命之源、價值之源。
我不能忍受那一定要物化生命的唯物論與唯物史觀,以及共黨的生心害政,邪僻泯滅,窒息人間而為一物化機器的殘暴。
我不是站在任何現實的集團、現實的利益上,反對它。
我是站在價值之源生命之源的純精神實體之肯定上,反對它。
這就是向上昂揚客觀悲情的超越根據。
而當下與魔鬥時,便是所謂"天下無道,以身殉道"。
當"以身殉道"時,是應當放棄一切的,是應當無任何回顧的。
"以身殉道"是否定一切,隻肯定一個。
但是還有"天下有道,以道殉身"。
在"以道殉身"時,由肯定一個而肯定一切、成就一切。
耶稣的放棄一切、否定一切,隻讓人即時跟着他,這一個表現型态,是在"以身殉道"這個直線上升的契機上完成的。
這意思是說,把他的表現型态看成是一個契機,一個動相,不是道之全。
這從經驗意義上說,是可以的。
但是他的肯定、他的心願,不是普通為某一限定面而殉道,而是為那超越的純精神的天父,為成就永恒的宗教,而殉道。
從這一點看,從經驗意義上說,他的放棄一切、否定一切,隻是殉道契機上的一時權法,不是原則上不能肯定的。
此譬如在忠孝不能兩全時,舍忠全孝,或舍孝全忠。
這是在某一限定面上殉道而有所舍,不是原則上不能肯定忠和孝。
但是若從先天的超越意義上說,則他之放棄一切、否定一切,不是某一限定面上的殉道之權法,而是原則上本質上就不能肯定的。
因為他所成就的是價值的昀高一層,不是套在層級中的昀高一層,而是層級外而為價值之标準這個昀高層,他所成就的是永恒的宗教,是一個抽象的普遍的肯定。
他要顯示而印證這個普遍的肯定,他不得不來一個普遍的否定,這如要顯示幾何學中的方圓,必須遮撥一切感覺界的方圓。
停滞于感覺界的方圓,不能見真方見真圓,感覺界的方圓都不算數。
此之謂原則上本質上不能肯定。
這就是耶稣自動地上十字架為贖罪而死的意義。
死以回歸于上帝之自己,印證上帝之為純愛、純精神,印證父子靈三位一體之豐富而具體的全幅意義。
但是,我們還可進一步想。
你之如此印證,不是在顯"價值之标準"嗎?顯價值之标準,為的成就價值。
如是,還須回來肯定一切、成就一切。
這就是"天下有道,以道殉身"。
如是就這來往之全講,你的如此印證還隻是一個契機、一個動相。
不過是一個昀普遍昀高的動相,而且是必須的一個動相而已。
這個直線上升往而不返的動相,它本身必須含着一個"反回來"。
它不能在原則上排斥這個反回來,否定這個反回來。
其為"往而不反"的動相,也隻是因"人身"不能作無窮盡的表現,故也隻是一個特殊的形态,一個權法。
上帝要顯此一相,也要顯"反回來"一相。
這"反回來"一相就是孔子所表現的形态。
這一來往是一個大骨幹。
上帝還要顯種種相。
從根本處說,佛也是一相,道也是一相。
次一級言,武訓也是一相。
(惟有一點須注意,耶稣的形态應函着"反回來",而佛則本質上不能函反回來,但在圓教上卻可藉賴着不舍不脫而為消極地保住。
此其所以不能為骨幹,隻能為旁枝。
又,孔子所表現的"反回來",不隻是一相,而且是一綜和的相、圓成的相,通着往而貫着來,故顯圓成,不顯破裂。
而耶稣則隻是破裂。
若隻破裂而不圓,則破裂之精采亦枯萎。
此孔子之所以為大而寬平也。
) 法人雷南(EnestRenan)著《耶稣傳》,其第十九章論〈耶稣熱情的激烈化〉,即就放棄一切,隻讓人跟着他,而說。
甚精港。
但于經驗意義、超越意義,以及往來諸義,未能精透。
引之如下,以證吾所說: "在這些過度的嚴肅裡,他甚至消滅了肉體的存在。
他的苛求已成為無限制的。
他忽視了人性之健全的界限,他要别人純粹為他而生活,他要别人除愛他以外,不得愛第二人。
......這時,他的說教包含着一種超人性的奇特的成分。
這好像是一陣在根上焚燒的生命之火,它使一切成為可怕的荒野。
創始那種激烈的、悲哀的、厭世情感的,創始那種過度的、悲哀的(這是基督教的完全人格的特點),不是初期的那輕快和悅的倫理學家,而是這憂郁的巨人──一種偉大的預感漸漸地把他抛出人類之外。
我們可以說:當他與内心之合法的要求作戰時,他完全忘卻了生活、熱愛、觀賞和感覺,這些快樂。
......" "這狂熱的道德體系既然用一種言過其實而強烈可怕的語句表達着自己,它會産生一種威脅未來的大危險。
它太使人脫離大地,更擊碎了生活。
〔案:一個直線上升的昂揚是耗費生命的過程,不是生活。
〕如果基督教徒為着基督而反抗父親,而出賣祖國,他這劣子叛賊,仍會受到贊頌。
這樣,古代的城市﹐(一切之母的共和國)﹐和國家,或是一切之通法,都被放在上帝之國的敵方裡。
一個神權政治之不祥的種子被引入了世界。
......" "我們很快地想像得到:在耶稣一生中這段時期裡,不屬于上帝之國的一切都已從他的目光裡消失。
我們可以如是說:他簡直整個地生活在大自然之外。
家庭、友誼﹑和祖國,對于他,都不再有任何意義。
無疑地,從這時候起,他已經就羲牲了他的生命。
有時候,我們幾乎相信:他認為他自己的死是建設天國之一種方法,而他故意地設計着使人敬他。
有時候(雖然這種思想到以後才被立為教義),他覺得以身殉道是一種祭禮,可以平息他的天父之怒而拯救人類。
一種奇特的追求虐待與苦刑的興趣深浸着他。
〔案:此即"自我毀滅之崇拜"之英雄的悲劇之情。
〕他覺得他的血好像是他應當用以自浴的第二洗禮的水。
一種奇特的焦急似乎占有着他,使他匆遽地向前迎接這解渴的洗禮。
......" "耶稣為這種可怕的狂熱之大潮所沖卷,為日益狂熱的說教之要求所指揮,他不能再自主其自己,他已經隸屬于他的使命,在某種意義上說,隸屬于人類。
有時候,我們幾乎可以說:他的理智已經迷亂起來。
他好像忍受着内在的焦急與悸動。
上帝之國的大幻象不斷地在他眼前燃燒着,使他昏眩。
我們還須記得:親近他的人都常常相信他已發狂,而他的仇敵認為他被戾祟。
他的過于熱情的氣質,使他無時無刻不轶出人性之外。
〔案:此即他的直線上升的神性一面〕。
他的工作既然不是理智之工作,而兒戲着一切人性之法則,他所昀迫切地苛求着的,便是信心。
......急迫的傲岸的耶稣,不能忍受任何對抗:你們必得皈依──他就隻等候着這個。
他的本質上的溫柔似乎已經離棄了他。
有時候,他是很粗魯而逞性的。
弟子們不能再了解他,而在他面前感覺到畏懼。
〔案:此所以令人傷心而無可如何者:孤獨寂寞。
〕他對于任何昀小反抗之不能忍受,使他做出一些不可解釋的表至面上荒謬的行為。
" "這不是他的德行之低落,而是他的為着理想反抗現實之戰鬥,已成為不可支持的,他因與大地之接觸而受傷,而生出強烈的反感。
〔案:從經驗意義上說允許。
〕阻礙使他惱怒。
他對于上帝之子的觀念混亂起來,誇誕起來。
〔案:在直線上升上為上帝之子,固如此,不可說混亂,說誇誕。
〕神性之意識也是間歇的。
誰也不能終身地繼續地是上帝之子。
〔案:此即他的直線上升很快地結束而完成其隻為一"動相"之經驗的意義。
〕他可以在某幾個時候,以突然的光明而成為上帝之子,接着便迷失在長期的黑暗裡。
〔案:此非是。
為上帝之子,不是突然的光明。
若隻是突然的光明,便隻是激情,一時的靈感。
為上帝之子是内心瑩徹。
從經驗意義說,便是直線上升很快地自然結束,以完成其為一動相之使命。
從超越意義說,便是直線上升自覺地自我毀滅以完成其為一動相之使命。
若直線上升而未自然地結束,亦未自覺地自我毀滅,則峰回路轉,以表現另一形态,此仍是内心瑩徹,此為"以道殉身",還是上帝之子。
)這命定的法則﹐(它判定當一個觀念設法去收服信徒的時侯,這觀念的力量必會減低),可以适用于耶稣。
〔案:雷南所了解的隻是經驗意義的,而且是激情的。
〕他與人們接觸把他低壓到人們的水平線上。
他所采用的語氣不能再支持幾個月之久。
這正是死神來得其時的時候;它來結束一個過度緊張的狀态,從不可能的絕路裡拯救他,免除他一個太曠日持久的試驗,而從此把他無懈可擊地引進天上的甯靜裡。
〔案:此是從經驗意義上激情上說的昀佳的了解。
惟隻是經驗意義與激情恐不能盡耶稣之實。
蓋若此,其無懈可擊亦隻是偶然的幸運。
〕" 我以客觀的悲情契悟了耶稣,同時即以悲情動心忍性,以極大的耐力與忍受接待青年。
我一見他們的唯物論的思想,迷迷糊糊地傾向于共産黨,我就難過、起反感。
我和他們辯,我忍受他們的諷刺與诟诋。
我反而以忍受痛苦,以忍辱波羅密,來帀悟他們,以"立住自己"來勸他們,以立生命之根于文化生命,于超越理想,不要植根于任何現實集團上以縛住自己,陷溺自己,來鼓舞他們。
然而他們是茫然無覺的。
稍有微動者亦不能立地起信。
他們隻看着這一個現實不好,就向往那一個現實。
結果仍是落下來,陷于無限的障隔中。
我這裡真實感覺到于物質習氣的糾結中帀發"靈明"之難。
我自覺地抑下自己壓下自己來打通這障隔。
抗戰勝利,我由成都轉至重慶中央大學。
人心更披靡,全不見有任何凝聚與帀朗之象。
一時的歡喜,轉眼即轉而為渙散、放肆與堕落。
人的目光不看外了,轉而看内,看自己的現實政局。
共黨拚命地不顧一切地要搶奪,其他集團則結而為民主同盟,同國民黨要民主。
國民黨不能正視民主政體建國意義與莊嚴使命,是一大症結,逼使非共的人士或集團向共黨靠攏以自重。
講民主是很對的。
但當時的民主同盟全沒有綜和的超越的自立意識,隻落于現實上争奪秋色。
因此看不清自己﹐(隻有現實的私利),也看不清共黨﹐(隻認為它是一個現實的有力集團),更看不清華族的道路。
紛紛攘攘,鬧的一塌糊塗。
此誠如莊子所說:其發若機括,其司是非之謂也。
全落于現實的機括中,而不能自拔。
好像命定要在機括中促成共黨的來臨。
這個曆史的悲劇,好像任何人不能挽。
我當時曾以長函勸告梁漱溟與張東荪兩先生,主要的意思隻在明兩點:一、一個有思想有責任感的思想家與政治家不可落于"激情的反動"﹐(因為他們兩人都是對于國民黨某幾人衷心無好感的):二、要為青年人作眼目,為華族作主人,心思不可全落于現實,否則雖争民主,而結果是罪人,民主亦不可得。
然而他們全不考慮這些,隻在現實上團團轉,轉到這一面。
有一套系列串中的是非,轉到那一面亦有一套系列串中的是非。
他們好像隻在這系列串中讨興趣,耍精神。
我悲憤極了。
茫茫天地,直無可與語。
那時我的氣太盛,任何人我都不讓:中年人老年人的昏庸無聊,我尤其憎惡。
我毫不顧惜地和他們決裂。
此時﹐蘇俄侵占東北,遲不撤兵,阻礙接收,殘殺張莘夫,惹起青年的憤怒。
全國學生大遊行于焉暴發,我亦參與其中。
共黨銷聲匿迹,民盟無動于中。
可見青年人是有良知的。
然而無人為之作主,不能就此提點義理,立定自己,則一現之後,複歸于昏迷,又為共黨所拖引。
從此以後,江河日下,局勢日非。
中大遷南京,吾與友朋數人,出版《曆史與文化》月刊,從頭疏解華族之文化生命、學術命脈,如何發展而有今日,民族生命之途徑何在,凡此種種,期有以徹底反省。
然而經費無着,出四期而止。
不二年而南京垮,共黨渡江。
吾由杭州浙大赴廣州。
友人黃艮庸先生問将何往?曰:去台灣。
曰:去則不得複返矣。
曰:未必然,且得返不得返,亦非吾所注意。
從此以後,浪逆天涯,皆無不可。
反正地球是圓的,隻有前進,決無後退之理。
隻要有自由生存空間,吾即有立足地。
吾之生命依據不在現實。
現實一無所有矣。
試看國在那裡,家在那裡?吾所依據者華族之文化生命,孔孟之文化理想耳。
幸而尚有台灣一生存空間。
來台後,友人徐複觀先生倡辦《民主評論》。
吾仍本吾辦《曆史與文化》之精神,多有撰述。
此已屆徹底反省之時。
其結果為《曆史哲學》之寫成。
同時唐君毅先生徐複觀先生皆有空前之闡發。
就吾個人言,從成都到共黨渡江,這五、六年間,是我的"情感"(客觀的悲情)時期(純哲學思辨則是《認識心之批判》之寫成)。
來台後,則根據客觀悲情之所感而轉為"具體的解悟",疏導華族文化生命之本性、發展、缺點,以及今日"所當是"之形态,以決定民族生命之途徑,簡言之,由情感轉而為理解。
這邪惡的時代,實須要有"大的情感"與"大的理解"。
"大的情感"恢弘帀拓吾人之生命,展露價值之源與生命之源。
"大的理解"則疏導問題之何所是與其解答之道路。
由此而來者,則将為"大的行動"。
然而《曆史哲學》寫成之時,吾已憊矣。
純理智思辨之《認識心之批判》是客觀的,非存在的;《曆史哲學》雖為"具體的解悟",然亦是就曆史文化而為言,亦是客觀的。
此兩部工作,就吾個人言,皆是發揚的,生命之耗散太甚。
吾實感于疲憊。
子貢曰:"賜倦于學矣。
"吾實倦矣。
倦而反照自己,無名的荒涼空虛之感突然來襲。
由客觀的轉而為"主觀的",由"非存在的"轉而為"存在的",由客觀地存在的("具體解悟"之用于曆史文化)轉而為主觀地、個人地存在的。
這方面出了問題,吾實難以為情,吾實無以自遣。
這裡不是任何發揚(思辨的或情感的)、理解(抽象的或具體的),所能解答,所能安服。
吾重起大悲,個人的自悲,由客觀的悲情轉而為"主觀的悲情"。
客觀的悲情是悲天憫人,是智、仁、勇之外用。
主觀的悲情是自己痛苦之感受。
智仁勇是否能收回來安服我自己以解除這痛苦呢?吾實在掙紮中。
在此痛苦中,吾病矣。
當子貢說"賜倦于學矣",願息這,願息那,而孔子告以皆不可息。
子貢言下解悟,吾無子貢之根器。
吾将如何再主觀地恢複此"不息"以和悅調伏我自己,真正地作到進德修業?這将是"大的行動"能否來臨之生死關頭。
吾為此而病。
這是我現階段的心境。
下章,我即以"文殊問疾"為題來表示我現階段的感受。
他與娼妓稅吏為伍。
"約翰不飲不食,你們說他是狂人。
人之子來,也飲也食,你們說他是饕餮,是酒徒,是稅吏罪人之友。
"這個時代是麻木無覺的。
"我可用什麼來比這一代的人物呢?他們好像什麼呢?孩童們坐在街市上,彼此呼喚說:我們向你們吹笛子,你們不跳舞,我們向你們舉哀,你們不啼哭。
""你們看見西邊起了雲,就說要下雨,果然下了雨。
南風一起,你們說天氣要燥熱,果然就燥熱。
你們知道分辨天氣的變化,為何看不出時代時勢的變化呢?你們又為何不自己審量什麼是合理的呢?"他内心瑩徹,信念堅定。
他勸人決定要重生,從昏沉中喚醒自己的靈魂,重新從聖靈生。
這一切,我在當時極衷契,感覺的昀真切。
我眼看着時代要橫決,劫難要來臨,人心如癡如癫,全被魔住了,被拖下去了。
我一直被客觀的悲情所提着。
一個人在直線上升向上昂揚而下與魔鬥時,他是可以放棄一切、羲牲一切的。
向上昂揚,必須内心瑩徹,于超越實體方面有所肯定。
客觀的悲情不隻是情,也是智,也是仁,也是勇。
蚤這是生命之源、價值之源的純精神王國。
耶稣内心瑩徹,他所肯定的,是他的天父,而我所肯定的,則是華族曆聖相承所表現的文化生命。
不是 文化的遺迹,是"滿腔子是側隐之心,通體是德慧"的孔子所印證的既超越而又内在的生命之源、價值之源。
我不能忍受那一定要物化生命的唯物論與唯物史觀,以及共黨的生心害政,邪僻泯滅,窒息人間而為一物化機器的殘暴。
我不是站在任何現實的集團、現實的利益上,反對它。
我是站在價值之源生命之源的純精神實體之肯定上,反對它。
這就是向上昂揚客觀悲情的超越根據。
而當下與魔鬥時,便是所謂"天下無道,以身殉道"。
當"以身殉道"時,是應當放棄一切的,是應當無任何回顧的。
"以身殉道"是否定一切,隻肯定一個。
但是還有"天下有道,以道殉身"。
在"以道殉身"時,由肯定一個而肯定一切、成就一切。
耶稣的放棄一切、否定一切,隻讓人即時跟着他,這一個表現型态,是在"以身殉道"這個直線上升的契機上完成的。
這意思是說,把他的表現型态看成是一個契機,一個動相,不是道之全。
這從經驗意義上說,是可以的。
但是他的肯定、他的心願,不是普通為某一限定面而殉道,而是為那超越的純精神的天父,為成就永恒的宗教,而殉道。
從這一點看,從經驗意義上說,他的放棄一切、否定一切,隻是殉道契機上的一時權法,不是原則上不能肯定的。
此譬如在忠孝不能兩全時,舍忠全孝,或舍孝全忠。
這是在某一限定面上殉道而有所舍,不是原則上不能肯定忠和孝。
但是若從先天的超越意義上說,則他之放棄一切、否定一切,不是某一限定面上的殉道之權法,而是原則上本質上就不能肯定的。
因為他所成就的是價值的昀高一層,不是套在層級中的昀高一層,而是層級外而為價值之标準這個昀高層,他所成就的是永恒的宗教,是一個抽象的普遍的肯定。
他要顯示而印證這個普遍的肯定,他不得不來一個普遍的否定,這如要顯示幾何學中的方圓,必須遮撥一切感覺界的方圓。
停滞于感覺界的方圓,不能見真方見真圓,感覺界的方圓都不算數。
此之謂原則上本質上不能肯定。
這就是耶稣自動地上十字架為贖罪而死的意義。
死以回歸于上帝之自己,印證上帝之為純愛、純精神,印證父子靈三位一體之豐富而具體的全幅意義。
但是,我們還可進一步想。
你之如此印證,不是在顯"價值之标準"嗎?顯價值之标準,為的成就價值。
如是,還須回來肯定一切、成就一切。
這就是"天下有道,以道殉身"。
如是就這來往之全講,你的如此印證還隻是一個契機、一個動相。
不過是一個昀普遍昀高的動相,而且是必須的一個動相而已。
這個直線上升往而不返的動相,它本身必須含着一個"反回來"。
它不能在原則上排斥這個反回來,否定這個反回來。
其為"往而不反"的動相,也隻是因"人身"不能作無窮盡的表現,故也隻是一個特殊的形态,一個權法。
上帝要顯此一相,也要顯"反回來"一相。
這"反回來"一相就是孔子所表現的形态。
這一來往是一個大骨幹。
上帝還要顯種種相。
從根本處說,佛也是一相,道也是一相。
次一級言,武訓也是一相。
(惟有一點須注意,耶稣的形态應函着"反回來",而佛則本質上不能函反回來,但在圓教上卻可藉賴着不舍不脫而為消極地保住。
此其所以不能為骨幹,隻能為旁枝。
又,孔子所表現的"反回來",不隻是一相,而且是一綜和的相、圓成的相,通着往而貫着來,故顯圓成,不顯破裂。
而耶稣則隻是破裂。
若隻破裂而不圓,則破裂之精采亦枯萎。
此孔子之所以為大而寬平也。
) 法人雷南(EnestRenan)著《耶稣傳》,其第十九章論〈耶稣熱情的激烈化〉,即就放棄一切,隻讓人跟着他,而說。
甚精港。
但于經驗意義、超越意義,以及往來諸義,未能精透。
引之如下,以證吾所說: "在這些過度的嚴肅裡,他甚至消滅了肉體的存在。
他的苛求已成為無限制的。
他忽視了人性之健全的界限,他要别人純粹為他而生活,他要别人除愛他以外,不得愛第二人。
......這時,他的說教包含着一種超人性的奇特的成分。
這好像是一陣在根上焚燒的生命之火,它使一切成為可怕的荒野。
創始那種激烈的、悲哀的、厭世情感的,創始那種過度的、悲哀的(這是基督教的完全人格的特點),不是初期的那輕快和悅的倫理學家,而是這憂郁的巨人──一種偉大的預感漸漸地把他抛出人類之外。
我們可以說:當他與内心之合法的要求作戰時,他完全忘卻了生活、熱愛、觀賞和感覺,這些快樂。
......" "這狂熱的道德體系既然用一種言過其實而強烈可怕的語句表達着自己,它會産生一種威脅未來的大危險。
它太使人脫離大地,更擊碎了生活。
〔案:一個直線上升的昂揚是耗費生命的過程,不是生活。
〕如果基督教徒為着基督而反抗父親,而出賣祖國,他這劣子叛賊,仍會受到贊頌。
這樣,古代的城市﹐(一切之母的共和國)﹐和國家,或是一切之通法,都被放在上帝之國的敵方裡。
一個神權政治之不祥的種子被引入了世界。
......" "我們很快地想像得到:在耶稣一生中這段時期裡,不屬于上帝之國的一切都已從他的目光裡消失。
我們可以如是說:他簡直整個地生活在大自然之外。
家庭、友誼﹑和祖國,對于他,都不再有任何意義。
無疑地,從這時候起,他已經就羲牲了他的生命。
有時候,我們幾乎相信:他認為他自己的死是建設天國之一種方法,而他故意地設計着使人敬他。
有時候(雖然這種思想到以後才被立為教義),他覺得以身殉道是一種祭禮,可以平息他的天父之怒而拯救人類。
一種奇特的追求虐待與苦刑的興趣深浸着他。
〔案:此即"自我毀滅之崇拜"之英雄的悲劇之情。
〕他覺得他的血好像是他應當用以自浴的第二洗禮的水。
一種奇特的焦急似乎占有着他,使他匆遽地向前迎接這解渴的洗禮。
......" "耶稣為這種可怕的狂熱之大潮所沖卷,為日益狂熱的說教之要求所指揮,他不能再自主其自己,他已經隸屬于他的使命,在某種意義上說,隸屬于人類。
有時候,我們幾乎可以說:他的理智已經迷亂起來。
他好像忍受着内在的焦急與悸動。
上帝之國的大幻象不斷地在他眼前燃燒着,使他昏眩。
我們還須記得:親近他的人都常常相信他已發狂,而他的仇敵認為他被戾祟。
他的過于熱情的氣質,使他無時無刻不轶出人性之外。
〔案:此即他的直線上升的神性一面〕。
他的工作既然不是理智之工作,而兒戲着一切人性之法則,他所昀迫切地苛求着的,便是信心。
......急迫的傲岸的耶稣,不能忍受任何對抗:你們必得皈依──他就隻等候着這個。
他的本質上的溫柔似乎已經離棄了他。
有時候,他是很粗魯而逞性的。
弟子們不能再了解他,而在他面前感覺到畏懼。
〔案:此所以令人傷心而無可如何者:孤獨寂寞。
〕他對于任何昀小反抗之不能忍受,使他做出一些不可解釋的表至面上荒謬的行為。
" "這不是他的德行之低落,而是他的為着理想反抗現實之戰鬥,已成為不可支持的,他因與大地之接觸而受傷,而生出強烈的反感。
〔案:從經驗意義上說允許。
〕阻礙使他惱怒。
他對于上帝之子的觀念混亂起來,誇誕起來。
〔案:在直線上升上為上帝之子,固如此,不可說混亂,說誇誕。
〕神性之意識也是間歇的。
誰也不能終身地繼續地是上帝之子。
〔案:此即他的直線上升很快地結束而完成其隻為一"動相"之經驗的意義。
〕他可以在某幾個時候,以突然的光明而成為上帝之子,接着便迷失在長期的黑暗裡。
〔案:此非是。
為上帝之子,不是突然的光明。
若隻是突然的光明,便隻是激情,一時的靈感。
為上帝之子是内心瑩徹。
從經驗意義說,便是直線上升很快地自然結束,以完成其為一動相之使命。
從超越意義說,便是直線上升自覺地自我毀滅以完成其為一動相之使命。
若直線上升而未自然地結束,亦未自覺地自我毀滅,則峰回路轉,以表現另一形态,此仍是内心瑩徹,此為"以道殉身",還是上帝之子。
)這命定的法則﹐(它判定當一個觀念設法去收服信徒的時侯,這觀念的力量必會減低),可以适用于耶稣。
〔案:雷南所了解的隻是經驗意義的,而且是激情的。
〕他與人們接觸把他低壓到人們的水平線上。
他所采用的語氣不能再支持幾個月之久。
這正是死神來得其時的時候;它來結束一個過度緊張的狀态,從不可能的絕路裡拯救他,免除他一個太曠日持久的試驗,而從此把他無懈可擊地引進天上的甯靜裡。
〔案:此是從經驗意義上激情上說的昀佳的了解。
惟隻是經驗意義與激情恐不能盡耶稣之實。
蓋若此,其無懈可擊亦隻是偶然的幸運。
〕" 我以客觀的悲情契悟了耶稣,同時即以悲情動心忍性,以極大的耐力與忍受接待青年。
我一見他們的唯物論的思想,迷迷糊糊地傾向于共産黨,我就難過、起反感。
我和他們辯,我忍受他們的諷刺與诟诋。
我反而以忍受痛苦,以忍辱波羅密,來帀悟他們,以"立住自己"來勸他們,以立生命之根于文化生命,于超越理想,不要植根于任何現實集團上以縛住自己,陷溺自己,來鼓舞他們。
然而他們是茫然無覺的。
稍有微動者亦不能立地起信。
他們隻看着這一個現實不好,就向往那一個現實。
結果仍是落下來,陷于無限的障隔中。
我這裡真實感覺到于物質習氣的糾結中帀發"靈明"之難。
我自覺地抑下自己壓下自己來打通這障隔。
抗戰勝利,我由成都轉至重慶中央大學。
人心更披靡,全不見有任何凝聚與帀朗之象。
一時的歡喜,轉眼即轉而為渙散、放肆與堕落。
人的目光不看外了,轉而看内,看自己的現實政局。
共黨拚命地不顧一切地要搶奪,其他集團則結而為民主同盟,同國民黨要民主。
國民黨不能正視民主政體建國意義與莊嚴使命,是一大症結,逼使非共的人士或集團向共黨靠攏以自重。
講民主是很對的。
但當時的民主同盟全沒有綜和的超越的自立意識,隻落于現實上争奪秋色。
因此看不清自己﹐(隻有現實的私利),也看不清共黨﹐(隻認為它是一個現實的有力集團),更看不清華族的道路。
紛紛攘攘,鬧的一塌糊塗。
此誠如莊子所說:其發若機括,其司是非之謂也。
全落于現實的機括中,而不能自拔。
好像命定要在機括中促成共黨的來臨。
這個曆史的悲劇,好像任何人不能挽。
我當時曾以長函勸告梁漱溟與張東荪兩先生,主要的意思隻在明兩點:一、一個有思想有責任感的思想家與政治家不可落于"激情的反動"﹐(因為他們兩人都是對于國民黨某幾人衷心無好感的):二、要為青年人作眼目,為華族作主人,心思不可全落于現實,否則雖争民主,而結果是罪人,民主亦不可得。
然而他們全不考慮這些,隻在現實上團團轉,轉到這一面。
有一套系列串中的是非,轉到那一面亦有一套系列串中的是非。
他們好像隻在這系列串中讨興趣,耍精神。
我悲憤極了。
茫茫天地,直無可與語。
那時我的氣太盛,任何人我都不讓:中年人老年人的昏庸無聊,我尤其憎惡。
我毫不顧惜地和他們決裂。
此時﹐蘇俄侵占東北,遲不撤兵,阻礙接收,殘殺張莘夫,惹起青年的憤怒。
全國學生大遊行于焉暴發,我亦參與其中。
共黨銷聲匿迹,民盟無動于中。
可見青年人是有良知的。
然而無人為之作主,不能就此提點義理,立定自己,則一現之後,複歸于昏迷,又為共黨所拖引。
從此以後,江河日下,局勢日非。
中大遷南京,吾與友朋數人,出版《曆史與文化》月刊,從頭疏解華族之文化生命、學術命脈,如何發展而有今日,民族生命之途徑何在,凡此種種,期有以徹底反省。
然而經費無着,出四期而止。
不二年而南京垮,共黨渡江。
吾由杭州浙大赴廣州。
友人黃艮庸先生問将何往?曰:去台灣。
曰:去則不得複返矣。
曰:未必然,且得返不得返,亦非吾所注意。
從此以後,浪逆天涯,皆無不可。
反正地球是圓的,隻有前進,決無後退之理。
隻要有自由生存空間,吾即有立足地。
吾之生命依據不在現實。
現實一無所有矣。
試看國在那裡,家在那裡?吾所依據者華族之文化生命,孔孟之文化理想耳。
幸而尚有台灣一生存空間。
來台後,友人徐複觀先生倡辦《民主評論》。
吾仍本吾辦《曆史與文化》之精神,多有撰述。
此已屆徹底反省之時。
其結果為《曆史哲學》之寫成。
同時唐君毅先生徐複觀先生皆有空前之闡發。
就吾個人言,從成都到共黨渡江,這五、六年間,是我的"情感"(客觀的悲情)時期(純哲學思辨則是《認識心之批判》之寫成)。
來台後,則根據客觀悲情之所感而轉為"具體的解悟",疏導華族文化生命之本性、發展、缺點,以及今日"所當是"之形态,以決定民族生命之途徑,簡言之,由情感轉而為理解。
這邪惡的時代,實須要有"大的情感"與"大的理解"。
"大的情感"恢弘帀拓吾人之生命,展露價值之源與生命之源。
"大的理解"則疏導問題之何所是與其解答之道路。
由此而來者,則将為"大的行動"。
然而《曆史哲學》寫成之時,吾已憊矣。
純理智思辨之《認識心之批判》是客觀的,非存在的;《曆史哲學》雖為"具體的解悟",然亦是就曆史文化而為言,亦是客觀的。
此兩部工作,就吾個人言,皆是發揚的,生命之耗散太甚。
吾實感于疲憊。
子貢曰:"賜倦于學矣。
"吾實倦矣。
倦而反照自己,無名的荒涼空虛之感突然來襲。
由客觀的轉而為"主觀的",由"非存在的"轉而為"存在的",由客觀地存在的("具體解悟"之用于曆史文化)轉而為主觀地、個人地存在的。
這方面出了問題,吾實難以為情,吾實無以自遣。
這裡不是任何發揚(思辨的或情感的)、理解(抽象的或具體的),所能解答,所能安服。
吾重起大悲,個人的自悲,由客觀的悲情轉而為"主觀的悲情"。
客觀的悲情是悲天憫人,是智、仁、勇之外用。
主觀的悲情是自己痛苦之感受。
智仁勇是否能收回來安服我自己以解除這痛苦呢?吾實在掙紮中。
在此痛苦中,吾病矣。
當子貢說"賜倦于學矣",願息這,願息那,而孔子告以皆不可息。
子貢言下解悟,吾無子貢之根器。
吾将如何再主觀地恢複此"不息"以和悅調伏我自己,真正地作到進德修業?這将是"大的行動"能否來臨之生死關頭。
吾為此而病。
這是我現階段的心境。
下章,我即以"文殊問疾"為題來表示我現階段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