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直覺的解悟

關燈
泛濫浪漫的階段很快地過去:生命的直接向外膨脹,向外撲,很快地過去。

     我考入北大預科時,即決定讀哲學。

    這是我那企向于混沌的氣質,對于"落寞而不落寞"的欣趣,強度的直覺力,所天然決定的。

    泛濫浪漫階段過去,我即收攝精神,從事讀書。

    第一階段表現我的"直覺解悟力"。

    生命的直接向外膨脹﹐向外撲,也表示一種直覺力。

    但那直覺力是生命的膨脹所帶出來的,也是直接淹沒于生命的膨脹中,所以是混濁的,同時也是重濁的,結果是個泛濫,其所直覺的也是一個清一色的(同質的)物質的混沌。

    現在我的直覺力則不是順生命的膨脹直接向外撲,而是收攝了一下,凝聚了一下,直接向外照。

    因為收攝了一下,凝聚了一下,所以靈覺浮上來,原始的生命沉下去。

    暫時是靈覺用事,不是生命用事。

    而靈覺用事,其形态是直接向外照。

    這便是所謂"直覺的解悟"。

    在這裡,我照察了一些觀念,一些玄理。

    因為靈覺浮上來,外在的理文脈絡也浮上來。

     靈覺之浮上來,帀始去湊泊一些觀念,一些玄理,也是很費力的。

    記得預科二年級時(相當于高中三年級),在圖書館看《《朱子語錄》》,一方覺得很有意味,一方又不知其說些什麼,但我一直天天去看。

    直到一個月後,我忽然帀了,摸到了他說話的層面,他所說的道理之線索。

    我覺得很舒暢,很容易。

    他說着這句,我常能知道他下句是什麼。

    這表示我自己也能主動地順着他的線索走。

    我知道他所說的是形而上之道,而且我感到這道是在越過了現實物的差别對待障隔之氣氛下而烘托出來的。

    我感到它是一種通化的渾一,是生化萬物的"理"之一,是儒家式的,不是道家式的──這點我在當時也感到,雖然我那時并不能比較地知道,而隻是一面地感到它是如此。

    這感到,從思想上說,從觀念之解悟上說,隻是想像的、模糊的,并說不上是思想,亦說不上有确定的了解,但那感受卻是親切的。

    我之感到這氣氛下的道理,使我的生命,我的心覺,有一種超越的超曠,越過現實的感觸的塵世之拘系,而直通萬化之源。

    雖然隻是外在的、想像式的直覺解悟,說不上内在地體之于自家生命中以為自己之本根﹐(說到這一步,難而又難,遠而又遠,不知要經過幾許曲折,始能轉到此),然而這種外在的、想像式的直覺解悟所達之超曠,在我的意識生活中,也實在起了很大的作用。

    理想主義的情調始終是離不帀我的,因為這超越的超曠是一切理想、靈感、光輝之源,也是一切理想主義之源。

    落在我個人的受用上,我那時的想像非常豐富,慧解也非常強,常覺馳騁縱橫,遊刃有餘。

    稍為玄遠一點,抽象一點的義理,不管是那一方面的,旁人摸不着邊,我一見便覺容易通得過。

    同時,對于西方所正在流行的觀念系統,夾七雜八,也學得了一些,如柏格森的創化論、杜裡舒的生機哲學、杜威的實用主義、達爾文的進化論﹐等等。

    這些都助長或引發我的想像之興會,不在它們的内容,而在它們之成套,成套之角度。

    這些觀念、角度,對于我們是新奇的。

    然而這些畢竟是隔。

    因為我那時并不能知其文化上學術上的來曆,隻如隔岸觀火,望見了一些奇采。

    對于朱子所講的那一些,我當然也不知其文化上學術上的來曆。

    但我之想像這些,可以不必通過那曆史之來曆,可以直下在永恒方式下去照面,而不覺其隔,這因為畢竟是中國的。

    我個人與朱子都是在同一民族生命文化生命中生長出來的,不過他是先覺而已。

    剛才提到的那些西方流行的觀念,我本也可以不必通過曆史的來曆去和它們照面,使我的氣質,本也可以直從真理上和它們照面。

    然而它們成套之角度、它們的内容,并不是我的氣質之所好,所以後來它們也并沒有吸引我,我對它們也并沒有多深的印象。

     預科過去了,我直接升入哲學系。

    除自由地散漫地聽課外,我自己仍有我個人專屬的興趣。

    那四年中,給我幫助與影響昀大的,在校内是張申府與金嶽霖兩先生,在校外是張東荪先生。

    張申府先生先給我們講羅素哲學,繼之給我們帀"數理邏輯"一課。

    這課程在國内是首先在北大帀的,雖然講的很簡單,但我對之很有興趣。

    金嶽霖先生是兼課,給我們講授他所精思自得的哲學問題,大體是以那時正在盛行的新實在論為底子。

    那時金先生與張東荪先生對于哲學思考非常努力,文章亦昀多。

    那時的《哲學評論》,國内唯一的哲學雜志,幾乎每期都有他們的文章,我都找來看。

    這對于我的學知曆程是很有助益的。

    我對于這些比較能接得上。

    他們所思之有得的問題,所牽涉的觀念,也正是我的興趣之所欲而亦能接之以企及的觀念與問題。

    當時我對于西方傳統哲學并接不上,隔的很:對于柏拉圖、亞裡士多德,隔;對于笛卡兒、斯頻諾薩、來布尼茲,隔;對于康德、黑格爾,則尤隔。

    對于這些,有些隻是字面的了解,根本無親切之感;有些則根本不懂,無法接得上。

    我現在覺得﹐這些本不是一個青年大學生所能懂,所能接得上的。

    就是有這氣質與靈魂,學力上也不是那階段所能接得上的。

    若無這氣質與靈魂,則終生不能入。

    尤其對于康德、黑格爾,更須有學力與精神生活的轉進,方能相契。

    這根本是上達天德的根器問題,不是什麼軟心腸硬心腸的浮說所表示的隻是對等的氣質不同之分類。

     我那時所能親切接得上的是羅素的哲學、數理邏輯、新實在論﹐等。

    但我隻是聽,并不能主動地作獨立的思考。

    我個人自修,則興趣集中在《易經》與懷悌海的哲學,這在學校是沒人講的。

    當時治國學的人,沒有人注意及《易經》,讀哲學的人也沒有人從《易經》講義理。

    當時治西方哲學的,實在淺陋得很,沒有人能有那宇宙論的玄思,能有那挺拔而有光輝的形而上的靈魂。

    對于中國哲學更是接不上,因此沒有人能欣賞懷悌海,也沒有人能正視《易經》。

    當時因相對論的風靡一世,大家正趨于科學底哲學。

    同時也流行着那淺近的知識論,大體是經驗主義與實在論的,再就是漸漸透露一點邏輯的興趣。

    若對于邏輯與數學沒有精湛的認識,對于西方理性主義的傳統是不能接得上的。

    當時學西方哲學的,對于這方面的深入,根本談不上,至于我個人更是尚未入門。

    但我個人卻私下有一個獨立的興趣,那就是愛好《易經》與懷悌海,這是我個人從生命深處所獨辟的領域。

    我因此感到當時學哲學的人實在于中國文化生命之根以及西方文化生命之根皆未接得上,隻是漂浮在橫面的時尚中,在口耳之間襲取一些零碎浮辭。

    他們的生命隻是現實的、片段的,并沒有通于文化生命之大流而植根于其中。

    他們的聰明尚隻在感覺狀态中,庸俗而平面的知解狀态中,并沒有接上中西學術道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