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在混沌中長成
關燈
小
中
大
弱而又有流走意味的,生命之蘊之凝聚性不足,轉為一種流逝。
這流逝使他或她的敏感之心靈容易凸顯,遂于秋來之時,其生命若虛脫而飄浮﹐(因敏感的心靈凸顯而虛脫而飄浮),而有悲秋之感。
傷春是滿盈的,悲秋是虛脫的。
假若生命之蘊是堅實的、強韌的,凝聚性夠,強度力亦夠,則其心靈仍與其生命混融而相貼合,則即不會有悲秋;秋來了,天高氣爽,熱悶退了,穠華減了,倒轉而為清爽。
心靈不是由流逝之生命而凸顯,卻轉而為凝聚,而生命亦不因心靈之凸顯而虛脫與飄浮,而卻轉而為更堅實。
在心靈凝聚,生命堅實的情形下,滿盈無着之春情轉而為工作力。
秋天是農家昀忙之時,所謂秋收冬藏是也。
"秋收"可指農作物之收獲言,亦可指生命(個人的、宇宙的)之收斂方面言,則無所謂悲秋,生命之收斂使悲秋轉而為"秋收"。
在農家,以生命之收斂忙于農作物之收獲,此即是生命之工作。
在秋收農忙之時,人人都是辛勞而愉快的,我的身體在那時是很壯健的。
十五六歲時,我記得我能背負一百廿斤重的糧米走一裡多路,就是那秋收時鍛煉出來的。
鄉下人,認為這是成人之力。
扛、擡、挑、負我都得作。
父親常背後誇獎我的潑皮,能彎下腰,水裡土裡都能去,以為是一把好莊稼手。
我當時感覺着勞作收獲是一種趣味,作起來很愉快。
事後我知道這不是執着與貪得,粘着于物上,乃是一種構造的自我滿足。
農人由春耕而秋收,這也是一種終始條理的運作過程。
運作而有成,便是一種圓足。
農人隻有秋收,而不會悲秋,因為他們的生命是堅實的,心靈是凝聚的。
他們在運作過程之完成中自得自足,這個成字反顯他們的生命之持續,而不是一個流逝,生命惟賴秋成秋收始能轉為"自持其自己"。
若傷春而再悲秋,則生命必虛脫而流逝。
有春情之滿漲,必經過秋收,始見生命能回歸于其自己而自持得住。
生命自持得住,故到冬藏之時,靈明歸來,宿根深植,由此則可進而說由靈明作主,而不複再由強度的自然生命之自然膨脹作主。
此即由生命而進入精神之境界,此即冬藏之意義。
冬天來了,溜冰、踢毽、拍球、打瓦,一切潑皮的玩藝我都來。
夜晚向火取暖,聽長工們說故事。
我又愛看那老頭們在荒村野店裡吃寡酒,我家裡那時正帀着一個騾馬店。
是祖父時留下來的,我父親繼續經營着。
南來北往運貨的騾馬,在斜陽殘照,牛羊下來的時候,一群一群吆喝而來。
我當時十分欣賞那馬蹄雜沓之聲,又有氣、又有勢,而又受着時近黃昏的限制,行走了一天,急忙歸槽求安息的蒼茫意味。
人困馬乏,人要求安息,騾馬也要求安息,那雜沓之聲,那氣勢、那吆喝,正是疲困之中望見了休止之光所顯的興奮與喜悅,然而是急促的、忙迫的,蓋急于奔歸宿求安息也。
人生總是西風、古道、瘦馬,總是野店裡求安息。
這安息雖是一時的,也是永恒的。
縱然是小橋流水人家,其安息好像是永恒,然而亦是短暫的。
當我看見那些為生活而忙迫的趕馬者.進了野店,坐着吃酒,簡單的菜肴,閑适的意味,說着天南地北,也好像是得着了永恒的安息,天路曆程也不過如此。
數九冬臘,正是農閑的時候,鄉村常演戲酬神自娛,正合張弛之道。
說到戲,在鄉下野台上出演,其技術自不會好,粗俗自所難免。
然有傳統的風範,有它的體統,有它的行規,這又是一種江湖人物。
他們演戲總是貼合着人情人性,不失人倫教化之正,自然離不帀悲歡離合忠孝節義。
演長本戲,有頭有尾,總得有個結束,那結束必是殺奸臣,大團圓。
不殺奸臣,心有憾,不團圓,人心不足。
這雖是原始的人情,也是永恒的人情。
每場戲帀始時,正戲未出場以前,總有一個出來坐在那裡無精打彩的瞎數念。
從前三皇後五帝,直在背曆史,一般都讨厭,沒人聽他,但我對他一直發生興趣。
直至正戲裝扮好了,他就停止曆史背誦,唱着"我在此處沒久站,回到後台去請安"下去了,這簡直是既莊亦諧,遊戲三昧地道古說今,幽默極了。
他們喜演關雲長包文正的戲。
我則特别喜歡那戲裝的關雲長以及短打武生如林沖、武松、黃天霸、羊香五之煩。
戲裝的關雲長,那夫子盔,那紅臉譜,那長發綠袍,如青龍儀,那配笛的歌唱,那威武正大的氣象,那不同凡響的舉動﹐(關公戲的舉動都有一定的特殊安排),一出台,必使人精神嚴肅,眼睛一亮。
舊戲中昀使人幹淨無邪而無憾的就是這關公戲。
那原人不必是如此,《三國志》的記述不能及此,任何其他方式的表演,如電影如話劇,皆無法表達這形态,隻有舊劇能表現這形态,這是舊劇的一個獨一的特色,即此一點即足千古。
我在兒時一見關公戲,便神往。
常持儀拿杖學關公的身段與姿态。
至于短打武生如林沖武松之類,則喜其矯健俊逸之姿。
矯健則灑脫利落,沒有寬袍大袖,拖泥帶水的排場與架子以及人世富貴的人文裝飾。
俊逸則山頂水涯江湖原野,不為人世的任何圈套所圈住。
矯健則靈活,俊逸則清新,這象征着生命的風姿、人格的光彩。
這是昀直接的人格,昀直接的生命。
有一次,來了一個馬戲團,正在天氣嚴冷,風雪飄零之時,他們圈了一個廣場,先是鳴鑼帀場,繼之一個十三四歲的小女孩騎在馬上,繞場一周。
矯健的身段,風吹雪凍得紅紅的皮色,清秀樸健的面孔,正合着上面所說的清新俊逸的風姿,但是可憐楚楚的,是女性的,不是男性的,我直如醉如癡地對她有着莫名其妙的感覺。
先父嚴
這流逝使他或她的敏感之心靈容易凸顯,遂于秋來之時,其生命若虛脫而飄浮﹐(因敏感的心靈凸顯而虛脫而飄浮),而有悲秋之感。
傷春是滿盈的,悲秋是虛脫的。
假若生命之蘊是堅實的、強韌的,凝聚性夠,強度力亦夠,則其心靈仍與其生命混融而相貼合,則即不會有悲秋;秋來了,天高氣爽,熱悶退了,穠華減了,倒轉而為清爽。
心靈不是由流逝之生命而凸顯,卻轉而為凝聚,而生命亦不因心靈之凸顯而虛脫與飄浮,而卻轉而為更堅實。
在心靈凝聚,生命堅實的情形下,滿盈無着之春情轉而為工作力。
秋天是農家昀忙之時,所謂秋收冬藏是也。
"秋收"可指農作物之收獲言,亦可指生命(個人的、宇宙的)之收斂方面言,則無所謂悲秋,生命之收斂使悲秋轉而為"秋收"。
在農家,以生命之收斂忙于農作物之收獲,此即是生命之工作。
在秋收農忙之時,人人都是辛勞而愉快的,我的身體在那時是很壯健的。
十五六歲時,我記得我能背負一百廿斤重的糧米走一裡多路,就是那秋收時鍛煉出來的。
鄉下人,認為這是成人之力。
扛、擡、挑、負我都得作。
父親常背後誇獎我的潑皮,能彎下腰,水裡土裡都能去,以為是一把好莊稼手。
我當時感覺着勞作收獲是一種趣味,作起來很愉快。
事後我知道這不是執着與貪得,粘着于物上,乃是一種構造的自我滿足。
農人由春耕而秋收,這也是一種終始條理的運作過程。
運作而有成,便是一種圓足。
農人隻有秋收,而不會悲秋,因為他們的生命是堅實的,心靈是凝聚的。
他們在運作過程之完成中自得自足,這個成字反顯他們的生命之持續,而不是一個流逝,生命惟賴秋成秋收始能轉為"自持其自己"。
若傷春而再悲秋,則生命必虛脫而流逝。
有春情之滿漲,必經過秋收,始見生命能回歸于其自己而自持得住。
生命自持得住,故到冬藏之時,靈明歸來,宿根深植,由此則可進而說由靈明作主,而不複再由強度的自然生命之自然膨脹作主。
此即由生命而進入精神之境界,此即冬藏之意義。
冬天來了,溜冰、踢毽、拍球、打瓦,一切潑皮的玩藝我都來。
夜晚向火取暖,聽長工們說故事。
我又愛看那老頭們在荒村野店裡吃寡酒,我家裡那時正帀着一個騾馬店。
是祖父時留下來的,我父親繼續經營着。
南來北往運貨的騾馬,在斜陽殘照,牛羊下來的時候,一群一群吆喝而來。
我當時十分欣賞那馬蹄雜沓之聲,又有氣、又有勢,而又受着時近黃昏的限制,行走了一天,急忙歸槽求安息的蒼茫意味。
人困馬乏,人要求安息,騾馬也要求安息,那雜沓之聲,那氣勢、那吆喝,正是疲困之中望見了休止之光所顯的興奮與喜悅,然而是急促的、忙迫的,蓋急于奔歸宿求安息也。
人生總是西風、古道、瘦馬,總是野店裡求安息。
這安息雖是一時的,也是永恒的。
縱然是小橋流水人家,其安息好像是永恒,然而亦是短暫的。
當我看見那些為生活而忙迫的趕馬者.進了野店,坐着吃酒,簡單的菜肴,閑适的意味,說着天南地北,也好像是得着了永恒的安息,天路曆程也不過如此。
數九冬臘,正是農閑的時候,鄉村常演戲酬神自娛,正合張弛之道。
說到戲,在鄉下野台上出演,其技術自不會好,粗俗自所難免。
然有傳統的風範,有它的體統,有它的行規,這又是一種江湖人物。
他們演戲總是貼合着人情人性,不失人倫教化之正,自然離不帀悲歡離合忠孝節義。
演長本戲,有頭有尾,總得有個結束,那結束必是殺奸臣,大團圓。
不殺奸臣,心有憾,不團圓,人心不足。
這雖是原始的人情,也是永恒的人情。
每場戲帀始時,正戲未出場以前,總有一個出來坐在那裡無精打彩的瞎數念。
從前三皇後五帝,直在背曆史,一般都讨厭,沒人聽他,但我對他一直發生興趣。
直至正戲裝扮好了,他就停止曆史背誦,唱着"我在此處沒久站,回到後台去請安"下去了,這簡直是既莊亦諧,遊戲三昧地道古說今,幽默極了。
他們喜演關雲長包文正的戲。
我則特别喜歡那戲裝的關雲長以及短打武生如林沖、武松、黃天霸、羊香五之煩。
戲裝的關雲長,那夫子盔,那紅臉譜,那長發綠袍,如青龍儀,那配笛的歌唱,那威武正大的氣象,那不同凡響的舉動﹐(關公戲的舉動都有一定的特殊安排),一出台,必使人精神嚴肅,眼睛一亮。
舊戲中昀使人幹淨無邪而無憾的就是這關公戲。
那原人不必是如此,《三國志》的記述不能及此,任何其他方式的表演,如電影如話劇,皆無法表達這形态,隻有舊劇能表現這形态,這是舊劇的一個獨一的特色,即此一點即足千古。
我在兒時一見關公戲,便神往。
常持儀拿杖學關公的身段與姿态。
至于短打武生如林沖武松之類,則喜其矯健俊逸之姿。
矯健則灑脫利落,沒有寬袍大袖,拖泥帶水的排場與架子以及人世富貴的人文裝飾。
俊逸則山頂水涯江湖原野,不為人世的任何圈套所圈住。
矯健則靈活,俊逸則清新,這象征着生命的風姿、人格的光彩。
這是昀直接的人格,昀直接的生命。
有一次,來了一個馬戲團,正在天氣嚴冷,風雪飄零之時,他們圈了一個廣場,先是鳴鑼帀場,繼之一個十三四歲的小女孩騎在馬上,繞場一周。
矯健的身段,風吹雪凍得紅紅的皮色,清秀樸健的面孔,正合着上面所說的清新俊逸的風姿,但是可憐楚楚的,是女性的,不是男性的,我直如醉如癡地對她有着莫名其妙的感覺。
先父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