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在混沌中長成
關燈
小
中
大
肅,不準小孩常去看這類江湖賣藝的把戲,我不知不覺地偷去了好幾次,我一看見了她,就有着異樣的感覺,既喜悅又憐惜。
事後我每想起,這大概就是我那時的戀情。
一霎就過去了,這是我一生唯一的一次愛情之流露,此後再也沒有那種幹淨無邪而又是戀情的愛憐心境了。
以上是我自然生命在混沌中所放射出來的一道一道的清光,那光源是一個神秘莫測的深淵。
每一道清光代表一種意境,是了解我的生活形态之線索,是決定我的意識生活之緣由與背景。
順這些一縷一縷的清光或線索,亦可以追溯那神秘莫測的深淵,把那些清光或線索一齊退卷到那深淵中,進窺那生命之奧秘,那奧秘之混沌。
這些清光是象征的符号,是與外境相接時所激起的一些浪花,一些感應的音調。
為什麼凸顯出這些音調,這不是環境決定所能解析的。
這是生命之奧秘,性情之奧秘。
這些感應音調總不外是相反的兩面:一面是清明的、聖潔的、安息恬靜的,向往秩序的;一面是迷離的、荒漠的、懊惱不安的,企向于混沌的。
這兩面造成我生命中的矛盾。
我若是順這些音調直接地自然地發展下去,我可以是個野人,是個誠樸的農夫,是個帀店者,是個走江湖的趕馬者,是個浪蕩子,但是我沒有直接地自然地發展下去,我經過了一曲。
依傳統的慣例,作父母的對于子女總得安排一個讀書者。
老大管家,老二經商,老三就得讀書。
那時我的家庭,經過先父的經營,漸趨佳境,還可以過得去,如是就教我從學。
我當時對于讀書,并不見得是衷心的喜悅,所以也不一定要從學,要升學。
我心中所親切喜悅的實在是與土接近的農夫,與蒼茫寥廓接近的趕馬者。
在我的生活中,沒有"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的意識。
我對于穿長衫的秀才們,三家村的學究們,并不見得有好感。
兒時我即感覺到他們有點别扭。
九歲入學,讀的是私墊。
在那二三年間我雖然也好好讀書,也怕先生,但我對于這些先生、秀才們,總覺着異樣,不自在、不自然。
我當時不知道讨厭,後來我才知道那實在是讨厭,我讨厭的是他們的那寒伧氣、酸氣。
他們不酣暢淋漓,不充沛,所以我不喜歡他們的那長衫。
農夫的短棉襖、紮腰帶,倒比較樸實穩健。
趕馬者把衣服向右一抵,腰裡紮上帶子,也比較有氣象。
那浪蕩者"不衫不履,裼裘而來",也更有風采,我當時實衷心歡喜這一些情調。
讀書固然重要,但我當時似乎總感到有在讀書以外超越了讀書涵蓋了讀書的氣氛。
讀書不是唯一凸顯的生活,這意識一直維持到現在。
我現在可勉強算是個讀書人。
但我一直就讨厭那些沾沾自喜總忘不了他那教授身分的一些教授們,一直就讨厭那些以智識分子自居自矜,而其實一竅不通的近代秀才們之酸氣腐氣與驕氣,他們的心思膠着而且固定于他們的職業(咬文嚼字)。
他們總忘不了他自己,他們鄙視一切其他生活形态。
他們不能正視廣大的生活之海,不能正視生命之奧秘、人性的豐富﹐價值的豐富。
他們僵化了他那幹枯的理智以自封、以自傲,然而實在是枯窘的、貧乏的。
吊在半空中,脫離了土、脫離了水、脫離了風與火。
他們四大皆空,而封于其幹枯的瑣碎的理智中以自矜,相譽為權威以自娛,此之謂相濡以沫,近死不遠。
然而,我畢竟也走上了讀書的路。
讀書從學使我混沌的自然生命之直接的自然的發展,受了一曲,成為間接的發展。
孔子說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依我的生活發展說,學就是自然生命之一曲。
這一曲使生命不在其自己,而要使用其自己于"非存在"的領域中,即普通所謂追求真理。
追求真理,或用之于非存在的領域中,即投射其自己于抽離的、挂空的概念關系中,這也就是虛空中。
這是生命之外在化,因吊挂而外在化,生命不斷的吊挂,即不斷的投注。
在其不斷的投注中,其所投注處的事物之理即不斷的抽離,不斷的凸顯。
生命之不斷的吊挂與投注即是不斷的遠離其自己而成為"非存在的",而其所投注的事物之理之不斷的抽離凸顯亦即是不斷的遠離"具體的真實"而成為形式的、非存在的真理。
從混沌的自然生命中所放射出來的一道一道的清光,每道都在曲折的間接發展中。
而那些清光之曲折的發展也決定我的學的生活所注意的領域與境界,以及其路數途徑與形态。
這些都要經過那些清光之一曲來了解。
通過這一曲,即成為非存在的,轉到普通所謂學問與真理。
那些清光在自然的直接發展中,隻是生命之"在其自己"之強度的膨脹,直接地不離其根而向外膨脹,亦直接地為其根所牽引而随時歸其根。
此其所以始終為存在的。
這裡沒有遠離,沒有吊挂,沒有曲折。
這是原始人、自然人、野人的生命,這裡沒有所謂學問以及通過學問而凸顯的形式真理,但是卻有性情,亦有光彩,然亦都是自然的強度膨脹所呈現的,這裡的一切都隻是"展示"或"呈現",沒有"如何"和"為何"。
學是在曲中發展,不斷地學即不斷地曲。
在不斷的曲與"曲之曲"中來使一個人的生命遠離其自己而複回歸于其自己,從其"非存在的"消融而為"存在的",以完成其自己。
這個道理說來隻是一句話,然而現實發展上,卻是一長期的旅行,下面我要叙述我那由曲而成的間接發展。
事後我每想起,這大概就是我那時的戀情。
一霎就過去了,這是我一生唯一的一次愛情之流露,此後再也沒有那種幹淨無邪而又是戀情的愛憐心境了。
以上是我自然生命在混沌中所放射出來的一道一道的清光,那光源是一個神秘莫測的深淵。
每一道清光代表一種意境,是了解我的生活形态之線索,是決定我的意識生活之緣由與背景。
順這些一縷一縷的清光或線索,亦可以追溯那神秘莫測的深淵,把那些清光或線索一齊退卷到那深淵中,進窺那生命之奧秘,那奧秘之混沌。
這些清光是象征的符号,是與外境相接時所激起的一些浪花,一些感應的音調。
為什麼凸顯出這些音調,這不是環境決定所能解析的。
這是生命之奧秘,性情之奧秘。
這些感應音調總不外是相反的兩面:一面是清明的、聖潔的、安息恬靜的,向往秩序的;一面是迷離的、荒漠的、懊惱不安的,企向于混沌的。
這兩面造成我生命中的矛盾。
我若是順這些音調直接地自然地發展下去,我可以是個野人,是個誠樸的農夫,是個帀店者,是個走江湖的趕馬者,是個浪蕩子,但是我沒有直接地自然地發展下去,我經過了一曲。
依傳統的慣例,作父母的對于子女總得安排一個讀書者。
老大管家,老二經商,老三就得讀書。
那時我的家庭,經過先父的經營,漸趨佳境,還可以過得去,如是就教我從學。
我當時對于讀書,并不見得是衷心的喜悅,所以也不一定要從學,要升學。
我心中所親切喜悅的實在是與土接近的農夫,與蒼茫寥廓接近的趕馬者。
在我的生活中,沒有"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的意識。
我對于穿長衫的秀才們,三家村的學究們,并不見得有好感。
兒時我即感覺到他們有點别扭。
九歲入學,讀的是私墊。
在那二三年間我雖然也好好讀書,也怕先生,但我對于這些先生、秀才們,總覺着異樣,不自在、不自然。
我當時不知道讨厭,後來我才知道那實在是讨厭,我讨厭的是他們的那寒伧氣、酸氣。
他們不酣暢淋漓,不充沛,所以我不喜歡他們的那長衫。
農夫的短棉襖、紮腰帶,倒比較樸實穩健。
趕馬者把衣服向右一抵,腰裡紮上帶子,也比較有氣象。
那浪蕩者"不衫不履,裼裘而來",也更有風采,我當時實衷心歡喜這一些情調。
讀書固然重要,但我當時似乎總感到有在讀書以外超越了讀書涵蓋了讀書的氣氛。
讀書不是唯一凸顯的生活,這意識一直維持到現在。
我現在可勉強算是個讀書人。
但我一直就讨厭那些沾沾自喜總忘不了他那教授身分的一些教授們,一直就讨厭那些以智識分子自居自矜,而其實一竅不通的近代秀才們之酸氣腐氣與驕氣,他們的心思膠着而且固定于他們的職業(咬文嚼字)。
他們總忘不了他自己,他們鄙視一切其他生活形态。
他們不能正視廣大的生活之海,不能正視生命之奧秘、人性的豐富﹐價值的豐富。
他們僵化了他那幹枯的理智以自封、以自傲,然而實在是枯窘的、貧乏的。
吊在半空中,脫離了土、脫離了水、脫離了風與火。
他們四大皆空,而封于其幹枯的瑣碎的理智中以自矜,相譽為權威以自娛,此之謂相濡以沫,近死不遠。
然而,我畢竟也走上了讀書的路。
讀書從學使我混沌的自然生命之直接的自然的發展,受了一曲,成為間接的發展。
孔子說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依我的生活發展說,學就是自然生命之一曲。
這一曲使生命不在其自己,而要使用其自己于"非存在"的領域中,即普通所謂追求真理。
追求真理,或用之于非存在的領域中,即投射其自己于抽離的、挂空的概念關系中,這也就是虛空中。
這是生命之外在化,因吊挂而外在化,生命不斷的吊挂,即不斷的投注。
在其不斷的投注中,其所投注處的事物之理即不斷的抽離,不斷的凸顯。
生命之不斷的吊挂與投注即是不斷的遠離其自己而成為"非存在的",而其所投注的事物之理之不斷的抽離凸顯亦即是不斷的遠離"具體的真實"而成為形式的、非存在的真理。
從混沌的自然生命中所放射出來的一道一道的清光,每道都在曲折的間接發展中。
而那些清光之曲折的發展也決定我的學的生活所注意的領域與境界,以及其路數途徑與形态。
這些都要經過那些清光之一曲來了解。
通過這一曲,即成為非存在的,轉到普通所謂學問與真理。
那些清光在自然的直接發展中,隻是生命之"在其自己"之強度的膨脹,直接地不離其根而向外膨脹,亦直接地為其根所牽引而随時歸其根。
此其所以始終為存在的。
這裡沒有遠離,沒有吊挂,沒有曲折。
這是原始人、自然人、野人的生命,這裡沒有所謂學問以及通過學問而凸顯的形式真理,但是卻有性情,亦有光彩,然亦都是自然的強度膨脹所呈現的,這裡的一切都隻是"展示"或"呈現",沒有"如何"和"為何"。
學是在曲中發展,不斷地學即不斷地曲。
在不斷的曲與"曲之曲"中來使一個人的生命遠離其自己而複回歸于其自己,從其"非存在的"消融而為"存在的",以完成其自己。
這個道理說來隻是一句話,然而現實發展上,卻是一長期的旅行,下面我要叙述我那由曲而成的間接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