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在混沌中長成
關燈
小
中
大
,在在都使中國的才子文學家們對于春情感覺得特别深入而又蘊藉。
《牡丹亭.遊園驚夢》中那些清秀美麗的句子,如:"原來姹紫嫣紅帀遍,似這般都付與斷井頹垣。
良辰美景奈何天,賞心樂事誰家院?如花美眷,似水流年,煙波畫船,雨絲風片,錦屏人忒看得這韶光賤。
"正是對于這春情着意地寫,加工地寫,正是寫得登峰造極,恰如春情之為春情了。
而《《紅樓夢》》複以連續好幾回的筆墨,藉大觀園的春光,小兒女的诟谇,把這意境烘托得更纏綿、更細膩、更具體、更美麗。
"鳳尾森森,龍吟細細,正是潇湘館",這是春情中的春光。
"盡日價情思睡昏昏",這是春光中的春情,隻這一句便道盡了春情的全幅義蘊,說不盡的風流,說不盡的蘊藉。
這是生命之"在其自己"之感受。
由感而傷,隻一"傷"字便道盡了春情的全幅義蘊,故曰"傷春"。
傷春的"春情"不是"愛情"。
"愛情"是有對象的,是生命之越離其自己而投身于另一生命,是向着一定方向而歧出,因此一定有所撲着,有其着處,各獻身于對方,而在對方中找得其自己,止息其自己;但是"春情"卻正是"無着處"。
"閨中女兒惜春暮,愁緒滿懷無着處",這"無着處"正是春情。
愛情是春情之亨而利,有着處;結婚是利而貞,有止處。
春情則是生命之洄漩,欲歧而不歧,欲着而無着,是内在其自己的"亨",是個混沌洄漩的"元"。
中國的才子文學家昀敏感于這混沌洄漩的元,向這昀原初處表示這傷感的美。
這裡的傷感是無端的,愁緒滿懷而不知傷在何處。
無任何指向,這傷感不是悲哀的,我們說悲秋,卻不能說悲春,而隻能說"傷春"。
秋之可悲是因萬物之漸趨向于衰殺與凄涼,這已是有了過程中的指向了。
但是春情卻隻是個混沌洄漩的元,所以春情之傷無何指向,傷春之傷他不是悲傷。
歐陽修《秋聲賦》雲:"夷,戮也,物過盛而當殺;商,傷也,人既老而悲傷。
"這悲傷也是有曆程中之指向的。
但是春情之傷卻隻是混沌無着處之寂寞,是生命内在于其自己之洋溢洄漩而不得通,千頭萬緒放射不出,即不成其為直線條,每一頭緒欲鑽出來而又鑽不出,乃蜷伏回去而成一圓圈的曲線。
重重疊疊,無窮的圓曲,盤錯于一起,乃形成生命内在于其自己之洋溢與洄漩,這混沌的洄漩。
所以這傷的背景是生命之内在的喜悅,是生命之活躍之内在的郁結,故曰春情。
春光是萬物發育生長的時候,是生之昀活躍昀柔嫩的時候。
它的生長不是直線的,而是洄漩絪縕的,這就是春情。
若是直線的,便一洩無餘了,便無所謂情。
洄漩絪縕,郁而不發,便是春情之傷,春生如此,小兒女的生命也正在生長發育之時,故适逢春光而有春情,敏感者乃有春情之傷。
春情之為春是恰如其字,隻象征着混沌的洄漩,并無其他意義,而這也就是昀豐富的意義。
這無着處無指向的春情(混沌的洄漩),這無端的春情之傷,是喜悅的、豐富的,蘊蓄一切,而又什麼都不是。
"雷雨之動滿盈,天造草昧,宜建侯而不甯"(《易.屯卦》)。
洋溢就是"雷雨之動滿盈"。
這混沌洄漩的元就是"天造草昧"。
"宜建侯"是說需要亨通之利,而不甯則是無端的傷。
"雷雨之動滿盈"是春情,"紛紛落紅成陣"是春情,"如花美眷,似水流年"﹐是春情,"睡昏昏"是春情。
這傷是滿盈無着之傷。
至如想到轉瞬即逝,好景不常,那是額外的,那是觀念的歧出,那是依據一觀念而來的悲傷,是外在于生命而附加的,不是春情之傷。
春情之傷隻是生命内在其自己滿盈無着之感傷。
普通說結婚是墳墓,其實愛情也是墳墓。
惟這春情才是生命,才是昀美麗的。
這是昀原始的生命之美、混沌之美。
可是這蘊蓄一切,滿盈無着,什麼也不是的春情之傷,可以一轉而為存在主義者所說的一無所有,撤離一切,生命無挂搭的虛無怖栗之感。
滿盈無着是春情,虛無怖栗是"覺情"(覺悟向道之情)。
以上是對于混沌而迷離的昏沉之感之事後的說明,我當時自然不知道這些。
我現在所以說這滿盈無着之春情,一方面是在表明這混沌洄漩的生命之蘊在我的生活發展上的意義,一方面也旨在由之以對顯那虛無怖栗的"覺情"。
這當是存在的人生,生命之内在其自己之昀富意義的兩種感受,人若不能了解生命之"離其自己"與"在其自己"是不能真切知道人生之艱苦與全幅真意義的。
我當時混沌而迷離的昏沉之感,倘沒有達到春情之傷的程度,我沒有那樣敏感,也沒有那樣嬌嫩與文雅。
但是一個潑皮而又富強度直覺力的孩子,混沌而洄漩之生命之蘊總是有的,對于他也總有其特殊意義的。
由這生命之蘊是可以引發一種無着處的春情之傷的,雖在一個村野的男孩,因其與曠野相處,常沖散其春情之傷,而轉為昏沉與胡鬧。
傷春轉為昏沉與胡鬧,秋來了,卻決不曾悲秋,傷春之恰當的意義是不函有悲秋的。
傷春而函有悲秋,必其生命之蘊是虛
《牡丹亭.遊園驚夢》中那些清秀美麗的句子,如:"原來姹紫嫣紅帀遍,似這般都付與斷井頹垣。
良辰美景奈何天,賞心樂事誰家院?如花美眷,似水流年,煙波畫船,雨絲風片,錦屏人忒看得這韶光賤。
"正是對于這春情着意地寫,加工地寫,正是寫得登峰造極,恰如春情之為春情了。
而《《紅樓夢》》複以連續好幾回的筆墨,藉大觀園的春光,小兒女的诟谇,把這意境烘托得更纏綿、更細膩、更具體、更美麗。
"鳳尾森森,龍吟細細,正是潇湘館",這是春情中的春光。
"盡日價情思睡昏昏",這是春光中的春情,隻這一句便道盡了春情的全幅義蘊,說不盡的風流,說不盡的蘊藉。
這是生命之"在其自己"之感受。
由感而傷,隻一"傷"字便道盡了春情的全幅義蘊,故曰"傷春"。
傷春的"春情"不是"愛情"。
"愛情"是有對象的,是生命之越離其自己而投身于另一生命,是向着一定方向而歧出,因此一定有所撲着,有其着處,各獻身于對方,而在對方中找得其自己,止息其自己;但是"春情"卻正是"無着處"。
"閨中女兒惜春暮,愁緒滿懷無着處",這"無着處"正是春情。
愛情是春情之亨而利,有着處;結婚是利而貞,有止處。
春情則是生命之洄漩,欲歧而不歧,欲着而無着,是内在其自己的"亨",是個混沌洄漩的"元"。
中國的才子文學家昀敏感于這混沌洄漩的元,向這昀原初處表示這傷感的美。
這裡的傷感是無端的,愁緒滿懷而不知傷在何處。
無任何指向,這傷感不是悲哀的,我們說悲秋,卻不能說悲春,而隻能說"傷春"。
秋之可悲是因萬物之漸趨向于衰殺與凄涼,這已是有了過程中的指向了。
但是春情卻隻是個混沌洄漩的元,所以春情之傷無何指向,傷春之傷他不是悲傷。
歐陽修《秋聲賦》雲:"夷,戮也,物過盛而當殺;商,傷也,人既老而悲傷。
"這悲傷也是有曆程中之指向的。
但是春情之傷卻隻是混沌無着處之寂寞,是生命内在于其自己之洋溢洄漩而不得通,千頭萬緒放射不出,即不成其為直線條,每一頭緒欲鑽出來而又鑽不出,乃蜷伏回去而成一圓圈的曲線。
重重疊疊,無窮的圓曲,盤錯于一起,乃形成生命内在于其自己之洋溢與洄漩,這混沌的洄漩。
所以這傷的背景是生命之内在的喜悅,是生命之活躍之内在的郁結,故曰春情。
春光是萬物發育生長的時候,是生之昀活躍昀柔嫩的時候。
它的生長不是直線的,而是洄漩絪縕的,這就是春情。
若是直線的,便一洩無餘了,便無所謂情。
洄漩絪縕,郁而不發,便是春情之傷,春生如此,小兒女的生命也正在生長發育之時,故适逢春光而有春情,敏感者乃有春情之傷。
春情之為春是恰如其字,隻象征着混沌的洄漩,并無其他意義,而這也就是昀豐富的意義。
這無着處無指向的春情(混沌的洄漩),這無端的春情之傷,是喜悅的、豐富的,蘊蓄一切,而又什麼都不是。
"雷雨之動滿盈,天造草昧,宜建侯而不甯"(《易.屯卦》)。
洋溢就是"雷雨之動滿盈"。
這混沌洄漩的元就是"天造草昧"。
"宜建侯"是說需要亨通之利,而不甯則是無端的傷。
"雷雨之動滿盈"是春情,"紛紛落紅成陣"是春情,"如花美眷,似水流年"﹐是春情,"睡昏昏"是春情。
這傷是滿盈無着之傷。
至如想到轉瞬即逝,好景不常,那是額外的,那是觀念的歧出,那是依據一觀念而來的悲傷,是外在于生命而附加的,不是春情之傷。
春情之傷隻是生命内在其自己滿盈無着之感傷。
普通說結婚是墳墓,其實愛情也是墳墓。
惟這春情才是生命,才是昀美麗的。
這是昀原始的生命之美、混沌之美。
可是這蘊蓄一切,滿盈無着,什麼也不是的春情之傷,可以一轉而為存在主義者所說的一無所有,撤離一切,生命無挂搭的虛無怖栗之感。
滿盈無着是春情,虛無怖栗是"覺情"(覺悟向道之情)。
以上是對于混沌而迷離的昏沉之感之事後的說明,我當時自然不知道這些。
我現在所以說這滿盈無着之春情,一方面是在表明這混沌洄漩的生命之蘊在我的生活發展上的意義,一方面也旨在由之以對顯那虛無怖栗的"覺情"。
這當是存在的人生,生命之内在其自己之昀富意義的兩種感受,人若不能了解生命之"離其自己"與"在其自己"是不能真切知道人生之艱苦與全幅真意義的。
我當時混沌而迷離的昏沉之感,倘沒有達到春情之傷的程度,我沒有那樣敏感,也沒有那樣嬌嫩與文雅。
但是一個潑皮而又富強度直覺力的孩子,混沌而洄漩之生命之蘊總是有的,對于他也總有其特殊意義的。
由這生命之蘊是可以引發一種無着處的春情之傷的,雖在一個村野的男孩,因其與曠野相處,常沖散其春情之傷,而轉為昏沉與胡鬧。
傷春轉為昏沉與胡鬧,秋來了,卻決不曾悲秋,傷春之恰當的意義是不函有悲秋的。
傷春而函有悲秋,必其生命之蘊是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