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心篇第十七
關燈
小
中
大
胥為内政之争,自此以後,始有異族相傾之局也。
内争不已,異族紛乘,自晉太康十年己酉,至隋開皇九年己酉,凡三百年,中國始複歸一統。
身之于此大書特書劉淵之得衆者,謂其得民心也,晉不足惜,如中國何!故與其謂之南北分裂三百年,毋甯謂之民心被劫三百年之為合于史實也。
晉懷帝永嘉二年,荊州寇盜不禁,诏起劉璠為順陽内史,江漢間翕然歸之。
注曰:瑤父弘之喪未終,起之于苫塊,荊州之民懷其父,故翕然歸其子。
(卷八六) 永嘉三年,山簡為征南将軍,嗜酒不恤政事,表“順陽内史劉璠得衆心,恐百姓劫璠為主”,诏徵璠為越騎校尉。
南州由是遂亂,父老莫不追思劉弘。
注曰:史言劉弘父子得江漢間民心。
(卷八七) 民主政治未建立之時,以天下為私物,忌疆吏之得衆,然則疆吏之虐用其民,乃君主所深喜也。
嗚呼!忌同種之劉璠,而其害乃在異種之劉淵,豈山簡之徒所及料哉!靖康元年,李邦彥等之谮罷李綱也,太學生上書請留,軍民數萬,撾鼓喧呼,唾邦彥,殺内侍,義出衆憤,而賊臣即以此中綱,謂綱為民心所歸,帝亦愈疑綱而不可解,宋遂不得不南渡矣。
晉元帝建武元年,聰飨群臣于光極殿,使愍帝行酒洗爵,已而更衣,又使之執蓋。
晉臣多涕泣,有失聲者。
尚書郎隴西辛賓起,抱帝大哭,聰命引出斬之。
注曰:使之執戟前導,使之行酒洗爵,使之執蓋,所以屈辱之至此極矣!戎狄狡計,正以此觀晉舊臣及遺黎之心也。
(卷九〇) 劉淵父子雖匈奴,自謂同化于漢,其滅晉也,自詭于政治革命,而非蠻夷猾夏也。
豈知中國人心未死,晉猶能偏安者百年。
晉簡文帝鹹安元年,秦王堅以關東初平,守令宜得人,令王猛以便宜簡召英俊,補六州守令。
授訖,言臺除正。
注曰:奏上秦朝,除為正官也。
嗚呼!荀卿子有言,“兼并易也,堅凝之難”,以苻堅之明,王猛之略,簡召六州英俊,以補守令,然鮮卑乘亂一呼,翕然為燕,以此知天下之勢,但觀人心向背何如耳!(一〇三) 善政本可得民,然有時政雖善而仍不得民,則其善政未足以敵其民族意識也,觀苻秦與鮮卑慕容氏之事可知矣。
前燕既滅,十馀年後,後燕、西燕、南燕,相繼踵起;宋則二王之後,一蹶不振,更無所謂後宋、西宋。
曾慕容氏之不如,此身之所為欷歔也! 鹹安二年,溫公論曰:古之人滅人之國而人悅,何哉?為人除害故也。
注曰:此惟湯武足以當之,下此則漢高帝猶庶幾焉。
(一〇三) 明元之滅宋,非能為人除害,僅以武力取之,知其不能久也。
晉孝武帝太元八年,謝安得驿書,知秦兵已敗,時方與客圍棊,攝書置床上,了無喜色,圍棊如故。
客問之,徐答曰:“小兒輩遂已破賊。
”既罷還内,過戶限,不覺屐齒之折。
注曰:言其喜甚也。
史言安矯情鎮物。
人臣以安社稷為悅者也,大敵壓境,一戰而破之,安得不喜乎!屐齒之折,亦非安之訾也。
(一〇五) 肥水一役,為吾國曆史上有名外戰。
聞勝而喜,國民心理所同然,豈獨謝安,固将舉國若狂也,安特其代表焉耳! 太元十年,呂光寵信主簿尉祐,谮殺名士姚皓等十馀人,涼州人由是不悅。
注曰:昔齊人伐燕,勝之,孟子曰:“取之而燕民悅則取之,取之而燕民不悅則勿取。
”其後燕卒報齊。
呂光始得涼土,而無以收涼人之心,宜其有國不永也。
(一〇六) 元世祖平宋,不務恤民,專任姦徒,橫征暴斂,南人不服,叛亂四起,其始與呂光之得涼土無以異也。
晉安帝義熙十四年,長安百姓逐朱齡石。
齡石焚其宮殿,犇潼關。
注曰:義真既大掠長安而歸,長安之人,固仇視晉人矣。
齡石奉宋公之命,與義真俱歸可也,癡坐長安以待逐,何欤?(一一八) 去年三秦父老聞劉裕将還,詣門流涕訴曰:“殘民不霑王化百年,始睹衣冠,人人相賀。
”其情緒之熱烈可知也。
曾不一年,而朱齡石被逐,何耶?語曰:“民猶水也,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義真之大掠長安,真所謂為知己者痛,而為仇讐者快也。
宋明帝泰始元年,右衛将軍劉道隆,為廢帝所寵任,專典禁兵。
興宗嘗與之俱從帝夜出,道隆過興宗車後,興宗曰:“劉君!比日思一閑寫。
”道隆解其意,掐興宗手曰:“蔡公勿多言。
” 注曰:廢昏立明,非常之謀也。
蔡興宗建非常之謀,既以告沈慶之,又以告王玄谟,又以擿發劉道隆,而人不敢洩其言,何也?昏暴之朝,人不自保,“時日害喪,予及汝偕亡”,蓋人心之所同然也。
(一三〇) 《廿二史劄記》九,言:“廢昏立明,本有故事,晉宋間去漢未遠,霍光廢昌邑之例,在人耳目,故少帝義符以失德為徐羨之所
内争不已,異族紛乘,自晉太康十年己酉,至隋開皇九年己酉,凡三百年,中國始複歸一統。
身之于此大書特書劉淵之得衆者,謂其得民心也,晉不足惜,如中國何!故與其謂之南北分裂三百年,毋甯謂之民心被劫三百年之為合于史實也。
晉懷帝永嘉二年,荊州寇盜不禁,诏起劉璠為順陽内史,江漢間翕然歸之。
注曰:瑤父弘之喪未終,起之于苫塊,荊州之民懷其父,故翕然歸其子。
(卷八六) 永嘉三年,山簡為征南将軍,嗜酒不恤政事,表“順陽内史劉璠得衆心,恐百姓劫璠為主”,诏徵璠為越騎校尉。
南州由是遂亂,父老莫不追思劉弘。
注曰:史言劉弘父子得江漢間民心。
(卷八七) 民主政治未建立之時,以天下為私物,忌疆吏之得衆,然則疆吏之虐用其民,乃君主所深喜也。
嗚呼!忌同種之劉璠,而其害乃在異種之劉淵,豈山簡之徒所及料哉!靖康元年,李邦彥等之谮罷李綱也,太學生上書請留,軍民數萬,撾鼓喧呼,唾邦彥,殺内侍,義出衆憤,而賊臣即以此中綱,謂綱為民心所歸,帝亦愈疑綱而不可解,宋遂不得不南渡矣。
晉元帝建武元年,聰飨群臣于光極殿,使愍帝行酒洗爵,已而更衣,又使之執蓋。
晉臣多涕泣,有失聲者。
尚書郎隴西辛賓起,抱帝大哭,聰命引出斬之。
注曰:使之執戟前導,使之行酒洗爵,使之執蓋,所以屈辱之至此極矣!戎狄狡計,正以此觀晉舊臣及遺黎之心也。
(卷九〇) 劉淵父子雖匈奴,自謂同化于漢,其滅晉也,自詭于政治革命,而非蠻夷猾夏也。
豈知中國人心未死,晉猶能偏安者百年。
晉簡文帝鹹安元年,秦王堅以關東初平,守令宜得人,令王猛以便宜簡召英俊,補六州守令。
授訖,言臺除正。
注曰:奏上秦朝,除為正官也。
嗚呼!荀卿子有言,“兼并易也,堅凝之難”,以苻堅之明,王猛之略,簡召六州英俊,以補守令,然鮮卑乘亂一呼,翕然為燕,以此知天下之勢,但觀人心向背何如耳!(一〇三) 善政本可得民,然有時政雖善而仍不得民,則其善政未足以敵其民族意識也,觀苻秦與鮮卑慕容氏之事可知矣。
前燕既滅,十馀年後,後燕、西燕、南燕,相繼踵起;宋則二王之後,一蹶不振,更無所謂後宋、西宋。
曾慕容氏之不如,此身之所為欷歔也! 鹹安二年,溫公論曰:古之人滅人之國而人悅,何哉?為人除害故也。
注曰:此惟湯武足以當之,下此則漢高帝猶庶幾焉。
(一〇三) 明元之滅宋,非能為人除害,僅以武力取之,知其不能久也。
晉孝武帝太元八年,謝安得驿書,知秦兵已敗,時方與客圍棊,攝書置床上,了無喜色,圍棊如故。
客問之,徐答曰:“小兒輩遂已破賊。
”既罷還内,過戶限,不覺屐齒之折。
注曰:言其喜甚也。
史言安矯情鎮物。
人臣以安社稷為悅者也,大敵壓境,一戰而破之,安得不喜乎!屐齒之折,亦非安之訾也。
(一〇五) 肥水一役,為吾國曆史上有名外戰。
聞勝而喜,國民心理所同然,豈獨謝安,固将舉國若狂也,安特其代表焉耳! 太元十年,呂光寵信主簿尉祐,谮殺名士姚皓等十馀人,涼州人由是不悅。
注曰:昔齊人伐燕,勝之,孟子曰:“取之而燕民悅則取之,取之而燕民不悅則勿取。
”其後燕卒報齊。
呂光始得涼土,而無以收涼人之心,宜其有國不永也。
(一〇六) 元世祖平宋,不務恤民,專任姦徒,橫征暴斂,南人不服,叛亂四起,其始與呂光之得涼土無以異也。
晉安帝義熙十四年,長安百姓逐朱齡石。
齡石焚其宮殿,犇潼關。
注曰:義真既大掠長安而歸,長安之人,固仇視晉人矣。
齡石奉宋公之命,與義真俱歸可也,癡坐長安以待逐,何欤?(一一八) 去年三秦父老聞劉裕将還,詣門流涕訴曰:“殘民不霑王化百年,始睹衣冠,人人相賀。
”其情緒之熱烈可知也。
曾不一年,而朱齡石被逐,何耶?語曰:“民猶水也,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義真之大掠長安,真所謂為知己者痛,而為仇讐者快也。
宋明帝泰始元年,右衛将軍劉道隆,為廢帝所寵任,專典禁兵。
興宗嘗與之俱從帝夜出,道隆過興宗車後,興宗曰:“劉君!比日思一閑寫。
”道隆解其意,掐興宗手曰:“蔡公勿多言。
” 注曰:廢昏立明,非常之謀也。
蔡興宗建非常之謀,既以告沈慶之,又以告王玄谟,又以擿發劉道隆,而人不敢洩其言,何也?昏暴之朝,人不自保,“時日害喪,予及汝偕亡”,蓋人心之所同然也。
(一三〇) 《廿二史劄記》九,言:“廢昏立明,本有故事,晉宋間去漢未遠,霍光廢昌邑之例,在人耳目,故少帝義符以失德為徐羨之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