臣節篇第十二

關燈
入洛,見魏君臣,其禮各有所當。

    嗚呼!使正束帶立于朝,上而擯贊漢主,下而與賓客言,事事合宜,而無阙失,豈非人臣之至願哉!(卷七八) 留夢炎之入燕也,謝疊山與之書,言:“先生少年為掄魁,晚年作宰相,功名富貴,亦可以酧素志矣。

    奔馳四千裡,如大都拜見皇帝,豈為一身計哉?将以問三宮起居,使天下後世知君臣之義不可廢也。

    ”然則留夢炎之入燕,為追随瀛國公,亦如郤正之入魏,追随劉禅乎?夢炎得書,其愧怍當何如! 晉武帝泰始四年,睢陵元公王祥卒,門無雜吊之賓,其族孫戎歎曰:“太保當正始之世,不在能言之流,及閑與之言,理緻清遠,豈非以德掩其言乎!” 注曰:正始所謂能言者,何平叔數人也,魏轉而為晉,何益于世哉?王祥所以可尚者,孝于後母,與不拜晉王耳!君子猶謂其任人柱石,而傾人棟梁也。

    “理緻清遠”,言乎德乎?清談之禍,迄乎永嘉,流及江左,猶未已也。

    (卷七九) 王祥所遇與楊彪同,其拜太保,進爵睢陵公,皆在晉王篡位以後。

    不拜晉王,特其初節耳。

    卒年八十五,亦與彪相等,彪猶幸附《後漢書》,祥則入《晉書》矣。

    “理緻清遠”,足為祥重乎? 晉武帝太康元年,諸葛靓逃竄不出。

    帝與靓有舊,靓姊為琅邪王妃,帝知靓在姊間,因就見焉。

    靓逃于廁,帝逼見之,謂曰:“不謂今日複得相見。

    ”靓流涕曰:“臣不能漆身皮面,複睹聖顔,誠為慚恨!”诏以為侍中,固辭不拜,歸于鄉裡,終身不向朝廷而坐。

     注曰:諸葛氏之子,皆有志節。

    (卷八一) 諸葛誕讨司馬昭失敗,司馬家兒謗之為狗,辨見《民心篇》。

    靓,誕之子,亮之侄也。

    與蜀之瞻,吳之恪,俱昆弟行。

    昆弟所仕之國不同,同屬諸夏,而皆忠于所事,故曰“皆有志節”。

     晉惠帝永甯元年,以散騎常侍安定張軌為涼州刺史。

    軌以時方多難,陰有保據河西之志,故求為涼州。

    時州境盜賊縱橫,鮮卑為寇,軌至,以宋配、氾瑗為謀主,悉讨破之,威著西土。

     注曰:張氏保據涼土始此。

    嗚呼!世亂則人思自全,然求全而不能自全者亦多矣。

     窦融、張軌之求出河西,此求全而得全者也;謝晦、袁之求鎮荊襄,此求全而不能自全者也。

    蓋窦融、張軌,始終一心,以奉漢晉,此固宜永終福祿,诒及子孫者也。

    謝晦、袁,志在據地險以全身,其用心非矣,天所不與也。

    然劉焉求牧益州,袁紹志圖冀部,石敬瑭心欲河東,皆以之潛規非望,至其成敗久速,則有非智慮所及者。

    (卷八四) 晉簡文帝鹹安元年,大司馬溫,陰蓄不臣之志,嘗撫枕歎曰:“男子不能流芳百世,亦當遺臭萬年!” 注曰:桓溫心迹,固不畏人之知之也,然而不獲逞者,制于命也,孰謂天位可以智力奸邪!(一〇三) 丕炎之獲逞,身之蓋委諸命,亦自求慰安之一法。

    然皆一世之雄耳,而今安在哉! 又,溫集百官于朝,廢海西公,莫有識其故典者,百官震憟,不知所為。

    尚書左僕射王彪之,知事不可止,乃謂溫曰:“公阿衡皇家,當倚傍先代。

    ”乃命取《漢書·霍光傳》,禮度儀制,定于須臾。

    彪之朝服當階,神彩毅然,曾無懼容,朝廷以此服之。

     注曰:晉朝以此服王彪之,餘甚恨彪之得此名于晉朝也。

    彪之父彬,不畏死以折王敦,此為可服耳!(一〇三) 王彪之父子,同見《晉書》七十六卷。

    朝臣之服王彪之,以其才略足以應變耳。

    方正學嘗論之曰:“使彪之能以是折溫于朝,奮笏擊之,豈非剛正不屈之大臣哉!助強臣以廢其主,其罪不在郗超之下,而後世猶謂彪之為才能之臣。

    才固才矣,惜其不善用也!”語見《遜志齋集》五。

    其為論與身之同,蓋本之身之也。

    正學為身之同裡後輩,而不甚提及身之,餘曾于《解釋篇》疑之。

     晉孝武帝太元元年,是時,秦步騎十三萬,軍司段铿謂周曰:“以此衆戰,誰能敵之?”曰:“戎狄以來,未之有也。

    ” 注曰:周拘執于秦,其尊本朝之心,雖造次不忘也。

    (一〇四) 其後又有吉挹為秦人所執,不言不食死。

    苻堅歎曰:“周孟威不屈于前,丁彥遠潔己于後,吉祖沖閉口而死,何晉氏之多忠臣也!”周字孟威,丁穆字彥遠,吉挹字祖沖。

    忠義之士,為夷狄所歎服,文、謝所以見重于北人也。

     晉恭帝元熙元年,敦煌謙德堂陷。

     注曰:張駿據河西,起謙光殿于姑臧,自謂專制一方,而事晉不改臣節,雖謙而光也。

    李暠得敦煌,亦稱藩于晉,起謙德堂,其志猶張氏也。

    (一一八) 前涼張氏,西涼李氏,皆能不背宗國,故《注》特著之。

    吳士鑒《晉書斠注》,于張軌孫《張駿傳》,曾引近出之《流沙墜簡》,書“建興十八年”,知張氏迄駿之世,未嘗建元,以證《玉海》謂“駿改元太元”之誤。

    然《開元釋教錄》四,曾據前涼所出《須賴經》等後記,書“鹹安三年癸酉,于涼州正聽堂後,湛露軒翻譯”。

    知東晉簡文帝世,張氏猶奉中朝正朔,又在建興十八年之後四十馀年,足補晉史之阙。

    其世笃忠貞,為可尚也。

     宋孝武帝大明二年,吏部尚書顧觊之,獨不降意于戴灋興等。

    蔡興宗與觊之善,嫌其風節太峻,觊之曰:“辛毗有言&ls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