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處篇第十四

關燈
出處之于人大矣,迫于饑寒,怵于威力,炫于榮利,皆足以失其所守也。

    故身之注《通鑒》,于出處之節,三緻意焉。

    輯而存之,不啻一卷《梅澗語錄》。

    即身之生平出處,亦可于此見之。

    如五十三卷之仇香,六十四卷之荀悅,一百七十九卷之李文博,皆身之所以自況也。

    惜乎王梓材撰《宋元學案補遺》,未及取材于此。

     王莽始建國三年,龔勝不仕王莽死。

    班固贊曰:“守死善道,勝實蹈焉。

    郭欽、蔣诩,好遯不汙,絕紀、唐矣。

    ” 注曰:師古曰:“欽、诩不仕于莽,遯逃濁亂,不汙其節,殊于紀逡及兩唐。

    ”《通鑒》書龔勝之死,遂及一時人士,又書班固之論,其為鑒也,不亦昭乎!(卷三七) 班固不叙殺身成仁之美,曾于《龔勝傳》末借“父老薰膏”之說以為譏,今乃以“守死善道”稱之,可見其是非之心未泯也。

    紀逡、唐林、唐尊,皆漢末清名之士,仕莽封侯貴重。

    元初求賢江南,士有失其守者,故身之以為鑒。

    《元史》一七二《程钜夫傳》:“钜夫叔父飛卿,仕宋通判建昌,世祖時以城降,钜夫入為質子。

    至元二十三年,拜侍禦史,奉诏求賢江南,薦趙孟頫等二十馀人,皆擢置臺憲及文學之職。

    ”是舉也,即謝疊山與留夢炎書所謂“近江淮行省,将旨來南,根尋好人,根尋不觑面皮正當底人”也。

    诏旨原系口語,史飾之為“奉诏求賢”。

    元庭蓋有見于當時投拜之徒,多非“不觑面皮正當底人”,而欲别求清名之士以用之,故疊山書曰:“此令一下,人皆笑之,何也?江南無好人,無正當人久矣!謂江南有好人,有正當人,皆欺皇帝也。

    ”此其意與歐公之序《唐六臣傳》同,曰:“嗚呼!唐之亡也,賢人君子,既與之共盡,其馀在者,皆庸懦不肖、傾險狯猾、趨利賣國之徒也。

    不然,安能蒙恥忍辱于梁庭如此哉!”然元庭既有此一舉,清名之士,如謝疊山、吳草廬等,皆在薦中。

    草廬應徵,曆仕貴顯。

    疊山為降臣魏天祐強起,至燕不食死,時至元廿六年四月也。

    然則草廬者元之紀、唐,疊山者宋之龔勝也,故身之痛之。

     始建國五年,師友祭酒滿昌劾烏孫小昆彌使不當居大昆彌使上,莽怒,免昌官。

     注曰:師友祭酒,龔勝不肯就,而滿昌為之。

    鳳皇翻于千仭,烏鸢彈射不去,非虛言也。

    (卷三七) 王莽地皇二年,公孫祿請誅國師劉秀等,以慰天下,莽怒,使虎贲扶祿出。

     注曰:祿之言則直矣,然以漢舊臣而與莽朝之議,出處語默,于義得乎!事君若龔勝者可也。

    (卷三八) 滿昌、公孫祿,皆莽時直臣,而皆不免。

    《孟子》曰:“枉己者未有能直人者也。

    ”以宋舊臣而與元朝之議,亦未嘗無戆直之人,如史稱“趙與之忠言谠論,無所顧惜”是也。

    而身之之論出處,終以“若龔勝者”為宜,此溫公學說也。

    《溫公集》七十有《龔君賓論》,謂:“王莽慕龔君賓之名,以尊爵厚祿,劫以淫威重勢,而必緻之。

    君賓不勝逼迫,絕食而死,班史以&lsquo薰膏&rsquo之語譏焉,未有為之辨者也。

    失節之徒,排毀忠正,以遂己非,不察者又從而和之。

    太史公稱伯夷、叔齊不有孔子,則西山之餓夫,誰識知之,信矣哉!”自溫公此論出,而龔勝之是非定。

    至身之之時,其效尤著。

    身之之許龔勝,即許疊山也。

    疊山蓋儀型龔勝者,今《疊山集》存詩不過數十篇,而龔勝之名屢見,如“甯持龔勝扇,不着挺之綿”。

    “不為蘇武即龔勝,萬一因行拜杜鵑。

    ”“了知死别如龔勝,未必生還似子卿。

    ”“天下久無龔勝潔,人間何獨伯夷清。

    ”“平生愛讀龔勝傳,進退存亡斷得明。

    ”其最後《崇真院絕粒詩》曰:“西漢有臣龔勝卒,閉口不食十四日。

    我今半月忍渴饑,求死不死更無術。

    ”足見其平日景仰有素,故能赴義從容,非激于一時義憤者所為也。

    然同時降人中則有以“煎膏”之說譏疊山者矣,方回《桐江續集》廿五雲:“鉛山虞華甫,往得謝枋得君直為書&lsquo耕隐&rsquo二字,其子舜臣來見,求賦耕隐詩,詩曰:&lsquo君直不可見,見此長虹吐,使其尚未死,年始七十五。

    當時書此字,贈我老華甫,今年八十一,仍卧舊處所。

    謝公名太盛,殺身甘荼苦,虞公不競名,躬耕隐村塢。

    有名無名間,俛仰隔今古。

    直木先翦拜,明膏自煎煮。

    何如牛背上,一蓑弄煙雨。

    &rsquo”嗚呼!此周密所以譏方回為無恥也。

     漢光武帝建武十二年,初,公孫述徵廣漢李業為博士,業固稱疾不起。

     注曰:業,平帝元始中除為郎,會王莽居攝,以病去官,杜門不應州郡之命。

    王莽以業為酒士,病不之官,遂隐藏山谷,絕匿名迹。

    夫既不仕于莽,其肯為述起乎!(卷四三) 此為元初屢徵不起諸儒言之。

     漢順帝永建二年,張楷謂樊英以不訾之身,怒萬乘之主。

     注曰:按《英傳》:“英強輿入殿,猶不以禮屈,帝怒謂英曰:&lsquo朕能生君,能殺君,能貴君,能賤君,能富君,能貧君,君何以慢朕命?&rsquo英曰:&lsquo臣受命于天,生盡其命,天也;死不得其命,亦天也,陛下焉能生臣?焉能殺臣?臣見暴君,如見仇雠,立其朝猶不肯,可得而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