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老篇第十八

關燈
紀聞》二十據此,以為道士蓋始自武帝。

    身之則以為張道陵等以前,未嘗以道士自名。

    蓋道士之名古有之,而用以自名,則自道陵等始也。

    《日知錄》一姤字條,引胡三省說,即出于此,其贊同胡說可知。

    特前輩引書,不著卷數,不易知其出于此耳。

     陳武帝永定二年,上幸大莊嚴寺捨身。

     注曰:前車覆矣,後車不知戒。

    耳目習于事佛,不知其非也。

    (一六七) 永定三年二月,齊主洋于甘露寺禅居深觀,唯軍國大事乃以聞。

     注曰:據《齊紀》,甘露寺在遼陽。

    此鄙語所謂“猕猴坐禅”也。

    (一六七) 陳永定三年,即北齊天保十年。

    當時事佛風習,無間南北,蓋荒亂之極,精神無所寄讬,相率而遁于玄虛,勢使然也。

    惟高洋在南北諸主中,最稱無道,一方事佛,一方殺人,直至死日,殘暴未改。

    《北齊書·文宣紀論》,謂其“始則存心政事,風化肅然,其後縱酒肆欲,事極猖狂,昏邪殘暴,近世未有”。

    蓋實錄也。

    鹹淳間浙僧志磐撰《佛祖統紀·法運通塞志》,于北齊天保十年條下,乃為之辨曰:“世謂文宣殘忍,果于刑戮,至比之桀纣。

    然觀其譯經修禅,受戒禁殺,尊禮國師,罷黜道教,其敬佛為甚至。

    初年好殺,特其殘習之所為耳,非如桀纣不遇佛法,行殺無悔者比也。

    ”此則因其事佛而欲為之解脫,其意甚美,奈事實先後倒置何。

    身之以“猕猴坐禅”譏之,允哉! 陳宣帝太建七年,齊主緯每有災異寇盜,不自貶損,唯多設齋以為修德。

     注曰:後之有天下者可以鑒矣。

    (一七二) 此有慨于元時齋醮之盛,竭中華之物力以趨之也。

     唐玄宗開元二十二年,上由是頗信神仙。

     注曰:明皇改集仙為集賢殿,是其初心不信神仙也,至是則頗信矣,又至晚年,則深信矣。

    史言正心為難,漸入于邪而不自覺。

    (二一四) 開元二十九年,上夢玄元皇帝告雲:“吾有像在京城西南百馀裡,汝遣人求之,吾當與汝興慶宮相見。

    ” 注曰:有宋大中祥符之事,皆唐明皇教之也。

    (二一四) 唐玄宗天寶四載,春正月,上謂宰相曰:“朕比以甲子日,于宮中為壇,為百姓祈福,朕自草黃素置案上,俄飛升天,聞空中語雲:&lsquo聖壽延長。

    &rsquo又朕于嵩山煉藥成,亦置壇上,及夜,左右欲收之,又聞空中語雲:&lsquo藥未須收,此自守護。

    &rsquo達曙乃收之。

    ”太子諸王宰相,皆上表賀。

     注曰:史言唐之君誕妄而臣佞谀。

    (二一五) 大中祥符疊降天書之事,《宋史·真宗紀》所載,不若《續通鑒長編》之詳;今《長編》經清人改編,又不若楊仲良《長編紀事本末》之古而尤便檢閱也。

    茲撮其起源于此,以見有宋君臣之誕妄佞谀,不減于唐明皇時也。

    《長編紀事本末》卷十七載:“大中祥符元年正月,天書降于左承天門屋之南角,其帛長二丈許。

    ”大中祥符之改元,即由于此。

    卷二十又載:“大中祥符五年十月,天尊降于延恩殿,自言:&lsquo吾人皇九人中一人也,是趙之始祖,再降乃軒轅黃帝,凡世所知少典之子,非也。

    後唐時七月一日下降,總治下方,主趙氏之族,今已百年&rsquo雲。

    閏十月,上天尊号曰聖祖,诏聖祖名上曰玄,下曰朗,不得斥犯。

    以七月一日為先天節,十月二十四日為降聖節。

    ”宋人避聖祖玄朗諱,及宋刻經籍遇“軒轅”二字辄缺筆,亦由于此。

    卷廿四又載天禧三年朱能獻天書事,當時臣下多以為非,而不敢言,言之者唯孫奭、張泳、魯宗道等。

    《宋史》四三一《儒林傳》載孫奭四疏,其大中祥符六年疏有曰:“陛下事事慕效唐明皇,豈以明皇為令德之主耶!明皇禍敗之迹,有足為深戒者,非獨臣能知之,近臣不言者,懷姦以事陛下也。

    臣願陛下早自覺寤,斥遠邪佞,罷興土木,不襲危亂之迹,無為明皇不及之悔,此天下之幸,社稷之福也”雲雲。

    然真宗之為此,豈果不知其非哉,蓋自有作用耳。

    《龍川别志》上,載:“契丹既受盟,寇公每有自矜之色,王欽若深害之,從容言于上曰:&lsquo此春秋城下之盟也。

    諸侯猶且恥之,而陛下以為功,臣竊不取。

    &rsquo真宗愀然不樂曰:&lsquo為之奈何?&rsquo欽若度上厭兵,即謬曰:&lsquo陛下以兵取幽燕,乃可刷恥。

    &rsquo上曰:&lsquo河朔生靈,始免兵革,吾安能為此,可思其次。

    &rsquo欽若曰:&lsquo惟有封禅泰山,可以鎮服海内,誇示夷狄。

    然自古封禅,當得天瑞,希世絕倫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