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證篇第六
關燈
小
中
大
免,自是不複過江。
”《宋史·韓世忠傳》略同。
《金史·宗弼(即兀術)傳》,則言:“宗弼自鎮江泝流西上,世忠襲之,将至黃天蕩,宗弼因老鹳河故道開三十裡,通秦淮,一日一夜而成,乃得至江甯,渡江而北。
”身之注《鑒》至此,謂此為别一皇天蕩,而非韓、兀相持之地也。
二百六十七卷注同。
唐昭宗光化二年,戰于洞渦。
注曰:洞渦水出沾縣北山,東流,南屈過受陽縣故城東,西過榆次縣南,此據《水經注》也。
魏收《地形志》:“洞渦水一出木瓜嶺,一出沾嶺,一出大廉山,一出原過祠下,五水合流,故曰同過。
”後語轉為“洞渦”。
按高歡建大丞相府于晉陽,魏收已策名霸府。
齊受魏禅,以晉陽為别都,魏收多從其主往來晉陽宮,宜知地名之的。
(二六一) 考地理貴實踐,以信魏收之實踐也。
後梁太祖開平二年,晉王命立其子晉州刺史存勖為嗣。
《考異》不信《五代史阙文》武皇臨薨以三矢付莊宗之說,曰:按《薛史·契丹傳》,莊宗初嗣位,亦遣使告哀于契丹。
廣本,劉守光為守文所攻,晉王遣将部兵五千救之。
然則莊宗未與契丹及守光為仇也。
此蓋後人因莊宗成功,撰此事以誇其英武耳。
注曰:餘按晉王實怨燕與契丹,垂沒以屬莊宗,容有此理。
莊宗之告哀于阿保機,與遣兵救劉守光,此兵法所謂“将欲取之,必固與之”也,其心豈忘父之治命哉!觀後來之事可見已。
(二六六) 同一事也,身之與溫公觀察不同。
溫公以為因有後事乃僞造前事;身之則正因其後事而信其前事。
溫公當平世,故主于息事;身之當亂世,故不主忘仇。
乾隆中姚範讀《歐史·伶官傳論》,謂:“晁公武論吳缜《五代史纂誤》雲:&lsquo《通鑒考異》證《歐史》差誤,如莊宗還三矢之類甚衆。
今缜書皆不及,惟證其字之脫錯而已。
&rsquo餘檢《通鑒考異》無其文,蓋《考異》有全書,而今附注于《通鑒》下者或芟略之也。
”語見《援鹑堂筆記》卅四。
莊宗還三矢事,《歐史》采自《五代史阙文》,《通鑒考異》所駁者亦《五代史阙文》,而非《歐史》。
晁氏語未考,姚氏語更未考。
蓋前輩得書難,姚氏既未細檢《胡注》,又未嘗見《考異》全書,故有此誤,附正于此。
後梁均王貞明四年,吳内外馬步都軍使、昌化節度使、同平章事徐知訓,威武節度使、知撫州李德誠。
注曰:案歐公之時,去五代未遠,十國僭僞,自相署置,其當時節鎮之名,已無所考,況欲考之于二三百年之後乎!今台州有魯洵作杜雄墓碑,雲:“唐僖宗光啟三年,陞台州為德化軍。
”洵乃雄吏,時為德化軍判官者也。
又嘉定中黃岩縣永甯江有泅于水者,拾一銅印,其文曰:“台州德化軍行營朱記。
”宋太祖乾德元年,錢昱以德化軍節度使、本路安撫使,兼知台州。
台州小郡,猶置節度,其它州郡從可知矣。
吳之昌化、威武,蓋亦置之境内屬城,但不可得而考其地耳。
(二七〇) 胡注考證,以書證為多,理證次之,用物證者殊少。
此條以新出土之金石證史,所謂物證也。
後晉高祖天福二年,應州馬軍都指揮使金城郭崇威,亦恥臣契丹,挺身南歸。
注曰:《匈奴須知》雲:“應州東至幽州八百五十裡,金城縣東北至朔州八百裡。
”如《須知》所雲,應州與金城縣,似為兩處。
南北風馬牛不相及,未能審其是,又當從涉其地者問之。
(二八一) 考證不徒據書本,身之蓋屢言之。
時南北初統一,有涉其地之可能,故注及焉。
後漢高祖天福十二年,契丹主幽太後于阿保機墓。
注曰:胡峤《入遼錄》曰:“兀欲囚述律後于撲馬山,又行三日,始至西樓。
”《歐史》曰:“契丹于阿保機墓置祖州。
”《匈奴須知》:“祖州東至上京五十裡,上京,西樓也。
”今并錄之,若其地名之同異,道裡之遠近,必親曆然後能審其是。
(二八七) 胡峤書,《歐史》引作《陷虜記》,《宋史·藝文志》同。
此作《入遼錄》者,南宋新亡,“陷虜”二字有所忌耳,故亦作《入遼記》。
後周太祖顯德元年,以樞密直學士工部侍郎長山景範為中書侍郎、同平章事、判三司。
注曰:景姓也。
《姓苑》雲:“齊景公之後。
”餘姑以春秋時言之,晉、宋皆有景公,何獨齊哉!(二九二) 後周世宗顯德二年,供奉官齊藏珍,赍诏書責之。
注曰:《風俗通》雲:“凡氏之興九事,氏于國者,齊、魯、宋、衛是也。
”餘按《左傳》衛有大夫齊氏,此豈氏于國乎!(二九二) 凡姓氏書溯姓氏之所自出,多不可信,《胡注》恒辨之。
《表微》始欲立《氏族篇》,以其辨不勝辨也,故删存一二條以示例。
顔師古注《漢書·眭弘傳》曰:“私譜之文,家自為說,苟引先賢,妄相假讬,甯足據乎!”《容齋四筆》九,亦言“姓氏之書,大抵多謬。
唐貞觀氏族志已亡,《元和姓纂》誕妄最多,國朝修《姓源韻譜》,尤為可笑”雲雲。
則氏族之學亦難言矣。
《直齋書錄解題》八,“姓源韻譜”條言:“古者賜姓别之,黃帝之子得姓者十四人是也;後世賜姓合之,漢高帝命婁敬、項伯為劉氏是也。
惟其别之也則離析,故古者論姓氏,推其本同;惟其合之也則亂,故後世論姓氏,識其本異。
自五胡亂華,百宗蕩析,夷夏之裔與夫冠冕輿臺之子孫,混為一區,不可遽知,此周齊以來譜牒之學所以貴于世也。
”直齋之論如此,然今又與直齋之時異矣。
昔之言氏族者利言其别,所以嚴夷夏之防;今之言氏族者利言其合,然後見中華之廣。
固不必穿鑿傅會,各求其所自出也。
”《宋史·韓世忠傳》略同。
《金史·宗弼(即兀術)傳》,則言:“宗弼自鎮江泝流西上,世忠襲之,将至黃天蕩,宗弼因老鹳河故道開三十裡,通秦淮,一日一夜而成,乃得至江甯,渡江而北。
”身之注《鑒》至此,謂此為别一皇天蕩,而非韓、兀相持之地也。
二百六十七卷注同。
唐昭宗光化二年,戰于洞渦。
注曰:洞渦水出沾縣北山,東流,南屈過受陽縣故城東,西過榆次縣南,此據《水經注》也。
魏收《地形志》:“洞渦水一出木瓜嶺,一出沾嶺,一出大廉山,一出原過祠下,五水合流,故曰同過。
”後語轉為“洞渦”。
按高歡建大丞相府于晉陽,魏收已策名霸府。
齊受魏禅,以晉陽為别都,魏收多從其主往來晉陽宮,宜知地名之的。
(二六一) 考地理貴實踐,以信魏收之實踐也。
後梁太祖開平二年,晉王命立其子晉州刺史存勖為嗣。
《考異》不信《五代史阙文》武皇臨薨以三矢付莊宗之說,曰:按《薛史·契丹傳》,莊宗初嗣位,亦遣使告哀于契丹。
廣本,劉守光為守文所攻,晉王遣将部兵五千救之。
然則莊宗未與契丹及守光為仇也。
此蓋後人因莊宗成功,撰此事以誇其英武耳。
注曰:餘按晉王實怨燕與契丹,垂沒以屬莊宗,容有此理。
莊宗之告哀于阿保機,與遣兵救劉守光,此兵法所謂“将欲取之,必固與之”也,其心豈忘父之治命哉!觀後來之事可見已。
(二六六) 同一事也,身之與溫公觀察不同。
溫公以為因有後事乃僞造前事;身之則正因其後事而信其前事。
溫公當平世,故主于息事;身之當亂世,故不主忘仇。
乾隆中姚範讀《歐史·伶官傳論》,謂:“晁公武論吳缜《五代史纂誤》雲:&lsquo《通鑒考異》證《歐史》差誤,如莊宗還三矢之類甚衆。
今缜書皆不及,惟證其字之脫錯而已。
&rsquo餘檢《通鑒考異》無其文,蓋《考異》有全書,而今附注于《通鑒》下者或芟略之也。
”語見《援鹑堂筆記》卅四。
莊宗還三矢事,《歐史》采自《五代史阙文》,《通鑒考異》所駁者亦《五代史阙文》,而非《歐史》。
晁氏語未考,姚氏語更未考。
蓋前輩得書難,姚氏既未細檢《胡注》,又未嘗見《考異》全書,故有此誤,附正于此。
後梁均王貞明四年,吳内外馬步都軍使、昌化節度使、同平章事徐知訓,威武節度使、知撫州李德誠。
注曰:案歐公之時,去五代未遠,十國僭僞,自相署置,其當時節鎮之名,已無所考,況欲考之于二三百年之後乎!今台州有魯洵作杜雄墓碑,雲:“唐僖宗光啟三年,陞台州為德化軍。
”洵乃雄吏,時為德化軍判官者也。
又嘉定中黃岩縣永甯江有泅于水者,拾一銅印,其文曰:“台州德化軍行營朱記。
”宋太祖乾德元年,錢昱以德化軍節度使、本路安撫使,兼知台州。
台州小郡,猶置節度,其它州郡從可知矣。
吳之昌化、威武,蓋亦置之境内屬城,但不可得而考其地耳。
(二七〇) 胡注考證,以書證為多,理證次之,用物證者殊少。
此條以新出土之金石證史,所謂物證也。
後晉高祖天福二年,應州馬軍都指揮使金城郭崇威,亦恥臣契丹,挺身南歸。
注曰:《匈奴須知》雲:“應州東至幽州八百五十裡,金城縣東北至朔州八百裡。
”如《須知》所雲,應州與金城縣,似為兩處。
南北風馬牛不相及,未能審其是,又當從涉其地者問之。
(二八一) 考證不徒據書本,身之蓋屢言之。
時南北初統一,有涉其地之可能,故注及焉。
後漢高祖天福十二年,契丹主幽太後于阿保機墓。
注曰:胡峤《入遼錄》曰:“兀欲囚述律後于撲馬山,又行三日,始至西樓。
”《歐史》曰:“契丹于阿保機墓置祖州。
”《匈奴須知》:“祖州東至上京五十裡,上京,西樓也。
”今并錄之,若其地名之同異,道裡之遠近,必親曆然後能審其是。
(二八七) 胡峤書,《歐史》引作《陷虜記》,《宋史·藝文志》同。
此作《入遼錄》者,南宋新亡,“陷虜”二字有所忌耳,故亦作《入遼記》。
後周太祖顯德元年,以樞密直學士工部侍郎長山景範為中書侍郎、同平章事、判三司。
注曰:景姓也。
《姓苑》雲:“齊景公之後。
”餘姑以春秋時言之,晉、宋皆有景公,何獨齊哉!(二九二) 後周世宗顯德二年,供奉官齊藏珍,赍诏書責之。
注曰:《風俗通》雲:“凡氏之興九事,氏于國者,齊、魯、宋、衛是也。
”餘按《左傳》衛有大夫齊氏,此豈氏于國乎!(二九二) 凡姓氏書溯姓氏之所自出,多不可信,《胡注》恒辨之。
《表微》始欲立《氏族篇》,以其辨不勝辨也,故删存一二條以示例。
顔師古注《漢書·眭弘傳》曰:“私譜之文,家自為說,苟引先賢,妄相假讬,甯足據乎!”《容齋四筆》九,亦言“姓氏之書,大抵多謬。
唐貞觀氏族志已亡,《元和姓纂》誕妄最多,國朝修《姓源韻譜》,尤為可笑”雲雲。
則氏族之學亦難言矣。
《直齋書錄解題》八,“姓源韻譜”條言:“古者賜姓别之,黃帝之子得姓者十四人是也;後世賜姓合之,漢高帝命婁敬、項伯為劉氏是也。
惟其别之也則離析,故古者論姓氏,推其本同;惟其合之也則亂,故後世論姓氏,識其本異。
自五胡亂華,百宗蕩析,夷夏之裔與夫冠冕輿臺之子孫,混為一區,不可遽知,此周齊以來譜牒之學所以貴于世也。
”直齋之論如此,然今又與直齋之時異矣。
昔之言氏族者利言其别,所以嚴夷夏之防;今之言氏族者利言其合,然後見中華之廣。
固不必穿鑿傅會,各求其所自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