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心篇第十七

關燈
民心者人民心理之向背也。

    人民心理之向背,大抵以政治之善惡為依歸,夷夏之防,有時并不足恃,是可惕然者也,故《胡注》恒注意及之。

    孟子曰:“三代之得天下也,得其民也,得其民者,得其心也。

    ”恩澤不下于民,而責人民之不愛國,不可得也。

    夫國必有可愛之道,而後能令人愛之,天下有輕去其國,而甘心讬庇于他政權之下者矣。

    《碩鼠》之詩人曰:“逝将去汝,适彼樂國。

    ”何為出此言乎?其故可深長思也。

    故《夷夏篇》後,繼以《民心》。

     漢成帝元延元年,上雅信愛禹,由此不疑王氏。

     注曰:元帝師蕭望之,成帝師張禹,皆敬重之矣。

    元帝不能聽望之言,踈許、史而去恭、顯;成帝則聽禹言,而不疑王氏。

    望之以此殺身,禹以此苟富貴。

    漢祚中衰,實由此也。

    又,成帝之時,吏民猶譏切王氏,平帝之末,吏民以王莽不受新野田,上書者至四十八萬七千五百七十二人。

    何元、成帝之時吏民猶忠于漢,平帝之時吏民則附王氏也?政自之出久矣,人心能無從之乎!有國家者尚監茲哉!(卷三二) 此莽黨所假造之民意也。

    然久假不歸,烏知非有,白樂天詩曰:“周公恐懼流言後,王莽謙恭未篡時,向使當初身便死,一生真僞複誰知!”正可見莽之嘗得民也。

     漢獻帝興平二年,曹操欲取徐州,荀彧請先平兖州,以固根本,曰:“前讨徐州,威罰實行,其子弟念父兄之恥,必人自為守,無降心,就能破之,尚不可有也。

    ” 注曰:徐州子弟既有父兄之雠,必不心服于操,縱破其兵,猶不能有其地也。

    (卷六一) 此内戰也,外戰猶有民族意識為之防,内戰則純視民心之向背。

    彧為操謀,亦嘗于民心上用工夫矣。

     漢獻帝建安二十四年,關羽數使人與呂蒙相聞,蒙辄厚遇其使,周遊城中,家家緻問,或手書示信。

    羽人還,私相參訊,鹹知家門無恙,見待過于平時,故羽吏士無鬥心。

     注曰:呂蒙所以禽關羽者,攜之而已。

    (卷六八) 呂蒙之術甚淺,而羽不為之備,毋乃輕敵太過乎!蒙之于羽,固鬥智不鬥力也。

     魏文帝黃初六年,漢諸葛亮率衆讨雍闿,參軍馬谡送之數十裡,曰:“用兵之道,攻心為上,攻城為下;心戰為上,兵戰為下,願公服其心而已。

    ” 注曰:此馬谡所以為善論軍計也。

    (卷七〇) 馬谡之言,乃千古不磨之論。

    得其地而不得其心,未為真得也;反之,失其地而未失其心,亦未為真失也,故得失在心不在地。

    吳泳曰:“馬谡之論高矣,街亭之敗,用秦穆宥孟明故事可也。

    蜀勢日傾,蜀才日少,而乃流涕斬谡,過矣!夫法立必誅,而不權以古人八議之仁,此申、韓之所為也。

    前輩謂孔明之學,出于申、韓,信矣。

    近世如張魏公之斬曲端、趙哲,乃效孔明所為,尤非也。

    ”語見《鶴林集》卅七。

     魏高貴鄉公甘露三年,司馬昭克壽春,諸葛誕麾下數百人,皆拱手為列,不降。

    每斬一人,辄降之,卒不變,以至于盡。

     注曰:史言諸葛誕得人心,人蒙其恩而為之死。

    (卷七七) 誕在諸葛兄弟中所被詈為狗者,狗能得人心如是乎?方正學曾辨之矣,曰:“諸葛兄弟三人,才氣雖不相類,皆人豪也。

    誕當司馬昭僭竊之時,拒賈充之說,起兵讨之,事雖無成,身不失為忠義,豈非凜然大丈夫乎!世俗乃以是訾之,謂蜀得龍,吳得虎,魏得狗。

    為斯言者,必賈充之徒,自以鬻國弑君取富貴為得計,論人成敗,而不識順逆是非之辨者也。

    ”語見《遜志齋集》五。

    誕被詈為狗,見《世說新語·品藻篇》。

     晉武帝泰始二年,罷山陽國督軍,除其禁制。

     注曰:魏奉漢獻帝為山陽公,國于河内山陽縣之濁鹿城,置督軍以防衛之。

    至晉時,帝孫康嗣立,人心去漢久矣,故罷其衛兵,除其禁制。

    (卷七九) 漢獻帝廢後,至是才四十六年,身之以為人心去漢已久。

    然再閱四十年,劉淵之興,猶冒漢以為号召,則懷舊之念誠可利用也。

    宋亡後八十年,而韓林兒、劉福通之徒,假名于宋,終屋元社,此身之所想望而不及見者也。

     秦始八年,羊祐歸自江陵,務修德信,以懷吳人。

    每交兵,刻日方戰,不為掩襲之計;出軍行吳境,刈穀為糧,皆計所侵,送絹償之;每會衆江沔遊獵,若禽獸先為吳人所傷,而為晉兵所得者,皆送還之。

    于是吳邊人皆悅服。

     注曰:成伐吳之計者祐也,凡其所為,皆豢吳也。

    正以陸抗對境,無間可乘,故為是耳。

    若曰“務修德信”,則吾不知也。

    (卷七九) 羊、陸對峙,各務得民,故斯時之民,汔可小息。

     晉武帝太康十年,诏以劉淵為匈奴北部都尉。

    淵輕财好施,傾心接物,五部豪傑、幽冀名儒,多往歸之。

     注曰:為劉淵得衆以移晉祚張本。

    (卷八二) 明前此之易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