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事篇第十五
關燈
小
中
大
之于通衢,三人從後哭之,欲以鼓動二帥。
既而果召與相見,躊躇未用間,張、吳徑走西夏,範公以急騎追之不及,乃表姚入幕府。
張、吳既至夏國,夏人倚為謀主,以抗朝廷。
連兵十馀年,西方至為疲弊,職此二人為之。
自是邊帥始待士矣。
&rsquo承君所記如此。
予謂張、吳在夏國然後舉事,不應韓、範作帥日猶在關中,豈非記其歲時先後不審乎!姚、張詩,《筆談》諸書頗亦紀載,張、吳之名,正與羌酋二字同,蓋非偶然也。
”語見《容齋三筆》十一。
然則結邊民豪傑之心,亦必有道矣,張、吳即衛、箕之流也。
晉元帝大興元年,初,曹嶷既據青州,乃叛漢來降。
又以建康懸遠,勢援不接,複與石勒相結,勒授嶷東州大将軍、青州牧。
注曰:曹嶷反側二國之間,終為人禽而已矣。
(卷九〇) 此為張中孚、中彥兄弟等言之也。
《金史》七九言:“中孚兄弟以宋大臣之子,父戰沒于金,若金若齊,義皆不共戴天。
金以地與齊,則甘心臣齊,以地歸宋,則忍恥臣宋,金取其地,則又比肩臣金,若趨市然,惟利所在。
”《金史》非身之所及見,但《三朝北盟會編》二百,載:“紹興十年,中孚為永興軍路經略安撫使,與其弟自陝西赴臨安行在,時人為之語曰:&lsquo張中孚、張中彥,江南塞北皆行遍,教我如何做列傳!&rsquo”此語傳誦一時,身之所謂“反側二國之間”者此也。
此等人史傳最難位置,金末李全、李璮父子亦然。
全據山東,反覆于宋金元之間,卒也父子分入《宋、元史·叛臣傳》。
《宋、元史》亦非身之所及見,然其父子反側于二國之間,則身之所饫聞者也。
《齊東野語》九有李全本末,二十有張中孚條。
晉成帝鹹和七年,趙主勒大飨群臣,謂:“終不效曹孟德、司馬仲達,欺人孤兒寡婦,狐媚以取天下也。
” 注曰:狐妖獸也,能蠱媚人,而勒以此論曹、馬,使死者有知,孟德、仲達其抱愧于地下矣。
(卷九五) 史稱石勒為羯,今觀其所言,不自以為羯,亦不承認為亂華,而自以為效湯武之革命也。
蓋其沾被華風已久,故昌言攘奪不之諱。
晉成帝鹹康六年,趙王虎遺漢主壽書,欲與之連兵入寇,約中分江南。
壽乃命群臣大議利害,龔壯曰:“陛下與胡通,孰若與晉通!胡豺狼也,既滅晉,不得不北面事之,若與之争天下,則強弱不敵,危亡之勢也。
虞、虢之事,已然之戒,願陛下熟慮之。
”群臣皆以壯言為然,壽乃止,士卒鹹稱萬歲。
注曰:士無樂戰之心,驅之而赴死地,未有不敗者。
使李壽不用龔壯之言,固不待李勢而蜀亡也。
(卷九六) 龔壯見《晉書·隐逸傳》,蓋蜀人深識華夷之辨者。
曰“與胡通孰若與晉通”,晉德雖薄,固諸華也。
師出宜有名,摟諸夷以伐諸夏,言之至不順者也,言不順則士何能樂戰,其敗必矣。
晉孝武帝太元十二年,劉衛辰獻馬于燕,劉顯掠之。
燕主垂怒,遣太原王楷将兵助趙王麟擊顯,大破之,顯犇馬邑西山。
魏王珪引兵會麟,擊顯于彌澤,又破之,顯犇西燕。
麟悉收其部衆,獲馬牛羊以千萬數。
注曰:劉顯滅而拓跋氏強矣。
為慕容氏計者,莫若兩利而俱存之,可以無他日亡國之禍。
(一〇七) 劉衛辰,西夏赫連勃勃之父。
劉顯,劉庫仁之子,亦衛辰宗也,見《魏書》廿三。
衛辰與顯不相容,後燕慕容垂亦與西燕慕容永不相容,拓跋珪乃坐觀其成敗,而收卞莊之利。
晉安帝隆安五年,初,涼将姜紀降于河西王利鹿孤,廣武公傉檀與論兵略,甚愛重之,每談論以夜繼晝。
利鹿孤謂傉檀曰:“姜紀信有美才,然視候非常,必不久留于此,不如殺之。
紀若入秦,必為人患。
”傉檀曰:“臣以布衣之交待紀,紀必不相負也。
”八月,紀将數十騎奔秦軍。
注曰:秃髪兄弟皆推傉檀之明略,餘究觀傉檀始末,未敢許也。
又究觀姜紀自涼入秦始末,則紀蓋反覆詭谲之士,而傉檀愛重之,則傉檀蓋以才辨為諸兄所重,而智略不能濟,此其所以亡國也。
(一一二) 姜紀後涼呂氏之叛臣,既降南涼利鹿孤,複奔後秦姚興,史稱其阿谄姦詐,好間人之親戚,蓋習戰國遊士之風者也。
傉檀愛之,亦愛其類己耳。
身之不喜辨給之士,屢見于《注》,《評論篇》所以謂身之為寡言沉默之人也。
宋文帝元嘉三年,秦王熾磐伐河西,蒙遜發兵禦之,且遣使說夏主,使乘虛襲枹罕,熾磐聞之引歸。
注曰:蒙遜借助于夏以退秦師,秦既敝于夏,夏亦偾于魏,而涼亦不能以自立。
是以親仁善鄰,國之寶也。
(一二〇) 此有感于宣和海上之盟,及端平夾攻之役也。
宣和與金滅遼,遼滅即與金争燕雲。
端平與元滅金,金滅即與元争汴洛。
靜言思之,國力不充,不可以倖勝。
宋借助于金以攻遼,猶蒙遜借助于夏以退秦師也。
遼既敝于金,金亦偾于元,而宋亦不能以自立,猶秦既敝于夏,夏亦偾于魏,而涼亦不能以自立也。
梁武帝大同三年,時南
既而果召與相見,躊躇未用間,張、吳徑走西夏,範公以急騎追之不及,乃表姚入幕府。
張、吳既至夏國,夏人倚為謀主,以抗朝廷。
連兵十馀年,西方至為疲弊,職此二人為之。
自是邊帥始待士矣。
&rsquo承君所記如此。
予謂張、吳在夏國然後舉事,不應韓、範作帥日猶在關中,豈非記其歲時先後不審乎!姚、張詩,《筆談》諸書頗亦紀載,張、吳之名,正與羌酋二字同,蓋非偶然也。
”語見《容齋三筆》十一。
然則結邊民豪傑之心,亦必有道矣,張、吳即衛、箕之流也。
晉元帝大興元年,初,曹嶷既據青州,乃叛漢來降。
又以建康懸遠,勢援不接,複與石勒相結,勒授嶷東州大将軍、青州牧。
注曰:曹嶷反側二國之間,終為人禽而已矣。
(卷九〇) 此為張中孚、中彥兄弟等言之也。
《金史》七九言:“中孚兄弟以宋大臣之子,父戰沒于金,若金若齊,義皆不共戴天。
金以地與齊,則甘心臣齊,以地歸宋,則忍恥臣宋,金取其地,則又比肩臣金,若趨市然,惟利所在。
”《金史》非身之所及見,但《三朝北盟會編》二百,載:“紹興十年,中孚為永興軍路經略安撫使,與其弟自陝西赴臨安行在,時人為之語曰:&lsquo張中孚、張中彥,江南塞北皆行遍,教我如何做列傳!&rsquo”此語傳誦一時,身之所謂“反側二國之間”者此也。
此等人史傳最難位置,金末李全、李璮父子亦然。
全據山東,反覆于宋金元之間,卒也父子分入《宋、元史·叛臣傳》。
《宋、元史》亦非身之所及見,然其父子反側于二國之間,則身之所饫聞者也。
《齊東野語》九有李全本末,二十有張中孚條。
晉成帝鹹和七年,趙主勒大飨群臣,謂:“終不效曹孟德、司馬仲達,欺人孤兒寡婦,狐媚以取天下也。
” 注曰:狐妖獸也,能蠱媚人,而勒以此論曹、馬,使死者有知,孟德、仲達其抱愧于地下矣。
(卷九五) 史稱石勒為羯,今觀其所言,不自以為羯,亦不承認為亂華,而自以為效湯武之革命也。
蓋其沾被華風已久,故昌言攘奪不之諱。
晉成帝鹹康六年,趙王虎遺漢主壽書,欲與之連兵入寇,約中分江南。
壽乃命群臣大議利害,龔壯曰:“陛下與胡通,孰若與晉通!胡豺狼也,既滅晉,不得不北面事之,若與之争天下,則強弱不敵,危亡之勢也。
虞、虢之事,已然之戒,願陛下熟慮之。
”群臣皆以壯言為然,壽乃止,士卒鹹稱萬歲。
注曰:士無樂戰之心,驅之而赴死地,未有不敗者。
使李壽不用龔壯之言,固不待李勢而蜀亡也。
(卷九六) 龔壯見《晉書·隐逸傳》,蓋蜀人深識華夷之辨者。
曰“與胡通孰若與晉通”,晉德雖薄,固諸華也。
師出宜有名,摟諸夷以伐諸夏,言之至不順者也,言不順則士何能樂戰,其敗必矣。
晉孝武帝太元十二年,劉衛辰獻馬于燕,劉顯掠之。
燕主垂怒,遣太原王楷将兵助趙王麟擊顯,大破之,顯犇馬邑西山。
魏王珪引兵會麟,擊顯于彌澤,又破之,顯犇西燕。
麟悉收其部衆,獲馬牛羊以千萬數。
注曰:劉顯滅而拓跋氏強矣。
為慕容氏計者,莫若兩利而俱存之,可以無他日亡國之禍。
(一〇七) 劉衛辰,西夏赫連勃勃之父。
劉顯,劉庫仁之子,亦衛辰宗也,見《魏書》廿三。
衛辰與顯不相容,後燕慕容垂亦與西燕慕容永不相容,拓跋珪乃坐觀其成敗,而收卞莊之利。
晉安帝隆安五年,初,涼将姜紀降于河西王利鹿孤,廣武公傉檀與論兵略,甚愛重之,每談論以夜繼晝。
利鹿孤謂傉檀曰:“姜紀信有美才,然視候非常,必不久留于此,不如殺之。
紀若入秦,必為人患。
”傉檀曰:“臣以布衣之交待紀,紀必不相負也。
”八月,紀将數十騎奔秦軍。
注曰:秃髪兄弟皆推傉檀之明略,餘究觀傉檀始末,未敢許也。
又究觀姜紀自涼入秦始末,則紀蓋反覆詭谲之士,而傉檀愛重之,則傉檀蓋以才辨為諸兄所重,而智略不能濟,此其所以亡國也。
(一一二) 姜紀後涼呂氏之叛臣,既降南涼利鹿孤,複奔後秦姚興,史稱其阿谄姦詐,好間人之親戚,蓋習戰國遊士之風者也。
傉檀愛之,亦愛其類己耳。
身之不喜辨給之士,屢見于《注》,《評論篇》所以謂身之為寡言沉默之人也。
宋文帝元嘉三年,秦王熾磐伐河西,蒙遜發兵禦之,且遣使說夏主,使乘虛襲枹罕,熾磐聞之引歸。
注曰:蒙遜借助于夏以退秦師,秦既敝于夏,夏亦偾于魏,而涼亦不能以自立。
是以親仁善鄰,國之寶也。
(一二〇) 此有感于宣和海上之盟,及端平夾攻之役也。
宣和與金滅遼,遼滅即與金争燕雲。
端平與元滅金,金滅即與元争汴洛。
靜言思之,國力不充,不可以倖勝。
宋借助于金以攻遼,猶蒙遜借助于夏以退秦師也。
遼既敝于金,金亦偾于元,而宋亦不能以自立,猶秦既敝于夏,夏亦偾于魏,而涼亦不能以自立也。
梁武帝大同三年,時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