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印後記(1)
關燈
小
中
大
《通鑒胡注表微》是抗日戰争時我在北京寫的。
南宋史學家胡三省,宋亡後,堅決不做元朝的官;他隐居山中,渡過極艱苦的生活,在圖書很難得的情況下,完成了二百九十四卷《通鑒》的注解。像《通鑒》這樣一部包括一千多年曆史的編年巨著,要給它做注解,無疑是一項艱辛的工作。雖說前四史有舊注,但不是都可采用;至于晉到五代各史,本來都沒有注。胡三省能夠有這樣驚人的成就,實在值得敬佩。《胡注》不僅對閱讀《通鑒》有很大的幫助,而且對研究晉、宋以來諸史也有很多啟發。所以說《胡注》和《通鑒》同樣是我國珍貴的文化遺産。
胡三省(一二三〇&mdash&mdash一三〇二)是浙東甯海人,字身之。他生當我國曆史上民族鬬争非常激烈的時期。他出生以前,中國北部已經被金占領;還在幼年,元又滅金侵宋;以後他就在宋元長期戰争的環境裏長大。寶祐四年(一二五六),他廿七歲,和文天祥、謝枋得、陸秀夫同中進士。據他兒子幼文寫的墓志,他最初做吉州泰和縣尉,調慶元慈谿縣尉,由于剛直,得罪了慶元郡守厲文翁,罷了官。此後,他做過揚州江都丞、江陵縣令、懷甯縣令。鹹淳三年(一二六七)做壽春府府學教授,佐淮東幕府。當時主管兩淮制置司事的是李庭芝,他可能就是在李的幕下。鹹淳六年(一二七〇)李庭芝調京湖制置,他回杭州。鹹淳十年(一二七四),他主管沿江制置司機宜文字,當時制置使是汪立信。先是元軍集中兵力圍攻襄陽,汪立信曾獻敵三策,宰相賈似道置之不理。敵三策可能就是胡三省所拟。襄陽失守,胡三省感到非常痛心,在《通鑒注》裏幾次表示他的憤慨。
襄陽失守後,長江中下遊很快就被元軍占領。德祐二年(一二七六),臨安失陷,帝後投降。再三年,文天祥在戰鬬中被俘,張世傑覆舟犧牲,陸秀夫背負帝昺投海,胡三省那時正五十歲,他在悲憤之餘,就把全部精神寄托在他還沒有完成的《通鑒注》上。到一二八五年,他五十六歲,這部書才脫稿,但修改功夫,一直繼續到他七十三歲死的那一年。
胡三省親眼看到宋朝在異族的嚴重壓迫下,政治還是那麼腐敗,又眼見宋朝覆滅,元朝的殘酷統治,精神不斷受到劇烈的打擊。他要揭露宋朝招緻滅亡的原因,斥責那些賣國投降的敗類,申訴元朝橫暴統治的難以容忍,以及自己身受亡國慘痛的心情,因此,在《通鑒注》裏,他充分表現了民族氣節和愛國熱情。
但是,這樣一位愛國史學家是在長時期裏被埋沒着,從來就沒有人給他寫過傳記。到清朝,有人認為他擅長地理,有人認為他擅長考據,才偶然提到他。至于他究竟為什麼注《通鑒》?用意何在?從沒有人注意,更沒有人研究。相反的,有些人著書專攻擊《胡注》,但是談到的都是注中的小毛病,無關宏旨。
我寫《胡注表微》的時候,正當敵人統治着北京;人民在極端黑暗中過活,漢奸更依阿苟容,助纣為虐。同人同學屢次遭受迫害,我自己更是時時受到威脅,精神異常痛苦,閱讀《胡注》,體會了他當日的心情,慨歎彼此的遭遇,忍不住流淚,甚至痛哭。因此決心對胡三省的生平、處境,以及他為什麼注《通鑒》和用什麼方法來表達他自己的意志等,作了全面的研究,用三年時間寫成《通鑒胡注表微》二十篇。
近來好些朋友勸我重印這本書。我想,這是舊作,是沒有學習過馬克思列甯主義時舊作,僅限于當時的思想認識,自然有不少幼稚及迂闊的言論,但是作為對胡三省的研究,特别是他隐藏在文字裏的思想的探索,我是用了相當力量的。而且這本書對理解《通鑒》和《通鑒注》,可能是有幫助的。因此同意重印,并借此向大家請教。全書除稍删動個别字句外,仍按原稿不動,以為我學識的記裡碑。至于标點符号,勘對原書和徵引書目等等,多靠劉廼龢同志,特此附記。
陳垣 一九五七年四月十五日
&mdash&mdash&mdash&mdash&mdash&mdash&mdash&mdash&mdash&mdash&mdash&mdash&mdash&mdash&mdash&mdash&mdash&mdash&mdash&mdash
(1)本“重印後記”是陳垣先生1957年為科學出版社版《通鑒答胡注表微》撰寫的。
南宋史學家胡三省,宋亡後,堅決不做元朝的官;他隐居山中,渡過極艱苦的生活,在圖書很難得的情況下,完成了二百九十四卷《通鑒》的注解。像《通鑒》這樣一部包括一千多年曆史的編年巨著,要給它做注解,無疑是一項艱辛的工作。雖說前四史有舊注,但不是都可采用;至于晉到五代各史,本來都沒有注。胡三省能夠有這樣驚人的成就,實在值得敬佩。《胡注》不僅對閱讀《通鑒》有很大的幫助,而且對研究晉、宋以來諸史也有很多啟發。所以說《胡注》和《通鑒》同樣是我國珍貴的文化遺産。
胡三省(一二三〇&mdash&mdash一三〇二)是浙東甯海人,字身之。他生當我國曆史上民族鬬争非常激烈的時期。他出生以前,中國北部已經被金占領;還在幼年,元又滅金侵宋;以後他就在宋元長期戰争的環境裏長大。寶祐四年(一二五六),他廿七歲,和文天祥、謝枋得、陸秀夫同中進士。據他兒子幼文寫的墓志,他最初做吉州泰和縣尉,調慶元慈谿縣尉,由于剛直,得罪了慶元郡守厲文翁,罷了官。此後,他做過揚州江都丞、江陵縣令、懷甯縣令。鹹淳三年(一二六七)做壽春府府學教授,佐淮東幕府。當時主管兩淮制置司事的是李庭芝,他可能就是在李的幕下。鹹淳六年(一二七〇)李庭芝調京湖制置,他回杭州。鹹淳十年(一二七四),他主管沿江制置司機宜文字,當時制置使是汪立信。先是元軍集中兵力圍攻襄陽,汪立信曾獻敵三策,宰相賈似道置之不理。敵三策可能就是胡三省所拟。襄陽失守,胡三省感到非常痛心,在《通鑒注》裏幾次表示他的憤慨。
襄陽失守後,長江中下遊很快就被元軍占領。德祐二年(一二七六),臨安失陷,帝後投降。再三年,文天祥在戰鬬中被俘,張世傑覆舟犧牲,陸秀夫背負帝昺投海,胡三省那時正五十歲,他在悲憤之餘,就把全部精神寄托在他還沒有完成的《通鑒注》上。到一二八五年,他五十六歲,這部書才脫稿,但修改功夫,一直繼續到他七十三歲死的那一年。
胡三省親眼看到宋朝在異族的嚴重壓迫下,政治還是那麼腐敗,又眼見宋朝覆滅,元朝的殘酷統治,精神不斷受到劇烈的打擊。他要揭露宋朝招緻滅亡的原因,斥責那些賣國投降的敗類,申訴元朝橫暴統治的難以容忍,以及自己身受亡國慘痛的心情,因此,在《通鑒注》裏,他充分表現了民族氣節和愛國熱情。
但是,這樣一位愛國史學家是在長時期裏被埋沒着,從來就沒有人給他寫過傳記。到清朝,有人認為他擅長地理,有人認為他擅長考據,才偶然提到他。至于他究竟為什麼注《通鑒》?用意何在?從沒有人注意,更沒有人研究。相反的,有些人著書專攻擊《胡注》,但是談到的都是注中的小毛病,無關宏旨。
我寫《胡注表微》的時候,正當敵人統治着北京;人民在極端黑暗中過活,漢奸更依阿苟容,助纣為虐。同人同學屢次遭受迫害,我自己更是時時受到威脅,精神異常痛苦,閱讀《胡注》,體會了他當日的心情,慨歎彼此的遭遇,忍不住流淚,甚至痛哭。因此決心對胡三省的生平、處境,以及他為什麼注《通鑒》和用什麼方法來表達他自己的意志等,作了全面的研究,用三年時間寫成《通鑒胡注表微》二十篇。
近來好些朋友勸我重印這本書。我想,這是舊作,是沒有學習過馬克思列甯主義時舊作,僅限于當時的思想認識,自然有不少幼稚及迂闊的言論,但是作為對胡三省的研究,特别是他隐藏在文字裏的思想的探索,我是用了相當力量的。而且這本書對理解《通鑒》和《通鑒注》,可能是有幫助的。因此同意重印,并借此向大家請教。全書除稍删動個别字句外,仍按原稿不動,以為我學識的記裡碑。至于标點符号,勘對原書和徵引書目等等,多靠劉廼龢同志,特此附記。
陳垣 一九五七年四月十五日
&mdash&mdash&mdash&mdash&mdash&mdash&mdash&mdash&mdash&mdash&mdash&mdash&mdash&mdash&mdash&mdash&mdash&mdash&mdash&mdash
(1)本“重印後記”是陳垣先生1957年為科學出版社版《通鑒答胡注表微》撰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