臣節篇第十二
關燈
小
中
大
uo孫、劉不過使吾不為三公耳。
&rsquo” 注曰:魏明帝時,劉放、孫資,制斷時政,大臣莫不交好,而辛毗不與往來。
毗子敞谏曰:“劉、孫用事,衆皆影附,大人宜少降意,不然,必有謗言。
”毗正色曰:“吾之立身,自有本末。
就與孫、劉不平,不過不為三公,大丈夫欲為公而毀其高節邪!”(一二八) 語見《魏志》廿五《辛毗傳》,《通鑒·魏紀》未載,身之以其言有補世教,故備引之。
《十駕齋養新錄》十八雲“《通鑒》多采善言”,身之蓋法溫公耳。
宋明帝泰始七年,诏報王景文曰:“今袁粲作僕射領選,而人往往不知有粲。
粲遷為令,居之不疑,人情向粲,淡然亦複不改常日。
以此居貴位要任,當有緻憂競不?” 注曰:袁粲之簡淡雅素,自足以鎮雅俗,而明帝謂其可以讬孤,則真違才易務矣。
然粲才雖不足,以死繼之,無愧于為臣之大節,其視褚淵,相去豈不遠哉!(一三三) 宋順帝昇明二年,道成所親任遐曰:“此大事應報褚公。
”道成曰:“褚公不從,奈何?”遐曰:“彥回惜身保妻子,非有奇才異節,遐能制之。
”淵果無違異。
注曰:褚淵,字彥回。
史言褚淵之為人,人皆得而侮薄之。
(一三四) 齊高帝建元元年,奉朝請河東裴上表,數帝過惡,挂冠徑去,帝怒,殺之。
注曰:奉朝請者,奉朝會請召而已,非有職任也。
裴在宋朝,既無職任,又無卓荦奇節,惟不食齊粟,遂得垂名青史。
“君子惡沒世而名不稱”,正為此也。
(一三五) 身之對袁粲、裴,未為滿意,皆以其能死節,故許之,為王積翁、蒲壽庚諸人惜耳。
建元二年,劉祥,穆之之孫也。
祥好文學,而性韻剛踈,撰《宋書》譏斥禅代,王儉密以聞,坐徙廣州而卒。
注曰:劉穆之,宋朝佐命元臣,祥以是得罪于齊,可謂無忝厥祖矣。
(一三五) 又,太子宴朝臣于玄圃,右衛率沈文季與褚淵語相失,文季怒曰:“淵自謂忠臣,不知死之日何面目見宋明帝!”太子笑曰:“沈率醉矣。
” 注曰:史言褚淵失節,人得以面斥之。
(一三五) 前卷言人皆得而侮薄之,此又言人得以面斥之,其有感于留夢炎、謝昌元等之辱乎!夢炎既至燕,元世祖命趙孟頫作詩譏之,見《元史·孟頫傳》,亦所以譏孟頫也。
文文山《指南後錄·為或人賦》曰:“悠悠成敗百年中,笑看柯山局未終,金馬勝遊成舊雨,銅駝遺恨付西風。
黑頭爾自誇江總,冷齒人能說褚公,龍首黃扉真一夢,夢回何面見江東?”或人即指留夢炎。
汪夢鬥《北遊集》有《見禮部尚書謝公昌言詩》雲:“曾将鴻筆冠群英,自是峨嵋第一人,執志隻期東海死,傷心老作北朝臣。
叔孫入漢儀方制,箕子歸周範已陳,盛代鴻文猶待草,正須自愛不赀身。
”昌言即昌元,淳祐間蜀省魁,故起句雲雲。
此文臣之辱也。
《隐居通議》十,言:“諸呂家于江州,仕宋累朝,窮富極貴。
及北兵至,自文煥而下,相率納款。
其後有題詩于琵琶亭者曰:&lsquo老大蛾眉負所天,尚留馀韻入哀纮,江心正好看明月,卻抱琵琶過别船。
&rsquo呂老見之揮淚。
”《草木子》四,以此為龍麟洲詩,詞句小異,然其譏呂氏之背宋降元,一也。
又《山房随筆》載:“有刺夏金吾貴詩雲:&lsquo節樓高聳與雲平,通國誰能有此榮?一語淮西聞養老,三更江上便抽兵。
不因賣國謀先定,何事勤王诏不行?縱有虎符高一丈,到頭難免賊臣名。
&rsquo人謂北兵既至,許貴以淮西一道,與之養老,故戢兵不戰。
”又仇遠《稗史》載:“杭州有金姓伶官,宋亡無所歸。
一日道遇左丞範文虎,謂曰:&lsquo來日公宴,汝來獻技,不愁貧賤也。
&rsquo如期往,為優戲作诨曰:&lsquo某寺有鐘,寺奴不敢擊者數日,主僧問故,言鐘樓有神,主僧亟往視之,神即跪伏投拜,主僧曰:既是鐘神,如何投拜?&rsquo衆皆大笑,範為之不怿。
”蓋鐘神與忠臣同音。
此武人之辱也。
上自元首,以至伶官,身之所謂人皆得而侮之者,殆指此。
王深甯先身之六年卒,而《困學紀聞》十八已引《指南錄·為或人賦》;周公瑾與身之同時,而《癸辛雜識》續集上,已載嘲留夢炎詩。
可見諸遺民雖僻處荒江,而好事者流傳,消息并不隔膜也。
齊明帝建武元年,初,帝謀繼大統,多引朝廷名士,與參籌策。
侍中謝朏心不願,乃求出為吳興太守。
至郡,緻酒數斛,遺其弟吏部尚書瀹,為書曰:“可力飲此,勿豫人事。
”溫公論曰:臣聞“衣人之衣者,懷人之憂;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
”二謝兄弟,比肩貴近,安享榮祿,危不預知,為臣如此,可謂忠乎! 注曰:世多有如此而得名者。
(一三九) 此所謂名士派也,既不能緻其身,又不能卻其祿,依阿苟容,與王祥、馮道,異曲同工者也。
惟鄉願派也媚,名士派也肆而已。
梁武帝大通元年,魏以北道行臺博陵崔楷為殷州刺史。
葛榮逼州城,或勸減弱小以避之,楷遣幼子及一女夜出,既而悔之曰:“人謂吾心不固,虧忠而全愛也。
”遂命追還。
賊至,強弱相懸,又無守禦之具,楷撫勉将士以拒
&rsquo” 注曰:魏明帝時,劉放、孫資,制斷時政,大臣莫不交好,而辛毗不與往來。
毗子敞谏曰:“劉、孫用事,衆皆影附,大人宜少降意,不然,必有謗言。
”毗正色曰:“吾之立身,自有本末。
就與孫、劉不平,不過不為三公,大丈夫欲為公而毀其高節邪!”(一二八) 語見《魏志》廿五《辛毗傳》,《通鑒·魏紀》未載,身之以其言有補世教,故備引之。
《十駕齋養新錄》十八雲“《通鑒》多采善言”,身之蓋法溫公耳。
宋明帝泰始七年,诏報王景文曰:“今袁粲作僕射領選,而人往往不知有粲。
粲遷為令,居之不疑,人情向粲,淡然亦複不改常日。
以此居貴位要任,當有緻憂競不?” 注曰:袁粲之簡淡雅素,自足以鎮雅俗,而明帝謂其可以讬孤,則真違才易務矣。
然粲才雖不足,以死繼之,無愧于為臣之大節,其視褚淵,相去豈不遠哉!(一三三) 宋順帝昇明二年,道成所親任遐曰:“此大事應報褚公。
”道成曰:“褚公不從,奈何?”遐曰:“彥回惜身保妻子,非有奇才異節,遐能制之。
”淵果無違異。
注曰:褚淵,字彥回。
史言褚淵之為人,人皆得而侮薄之。
(一三四) 齊高帝建元元年,奉朝請河東裴上表,數帝過惡,挂冠徑去,帝怒,殺之。
注曰:奉朝請者,奉朝會請召而已,非有職任也。
裴在宋朝,既無職任,又無卓荦奇節,惟不食齊粟,遂得垂名青史。
“君子惡沒世而名不稱”,正為此也。
(一三五) 身之對袁粲、裴,未為滿意,皆以其能死節,故許之,為王積翁、蒲壽庚諸人惜耳。
建元二年,劉祥,穆之之孫也。
祥好文學,而性韻剛踈,撰《宋書》譏斥禅代,王儉密以聞,坐徙廣州而卒。
注曰:劉穆之,宋朝佐命元臣,祥以是得罪于齊,可謂無忝厥祖矣。
(一三五) 又,太子宴朝臣于玄圃,右衛率沈文季與褚淵語相失,文季怒曰:“淵自謂忠臣,不知死之日何面目見宋明帝!”太子笑曰:“沈率醉矣。
” 注曰:史言褚淵失節,人得以面斥之。
(一三五) 前卷言人皆得而侮薄之,此又言人得以面斥之,其有感于留夢炎、謝昌元等之辱乎!夢炎既至燕,元世祖命趙孟頫作詩譏之,見《元史·孟頫傳》,亦所以譏孟頫也。
文文山《指南後錄·為或人賦》曰:“悠悠成敗百年中,笑看柯山局未終,金馬勝遊成舊雨,銅駝遺恨付西風。
黑頭爾自誇江總,冷齒人能說褚公,龍首黃扉真一夢,夢回何面見江東?”或人即指留夢炎。
汪夢鬥《北遊集》有《見禮部尚書謝公昌言詩》雲:“曾将鴻筆冠群英,自是峨嵋第一人,執志隻期東海死,傷心老作北朝臣。
叔孫入漢儀方制,箕子歸周範已陳,盛代鴻文猶待草,正須自愛不赀身。
”昌言即昌元,淳祐間蜀省魁,故起句雲雲。
此文臣之辱也。
《隐居通議》十,言:“諸呂家于江州,仕宋累朝,窮富極貴。
及北兵至,自文煥而下,相率納款。
其後有題詩于琵琶亭者曰:&lsquo老大蛾眉負所天,尚留馀韻入哀纮,江心正好看明月,卻抱琵琶過别船。
&rsquo呂老見之揮淚。
”《草木子》四,以此為龍麟洲詩,詞句小異,然其譏呂氏之背宋降元,一也。
又《山房随筆》載:“有刺夏金吾貴詩雲:&lsquo節樓高聳與雲平,通國誰能有此榮?一語淮西聞養老,三更江上便抽兵。
不因賣國謀先定,何事勤王诏不行?縱有虎符高一丈,到頭難免賊臣名。
&rsquo人謂北兵既至,許貴以淮西一道,與之養老,故戢兵不戰。
”又仇遠《稗史》載:“杭州有金姓伶官,宋亡無所歸。
一日道遇左丞範文虎,謂曰:&lsquo來日公宴,汝來獻技,不愁貧賤也。
&rsquo如期往,為優戲作诨曰:&lsquo某寺有鐘,寺奴不敢擊者數日,主僧問故,言鐘樓有神,主僧亟往視之,神即跪伏投拜,主僧曰:既是鐘神,如何投拜?&rsquo衆皆大笑,範為之不怿。
”蓋鐘神與忠臣同音。
此武人之辱也。
上自元首,以至伶官,身之所謂人皆得而侮之者,殆指此。
王深甯先身之六年卒,而《困學紀聞》十八已引《指南錄·為或人賦》;周公瑾與身之同時,而《癸辛雜識》續集上,已載嘲留夢炎詩。
可見諸遺民雖僻處荒江,而好事者流傳,消息并不隔膜也。
齊明帝建武元年,初,帝謀繼大統,多引朝廷名士,與參籌策。
侍中謝朏心不願,乃求出為吳興太守。
至郡,緻酒數斛,遺其弟吏部尚書瀹,為書曰:“可力飲此,勿豫人事。
”溫公論曰:臣聞“衣人之衣者,懷人之憂;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
”二謝兄弟,比肩貴近,安享榮祿,危不預知,為臣如此,可謂忠乎! 注曰:世多有如此而得名者。
(一三九) 此所謂名士派也,既不能緻其身,又不能卻其祿,依阿苟容,與王祥、馮道,異曲同工者也。
惟鄉願派也媚,名士派也肆而已。
梁武帝大通元年,魏以北道行臺博陵崔楷為殷州刺史。
葛榮逼州城,或勸減弱小以避之,楷遣幼子及一女夜出,既而悔之曰:“人謂吾心不固,虧忠而全愛也。
”遂命追還。
賊至,強弱相懸,又無守禦之具,楷撫勉将士以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