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日本慘敗後的這一站:“貨币戰争”貼身緊逼中國
關燈
小
中
大
“廣場協議”簽訂時1美元兌250日元的彙率,在3個月内劇烈貶值到200日元左右,美元貶值高達20%,到1987年1美元貶值到120日元,日元在短短3年中升值了一倍,這是日本金融業最重要的外在生态環境的巨變。
美國的金融大夫們早就明白,強迫日元短時間内劇烈升值,其療效類似于強迫日本吞服大劑量的激素,後果必然是造成日本經濟出現“金融系統内分泌”嚴重紊亂。
再脅迫日本保持2.5%超低利率達兩年之久,則療效更佳。
果然,日本的經濟在金融内分泌失調和大劑量激素的刺激下,股市房地産等脂肪組織迅速增生,生産出口行業的肌肉組織嚴重萎縮,然後的經濟高血脂、高血糖、高血壓症狀如期出現,最後導緻了金融系統患上了心髒病和冠心病。
為了更加容易地誘發這些并發症,1987年國際銀行家們在國際清算銀行又研制出針對日本的新型特效藥——巴塞爾協議,要求從事國際業務的銀行自有資本率必須達到8%。
而美國和英國率先簽署協議,然後脅迫日本和其他國家必須遵守,否則就無法同占據着國際金融制高點的美英銀行進行交易。
日本銀行普遍存在着資本金偏低的問題,隻有依靠銀行股票高價格所産生的賬外資産才能達标。
高度依賴股票市場和房地産市場的日本銀行系統終于将自己的軟肋暴露在美國金融戰争的利劍之下。
沼谠?990年1月12日,美國在紐約股票市場利用“日經指數認沽權證”這一新型金融“核武器”,發動了對日本東京股市的“遠程非接觸式”戰略打擊。
日本金融系統的心髒病和冠心病經受不住這樣的強烈刺激,終于發生了中風,然後導緻了日本經濟長達17年的偏癱。
如今,幾乎一模一樣的藥方又被“熱心和急切”的美國金融大夫們介紹到了中國,所不同的是,中國經濟的身子骨遠不如當年的日本。
糟糕的是,中國現在的早期症狀與1985年到1990年的日本極其類似。
對等開放下的外線作戰 “國際慣例”眼下是個頗為時髦的詞彙,仿佛遵循了“國際慣例”,天下就從此太平了,金融開放就像田園牧歌般的優美舒暢了。
如此天真爛漫的想法隻怕會誤國誤民的。
“國際慣例”的形成完全在業已形成壟斷地位的國際銀行家的操控之下,在特定條件下,也非常可能為中國量身制作一套全面封殺中國銀行業生存壯大的“國際慣例”,這一手已經成為居于金融行業壟斷制高點的美英銀行封殺競争對手的有效武器。
當年成功打垮日本金融業擴張勢頭的老巴塞爾協議,已經改頭換面地升級為2004年巴塞爾新資本協議,完全可能被用在中國銀行系統的頭上,從而成為阻止中國金融行業海外發展的重要障礙。
如果中國本土的銀行尚未實現巴塞爾新資本協議,意味着這些銀行在美國和歐洲的分行有可能被改制甚至關閉,中國辛辛苦苦建立起來的海外金融網絡存在着被一網打盡的危險。
來而不往非禮也。
中國的對策就是,也隻能是,“對等開放下的外線作戰”。
如果所在國利用不管何種“國際慣例”來封殺中國的海外銀行分支,中國也将如法炮制,制定出“具有中國特色”的銀行業規定,限制乃至關閉其銀行在中國的運作。
回顧英美成為國際銀行業的主導力量的曆程,我們不難發現建立國際銀行網絡是必經之路。
中國的銀行業與其隻在中國本土與國際接軌,不如實施外線作戰,去直接收購歐美的銀行或擴張分行,建立中國自己遍布世界各地的金融網絡,在戰争中去學習戰争。
藏彙于民不如藏金于民 面對美元的長期貶值的趨勢,許多學者提出要藏彙于民,以分攤國家的外彙儲備損失的風險。
與其藏彙于民,不如藏金于民。
任何外彙從長期來看都會對黃金貶值,隻是貶值速度不同而已。
要想将中國已經創造出的巨大财富實現購買力保值,唯有變外彙儲備為黃金白銀儲備。
國際黃金價格波動其實不過是個假象而已,看破了這一層,哪怕它彙率市場掀起千重浪,中國自有萬噸黃金作為定海神針。
藏金于民從根本上保護了人民的财富安全,無論是商品還是資産形式的通貨膨脹都無法侵蝕老百姓的真實購買力,這是所有緻力于和諧與平等社會構建所不可或缺的經濟自由的基石。
黃金作為中國的鎮國之寶,具有所有貨币中最高等級的流動性。
黃金不僅在人類5000年的曆史上,被不同文明、不同種族、不同地域、不同時代、不同政體的社會公認為财富的最高形式,它也必将在未來的社會擔當起經濟活動最基本度量衡的重大曆史重任。
在世界曆史上,人們曾四次嘗試抛棄黃金作為貨币體系的基石,而試圖“發明”更為聰明的貨币制度,前三次已經失敗,而我們當今的世界正在經曆第四次失敗。
人類與生俱來的貪婪本性注定了以人的主觀意識來标定客觀經濟活動的嘗試不會成功。
藏金于民以待天下有變,以黃金為支撐的“中國元”将在一片由過度債務貪婪所造成的國際金融廢墟上卓爾屹立,中華文明自有出頭之日。
美國的金融大夫們早就明白,強迫日元短時間内劇烈升值,其療效類似于強迫日本吞服大劑量的激素,後果必然是造成日本經濟出現“金融系統内分泌”嚴重紊亂。
再脅迫日本保持2.5%超低利率達兩年之久,則療效更佳。
果然,日本的經濟在金融内分泌失調和大劑量激素的刺激下,股市房地産等脂肪組織迅速增生,生産出口行業的肌肉組織嚴重萎縮,然後的經濟高血脂、高血糖、高血壓症狀如期出現,最後導緻了金融系統患上了心髒病和冠心病。
為了更加容易地誘發這些并發症,1987年國際銀行家們在國際清算銀行又研制出針對日本的新型特效藥——巴塞爾協議,要求從事國際業務的銀行自有資本率必須達到8%。
而美國和英國率先簽署協議,然後脅迫日本和其他國家必須遵守,否則就無法同占據着國際金融制高點的美英銀行進行交易。
日本銀行普遍存在着資本金偏低的問題,隻有依靠銀行股票高價格所産生的賬外資産才能達标。
高度依賴股票市場和房地産市場的日本銀行系統終于将自己的軟肋暴露在美國金融戰争的利劍之下。
沼谠?990年1月12日,美國在紐約股票市場利用“日經指數認沽權證”這一新型金融“核武器”,發動了對日本東京股市的“遠程非接觸式”戰略打擊。
日本金融系統的心髒病和冠心病經受不住這樣的強烈刺激,終于發生了中風,然後導緻了日本經濟長達17年的偏癱。
如今,幾乎一模一樣的藥方又被“熱心和急切”的美國金融大夫們介紹到了中國,所不同的是,中國經濟的身子骨遠不如當年的日本。
糟糕的是,中國現在的早期症狀與1985年到1990年的日本極其類似。
對等開放下的外線作戰 “國際慣例”眼下是個頗為時髦的詞彙,仿佛遵循了“國際慣例”,天下就從此太平了,金融開放就像田園牧歌般的優美舒暢了。
如此天真爛漫的想法隻怕會誤國誤民的。
“國際慣例”的形成完全在業已形成壟斷地位的國際銀行家的操控之下,在特定條件下,也非常可能為中國量身制作一套全面封殺中國銀行業生存壯大的“國際慣例”,這一手已經成為居于金融行業壟斷制高點的美英銀行封殺競争對手的有效武器。
當年成功打垮日本金融業擴張勢頭的老巴塞爾協議,已經改頭換面地升級為2004年巴塞爾新資本協議,完全可能被用在中國銀行系統的頭上,從而成為阻止中國金融行業海外發展的重要障礙。
如果中國本土的銀行尚未實現巴塞爾新資本協議,意味着這些銀行在美國和歐洲的分行有可能被改制甚至關閉,中國辛辛苦苦建立起來的海外金融網絡存在着被一網打盡的危險。
來而不往非禮也。
中國的對策就是,也隻能是,“對等開放下的外線作戰”。
如果所在國利用不管何種“國際慣例”來封殺中國的海外銀行分支,中國也将如法炮制,制定出“具有中國特色”的銀行業規定,限制乃至關閉其銀行在中國的運作。
回顧英美成為國際銀行業的主導力量的曆程,我們不難發現建立國際銀行網絡是必經之路。
中國的銀行業與其隻在中國本土與國際接軌,不如實施外線作戰,去直接收購歐美的銀行或擴張分行,建立中國自己遍布世界各地的金融網絡,在戰争中去學習戰争。
藏彙于民不如藏金于民 面對美元的長期貶值的趨勢,許多學者提出要藏彙于民,以分攤國家的外彙儲備損失的風險。
與其藏彙于民,不如藏金于民。
任何外彙從長期來看都會對黃金貶值,隻是貶值速度不同而已。
要想将中國已經創造出的巨大财富實現購買力保值,唯有變外彙儲備為黃金白銀儲備。
國際黃金價格波動其實不過是個假象而已,看破了這一層,哪怕它彙率市場掀起千重浪,中國自有萬噸黃金作為定海神針。
藏金于民從根本上保護了人民的财富安全,無論是商品還是資産形式的通貨膨脹都無法侵蝕老百姓的真實購買力,這是所有緻力于和諧與平等社會構建所不可或缺的經濟自由的基石。
黃金作為中國的鎮國之寶,具有所有貨币中最高等級的流動性。
黃金不僅在人類5000年的曆史上,被不同文明、不同種族、不同地域、不同時代、不同政體的社會公認為财富的最高形式,它也必将在未來的社會擔當起經濟活動最基本度量衡的重大曆史重任。
在世界曆史上,人們曾四次嘗試抛棄黃金作為貨币體系的基石,而試圖“發明”更為聰明的貨币制度,前三次已經失敗,而我們當今的世界正在經曆第四次失敗。
人類與生俱來的貪婪本性注定了以人的主觀意識來标定客觀經濟活動的嘗試不會成功。
藏金于民以待天下有變,以黃金為支撐的“中國元”将在一片由過度債務貪婪所造成的國際金融廢墟上卓爾屹立,中華文明自有出頭之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