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誠實貨币的最後抗争(上)
關燈
小
中
大
解對國内市場和鄰國的嚴酷的價格壓力後,這一切才談得上。
” 1961年8月19日的紐約時報還登載了這樣一篇消息:主要來自産銀州的13個西部民主黨參議員今天向肯尼迪總統提交了一封聯名信,信中要求财政部立刻停止抛售白銀的行為。
财政部的傾銷壓低了國際和國内市場的白銀價格。
1961年10月16日,紐約時報: 财政部抛售白銀儲備已經對白銀市場的價格加上了一個緊緊的蓋子。
工業用戶知道他們可以從财政部得到每盎司91到92美分的白銀,所以他們拒絕支付更多的錢給新的白銀生産商。
1961年11月29日,紐約時報: 白銀生産商們昨天欣喜地聽到一則消息,肯尼迪總統已經下令财政部體停止向工業界抛售非貨币白銀。
白銀的工業用戶被震驚了。
1961年11月30日,紐約時報: 白銀的價格沖上了41年來紐約市場的最高價位,随着星期二肯尼迪總統宣布全面改變美國政府的白銀政策,決定由市場來決定白銀的價格。
第一步就是立刻停止财政部傾銷不必支撐紙币(“白銀券”)的白銀。
肯尼迪總統終于出手了,雖然時間已經稍顯晚了一些,因為财政部的白銀此時已剩下不足17億盎司了。
但是他的果斷措施已經使市場銀價向世界各地的白銀生産廠家發出了明确的信号,白銀産量的上升和财政部的存量企穩都是可以預期的事。
白銀公司的股票一飛沖天。
肯尼迪的這一行為颠覆性地破壞了國際銀行家的圖謀。
1963年4月,美聯儲主席威廉.馬丁在國會聽證會上說:“美聯儲委員會确信,沒有必要在美國貨币系統中使用白銀。
盡管有人覺得把白銀從支撐我們一部分貨币系統中抽出可能會造成貨币貶值,我不能認同這種觀點。
” 按照一般規律,當白銀市場得到明确的價格上漲的信号,到重新開始新的資源勘探,新增設備擴大生産規模,最後提高總供應量,需要5年左右的周期,所以能否最終保住白銀的貨币地位,從而保留下美國政府直接發行貨币的希望,關鍵時刻将是1966年。
肯尼迪與國際銀行家争奪的制高點就是白銀的貨币地位,整個戰役關系着美國民選政府是否能夠最後保留住貨币發行權。
一旦白銀重新開始大量供應,肯尼迪就可以與西部白銀生産州聯手進一步推動美元貨币的白銀含量重估的立法,加大“白銀券”的發行量,“白銀券”勢必再度崛起。
到那時,1963年6月4日肯尼迪簽署的11110号總統令就會立刻成為對付“美聯儲券”的利害殺招。
可惜的是,國際銀行家也同樣看出了肯尼迪的部署。
這個深受選民熱愛的總統幾乎可以肯定會在1964年底的大選中獲得連任,如果肯尼迪再作4年總統,局面将變得無法收拾。
除掉肯尼迪成了唯一的選擇。
當國際銀行家中意的副總統約翰遜在肯尼迪被刺當天在飛機上繼任美利堅第36屆總統時,他深知國際銀行家們對他的期許是什麼,他不能也不敢辜負這種“期許”。
1964年3月,約翰遜上台後不久,就下令财政部停止“白銀券”與實物白銀的兌換,從而事實上廢除了“白銀券”的發行。
财政部又開始以1.29美元為支撐點,向工業界大量抛售白銀儲備,以繼續壓制白銀價格,打壓白銀生産商的生産動力,防止白銀供應量上升。
緊接着,約翰遜又在1965年6月下令稀釋銀币純度,進一步降低白銀在硬币流通中的地位,他說:“我想絕對明确地聲明,這些變化(稀釋銀币的純度)不會影響我們硬币的購買力。
在美國境内,新的銀币将可以與同等面值的紙币相互兌換。
” 華爾街日報1966年6月7日的一篇報道譏諷地回應道:“确實如此!但是那個著名的紙币的購買力,在同樣的政府30多年來的通貨膨脹政策下已經被逐步地侵蝕掉了。
正因為如此,難怪我們的貨币完全和金銀分道揚镳了。
” 美聯儲自己也承認,每年有計劃地、“科學地”讓美元的購買力下降3%到4%,以便讓勞工階層能“看到”工資在上漲。
到1967年夏天,财政部基本沒有“閑置”的白銀可供抛售了。
終結白銀貨币的大業終于在約翰遜手中實現了。
4.“黃金互助基金”(GoldPool) 在廢除金銀的貨币地位的進程中,國際銀行家采取了“先銀後金”的戰略方針。
先取白銀的主要原因在于到60年代初,世界上隻剩為數不多的幾個國家還在使用白銀作為貨币,從美國貨币系統中“摘除白銀”隻是一個局部手術,所遭遇的阻力和波及面都有限。
黃金的問題則複雜和困難得多。
在人類長達5000年的社會實踐中,無論什麼時代,無論什麼國家,無論什麼宗教,也無論什麼種族
” 1961年8月19日的紐約時報還登載了這樣一篇消息:主要來自産銀州的13個西部民主黨參議員今天向肯尼迪總統提交了一封聯名信,信中要求财政部立刻停止抛售白銀的行為。
财政部的傾銷壓低了國際和國内市場的白銀價格。
1961年10月16日,紐約時報: 财政部抛售白銀儲備已經對白銀市場的價格加上了一個緊緊的蓋子。
工業用戶知道他們可以從财政部得到每盎司91到92美分的白銀,所以他們拒絕支付更多的錢給新的白銀生産商。
1961年11月29日,紐約時報: 白銀生産商們昨天欣喜地聽到一則消息,肯尼迪總統已經下令财政部體停止向工業界抛售非貨币白銀。
白銀的工業用戶被震驚了。
1961年11月30日,紐約時報: 白銀的價格沖上了41年來紐約市場的最高價位,随着星期二肯尼迪總統宣布全面改變美國政府的白銀政策,決定由市場來決定白銀的價格。
第一步就是立刻停止财政部傾銷不必支撐紙币(“白銀券”)的白銀。
肯尼迪總統終于出手了,雖然時間已經稍顯晚了一些,因為财政部的白銀此時已剩下不足17億盎司了。
但是他的果斷措施已經使市場銀價向世界各地的白銀生産廠家發出了明确的信号,白銀産量的上升和财政部的存量企穩都是可以預期的事。
白銀公司的股票一飛沖天。
肯尼迪的這一行為颠覆性地破壞了國際銀行家的圖謀。
1963年4月,美聯儲主席威廉.馬丁在國會聽證會上說:“美聯儲委員會确信,沒有必要在美國貨币系統中使用白銀。
盡管有人覺得把白銀從支撐我們一部分貨币系統中抽出可能會造成貨币貶值,我不能認同這種觀點。
” 按照一般規律,當白銀市場得到明确的價格上漲的信号,到重新開始新的資源勘探,新增設備擴大生産規模,最後提高總供應量,需要5年左右的周期,所以能否最終保住白銀的貨币地位,從而保留下美國政府直接發行貨币的希望,關鍵時刻将是1966年。
肯尼迪與國際銀行家争奪的制高點就是白銀的貨币地位,整個戰役關系着美國民選政府是否能夠最後保留住貨币發行權。
一旦白銀重新開始大量供應,肯尼迪就可以與西部白銀生産州聯手進一步推動美元貨币的白銀含量重估的立法,加大“白銀券”的發行量,“白銀券”勢必再度崛起。
到那時,1963年6月4日肯尼迪簽署的11110号總統令就會立刻成為對付“美聯儲券”的利害殺招。
可惜的是,國際銀行家也同樣看出了肯尼迪的部署。
這個深受選民熱愛的總統幾乎可以肯定會在1964年底的大選中獲得連任,如果肯尼迪再作4年總統,局面将變得無法收拾。
除掉肯尼迪成了唯一的選擇。
當國際銀行家中意的副總統約翰遜在肯尼迪被刺當天在飛機上繼任美利堅第36屆總統時,他深知國際銀行家們對他的期許是什麼,他不能也不敢辜負這種“期許”。
1964年3月,約翰遜上台後不久,就下令财政部停止“白銀券”與實物白銀的兌換,從而事實上廢除了“白銀券”的發行。
财政部又開始以1.29美元為支撐點,向工業界大量抛售白銀儲備,以繼續壓制白銀價格,打壓白銀生産商的生産動力,防止白銀供應量上升。
緊接着,約翰遜又在1965年6月下令稀釋銀币純度,進一步降低白銀在硬币流通中的地位,他說:“我想絕對明确地聲明,這些變化(稀釋銀币的純度)不會影響我們硬币的購買力。
在美國境内,新的銀币将可以與同等面值的紙币相互兌換。
” 華爾街日報1966年6月7日的一篇報道譏諷地回應道:“确實如此!但是那個著名的紙币的購買力,在同樣的政府30多年來的通貨膨脹政策下已經被逐步地侵蝕掉了。
正因為如此,難怪我們的貨币完全和金銀分道揚镳了。
” 美聯儲自己也承認,每年有計劃地、“科學地”讓美元的購買力下降3%到4%,以便讓勞工階層能“看到”工資在上漲。
到1967年夏天,财政部基本沒有“閑置”的白銀可供抛售了。
終結白銀貨币的大業終于在約翰遜手中實現了。
4.“黃金互助基金”(GoldPool) 在廢除金銀的貨币地位的進程中,國際銀行家采取了“先銀後金”的戰略方針。
先取白銀的主要原因在于到60年代初,世界上隻剩為數不多的幾個國家還在使用白銀作為貨币,從美國貨币系統中“摘除白銀”隻是一個局部手術,所遭遇的阻力和波及面都有限。
黃金的問題則複雜和困難得多。
在人類長達5000年的社會實踐中,無論什麼時代,無論什麼國家,無論什麼宗教,也無論什麼種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