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一戰與大衰退:國際銀行家的“豐收時節”(上)
關燈
小
中
大
怨沸騰和不滿滋生。
” 威爾遜聽得出了一身冷汗,隻得再次讓步。
對于這次規模空前的債券出售,華爾街的銀行家們也使出了渾身解數,61家債券承銷商(Underwriter)和1570家金融機構加入了發售業務。
這是一次極為艱難的任務,特别是向美國中西部推銷這些債券就更為困難。
美國人民普遍不認為歐洲的戰争與他們有什麼直接關系,而不願意把錢投到歐洲的戰火中去。
為了打消這種疑慮,銀行家們大力宣稱這些錢會留在美國。
盡管采用了種種方法,中西部地區隻有一家芝加哥的銀行願意加入華爾街陣營,這個行為立即激怒了當地的德裔儲戶,他們發動了抵制銀行運動。
到1915年底,仍有1.87億美元的債券沒有賣出。
當戰争打到關鍵時刻,為了得到更多的金錢,英國政府宣布将對英國國民所持有的美國債券的利息收入征稅,英國人立刻賤價出售這些債券。
英格蘭銀行很快堆滿了美國債券,英國政府立刻讓他們的美國代理摩根公司将這些美國債券在華爾街足額出售,美國投資者對本國的債券接受度自然很高,很快30億美元的債券變了現,英國又得到一筆巨款來支撐戰事。
但是,英國對美國積累的一百多年的債權人地位,也随之煙消雲散了。
從此,英美之間的債權關系發生了根本變化。
美國的信貸猶如烈火烹油,戰火開始迅速蔓延,戰争慘烈程度也急劇上升。
僅僅是在馬恩河戰役,協約國一天就要消耗了20萬發炮彈,人類終于見識了在現代化的工業生産和後勤系統之下,如果再有現代化的金融手段,戰争将會是何等慘烈,何等曠日持久。
戰争使物資消耗達到燃燒的速度,戰争使交戰國砸鍋賣鐵也要堅持,戰争使不惜一切代價的政府不計條件的向銀行貸款,難怪戰争始終是銀行家的最愛。
2.斯特朗操縱下的戰時美聯儲 本傑明·斯特朗(BenjaminStrong)開始引起公衆矚目是在1904年當他成為銀行家信托(BankersTrust)的董事長的時候。
當時,摩根的親信戴維森對日益崛起的信托公司越來越擔心,這些信托公司業務範圍比商業銀行更加廣泛,所受的政府監管卻更少,因此能夠以更高的利息吸引資金。
為了應付這種新的競争,戴維森在得到摩根的授意後,于1903年也幹起了信托的買賣,斯特朗成為戴維斯的具體執行人。
在随後的1907年風暴中,銀行家信托還加入拯救其它金融機構的行動,斯特朗因此而名聲大噪。
1913年美聯儲成立之後,戴維斯和保羅·沃伯格找到斯特朗進行了一次深談,希望斯特朗出任美聯儲紐約銀行董事長這一關鍵位置,斯特朗爽快地答應了。
從此,斯特朗成為美聯儲系統實質上的首腦人物,摩根、保羅、謝夫等華爾街巨擎的意圖在美聯儲得到了不折不扣的貫徹執行。
斯特朗迅速适應了新的角色,他成立了非正式的美聯儲董事論壇的組織,定期聚會商讨戰争時期的美聯儲行動準則。
他以非常巧妙的手法操縱了美聯儲的貨币政策,并将分散于12個美聯儲地區銀行的權力集中到美聯儲紐約銀行手中。
美聯儲系統表面上允許各地12家聯儲銀行根據本地區實際需要制定各自的貼現率和商業票據抵押政策,換句話說,各地聯儲董事會有權決定何種商業票據可以作為抵押而獲得何種貼現率。
到1917年,至少13種不同類别的商業票據抵押準則被建立起來。
但是,由于戰争,美聯儲紐約銀行事實上隻将迅速增加的國債作為抵押票據,由于國債數額遠遠大于其它商業票據的總和,并且增長迅猛,很快就将美聯儲其它地區銀行的票據抵押政策邊緣化,在斯特朗控制下的“公開市場操作”,很快就将國債确定為主要和唯一的抵押票據,從而全面控制了整個美聯儲系統。
由于資助歐洲戰争的大規模的債券發售,使得美國貨币流通量巨減,中央銀行的威力開始顯現出來。
美國政府開始海量增加國債,美聯儲也以驚人的胃口吃進,巨額的美聯儲券(FederalReserveNote)如江河決堤一般撲向了流通領域,彌補了歐洲戰争債券所導緻的貨币緊縮。
代價是美國國債的直線上升,結果僅美聯儲開始全速運作的短短4年中(1916年到1920年),美國的國債就由10億美元暴漲25倍到250億美元,所有的國債都是用美國人民的未來納稅作為抵押,結果是在戰争中,銀行家們爆賺其錢,而人民卻出錢、出力和流血。
3.“為了民主
” 威爾遜聽得出了一身冷汗,隻得再次讓步。
對于這次規模空前的債券出售,華爾街的銀行家們也使出了渾身解數,61家債券承銷商(Underwriter)和1570家金融機構加入了發售業務。
這是一次極為艱難的任務,特别是向美國中西部推銷這些債券就更為困難。
美國人民普遍不認為歐洲的戰争與他們有什麼直接關系,而不願意把錢投到歐洲的戰火中去。
為了打消這種疑慮,銀行家們大力宣稱這些錢會留在美國。
盡管采用了種種方法,中西部地區隻有一家芝加哥的銀行願意加入華爾街陣營,這個行為立即激怒了當地的德裔儲戶,他們發動了抵制銀行運動。
到1915年底,仍有1.87億美元的債券沒有賣出。
當戰争打到關鍵時刻,為了得到更多的金錢,英國政府宣布将對英國國民所持有的美國債券的利息收入征稅,英國人立刻賤價出售這些債券。
英格蘭銀行很快堆滿了美國債券,英國政府立刻讓他們的美國代理摩根公司将這些美國債券在華爾街足額出售,美國投資者對本國的債券接受度自然很高,很快30億美元的債券變了現,英國又得到一筆巨款來支撐戰事。
但是,英國對美國積累的一百多年的債權人地位,也随之煙消雲散了。
從此,英美之間的債權關系發生了根本變化。
美國的信貸猶如烈火烹油,戰火開始迅速蔓延,戰争慘烈程度也急劇上升。
僅僅是在馬恩河戰役,協約國一天就要消耗了20萬發炮彈,人類終于見識了在現代化的工業生産和後勤系統之下,如果再有現代化的金融手段,戰争将會是何等慘烈,何等曠日持久。
戰争使物資消耗達到燃燒的速度,戰争使交戰國砸鍋賣鐵也要堅持,戰争使不惜一切代價的政府不計條件的向銀行貸款,難怪戰争始終是銀行家的最愛。
2.斯特朗操縱下的戰時美聯儲 本傑明·斯特朗(BenjaminStrong)開始引起公衆矚目是在1904年當他成為銀行家信托(BankersTrust)的董事長的時候。
當時,摩根的親信戴維森對日益崛起的信托公司越來越擔心,這些信托公司業務範圍比商業銀行更加廣泛,所受的政府監管卻更少,因此能夠以更高的利息吸引資金。
為了應付這種新的競争,戴維森在得到摩根的授意後,于1903年也幹起了信托的買賣,斯特朗成為戴維斯的具體執行人。
在随後的1907年風暴中,銀行家信托還加入拯救其它金融機構的行動,斯特朗因此而名聲大噪。
1913年美聯儲成立之後,戴維斯和保羅·沃伯格找到斯特朗進行了一次深談,希望斯特朗出任美聯儲紐約銀行董事長這一關鍵位置,斯特朗爽快地答應了。
從此,斯特朗成為美聯儲系統實質上的首腦人物,摩根、保羅、謝夫等華爾街巨擎的意圖在美聯儲得到了不折不扣的貫徹執行。
斯特朗迅速适應了新的角色,他成立了非正式的美聯儲董事論壇的組織,定期聚會商讨戰争時期的美聯儲行動準則。
他以非常巧妙的手法操縱了美聯儲的貨币政策,并将分散于12個美聯儲地區銀行的權力集中到美聯儲紐約銀行手中。
美聯儲系統表面上允許各地12家聯儲銀行根據本地區實際需要制定各自的貼現率和商業票據抵押政策,換句話說,各地聯儲董事會有權決定何種商業票據可以作為抵押而獲得何種貼現率。
到1917年,至少13種不同類别的商業票據抵押準則被建立起來。
但是,由于戰争,美聯儲紐約銀行事實上隻将迅速增加的國債作為抵押票據,由于國債數額遠遠大于其它商業票據的總和,并且增長迅猛,很快就将美聯儲其它地區銀行的票據抵押政策邊緣化,在斯特朗控制下的“公開市場操作”,很快就将國債确定為主要和唯一的抵押票據,從而全面控制了整個美聯儲系統。
由于資助歐洲戰争的大規模的債券發售,使得美國貨币流通量巨減,中央銀行的威力開始顯現出來。
美國政府開始海量增加國債,美聯儲也以驚人的胃口吃進,巨額的美聯儲券(FederalReserveNote)如江河決堤一般撲向了流通領域,彌補了歐洲戰争債券所導緻的貨币緊縮。
代價是美國國債的直線上升,結果僅美聯儲開始全速運作的短短4年中(1916年到1920年),美國的國債就由10億美元暴漲25倍到250億美元,所有的國債都是用美國人民的未來納稅作為抵押,結果是在戰争中,銀行家們爆賺其錢,而人民卻出錢、出力和流血。
3.“為了民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