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美聯儲:私有的中央銀行(下)
關燈
小
中
大
制性的威爾遜罷了。
在華爾街的安排下,老羅斯福果然“不小心”重創塔夫特,使得威爾遜順利當選。
這一幕和1992年老布什被佩裡搶走大量選票而意外地敗于新手克林頓有異曲同工之妙。
6.B計劃 銀行巨頭們在哲基爾(Jekyll)島的策劃十分機密,出于嚴謹的職業本能,他們準備了兩份計劃。
第一份就是由奧利奇(NelsonAldrich)參議員主持的計劃,負責佯攻,以便吸引反對派的火力,共和黨是奧利奇計劃的支持者。
另一份被稱為“B計劃”的方案才是真正的主攻方向,這就是後來的美聯儲法案,民主黨是主要推動力量。
其實這兩份計劃并無本質區别,隻是措辭有所不同而已。
總統大選也是圍繞這個核心目标而展開的。
奧利奇參議員和華爾街的關系是盡人皆知的事,在當時全國普遍強烈的反華爾街的氛圍中,他所提出的金融改革法案必然失敗。
而遠離權力中心已有多年的民主黨,一直扮演着強烈批評金融壟斷的角色,再加上形象清新的威爾遜,這一切使得民主黨所支持的美聯儲法案有着更大的機會被接受。
1907年的危機設計巧妙地達成了金融體制必須改革的兩黨共識,“順應”了民意,此時銀行家們犧牲共和黨,而成全民主黨就成為邏輯上的必然。
為了進一步迷惑公衆,銀行家們使出了讓實際上是支持同一内容,不同版本的兩派互相攻擊的高招。
奧利奇參議員率先發難,他嚴詞厲色地指責民主黨的提案對銀行懷有敵意,而且不利于政府。
他宣稱一切背離金本位的法定貨币政策都是對銀行家的嚴重挑戰。
國家(Nation)雜志在1913年10月23日指出:“奧利奇先生所反對的沒有黃金支撐的政府法定貨币,恰恰是他自己在1908年所提出的法案(緊急貨币法案)所要做的事。
他還應該知道,政府事實上與貨币發行毫無關系,(讨論中的法案規定)聯邦儲備委員會全權控制貨币發行。
” 民主黨對奧利奇提案的指責同樣令人大開眼界,他們聲稱奧利奇維護的是華爾街銀行家的利益和金融壟斷地位,而民主黨所提出的美聯儲提案旨在打破這種壟斷,建立起一套地區分立、總統任命,國會審核,銀行家提供專家意見的相互制約,分權分立的完美的中央銀行系統。
不揞金融事務的威爾遜誠心實意地相信了這個方案打破了華爾街銀行家們對金融的壟斷。
正是由于奧利奇和範德裡普以及華爾街不遺餘力地反對和指責,反而使得民主黨的美聯儲法案赢得了民衆的好感,銀行家們把明修棧道暗度陳倉的計謀發揮到了令人拍案稱絕的程度。
7.美聯儲法案過關,銀行家美夢成真 威爾遜當選總統的同時,B計劃正式啟動。
1913年6月26日,即威爾遜入主白宮僅三個月,由弗吉尼亞的衆議員銀行家格拉斯(CarterGlass)在衆院正式抛出了B計劃:格拉斯提案(TheGlassBill),他刻意避免了中央銀行等過于刺激的用詞,代之以美聯儲。
9月18日,該提案在多數衆議員不知就裡的情況下以287對85票獲得通過。
該提案被轉送到參議院後變成格拉斯-歐文提案(Glass-OwenBill),參議員歐文也是一位銀行家。
參院的提案于12月19日獲得通過。
此時,兩份提案中尚有40多處分歧有待解決,按照兩院的慣例,聖誕節前的一周之内不會通過重要法案,按照當時兩院提案的差距估算,在正常情況下,隻能等到第二年再讨論了,所以許多重要的反對該法案的議員紛紛離開華盛頓回家過節去了。
此時,在國會山設有一個臨時辦公室,戰地直接指揮的保羅.沃伯格瞧準了這一千載難逢的時機,發動了一場閃電戰。
在他的辦公室裡,每隔一個小時就有一批議員趕到商讨下一步的計劃。
12月20日星期六的晚上,參衆兩院召開聯席會議繼續商讨重要分歧。
此時,國會彌漫着一種不惜一切代價也要在聖誕節前通過美聯儲法案的氣氛。
白宮甚至在12月17日宣布已經開始考慮第一屆美聯儲董事成員名單。
但是直到20日深夜,重要的分歧一個也未能解決。
看起來,要在12月22日星期一通過美聯儲法案已經不太可能了。
在銀行家們的催逼之下,聯席會議決定21日星期天全天繼續開會,不解決問題決不休會。
到20日深夜,參衆兩院在若幹重要問題上仍然沒有達成一緻。
這些分歧包括:美聯儲地區銀行的數量;如何确保儲備金;黃金儲備的比例;國内國際貿易中的貨币結算問題;準備金更改提案;美聯儲發行的貨币能否成為商業銀行的儲備金;政府債券作為聯儲貨币發行抵押品的比例;通貨膨脹問題等。
在經過21日緊張的一天之後,22日星期一紐約時報頭版登出“貨币提案今天可能成為法律”的重要新聞,這篇文章熱情洋溢地稱贊國會的效率,“以這種幾乎是前所未有的速度,聯席會議修正了兩院提案的差異,在今天早晨全部完工。
”這篇文章提到的時間段大約是星期一的淩晨一點半到四點。
一個即将影響每一個美國人的每一天生活的重要法案就是在這樣一種倉促和壓力之下進
在華爾街的安排下,老羅斯福果然“不小心”重創塔夫特,使得威爾遜順利當選。
這一幕和1992年老布什被佩裡搶走大量選票而意外地敗于新手克林頓有異曲同工之妙。
6.B計劃 銀行巨頭們在哲基爾(Jekyll)島的策劃十分機密,出于嚴謹的職業本能,他們準備了兩份計劃。
第一份就是由奧利奇(NelsonAldrich)參議員主持的計劃,負責佯攻,以便吸引反對派的火力,共和黨是奧利奇計劃的支持者。
另一份被稱為“B計劃”的方案才是真正的主攻方向,這就是後來的美聯儲法案,民主黨是主要推動力量。
其實這兩份計劃并無本質區别,隻是措辭有所不同而已。
總統大選也是圍繞這個核心目标而展開的。
奧利奇參議員和華爾街的關系是盡人皆知的事,在當時全國普遍強烈的反華爾街的氛圍中,他所提出的金融改革法案必然失敗。
而遠離權力中心已有多年的民主黨,一直扮演着強烈批評金融壟斷的角色,再加上形象清新的威爾遜,這一切使得民主黨所支持的美聯儲法案有着更大的機會被接受。
1907年的危機設計巧妙地達成了金融體制必須改革的兩黨共識,“順應”了民意,此時銀行家們犧牲共和黨,而成全民主黨就成為邏輯上的必然。
為了進一步迷惑公衆,銀行家們使出了讓實際上是支持同一内容,不同版本的兩派互相攻擊的高招。
奧利奇參議員率先發難,他嚴詞厲色地指責民主黨的提案對銀行懷有敵意,而且不利于政府。
他宣稱一切背離金本位的法定貨币政策都是對銀行家的嚴重挑戰。
國家(Nation)雜志在1913年10月23日指出:“奧利奇先生所反對的沒有黃金支撐的政府法定貨币,恰恰是他自己在1908年所提出的法案(緊急貨币法案)所要做的事。
他還應該知道,政府事實上與貨币發行毫無關系,(讨論中的法案規定)聯邦儲備委員會全權控制貨币發行。
” 民主黨對奧利奇提案的指責同樣令人大開眼界,他們聲稱奧利奇維護的是華爾街銀行家的利益和金融壟斷地位,而民主黨所提出的美聯儲提案旨在打破這種壟斷,建立起一套地區分立、總統任命,國會審核,銀行家提供專家意見的相互制約,分權分立的完美的中央銀行系統。
不揞金融事務的威爾遜誠心實意地相信了這個方案打破了華爾街銀行家們對金融的壟斷。
正是由于奧利奇和範德裡普以及華爾街不遺餘力地反對和指責,反而使得民主黨的美聯儲法案赢得了民衆的好感,銀行家們把明修棧道暗度陳倉的計謀發揮到了令人拍案稱絕的程度。
7.美聯儲法案過關,銀行家美夢成真 威爾遜當選總統的同時,B計劃正式啟動。
1913年6月26日,即威爾遜入主白宮僅三個月,由弗吉尼亞的衆議員銀行家格拉斯(CarterGlass)在衆院正式抛出了B計劃:格拉斯提案(TheGlassBill),他刻意避免了中央銀行等過于刺激的用詞,代之以美聯儲。
9月18日,該提案在多數衆議員不知就裡的情況下以287對85票獲得通過。
該提案被轉送到參議院後變成格拉斯-歐文提案(Glass-OwenBill),參議員歐文也是一位銀行家。
參院的提案于12月19日獲得通過。
此時,兩份提案中尚有40多處分歧有待解決,按照兩院的慣例,聖誕節前的一周之内不會通過重要法案,按照當時兩院提案的差距估算,在正常情況下,隻能等到第二年再讨論了,所以許多重要的反對該法案的議員紛紛離開華盛頓回家過節去了。
此時,在國會山設有一個臨時辦公室,戰地直接指揮的保羅.沃伯格瞧準了這一千載難逢的時機,發動了一場閃電戰。
在他的辦公室裡,每隔一個小時就有一批議員趕到商讨下一步的計劃。
12月20日星期六的晚上,參衆兩院召開聯席會議繼續商讨重要分歧。
此時,國會彌漫着一種不惜一切代價也要在聖誕節前通過美聯儲法案的氣氛。
白宮甚至在12月17日宣布已經開始考慮第一屆美聯儲董事成員名單。
但是直到20日深夜,重要的分歧一個也未能解決。
看起來,要在12月22日星期一通過美聯儲法案已經不太可能了。
在銀行家們的催逼之下,聯席會議決定21日星期天全天繼續開會,不解決問題決不休會。
到20日深夜,參衆兩院在若幹重要問題上仍然沒有達成一緻。
這些分歧包括:美聯儲地區銀行的數量;如何确保儲備金;黃金儲備的比例;國内國際貿易中的貨币結算問題;準備金更改提案;美聯儲發行的貨币能否成為商業銀行的儲備金;政府債券作為聯儲貨币發行抵押品的比例;通貨膨脹問題等。
在經過21日緊張的一天之後,22日星期一紐約時報頭版登出“貨币提案今天可能成為法律”的重要新聞,這篇文章熱情洋溢地稱贊國會的效率,“以這種幾乎是前所未有的速度,聯席會議修正了兩院提案的差異,在今天早晨全部完工。
”這篇文章提到的時間段大約是星期一的淩晨一點半到四點。
一個即将影響每一個美國人的每一天生活的重要法案就是在這樣一種倉促和壓力之下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