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美元死穴與黃金一陽指(中)
關燈
小
中
大
90年這一高效能武器又被再次在東京股市上使用,其殺傷力令國際銀行家喜出望外。
但是,用核爆炸的方式有短期和強烈的效果,對于黃金這種慢性和長期的威脅,則必須使用多種信心武器,并以“雞尾酒”式的混合方式進行攻擊。
被私有銀行控制的中央銀行“出租”國家的黃金儲備就是其中之一。
在90年代初,國際銀行家開始推銷一種說法,黃金放在中央銀行的倉庫裡,沒有任何利息收入,除了落滿灰塵之外,保存還需要另外一筆開支,不如“出租”給信譽好的“金錠”銀行家,利息可以低到1%,但好歹也是一筆穩定的收入,果然此法在歐洲很快蔚然成風。
誰是所謂的“金錠銀行家”呢?J.P摩根公司為首的國際銀行家當仁不讓。
他們以自己“良好”的信譽從中央銀行手中以1%的超低利息“借來”黃金,再到黃金市場上出售,拿到手的錢轉手就購買5%回報率的美國國債,穩吃4%的利差,這被稱為“黃金套利交易”(GoldCarryTrade)。
這樣一來,抛售中央銀行的黃金既打壓了黃金價格,又吃到了利差的美餐,還同時刺激了美國國債的需求,壓低了長期利率,真可謂一箭數雕的妙計。
不過,這裡面有一個風險。
金錠銀行家從中央銀行借來的黃金大多是6個月左右的短期和約,但投資的很可能是長期債券,如果中央銀行到期索要黃金,或金價持續上漲,金錠銀行家的處境就危險了。
為了“對沖”這種風險,華爾街的金融天才們把主意打到了黃金生産商身上。
他們向黃金生産商反複灌輸黃金價格長期必然走低的“曆史必然”,隻有現在就鎖定未來的出售價格,才能避免将來的損失。
另外,國際銀行家還可以提供4%左右的低息貸款,供黃金生産商繼續勘探和開發之用,這樣的利息實在是令人難以拒絕,再加上眼看國際金價一年不如一年,與其等到将來減價出售,還不如現在就把未來的尚在地下待開采的黃金産量賣個好價錢。
這叫做“黃金遠期合約”(GoldForwardSale)。
于是,金錠銀行家手中就有了黃金生産商未來的産量作為償還中央銀行黃金租借的抵押。
再加上,中央銀行家和金錠銀行家原本就是一家人,所以“租借合約”幾乎可以無限延長下去(LoanRollover)。
于是,金錠銀行家就有了雙保險。
在這個最初的主意開始運作後不久,天才的華爾街銀行家又不斷推出新的衍生産品,比如延交現貨合同(SpotDeferedSales),條件遠期合約(ContingentForward),變量遠期合約(VariableVolumeForward),德爾塔對沖(DeltaHedging),和各種期權合約。
在投資銀行的推波助瀾之下,黃金生産商紛紛陷入這個前所未有的金融投機活動之中。
各國黃金生産商紛紛“透支”未來,将地下可能的儲量統統折算成現有産量進行“預售”。
澳大利亞的黃金生産商甚至将未來7年的黃金産量賣了出去。
西非加納的重要黃金生産商Ashanti更是在高盛和16家銀行的“參謀”之下購買了總量高達2500張金融衍生産品的合約,到1999年6月,其對沖賬目上的金融資産高達2億9千萬美元。
評論家紛紛指出,當代的黃金生産商,與其說是在開采黃金,還不如說是以開采黃金為噱頭進行危險的金融投機。
在黃金生産商掀起的“對沖革命”浪潮中,巴裡克黃金(BarrickGold)公司可算是名副其實的大哥大。
巴裡克的對沖規模早已超越了風險控制的合理範疇,說它的策略是金融豪賭也絕不誇張。
在其海量的單向賣空黃金的行動中,巴裡克無形之間造成了同行之間競相殺價的局面,其結果必然是自毀市場。
在巴裡克的年報上,系統性地誤導了投資人,它吹噓自己複雜的對沖策略使其總能以高于市場的價格賣出黃金。
其實,巴裡克賣到市場上的黃金中有相當部分就是通過“金錠銀行家”向各國中央銀行低息“借來”的黃金,它在市場上抛售這些“借來”的黃金所得的收入,用于購買美國财政部的債券,其中的利差收益,就是所謂的“複雜的對沖工具”所産生的奇妙效果的真正來源。
這構成了典型的财務欺詐。
在幾個方面的合力之下,黃金價格不斷下跌,這符合所有參加方的利益。
黃金生産商由于早已鎖定出售價格,在金價下跌時,他們賬面上做空黃金的各類“金融資産”,還會升值。
于是,黃金生産商就奇怪地成為金價下跌的同謀者。
生産商得到的隻是短暫的甜頭,失去的卻是長遠的利益。
黃金反壟斷行動委員會(GoldAnti-TrustActionCommitee)主席比爾·莫菲将這個蓄謀打擊黃金價格的特殊利益集團稱之為“黃金卡特爾”(GoldCartel),它的核心成員包括:J.P摩根公司,英格蘭銀行,德意志銀行(DeutscheBank),花旗銀行,高盛公司,國際清算銀行(BIS),美國财政部,和美聯儲。
當金價被強大的市場需求不斷推高時,中央銀行就會沖到第一線,公開抛售大量黃金,直到吓退投資者為止。
但是,用核爆炸的方式有短期和強烈的效果,對于黃金這種慢性和長期的威脅,則必須使用多種信心武器,并以“雞尾酒”式的混合方式進行攻擊。
被私有銀行控制的中央銀行“出租”國家的黃金儲備就是其中之一。
在90年代初,國際銀行家開始推銷一種說法,黃金放在中央銀行的倉庫裡,沒有任何利息收入,除了落滿灰塵之外,保存還需要另外一筆開支,不如“出租”給信譽好的“金錠”銀行家,利息可以低到1%,但好歹也是一筆穩定的收入,果然此法在歐洲很快蔚然成風。
誰是所謂的“金錠銀行家”呢?J.P摩根公司為首的國際銀行家當仁不讓。
他們以自己“良好”的信譽從中央銀行手中以1%的超低利息“借來”黃金,再到黃金市場上出售,拿到手的錢轉手就購買5%回報率的美國國債,穩吃4%的利差,這被稱為“黃金套利交易”(GoldCarryTrade)。
這樣一來,抛售中央銀行的黃金既打壓了黃金價格,又吃到了利差的美餐,還同時刺激了美國國債的需求,壓低了長期利率,真可謂一箭數雕的妙計。
不過,這裡面有一個風險。
金錠銀行家從中央銀行借來的黃金大多是6個月左右的短期和約,但投資的很可能是長期債券,如果中央銀行到期索要黃金,或金價持續上漲,金錠銀行家的處境就危險了。
為了“對沖”這種風險,華爾街的金融天才們把主意打到了黃金生産商身上。
他們向黃金生産商反複灌輸黃金價格長期必然走低的“曆史必然”,隻有現在就鎖定未來的出售價格,才能避免将來的損失。
另外,國際銀行家還可以提供4%左右的低息貸款,供黃金生産商繼續勘探和開發之用,這樣的利息實在是令人難以拒絕,再加上眼看國際金價一年不如一年,與其等到将來減價出售,還不如現在就把未來的尚在地下待開采的黃金産量賣個好價錢。
這叫做“黃金遠期合約”(GoldForwardSale)。
于是,金錠銀行家手中就有了黃金生産商未來的産量作為償還中央銀行黃金租借的抵押。
再加上,中央銀行家和金錠銀行家原本就是一家人,所以“租借合約”幾乎可以無限延長下去(LoanRollover)。
于是,金錠銀行家就有了雙保險。
在這個最初的主意開始運作後不久,天才的華爾街銀行家又不斷推出新的衍生産品,比如延交現貨合同(SpotDeferedSales),條件遠期合約(ContingentForward),變量遠期合約(VariableVolumeForward),德爾塔對沖(DeltaHedging),和各種期權合約。
在投資銀行的推波助瀾之下,黃金生産商紛紛陷入這個前所未有的金融投機活動之中。
各國黃金生産商紛紛“透支”未來,将地下可能的儲量統統折算成現有産量進行“預售”。
澳大利亞的黃金生産商甚至将未來7年的黃金産量賣了出去。
西非加納的重要黃金生産商Ashanti更是在高盛和16家銀行的“參謀”之下購買了總量高達2500張金融衍生産品的合約,到1999年6月,其對沖賬目上的金融資産高達2億9千萬美元。
評論家紛紛指出,當代的黃金生産商,與其說是在開采黃金,還不如說是以開采黃金為噱頭進行危險的金融投機。
在黃金生産商掀起的“對沖革命”浪潮中,巴裡克黃金(BarrickGold)公司可算是名副其實的大哥大。
巴裡克的對沖規模早已超越了風險控制的合理範疇,說它的策略是金融豪賭也絕不誇張。
在其海量的單向賣空黃金的行動中,巴裡克無形之間造成了同行之間競相殺價的局面,其結果必然是自毀市場。
在巴裡克的年報上,系統性地誤導了投資人,它吹噓自己複雜的對沖策略使其總能以高于市場的價格賣出黃金。
其實,巴裡克賣到市場上的黃金中有相當部分就是通過“金錠銀行家”向各國中央銀行低息“借來”的黃金,它在市場上抛售這些“借來”的黃金所得的收入,用于購買美國财政部的債券,其中的利差收益,就是所謂的“複雜的對沖工具”所産生的奇妙效果的真正來源。
這構成了典型的财務欺詐。
在幾個方面的合力之下,黃金價格不斷下跌,這符合所有參加方的利益。
黃金生産商由于早已鎖定出售價格,在金價下跌時,他們賬面上做空黃金的各類“金融資産”,還會升值。
于是,黃金生産商就奇怪地成為金價下跌的同謀者。
生産商得到的隻是短暫的甜頭,失去的卻是長遠的利益。
黃金反壟斷行動委員會(GoldAnti-TrustActionCommitee)主席比爾·莫菲将這個蓄謀打擊黃金價格的特殊利益集團稱之為“黃金卡特爾”(GoldCartel),它的核心成員包括:J.P摩根公司,英格蘭銀行,德意志銀行(DeutscheBank),花旗銀行,高盛公司,國際清算銀行(BIS),美國财政部,和美聯儲。
當金價被強大的市場需求不斷推高時,中央銀行就會沖到第一線,公開抛售大量黃金,直到吓退投資者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