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美元死穴與黃金一陽指(中)
關燈
小
中
大
随着金融衍生産品市場規模爆炸性的成長,政府的監管早已遠遠落後了。
大量衍生産品的合同是在正規交易市場之外進行的,也叫做“櫃台交易”(OvertheCounter),在會計制度上,也很難将衍生産品的交易與常規商業交易相類比,更不用說稅務計算和資産負債核算了。
由于其規模龐大,金融杠杆比例嚴重偏高,對家風險難以控制,政府監管疏松,對于金融市場而言不啻為一枚定時核彈。
正是由于這個投機市場的空前繁榮,大量吸呐了美國債務利息支付所“創造”的天文數字的流動性。
隻要巨額新增發的美元和海外回流的美元被這個高速旋轉的市場所裹攜進去,而不至于大量洩露到其它市場上,核心通貨膨脹指數就會奇迹般地被控制住。
同理,一旦金融衍生市場崩盤,我們将見識到世界有史以來最嚴重的金融風暴和經濟危機。
5.政府特許機構(GSE):“第二美聯儲” “許多金融機構似乎并不理解這些(GSE所發行的短期)債券的風險性質。
投資者們誤以為他們的投資完全可以避免(GSE)的信用風險,原因是在危機發生的時候,他們認為有足夠的預警時間可以等這些短期債券在幾個月後到期時從容套現。
問題在于,當金融危機出現時,GSE的短期債券會在短短的幾個小時最多幾天之内完全喪失流動性。
盡管任何一個投資者可以選擇退出,但當所有投資者同時逃離時,誰也跑不掉。
就像銀行擠兌時發生的情況一樣,由于這些短期債券所依托的房地産資産無法快速變現,從整體上來說,争相抛售GSE的債券的嘗試不會成功。
” 美聯儲聖路易斯銀行總裁威廉.波爾,2005年 政府特許機構(GovernmentSponsoredEntity)在這裡指美國政府特許授權的最大的兩家房地産貸款的公司房利美(FannieMae)和房地美(FreddieMac)。
這兩家公司負責建立美國房地産貸款的二級市場,其發行的以房地産為抵押品的債券(MortgageBackedSecurities)總額高達4萬億美元。
實際上美國銀行系統所發放的7萬億美元的房地産貸款中的大部分,都轉賣給了這兩家公司。
他們把這些長期的房地産按揭打成包,做成MBS債券,然後在華爾街出售給美國的金融機構和亞洲的中央銀行。
在他們所發行的MBS債券和他們從銀行手中收購的房地産按揭貸款之間存在着一個利差,這就構成了這兩家公司的利潤來源。
據統計,美國有60%的銀行持有這兩家公司的債券的資金超過銀行資本的50%。
作為上市公司,房利美和房地美都是以追求利潤為導向,對他們而言,直接持有房地産按揭貸款更加有利可圖,在這種情況下,利率波動、按揭提前償還和信用風險都将由他們自己承擔。
當美聯儲從2002年開始漫長的升息過程時,房利美和房地美卻開始大量吃進并直接持有房地産按揭貸款,其總額到2003年底已高達1.5萬億美元。
作為承擔如此龐大債務的金融機構本該小心謹慎規避風險,其中最重要的策略就是使資産和債務的期限(Duration)吻合,否則利率波動的風險将難以控制。
其次,應該避免以短期融資支持長期債務。
傳統的保守方式就是發行長期可回收債券(CallableBonds),使得資産和債務時限達到同步,同時鎖定利差,這樣就可以完全避免利率波動、按揭提前償還兩大風險。
但是,實際上這兩家公司卻主要使用長期固定債券和短期債券來進行融資,其短期融資的規模高達每周必須滾動(Rollover)300億美元的短期債券,從而使他們自己暴露在高度風險之下。
為了規避利率波動的風險,他們必須采取複雜的對沖策略,如使用債務和“利率掉期”(InterestRateSwap)産生一種短期債務+未來固定利息現金流的組合,來“模拟”長期債券的效果。
用“掉期期權”(Swaption)來對沖按揭提前償還風險。
除此之外,他們還使用“不完備動态對沖”(ImperfectDynamicHedging)策略,對短期可能的利率劇烈波動來個“重點防守”,對長期不太可能的利率振蕩則是“疏于設防”。
通過這些措施,一切看起來都是固若金湯,成本也頗低廉,似乎是個完美的方式。
在追求利潤的強烈欲望之下,在房利美和房地美的投資組合中,他們還大量吃進自己發行的MBS債券。
乍聽起來似乎不合乎常理,哪有自己發行短期債券購買自己長期債券的道理? 怪事自有怪事的道理。
房利美和房地美是美國政府授權的房地産貸款二級市場的壟斷經營商,美國政府對這兩家公司提供着間接的擔保。
所謂間接,就是美國政府對這兩家公司提供一定數量的信用額度(LineofCredit),在緊急情況下可以動用。
另外,美聯儲可以對房利美和房地美的債券進行貼現,也就是說中央銀行可以直接将他們的債券進行貨币化,近半個世紀以來,除了美國國債,還沒有任何公司的債券有此殊榮。
當市場得知房利美和房地美所發行的債券幾乎等于美元現金時,其信譽度就
大量衍生産品的合同是在正規交易市場之外進行的,也叫做“櫃台交易”(OvertheCounter),在會計制度上,也很難将衍生産品的交易與常規商業交易相類比,更不用說稅務計算和資産負債核算了。
由于其規模龐大,金融杠杆比例嚴重偏高,對家風險難以控制,政府監管疏松,對于金融市場而言不啻為一枚定時核彈。
正是由于這個投機市場的空前繁榮,大量吸呐了美國債務利息支付所“創造”的天文數字的流動性。
隻要巨額新增發的美元和海外回流的美元被這個高速旋轉的市場所裹攜進去,而不至于大量洩露到其它市場上,核心通貨膨脹指數就會奇迹般地被控制住。
同理,一旦金融衍生市場崩盤,我們将見識到世界有史以來最嚴重的金融風暴和經濟危機。
5.政府特許機構(GSE):“第二美聯儲” “許多金融機構似乎并不理解這些(GSE所發行的短期)債券的風險性質。
投資者們誤以為他們的投資完全可以避免(GSE)的信用風險,原因是在危機發生的時候,他們認為有足夠的預警時間可以等這些短期債券在幾個月後到期時從容套現。
問題在于,當金融危機出現時,GSE的短期債券會在短短的幾個小時最多幾天之内完全喪失流動性。
盡管任何一個投資者可以選擇退出,但當所有投資者同時逃離時,誰也跑不掉。
就像銀行擠兌時發生的情況一樣,由于這些短期債券所依托的房地産資産無法快速變現,從整體上來說,争相抛售GSE的債券的嘗試不會成功。
” 美聯儲聖路易斯銀行總裁威廉.波爾,2005年 政府特許機構(GovernmentSponsoredEntity)在這裡指美國政府特許授權的最大的兩家房地産貸款的公司房利美(FannieMae)和房地美(FreddieMac)。
這兩家公司負責建立美國房地産貸款的二級市場,其發行的以房地産為抵押品的債券(MortgageBackedSecurities)總額高達4萬億美元。
實際上美國銀行系統所發放的7萬億美元的房地産貸款中的大部分,都轉賣給了這兩家公司。
他們把這些長期的房地産按揭打成包,做成MBS債券,然後在華爾街出售給美國的金融機構和亞洲的中央銀行。
在他們所發行的MBS債券和他們從銀行手中收購的房地産按揭貸款之間存在着一個利差,這就構成了這兩家公司的利潤來源。
據統計,美國有60%的銀行持有這兩家公司的債券的資金超過銀行資本的50%。
作為上市公司,房利美和房地美都是以追求利潤為導向,對他們而言,直接持有房地産按揭貸款更加有利可圖,在這種情況下,利率波動、按揭提前償還和信用風險都将由他們自己承擔。
當美聯儲從2002年開始漫長的升息過程時,房利美和房地美卻開始大量吃進并直接持有房地産按揭貸款,其總額到2003年底已高達1.5萬億美元。
作為承擔如此龐大債務的金融機構本該小心謹慎規避風險,其中最重要的策略就是使資産和債務的期限(Duration)吻合,否則利率波動的風險将難以控制。
其次,應該避免以短期融資支持長期債務。
傳統的保守方式就是發行長期可回收債券(CallableBonds),使得資産和債務時限達到同步,同時鎖定利差,這樣就可以完全避免利率波動、按揭提前償還兩大風險。
但是,實際上這兩家公司卻主要使用長期固定債券和短期債券來進行融資,其短期融資的規模高達每周必須滾動(Rollover)300億美元的短期債券,從而使他們自己暴露在高度風險之下。
為了規避利率波動的風險,他們必須采取複雜的對沖策略,如使用債務和“利率掉期”(InterestRateSwap)産生一種短期債務+未來固定利息現金流的組合,來“模拟”長期債券的效果。
用“掉期期權”(Swaption)來對沖按揭提前償還風險。
除此之外,他們還使用“不完備動态對沖”(ImperfectDynamicHedging)策略,對短期可能的利率劇烈波動來個“重點防守”,對長期不太可能的利率振蕩則是“疏于設防”。
通過這些措施,一切看起來都是固若金湯,成本也頗低廉,似乎是個完美的方式。
在追求利潤的強烈欲望之下,在房利美和房地美的投資組合中,他們還大量吃進自己發行的MBS債券。
乍聽起來似乎不合乎常理,哪有自己發行短期債券購買自己長期債券的道理? 怪事自有怪事的道理。
房利美和房地美是美國政府授權的房地産貸款二級市場的壟斷經營商,美國政府對這兩家公司提供着間接的擔保。
所謂間接,就是美國政府對這兩家公司提供一定數量的信用額度(LineofCredit),在緊急情況下可以動用。
另外,美聯儲可以對房利美和房地美的債券進行貼現,也就是說中央銀行可以直接将他們的債券進行貨币化,近半個世紀以來,除了美國國債,還沒有任何公司的債券有此殊榮。
當市場得知房利美和房地美所發行的債券幾乎等于美元現金時,其信譽度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