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誠實貨币的最後抗争(上)
關燈
小
中
大
”(UnitedStatesNote)就是林肯在内戰時期發行的美國第一種法币,即“林肯綠币”(Greenbacks)。
它的總發行量被限定在$346,681,016。
1960年,它僅占美國貨币流通總量的1%。
除了上述4種主要貨币,還有少量的其它貨币形式共存。
在1933年羅斯福廢除金本位并宣布擁有黃金非法之後,黃金券即退出流通。
美國貨币流通領域僅剩下“美聯儲券”、“白銀券”和“美國政府券”,由于“美國政府券”先天不足,有發行上限,所以不被國際銀行家視作重大威脅。
“白銀券”就麻煩多了。
由于美國财政部被法律規定常年購買白銀,到30年代,美國财政部已經擁有高達60多億盎司(TroyOnce)的白銀,大緻接近20萬噸的龐大儲備,再加上白銀礦産遍布世界,生産量也頗為可觀,要是全部實現貨币化由美國财政部直接發行“白銀券”,勢必成為國際銀行家最大的夢靥。
1933年羅斯福幫助國際銀行家廢除了金本位之後,美國貨币流通實際上是處在“銀本位”之下,三種主要貨币都可以自由兌換成白銀。
不廢除白銀的貨币地位,“廉價貨币”和“赤字财政”的“大業”就會受到嚴重掣肘,國際銀行家夢寐以求的通過通貨膨脹這種更高效率的金融工具來神不知鬼不覺地掠奪公民财富的計劃就會受到牽制。
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戰和大規模赤字财政的推行,再加上戰後重建歐洲經濟的龐大開支以及朝鮮戰争的卷入和越南戰争升級,美聯儲大規模發行國債貨币逐漸被市場發覺,美國人民從40年代開始不斷用紙币兌換成銀币和銀錠,導緻财政部天文數字的白銀儲備急劇縮水。
50年代開始蓬勃發展的電子工業和航天工業對白銀的需求量急劇增長,更是雪上加霜,到60年代初肯尼迪入主白宮時,财政部的白銀儲備已銳減到19億盎司。
同時白銀的市場價格猛漲,已逐漸逼近銀币的貨币價值1.29美元。
當“白銀券”被兌換成白銀實物後,“白銀券”也就自然退出流通,“劣币驅除好币”的“格雷欣法則”的效應顯現了出來。
這一切就是肯尼迪簽署11110号總統令的大背景。
保衛白銀和廢除白銀的貨币地位成為肯尼迪和國際銀行家鬥争的焦點。
3.美元銀本位的終結 對于國際銀行家而言,徹底廢除黃金的貨币地位已在全盤計劃之中,但解決白銀問題擁有着更高的優先級别。
由于白銀的潛在礦藏資源非常巨大,一旦世界各國在市場價格引導下開始更大規模的勘探和開發,不僅廢除黃金貨币的目标将難以實現,而且還将陷入與黃金和白銀的兩線作戰。
一旦白銀供應量大漲,“白銀券”很可能死灰複燃,重新與“美聯儲券”一争高下,由于美國政府掌握着發行“白銀券”的大權,到時候鹿死誰手尚無定論。
“白銀券”如果占了上風,美聯儲的生存就面臨着極大的風險。
所以國際銀行家最緊迫的任務是盡最大可能壓低銀價,一方面讓世界銀礦行業處在虧損或是微利狀态,從而延緩銀礦的勘探和開發,減少供應量;另一方面促使工業用銀量猛增,由于白銀價格極其低廉,使得替代白銀材料的研究和應用變得毫無必要,從而以最快速度消耗美國财政部僅存的白銀儲備。
當财政部拿不出白銀的時候,“白銀券”自然就不戰而降,廢除白銀的貨币地位也就順理成章了。
關鍵是争取時間。
肯尼迪自然是對此心知肚明,他一方面對國際銀行家表态适當時機可以考慮廢除白銀的貨币地位,另一方面卻另作安排。
不幸的是,他的财政部長道格拉斯·第倫(DouglasDillon)并非他的心腹,第倫出身于華爾街銀行大家族,身為共和黨人被國際銀行家強塞到肯尼迪的民主黨内閣中,主要财政大權由第倫向國際銀行家們負責。
在第倫上任後,他的首要工作就是以最快速度消耗财政部的白銀儲備。
果然第倫不負衆望,他以91美分一盎司的超低市場價向工業用戶大量傾銷白銀。
1947年成立的美國白銀用戶協會(TheSilverUsersAssociation)與第倫遙相呼應,強烈要求“賣掉(财政部)剩餘的存銀來滿足白銀用戶的需求”。
1961年3月19日的紐約時報這樣報道: 參議員抱怨美國(财政部)低價抛售(白銀) 參議員艾倫.百博(AlanBible)今天向财政部提出重新審查以低于國際市場的價格大量抛售白銀的政策。
這位内華達的民主黨議員在給财政部長道格拉斯.第倫的信中說,美國國内的銀礦開發已經落後于消費需求,而财政部的傾銷行為是控制一個不現實的價格上限。
世界性的白銀短缺隻有通過在北美和南美地區大量開發新産能來解決。
他說‘隻有當财政部緩
它的總發行量被限定在$346,681,016。
1960年,它僅占美國貨币流通總量的1%。
除了上述4種主要貨币,還有少量的其它貨币形式共存。
在1933年羅斯福廢除金本位并宣布擁有黃金非法之後,黃金券即退出流通。
美國貨币流通領域僅剩下“美聯儲券”、“白銀券”和“美國政府券”,由于“美國政府券”先天不足,有發行上限,所以不被國際銀行家視作重大威脅。
“白銀券”就麻煩多了。
由于美國财政部被法律規定常年購買白銀,到30年代,美國财政部已經擁有高達60多億盎司(TroyOnce)的白銀,大緻接近20萬噸的龐大儲備,再加上白銀礦産遍布世界,生産量也頗為可觀,要是全部實現貨币化由美國财政部直接發行“白銀券”,勢必成為國際銀行家最大的夢靥。
1933年羅斯福幫助國際銀行家廢除了金本位之後,美國貨币流通實際上是處在“銀本位”之下,三種主要貨币都可以自由兌換成白銀。
不廢除白銀的貨币地位,“廉價貨币”和“赤字财政”的“大業”就會受到嚴重掣肘,國際銀行家夢寐以求的通過通貨膨脹這種更高效率的金融工具來神不知鬼不覺地掠奪公民财富的計劃就會受到牽制。
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戰和大規模赤字财政的推行,再加上戰後重建歐洲經濟的龐大開支以及朝鮮戰争的卷入和越南戰争升級,美聯儲大規模發行國債貨币逐漸被市場發覺,美國人民從40年代開始不斷用紙币兌換成銀币和銀錠,導緻财政部天文數字的白銀儲備急劇縮水。
50年代開始蓬勃發展的電子工業和航天工業對白銀的需求量急劇增長,更是雪上加霜,到60年代初肯尼迪入主白宮時,财政部的白銀儲備已銳減到19億盎司。
同時白銀的市場價格猛漲,已逐漸逼近銀币的貨币價值1.29美元。
當“白銀券”被兌換成白銀實物後,“白銀券”也就自然退出流通,“劣币驅除好币”的“格雷欣法則”的效應顯現了出來。
這一切就是肯尼迪簽署11110号總統令的大背景。
保衛白銀和廢除白銀的貨币地位成為肯尼迪和國際銀行家鬥争的焦點。
3.美元銀本位的終結 對于國際銀行家而言,徹底廢除黃金的貨币地位已在全盤計劃之中,但解決白銀問題擁有着更高的優先級别。
由于白銀的潛在礦藏資源非常巨大,一旦世界各國在市場價格引導下開始更大規模的勘探和開發,不僅廢除黃金貨币的目标将難以實現,而且還将陷入與黃金和白銀的兩線作戰。
一旦白銀供應量大漲,“白銀券”很可能死灰複燃,重新與“美聯儲券”一争高下,由于美國政府掌握着發行“白銀券”的大權,到時候鹿死誰手尚無定論。
“白銀券”如果占了上風,美聯儲的生存就面臨着極大的風險。
所以國際銀行家最緊迫的任務是盡最大可能壓低銀價,一方面讓世界銀礦行業處在虧損或是微利狀态,從而延緩銀礦的勘探和開發,減少供應量;另一方面促使工業用銀量猛增,由于白銀價格極其低廉,使得替代白銀材料的研究和應用變得毫無必要,從而以最快速度消耗美國财政部僅存的白銀儲備。
當财政部拿不出白銀的時候,“白銀券”自然就不戰而降,廢除白銀的貨币地位也就順理成章了。
關鍵是争取時間。
肯尼迪自然是對此心知肚明,他一方面對國際銀行家表态适當時機可以考慮廢除白銀的貨币地位,另一方面卻另作安排。
不幸的是,他的财政部長道格拉斯·第倫(DouglasDillon)并非他的心腹,第倫出身于華爾街銀行大家族,身為共和黨人被國際銀行家強塞到肯尼迪的民主黨内閣中,主要财政大權由第倫向國際銀行家們負責。
在第倫上任後,他的首要工作就是以最快速度消耗财政部的白銀儲備。
果然第倫不負衆望,他以91美分一盎司的超低市場價向工業用戶大量傾銷白銀。
1947年成立的美國白銀用戶協會(TheSilverUsersAssociation)與第倫遙相呼應,強烈要求“賣掉(财政部)剩餘的存銀來滿足白銀用戶的需求”。
1961年3月19日的紐約時報這樣報道: 參議員抱怨美國(财政部)低價抛售(白銀) 參議員艾倫.百博(AlanBible)今天向财政部提出重新審查以低于國際市場的價格大量抛售白銀的政策。
這位内華達的民主黨議員在給财政部長道格拉斯.第倫的信中說,美國國内的銀礦開發已經落後于消費需求,而财政部的傾銷行為是控制一個不現實的價格上限。
世界性的白銀短缺隻有通過在北美和南美地區大量開發新産能來解決。
他說‘隻有當财政部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