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統治世界的精英俱樂部(下)
關燈
小
中
大
洲憲法的主要制訂者)德斯坦、美國國防部長拉姆斯費爾德、美國前國家安全顧問布熱津斯基和美聯儲主席格林斯潘,還有就是一代宗師凱恩斯。
國際銀行家正是這些組織幕後的大老闆,羅斯切爾德家族主持了很多屆彼爾德伯格會議。
1962年和1973年在瑞典度假聖地薩爾特舍巴登的會議由沃伯格家族主辦。
正在讀大學的克林頓聽了恩師的指點立刻悟出要想在政界出人頭地,個人奮鬥注定會失敗,必須進入權力核心的圈子才能達到“好風憑借力,任我上青雲”的境界。
果然,克林頓先後加入了三邊委員會和外交協會,還是“羅德學者”(RhodesScholar),這是一個專門培養未來“世界政府”重要“幹部”的培訓班。
克林頓在1989年加入外交協會,1991年,時任阿肯色州州長的克林頓又出現在當年在德國召開的彼爾德伯格俱樂部年會上,要知道美國有衆多的大州州長削尖腦門兒想要參加這個“超級精英聚會”,果然僅1年之後,名不見經傳的偏遠的阿肯色州州長克林頓竟然擊敗了英名赫赫的老布什而當選總統,難怪克林頓對恩師的教誨念念不忘。
5.彼爾德伯格俱樂部(BilderbergGroup) “如果那些年我們就向公衆開放,我們就不可能為世界制定發展計劃。
不過,世界越來越複雜,并準備向世界政府邁進。
由知識精英和世界銀行家組成的超國家主權實體肯定好過過去數世紀實踐的國家自決。
”——戴維·洛克菲勒1991年 彼爾德伯格俱樂部的名字取自荷蘭一家旅館,由荷蘭的伯恩哈德親王(PrinceBernhard)于1954年一手創立。
彼爾德伯格俱樂部是美國外交協會的“國際版”,由美國和歐洲的銀行家、政治家、商業領袖、媒體巨擎和著名學者所組成。
他們中的每一個成員都是由羅斯切爾德和洛克菲勒逐一撿選出來的,這些人很多同時又是美國外交協會、朝聖協會(PilgrimsSociety)、圓桌協會(RoundTable)、和三邊委員會的成員。
彼爾德伯格俱樂部是包括歐盟在内的幾乎所有歐洲聯合機構的策源地,他們最終的目的就是建立一個世界政府。
該組織最大的特點就是“神秘”。
彼爾德伯格俱樂部總部設在荷蘭西部的萊頓市(Leiden),甚至還有電話号碼。
但沒有網站。
少數獨立偵探,如英國的東尼·戈斯林(TonyGosling)或美國的詹姆斯·塔克(JamesTucker)要費盡心機才能獲得有關彼爾德伯格會議位址和議程的消息,塔克跟蹤彼爾德伯格俱樂部長達30年。
塔克出版了一本關于彼爾德伯格俱樂部的書。
曆史學家皮埃爾·維勒馬雷斯特(PierredeVillemarest)和記者威廉·沃爾福(WilliamWolf)已經聯合出版了《拒不讓公衆了解的事實和紀事》(FactsandChroniclesDeniedtothePublic),其中卷1和卷2講述了彼爾德伯格俱樂部的秘密發展史。
比利時社會學家吉尤因斯(GeoffreyGeuens)所著的一本書有一章也是專門講述彼爾德伯格俱樂部的。
歐洲委員會(EuropeanCommission)前副主席、彼爾德伯格俱樂部成員達維格農(EtienneDavignon)堅持說“這不是資本家操縱世界的陰謀”。
法國國際關系學院院長、加入彼爾德伯格俱樂部長達近30年的蒂埃裡·蒙布利亞爾(ThierrydeMontbrial)說這隻不過是個“俱樂部”而已。
例如,彼爾德伯格2002年會議的正式新聞稿說,“俱樂部的唯一活動是舉行年會。
會上不提出任何決議,也不進行投票,不發表任何政策聲明。
”彼爾德伯格俱樂部隻是一個“靈活、非正式的小型國際論壇。
與會者在論壇上可以發表各種不同的觀點,增進彼此了解。
”英國經濟學家威爾·赫頓(WillHutton)說,每屆彼爾德伯格會議達成的一緻意見是“制定世界政策的前奏”,他的這個說法相當接近事實。
彼爾德伯格會議上做出的決定稍後會成為8國峰會、國際貨币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的既定方針。
媒體在彼爾德伯格俱樂部面前總是溫順得像沈默的羔羊。
2005年,《金融時報》以典型的手法搶先報道,對沸沸揚揚的陰謀論淡化處理。
事實上,任何質疑這個世界上最強大的俱樂部的人都會被嘲笑成陰謀論者。
英國議員或美國決策者等彼爾德伯格俱樂部成員說它“隻不過是一個讨論問題的地方”,一個人人都可以“自由發表意見”的論壇。
恩達爾(FWilliamEngdahl)在其《百年戰争:英美石油政治和新世界大戰》(ACenturyofWar:AngloAmericanoilpoliticsandtheNewWorldWar)一書中詳細講述了1973年在瑞典召開的彼爾德伯格會議上發生的一段鮮為人知的辛秘。
在布雷頓體系崩潰之後的最初幾年裡,美元的地位在世界範圍内陷入了空前的危機。
與黃金脫鈎之後,美元的信譽和價值如
國際銀行家正是這些組織幕後的大老闆,羅斯切爾德家族主持了很多屆彼爾德伯格會議。
1962年和1973年在瑞典度假聖地薩爾特舍巴登的會議由沃伯格家族主辦。
正在讀大學的克林頓聽了恩師的指點立刻悟出要想在政界出人頭地,個人奮鬥注定會失敗,必須進入權力核心的圈子才能達到“好風憑借力,任我上青雲”的境界。
果然,克林頓先後加入了三邊委員會和外交協會,還是“羅德學者”(RhodesScholar),這是一個專門培養未來“世界政府”重要“幹部”的培訓班。
克林頓在1989年加入外交協會,1991年,時任阿肯色州州長的克林頓又出現在當年在德國召開的彼爾德伯格俱樂部年會上,要知道美國有衆多的大州州長削尖腦門兒想要參加這個“超級精英聚會”,果然僅1年之後,名不見經傳的偏遠的阿肯色州州長克林頓竟然擊敗了英名赫赫的老布什而當選總統,難怪克林頓對恩師的教誨念念不忘。
5.彼爾德伯格俱樂部(BilderbergGroup) “如果那些年我們就向公衆開放,我們就不可能為世界制定發展計劃。
不過,世界越來越複雜,并準備向世界政府邁進。
由知識精英和世界銀行家組成的超國家主權實體肯定好過過去數世紀實踐的國家自決。
”——戴維·洛克菲勒1991年 彼爾德伯格俱樂部的名字取自荷蘭一家旅館,由荷蘭的伯恩哈德親王(PrinceBernhard)于1954年一手創立。
彼爾德伯格俱樂部是美國外交協會的“國際版”,由美國和歐洲的銀行家、政治家、商業領袖、媒體巨擎和著名學者所組成。
他們中的每一個成員都是由羅斯切爾德和洛克菲勒逐一撿選出來的,這些人很多同時又是美國外交協會、朝聖協會(PilgrimsSociety)、圓桌協會(RoundTable)、和三邊委員會的成員。
彼爾德伯格俱樂部是包括歐盟在内的幾乎所有歐洲聯合機構的策源地,他們最終的目的就是建立一個世界政府。
該組織最大的特點就是“神秘”。
彼爾德伯格俱樂部總部設在荷蘭西部的萊頓市(Leiden),甚至還有電話号碼。
但沒有網站。
少數獨立偵探,如英國的東尼·戈斯林(TonyGosling)或美國的詹姆斯·塔克(JamesTucker)要費盡心機才能獲得有關彼爾德伯格會議位址和議程的消息,塔克跟蹤彼爾德伯格俱樂部長達30年。
塔克出版了一本關于彼爾德伯格俱樂部的書。
曆史學家皮埃爾·維勒馬雷斯特(PierredeVillemarest)和記者威廉·沃爾福(WilliamWolf)已經聯合出版了《拒不讓公衆了解的事實和紀事》(FactsandChroniclesDeniedtothePublic),其中卷1和卷2講述了彼爾德伯格俱樂部的秘密發展史。
比利時社會學家吉尤因斯(GeoffreyGeuens)所著的一本書有一章也是專門講述彼爾德伯格俱樂部的。
歐洲委員會(EuropeanCommission)前副主席、彼爾德伯格俱樂部成員達維格農(EtienneDavignon)堅持說“這不是資本家操縱世界的陰謀”。
法國國際關系學院院長、加入彼爾德伯格俱樂部長達近30年的蒂埃裡·蒙布利亞爾(ThierrydeMontbrial)說這隻不過是個“俱樂部”而已。
例如,彼爾德伯格2002年會議的正式新聞稿說,“俱樂部的唯一活動是舉行年會。
會上不提出任何決議,也不進行投票,不發表任何政策聲明。
”彼爾德伯格俱樂部隻是一個“靈活、非正式的小型國際論壇。
與會者在論壇上可以發表各種不同的觀點,增進彼此了解。
”英國經濟學家威爾·赫頓(WillHutton)說,每屆彼爾德伯格會議達成的一緻意見是“制定世界政策的前奏”,他的這個說法相當接近事實。
彼爾德伯格會議上做出的決定稍後會成為8國峰會、國際貨币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的既定方針。
媒體在彼爾德伯格俱樂部面前總是溫順得像沈默的羔羊。
2005年,《金融時報》以典型的手法搶先報道,對沸沸揚揚的陰謀論淡化處理。
事實上,任何質疑這個世界上最強大的俱樂部的人都會被嘲笑成陰謀論者。
英國議員或美國決策者等彼爾德伯格俱樂部成員說它“隻不過是一個讨論問題的地方”,一個人人都可以“自由發表意見”的論壇。
恩達爾(FWilliamEngdahl)在其《百年戰争:英美石油政治和新世界大戰》(ACenturyofWar:AngloAmericanoilpoliticsandtheNewWorldWar)一書中詳細講述了1973年在瑞典召開的彼爾德伯格會議上發生的一段鮮為人知的辛秘。
在布雷頓體系崩潰之後的最初幾年裡,美元的地位在世界範圍内陷入了空前的危機。
與黃金脫鈎之後,美元的信譽和價值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