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起航的中國經濟航母,會一帆風順麼?

關燈
美國财長保爾森在訪華前夕接受美國全國廣播公司有線電視頻道CNBC訪問時指出,作為經濟大國,“他們已是全球經濟的領導者,世界其他國家不會再給他們很多時間”。毫無疑問,這個“他們”,就是中國。

    顯然,今天的中國,正以驚人的速度,将自己變成全球經濟舉足輕重的一部分。一系列的經濟數據和迹象都表明,龐大的中國經濟航母,已經起程。

    如果說,三年前政治局請幾位學者進京講授大國崛起的曆史,還隻是在為中國可以預見的發展作準備,那麼從“崛起”到“發展”提法上的變化,就足以看出中國自信心的調整、看出中國經濟發展的速度之快,甚至超過了中央電視台那部叫作“大國崛起”的拍攝速度。

    全世界都把目光對準中國:“21世紀将是中國人的世紀”、“2040年左右,中國經濟實力将趕超美國”的說法不絕于耳,似乎中國成為世界第一經濟強國已成定局。

    然而,起航的中國經濟航母,會一帆風順麼?在未來至關重要的50年内,中國經濟能夠保持現有的“航速”,勇往直前麼?可能影響航向、航線、航程的不可測因素又有哪些呢?

    按常規分析,中國這艘巨型航母未來數十年最為險峻的航程是能否平安通過“台灣海峽”,以及在東亞相關海域能否獲得制海權。但是,筆者認為,中國能否在本世紀中葉成為真正世界經濟強國的最主要隐患,更有可能來自于一個看不見硝煙的戰場,即潛在的“金融大戰”的威脅。這種威脅的危險度,随着中國加入WTO五年屆滿、金融業将對外資的全面開放而日益加劇。

    即将對外資全面開放的中國金融業,能夠有足夠的抗打擊能力包括實戰經驗,來防範金融衍生工具等一系列金融手段的“遠程精确打擊”麼?

    以海戰作比:十年前,中國潛艇逼退美“尼米茲”号航母,今年10月底,中國“宋級”潛艇再次貼近至美軍“小鷹号”戰鬥群五英裡。中國在軍力暫時無法與美軍抗衡的現實情況下,制定出憑借潛艇戰術特性遏制美軍航母群的相應戰略。同樣,在中國迅速發展的今天,我們根本無法保證,某些認為中國強大有損于自身利益的國家不會在經濟領域,以金融戰争的“核潛艇”,攻擊中國這艘已經起航的經濟航母,令中國經濟發展改變航向和航程。中國在本世紀中葉成為世界強國目前隻是常規性的預測,并沒有包括對重大突發性事件所可能造成的破壞與阻撓的評估,比如金融戰。

    金融對外資開放,做個不恰當比喻,其風險甚至可能大于讓美國的所有航母編隊開到中國臨近海域。因為軍事攻擊最多摧毀建築設施消滅人體,以中國的疆域之廣,常規戰争幾乎不可能造成中國經濟命脈的徹底損傷。而金融戰争的隐蔽性和無戰例借鑒無實戰演練的殘酷性,對中國國家防務是一個巨大挑戰。一旦整個國家的經濟秩序遭到金融戰打擊,會迅即造成國内局勢動蕩,由“外患”引發“内亂”。

    曆史和現實同樣嚴峻:蘇聯的解體、盧布的貶值;亞洲金融風暴、“四小龍”們偃旗息鼓;日本經濟仿佛被灌了迷魂藥似的一蹶不振。我們是否仔細想過:這一切隻是偶然或者巧合?如果不是,誰是幕後發力的真正推手?誰又可能成為下一個被暗算的目标?最近幾個月來,前蘇聯的特工和能源大亨、歐洲的銀行家接二連三被暗殺,這和前蘇聯的垮台有沒有聯系呢?決定蘇聯解體的最主要因素是政治改革還是金融打擊?

    這不能不令人為中國金融體系的防禦能力擔憂,進而為中國的經濟發展前途擔憂。即便暫且擱置人民币彙率和一萬億外彙儲備不談,那麼國家層面的、國與國之間遊離于正常金融秩序視線之外的政治熱錢的博弈,中國到底處于怎樣的态勢,這不能不成為關注的重中之重。中華文明的善良隐忍,中國反複表達的“和平發展”的理念,能夠抵禦一貫具有颠覆性和攻擊性的“新羅馬帝國”的金融入侵麼?在現實層面,中國目前是否具有這樣的專業人才儲備,足以在理論和實踐上有效防範潛在的金融攻擊呢?如果遭遇隐形的金融核訛炸甚至核攻擊,分布在世界金融領域的中國“海龜”中,會出現錢學森和鄧稼先這樣的國家棟梁麼?

    保爾森将到中國進行一項“戰略性經濟對話”,伯南克也将随行。美聯儲主席和财長同時抵達北京,這種出乎尋常的舉動背後的含義又是什麼呢?除了人民币彙率,國與國之間還有怎樣不為外界所知的“較量”呢?保爾森在接受CNBC訪問時強調,為期兩天的對話将集中于讨論中國經濟迅速崛起所帶來的長期挑戰。

    那麼,這種所謂“長期挑戰”,是否包括可能的“金融大戰”呢?

    本書的目的,就在于将世界18世紀以來的重大金融事件背後的黑手曝光出來,回放、觀察、體會、對比、總結這些人的戰略目的和慣用手法,從而預測他們未來對中國打擊的主攻方向,以及探讨中國的反制之道。

    戰争已經開始,雖然看不見硝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