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美元死穴與黃金一陽指(下)

關燈
着特定政治傾向而制定政策,在不用他們自己的金錢在市場中冒險的前提下,以當年約翰.勞一般的智慧,對經濟事務無所不知,任意決定貨币、财政、稅收、貿易、價格、收入等政策,還告訴我們這樣對我們最好。

    于是他們就‘微調’了我們的經濟。

     當今大多數經濟學家們都是凱恩斯的徒子徒孫培養出來的,包括那些諾貝爾獎的獲得者,如著名的教材《經濟學》的作者保羅.薩缪爾森。

    他的教材裡充滿了數學公式和各種彩色圖表。

    但是當讀到他對黃金的觀點時,才發現他的看法幾乎沒有任何曆史縱深而顯得非常膚淺。

    他是20世紀學術界的一個典型的例子,經濟學家們完全忽略了對金錢曆史的研究,或者是為了某些理由而選擇故意忽略。

    ” 薩缪爾森在他著名的對1968年以後的黃金價格雙軌制的評論(TheFreemarkettier)中說: 在IMF(國際貨币基金組織)之外,黃金最終被完全去貨币化了。

    它的價格完全由供需關系決定,就像銅、小麥、銀或鹽一樣。

     一個中東的酋長如果在55美元一盎司的價位上購買了黃金而在68美元的價位上賣出的話,他一定能掙不少錢。

    但是,如果他是55美元買進,而38.5美元甚至33美元抛出的話,他就會輸掉身上的襯衫。

     薩缪爾森堅信一旦黃金被踢出貨币系統,那麼對黃金的需求就隻限于很少的幾種工業需求,如首飾業。

    所以,1971年8月15日尼克松關閉黃金窗口,布雷頓體系垮台之後,黃金已不再是貨币,誰還會需要黃金呢?到1973年,這位大教授出版這段宏論時,他認定1972年75美元一盎司的金價肯定維持不住,黃金最終可能跌到35美元以下。

    讓教授下巴脫臼的是7年以後,黃金的價格沖到了850美元一盎司。

     還好,薩缪爾森不是華爾街的對沖基金經理,否則的話他輸掉的就不僅僅是上身的襯衫了。

     7.一級警報:2004年羅斯切爾德退出黃金定價 一切霸權的力量源泉和最終形式都體現于定價權。

     通過控制價格的過程來實現有利于己而不利于人的财富分配方式。

    定價權的搏鬥恰似帝位争奪一般劇烈,充滿權謀和機詐,價格鮮有在平等自由合理的市場運作過程中自然産生,擁有優勢的一方從來就是以無所不用其極的手段來确保自己的利益,這和戰争沒有任何本質區别。

     讨論價格問題必須用研究戰争和戰例的思路才能接近事情的本像。

    制定價格、推翻價格、扭曲價格、操縱價格都是各路當事人反複激烈較量的結果,沒有人的因素作為參照背景,就不可能明白價格形成的軌迹。

     人們比較容易理解的是為什麼有人座在老闆的位置上發号施令,而多數人隻能服從,因為一切都有切膚之感。

    但老闆的老闆通過控制老闆來間接控制衆人,就不是那麼明了和直觀了,順着這個權力鍊條越往上人數越少。

    定價權的取得也是如此,控制一種商品的價格從來就是自上而下的行為。

     就黃金而言,誰控制了世界最大的黃金交易商,誰就控制了黃金的價格。

    所謂控制,就是交易商們為了利益或迫于威勢,主動或被動地接受權力上層的安排。

     羅斯切爾德家族從1815年拿破侖戰争中一舉奪取黃金定價權至今已有近200年的曆史。

    現代的黃金定價體制建立于1919年9月12日,當五名各大财團的代表聚集在羅斯切爾德銀行時,金價被定在4磅18先令9便士的價位上,約合7.5美元。

    盡管1968年改為美元報價,但其運作模式基本未變。

    參加第一次金價制定的代表除了羅斯切爾德家族的人,還有Mocatta&Goldsmid,Pixley&Abell,SamuelMontagu&Co.,SharpsWilkins。

    羅斯切爾德家族随後成為固定的主席和召集人。

    從這一天開始,五位代表每天在羅斯切爾德銀行會面兩次讨論實物黃金的交割價。

    由主席建議一個開盤價,這個價格立即通過電話傳到交易室,主席然後詢問誰想買賣多少400盎司的标準金條,數量是多少,根據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