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回
關燈
小
中
大
養,養成功隻會做人家奴婢的材料,成個粉骷髅、臭皮囊了。
話休煩絮,卻說當時那新任官府,年已半百,膝下無兒,所生一位小姐,異常疼愛,平時打扮男裝,當做兒子一般看待。
上了十歲,并沒有裹腳穿耳朵,平時派了一個跟班,跟着在衙前衙後閑逛,俨如一位公子模樣,看不出他是小姐,一來年紀幼小,二來本是男孩子裝束,衙門裡上上下下,又都是少爺稱呼,因此人家都辨不清。
有一天,這位小姐逛到街上,看見些孩子約莫同自己差不多大小,三個一排,兩個一排的過去,認是唱戲的小戲子,就頑皮笑臉的指着這些孩子們說道:“哙!你們上那兒唱戲?讓我去瞧瞧。
”跟的人連忙止住道:“少爺不要瞎說,這是學堂裡念書的學生呀。
”那學生當中,早聽見了這位小姐的話,回說:“你才是戲子呢。
”那小姐并不在意,跟的人卻上前把那回說的人打了一記。
于是那些學生們都站住不依,嘴裡分辯了幾句。
小姐見他跟班鬧出事來,就拉了他跟班回頭便跑。
那跟班攙着小姐,三跨兩步,跑回衙門。
這裡學生們,原來都是女的,内中一個學生,被那跟班撲了一下,也不覺得,說過幾句,大家走開。
走到學堂裡,學生們告訴了黃繡球。
黃繡球想了想,這種小事,無須查問,隻勸慰了學生一番,道:“是各處的學堂風氣,動不動走到街上同人家口角沖突,問其所以然,無非是人家少見多怪,嘴頭輕薄而起。
這些少見多怪的人,譬如一群狗,碰着人亂喊亂叫,人若是弄急了他,說不定他就亂咬,所以碰着這種人,隻有遠開他的一法。
有個什麼計較?我們學堂裡的人走出去,更比别人不同,先要自己不失身份,便是人家先來惹我們,我們自己想來,要錯在自己,固然不可不認個錯;錯在人家,也隻好平心靜氣的忍了過去,斷不可同那錯的人一般見識,當時鬧起來。
如今有些學堂裡學生,或是鬧戲園,或是鬧茶館,每至約取了多少人,争長論短,甚而因此挾制教習,挾制官府,這個裡頭,不必問是非曲直,先忘了做學生的人格,同那野蠻不學的人一樣,便算争赢了,得了上風,也譬如人去打狗,打跑了幾隻狗,有什麼威風?反落得一個粗暴的名氣。
大凡做學生的,原要講合群,原要有尚武的精神,不可委靡不振。
但合群是大家同心同德,擔任學界義務的說法,不是三五成群,靠着人多,動辄出言生事,學那下等人的派頭;尚武是要有志氣發憤做人,各人立定志氣,幹各人的事,不肯推诿落了人後,處處把精神打起,才顯得是有用之才。
若是認錯了宗旨,隻當是嘴裡吵得過人、手裡打得過人,這不成了一個光棍?又好比走江湖賣武藝的了,還算什麼學生?如今你們好端端的走路,卻被人家欺侮了去,論事原是委屈的,然而這個意外的委屈,真好比碰着了瘋狗,給他咬了一下,隻算一時晦氣罷了。
以後你們打學堂進出,不要三個五個走在一堆,人家就不礙眼,沒有閑話說了。
”學生們聽黃繡球這番議論,都也不響。
恰好李太史的夫人李振中在座,聽了十分佩服。
其時李太史正請假出京,住在家裡,李振中回去,就把那佩服黃繡球的話,無意中同李太史說了。
李太史心中倒很有些不平,說:“地方官的奴才,就敢這般放肆,欺侮小孩子們?雖則黃繡球約束自己的學生,不叫多事,卻是此風斷不可長。
兩三天後,這官正有公事,請我們吃酒會議,我趁便要說一聲,好讓他也儆戒儆戒他的奴才,免得日後作威作福,弄出大事來。
”李振中道:“聞得這個官,人尚開通,比前任着實能夠辦事,究竟他那官辦的學堂怎樣情形,你可打聽些。
至于這以過的事,似乎不必提及。
他請你們吃酒,所議的是什麼事?倘然不相幹,不去也罷。
”李太史道:“無非是為籌款的事。
我本想不去,幾位朋友說,要還他一個面子,去走一趟。
好在去了跟着大家說話,我也不肯自出主意。
”李振中道:“這卻不然,要看他籌的什麼款,說的什麼話,如果于地方上有益,說得有情理,自然應該贊成他,否則就當面回絕幹淨,不要兩面敷衍,找些事情在身上。
”李太史道:“我原就是這個意思。
” 過了兩三天,李太史去拜了那官。
請到花廳上,隻見在座的都是那官的同寅,紳士才來了一位。
坐定送茶,寒暄幾句,陸續到齊。
除了官場,紳衿共是五人。
五人當中,有一個是新近從北洋回來,年紀極輕,氣象極闊,卻與李太史不甚相熟。
彼此談了一回,話不投機,幾乎擡杠。
那官一看不對,就叫擺起酒席,分為兩桌。
送酒的時候,讓李太史同這年輕的人各據一個首席,這才各就坐位,講到正文。
要知所講正文如何,下回接叙。
話休煩絮,卻說當時那新任官府,年已半百,膝下無兒,所生一位小姐,異常疼愛,平時打扮男裝,當做兒子一般看待。
上了十歲,并沒有裹腳穿耳朵,平時派了一個跟班,跟着在衙前衙後閑逛,俨如一位公子模樣,看不出他是小姐,一來年紀幼小,二來本是男孩子裝束,衙門裡上上下下,又都是少爺稱呼,因此人家都辨不清。
有一天,這位小姐逛到街上,看見些孩子約莫同自己差不多大小,三個一排,兩個一排的過去,認是唱戲的小戲子,就頑皮笑臉的指着這些孩子們說道:“哙!你們上那兒唱戲?讓我去瞧瞧。
”跟的人連忙止住道:“少爺不要瞎說,這是學堂裡念書的學生呀。
”那學生當中,早聽見了這位小姐的話,回說:“你才是戲子呢。
”那小姐并不在意,跟的人卻上前把那回說的人打了一記。
于是那些學生們都站住不依,嘴裡分辯了幾句。
小姐見他跟班鬧出事來,就拉了他跟班回頭便跑。
那跟班攙着小姐,三跨兩步,跑回衙門。
這裡學生們,原來都是女的,内中一個學生,被那跟班撲了一下,也不覺得,說過幾句,大家走開。
走到學堂裡,學生們告訴了黃繡球。
黃繡球想了想,這種小事,無須查問,隻勸慰了學生一番,道:“是各處的學堂風氣,動不動走到街上同人家口角沖突,問其所以然,無非是人家少見多怪,嘴頭輕薄而起。
這些少見多怪的人,譬如一群狗,碰着人亂喊亂叫,人若是弄急了他,說不定他就亂咬,所以碰着這種人,隻有遠開他的一法。
有個什麼計較?我們學堂裡的人走出去,更比别人不同,先要自己不失身份,便是人家先來惹我們,我們自己想來,要錯在自己,固然不可不認個錯;錯在人家,也隻好平心靜氣的忍了過去,斷不可同那錯的人一般見識,當時鬧起來。
如今有些學堂裡學生,或是鬧戲園,或是鬧茶館,每至約取了多少人,争長論短,甚而因此挾制教習,挾制官府,這個裡頭,不必問是非曲直,先忘了做學生的人格,同那野蠻不學的人一樣,便算争赢了,得了上風,也譬如人去打狗,打跑了幾隻狗,有什麼威風?反落得一個粗暴的名氣。
大凡做學生的,原要講合群,原要有尚武的精神,不可委靡不振。
但合群是大家同心同德,擔任學界義務的說法,不是三五成群,靠着人多,動辄出言生事,學那下等人的派頭;尚武是要有志氣發憤做人,各人立定志氣,幹各人的事,不肯推诿落了人後,處處把精神打起,才顯得是有用之才。
若是認錯了宗旨,隻當是嘴裡吵得過人、手裡打得過人,這不成了一個光棍?又好比走江湖賣武藝的了,還算什麼學生?如今你們好端端的走路,卻被人家欺侮了去,論事原是委屈的,然而這個意外的委屈,真好比碰着了瘋狗,給他咬了一下,隻算一時晦氣罷了。
以後你們打學堂進出,不要三個五個走在一堆,人家就不礙眼,沒有閑話說了。
”學生們聽黃繡球這番議論,都也不響。
恰好李太史的夫人李振中在座,聽了十分佩服。
其時李太史正請假出京,住在家裡,李振中回去,就把那佩服黃繡球的話,無意中同李太史說了。
李太史心中倒很有些不平,說:“地方官的奴才,就敢這般放肆,欺侮小孩子們?雖則黃繡球約束自己的學生,不叫多事,卻是此風斷不可長。
兩三天後,這官正有公事,請我們吃酒會議,我趁便要說一聲,好讓他也儆戒儆戒他的奴才,免得日後作威作福,弄出大事來。
”李振中道:“聞得這個官,人尚開通,比前任着實能夠辦事,究竟他那官辦的學堂怎樣情形,你可打聽些。
至于這以過的事,似乎不必提及。
他請你們吃酒,所議的是什麼事?倘然不相幹,不去也罷。
”李太史道:“無非是為籌款的事。
我本想不去,幾位朋友說,要還他一個面子,去走一趟。
好在去了跟着大家說話,我也不肯自出主意。
”李振中道:“這卻不然,要看他籌的什麼款,說的什麼話,如果于地方上有益,說得有情理,自然應該贊成他,否則就當面回絕幹淨,不要兩面敷衍,找些事情在身上。
”李太史道:“我原就是這個意思。
” 過了兩三天,李太史去拜了那官。
請到花廳上,隻見在座的都是那官的同寅,紳士才來了一位。
坐定送茶,寒暄幾句,陸續到齊。
除了官場,紳衿共是五人。
五人當中,有一個是新近從北洋回來,年紀極輕,氣象極闊,卻與李太史不甚相熟。
彼此談了一回,話不投機,幾乎擡杠。
那官一看不對,就叫擺起酒席,分為兩桌。
送酒的時候,讓李太史同這年輕的人各據一個首席,這才各就坐位,講到正文。
要知所講正文如何,下回接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