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回

關燈
們那邊翻譯出來的,三個字叫做【英雄傳】。

    做這傳的人,生在羅馬國,把他本國的人同以前希臘國的人各揀了二十五位,都是大軍人、大政治家、大立法家,一抵一個的兩相比較。

    我自十歲上,就很愛看這個傳。

    後來聽說有兩位著名将相,一個叫俾士麥,讀此傳最熟;一個拿破侖,至終身未嘗釋手。

    這些小冊子卻是我自己從前做的,你看這兩書裡面都是彎彎曲曲畫的,委實就是我們的字。

    也難怪你不識,如今我且略略的與你講些。

    ”就講了好大一會,黃繡球竟不覺的十分解悟,模模糊糊,像是那彎彎曲曲畫的,都變了字。

    又像這些字,都認慣的,一目十行而下,不多幾刻,便把兩種書中的大概,都記着了。

     停了一停,再擡頭看時,像又不是那個女子,向着黃繡球說道:“這兩種書,你看了雖通知大意,但還不是你的學問程度。

    ”就另外取出一本書來,薄薄的不過二三十張,卻全是中國字,指着說道:“這是教育上講求地理的教授法子,怎樣曉得地理上的生物,怎樣曉得地理上的人種,又怎樣曉得所居的地理,推而至于各處的地理,包括一切,照此一本書求之,無所不有。

    譬如由你村上的日用常品,考求制造工藝的好歹;由你村上的市面,考求遠方貿易的利益;由你村上的儒釋道三教,考求各處的非儒非釋非道的宗派。

    看了此書,就有個着手。

    ”黃繡球一面聽,一面看,一面心中想起黃通理同兩個兒子,說:“可惜他們沒有同來,不然倒好大家聽聽。

    我且記住了,這個有牌坊的地方,回去同丈夫說知,一同再來。

    ”但此女子是外方人口音打扮,不知是一向住在村上的呢,還是路過的?須問明白了。

     正想着,忽見那女子拖着一條白裙,遠遠的像在雲端裡去了。

    須臾,連牌坊也就不見,心中又想道:“隻難道是白衣觀音嗎?我向來也不曾相信菩薩,奉個觀音齋,怎麼他會來點化?我不去管他,我取了這幾本書,快點回去罷。

    ”一轉身聽見人問他說:“你怎樣了?”原來其時天已黎明,黃繡球身熱已退,黃通理看他一夜睡得昏昏沉沉,至此才翻轉身來,故而問他怎樣。

    黃繡球聽見說:“我并不怎樣,我都領會得,謝謝你,我去了。

    ”黃通理曉得他是夢話,拍醒了他。

    黃繡球一看,才也自家曉得是夢,略安息了一回,便照常起身。

    夢中的事,居然記得碧清,頓然腦識大開,比不到什麼抽換腸胃,納入聰明智慧的那些無稽之談,卻是因感生夢,因夢生悟,把那夢中女子所講的書,開了思路,得着頭緒,真如經過仙佛點化似的,豁然貫通。

     當日早晨,因着别的事,未及談此夢境。

    後來想起,現在村上,從未聽見有姓白的人家,甚麼有個白家古墳。

    今天原說去看會,不管識路不識路,一定同兩個兒子出去,打聽打聽。

    主意想定,這日果然趁着黃通理不知,攙了兩個兒子,向門外一跑。

    隻得那雙腳到底新放開來,跑不上去,反惹得街上人家見了驚奇動怪,一齊哄上來看。

    有些鄰舍婦女與黃繡球認識的,還隻當他做了帶發修行的尼姑,個個詫異,都來動問。

    那時反把黃繡球擠住去路,大不耐煩,腳又實在還不能走,就攙了他兒子回轉。

    一班人跟在後頭,此說彼猜,紛紛議論,一直跟到黃繡球家門口,男的散了一半,一半還立在門外,等聽新聞。

    那些女的就跟進大門内,有看的,有問的。

    黃繡球卻不慌不忙,對着衆人說道:“大衆不見為我這雙腳的希罕嗎?其中卻有些希罕的事情,今日我來不及說,明天讓我出空一間屋子,請諸位過來坐着,細細的告訴你們,你們一定喜歡聽的。

    ”那時黃通理見黃繡球惹出這件事回家,頗為着急,不想黃繡球如此機變,一時就打發開去。

     到了第二天,老清早的就有人在門前探問,随後陸續而來。

    剛過早飯時候,已經擠滿屋子,都要聽這希罕奇聞。

    黃繡球是預先準備,連黃通理也不知他腹中如何打的草稿。

    這一天見來的很是不少,黃通理更代為躊躇,怕的越來越多,容不下去,而且難免有趁火打劫,順手牽羊的事。

    隻聽見黃繡球又對着衆人道:“我這屋子不寬,這希罕機密的事。

    又不便給男人們聽着,各位姊姊嫂嫂,快請進來,暫吃杯茶,等我把大門關一關再說。

    ”那時有的要回去有事,有的帶了小孩子不安頓,也就散去幾個。

    還剩得十幾個,卻與黃繡球家是相識,就不客氣,穿房入房的,各自坐下。

    有的先去扯着黃通理問:“到底怎樣?”黃通理陪笑不答。

     不一時黃繡球邀齊了這十幾位,坐在屋子内,同他們講論一番,前前後後,細細到到,把他發心放腳的原故與那婦道家也好講學問做事業的情事,又說起他所做的夢來。

    衆人聽着,都詫為奇聞,面面相觑,有的笑着,有的聽了出神。

    黃繡球隻是侃侃而談,全不像他平時的性質。

    黃通理在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