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回
關燈
小
中
大
話說陳膏芝往上海進發後,已到十月初一,黃氏夫婦開辦學堂的日期,正好先接叙一回。
那兩處學堂未開之先,黃繡球與同志諸人又聚議過兩次。
黃通理又着實忙碌一番。
張開化張先生果然将他公事托付了夥計,自己騰出身子,随同黃通理做個幫手。
如今新話頭,叫做幹事員的便是。
這日開學的禮儀,在黃氏家塾一邊,按下慢表。
在城西女學堂一邊,是預備了請王老娘、曹新姑補行慶祝會的。
外面雖沒有什麼鋪排,卻是女學生到齊了,人數可也不少,又是新創的一件事,有些曉得的,都走來要看。
加上學生當中,有由娘送學來的,有由伯姆嬸子送學來的,有由姑娘、嫂子、姨娘、姊姊送學來的,還有是婆婆媽媽跟着送來的,一時就擠不開了。
大門外,也不免有些男人闖了進去。
黃繡球、畢太太們早就料到這個,這日老早的便将所辦酒席一桌桌擺在堂上堂下,也并不點什麼香燭,鋪什麼氈條,更不行那磕頭拜先生的舊禮,對着送學的人說:“隻道今日先請客,明日才上學呢。
”對着來看的也隻說是請女客,不容男人混雜。
卻暗底下留着幾個女學生,等着坐席,這才散了一大半。
到申牌時分,約齊幾位同志,立在堂上中間,分派了一班學生,立在兩旁。
三面排開,大家隻福了一福。
那學生高高矮矮,從十歲到十三四歲上下,煞是好看。
内中惟有那櫻兒,年紀大些,又不算在學生以内,當時是站在中一排的下手一邊,算是同送學來看的人一起。
這個禮節既行之後,黃繡球、畢太太合着幾位同志,約略說了些話,無非是謙讓勉勵以及追思陳老太太,慶賀今日開學的意思,就推尊了王老娘、曹新姑二人,在堂安席。
學生當中,有的留,有的不留,櫻兒也再三辭了,一共隻安了五席,還不曾坐滿。
不過二十餘人,第一席是王老娘坐的首位;第二席是曹新姑坐的首位;餘下也不分大小次序,随意入坐。
王老娘、曹新姑二人當下笑逐顔開,原不肯坐兩個首席,因是黃繡球分派,有個不得不坐不敢不坐的樣子。
等一齊坐定了,黃繡球拿一把酒壺又單在他二人面前篩上了酒,說:“今日這酒,專為你二人而設,有了你二人,才有這學堂,有了這學堂,才如了我的志願。
自從有個學堂名目以來,開女學堂的别處已有,問誰能像我,就收服了你們當尼姑的做到教育上的人?将來在我的結果,雖還不曉得怎樣,在你們兩個人的結果,卻是我造出來的。
我黃繡球要繡成一個全地球,這件事也算得是一手新鮮活計了,應得敬了你們一杯,我也自己吃一杯。
”大家都拍手歡笑。
王老娘、曹新姑随即站起來,取過酒壺代黃繡球争着篩了酒,說:“黃奶奶是應該多吃幾杯的。
”于是畢太太、文毓賢、胡進歐諸人均此斟彼勸,開懷暢飲。
在座的女學生也跟着十分快樂。
黃繡球領過一兩杯,回頭又向畢太太道:“姊姊,這學堂雖是我的發起,實在是姊姊的成全,也應該敬姊姊吃個兩杯。
”畢太太忙按着酒壺說道:“這是那裡話,論起這個原因,自然第一是妹妹同通理先生的能力;第二是王老娘、曹新姑二人的功德;第三就是那陳老太太的贊成,衆姊妹的光彩。
”大家聽說,都道:“這更說不着我們,我們大家沾了黃姊姊、畢姊姊的光彩罷了。
”黃繡球到底替畢太太斟過一杯,坐下笑道:“大家都不要客氣,倒是畢姊姊講王老娘們功德的那句話,如今我來問問王老娘們:這種事,比當初你們拜菩薩修行的,到底怎樣?好處在那兒呢?”王老娘忙支開嘴,笑迷迷的答應說道:“菩薩就是人,人就是菩薩,那泥塑木雕的,講他做甚?”曹新姑也說:“做菩薩的功德,是給人瞧不見,什麼補氣呀報應,都是渺渺茫茫,到底人教人有點憑據。
你看今天來的小姊妹們,若是一個個教了出來,能夠自己立身立業,就将來沒有丈夫兒子可靠,不至于做的家人的勾當,豈不便是福氣?想起我們從前當尼姑,真可笑煞人!” 吳淑英插上來說道:“新近我看見一張新聞紙,講雲南制台,因為雲南省城裡要設立學堂,沒有個空地方,就出起告示,禁止和尚尼姑不許削發,已削的要留起來還俗,出空了那庵堂廟宇,改為學堂,把庵堂廟宇的出産查清了,提八成做經費,餘下二成,分給那老病的和尚尼姑,養他到死。
尼姑年輕的,替他相當擇配,委了雲南府知府管理這件事。
那知府奉命而行,到了一個庵裡,有兩個年輕尼姑執定不肯留發,不願嫁人。
知府再三開導,兩個尼姑再三不依。
逼得沒法,就雙雙的在那知府衙門口牌坊柱子上一頭撞死了。
” 黃繡球搶着說道:“這是在勉強要替他擇配上來的,若是說随他兩個自己去配人,我曉得這兩個年輕的一定不死。
我們中國風俗,隻把男女的婚姻大事任着父母做主,父母又隻聽着媒人的話說,泥住了男女不見面,拘定了門
那兩處學堂未開之先,黃繡球與同志諸人又聚議過兩次。
黃通理又着實忙碌一番。
張開化張先生果然将他公事托付了夥計,自己騰出身子,随同黃通理做個幫手。
如今新話頭,叫做幹事員的便是。
這日開學的禮儀,在黃氏家塾一邊,按下慢表。
在城西女學堂一邊,是預備了請王老娘、曹新姑補行慶祝會的。
外面雖沒有什麼鋪排,卻是女學生到齊了,人數可也不少,又是新創的一件事,有些曉得的,都走來要看。
加上學生當中,有由娘送學來的,有由伯姆嬸子送學來的,有由姑娘、嫂子、姨娘、姊姊送學來的,還有是婆婆媽媽跟着送來的,一時就擠不開了。
大門外,也不免有些男人闖了進去。
黃繡球、畢太太們早就料到這個,這日老早的便将所辦酒席一桌桌擺在堂上堂下,也并不點什麼香燭,鋪什麼氈條,更不行那磕頭拜先生的舊禮,對着送學的人說:“隻道今日先請客,明日才上學呢。
”對着來看的也隻說是請女客,不容男人混雜。
卻暗底下留着幾個女學生,等着坐席,這才散了一大半。
到申牌時分,約齊幾位同志,立在堂上中間,分派了一班學生,立在兩旁。
三面排開,大家隻福了一福。
那學生高高矮矮,從十歲到十三四歲上下,煞是好看。
内中惟有那櫻兒,年紀大些,又不算在學生以内,當時是站在中一排的下手一邊,算是同送學來看的人一起。
這個禮節既行之後,黃繡球、畢太太合着幾位同志,約略說了些話,無非是謙讓勉勵以及追思陳老太太,慶賀今日開學的意思,就推尊了王老娘、曹新姑二人,在堂安席。
學生當中,有的留,有的不留,櫻兒也再三辭了,一共隻安了五席,還不曾坐滿。
不過二十餘人,第一席是王老娘坐的首位;第二席是曹新姑坐的首位;餘下也不分大小次序,随意入坐。
王老娘、曹新姑二人當下笑逐顔開,原不肯坐兩個首席,因是黃繡球分派,有個不得不坐不敢不坐的樣子。
等一齊坐定了,黃繡球拿一把酒壺又單在他二人面前篩上了酒,說:“今日這酒,專為你二人而設,有了你二人,才有這學堂,有了這學堂,才如了我的志願。
自從有個學堂名目以來,開女學堂的别處已有,問誰能像我,就收服了你們當尼姑的做到教育上的人?将來在我的結果,雖還不曉得怎樣,在你們兩個人的結果,卻是我造出來的。
我黃繡球要繡成一個全地球,這件事也算得是一手新鮮活計了,應得敬了你們一杯,我也自己吃一杯。
”大家都拍手歡笑。
王老娘、曹新姑随即站起來,取過酒壺代黃繡球争着篩了酒,說:“黃奶奶是應該多吃幾杯的。
”于是畢太太、文毓賢、胡進歐諸人均此斟彼勸,開懷暢飲。
在座的女學生也跟着十分快樂。
黃繡球領過一兩杯,回頭又向畢太太道:“姊姊,這學堂雖是我的發起,實在是姊姊的成全,也應該敬姊姊吃個兩杯。
”畢太太忙按着酒壺說道:“這是那裡話,論起這個原因,自然第一是妹妹同通理先生的能力;第二是王老娘、曹新姑二人的功德;第三就是那陳老太太的贊成,衆姊妹的光彩。
”大家聽說,都道:“這更說不着我們,我們大家沾了黃姊姊、畢姊姊的光彩罷了。
”黃繡球到底替畢太太斟過一杯,坐下笑道:“大家都不要客氣,倒是畢姊姊講王老娘們功德的那句話,如今我來問問王老娘們:這種事,比當初你們拜菩薩修行的,到底怎樣?好處在那兒呢?”王老娘忙支開嘴,笑迷迷的答應說道:“菩薩就是人,人就是菩薩,那泥塑木雕的,講他做甚?”曹新姑也說:“做菩薩的功德,是給人瞧不見,什麼補氣呀報應,都是渺渺茫茫,到底人教人有點憑據。
你看今天來的小姊妹們,若是一個個教了出來,能夠自己立身立業,就将來沒有丈夫兒子可靠,不至于做的家人的勾當,豈不便是福氣?想起我們從前當尼姑,真可笑煞人!” 吳淑英插上來說道:“新近我看見一張新聞紙,講雲南制台,因為雲南省城裡要設立學堂,沒有個空地方,就出起告示,禁止和尚尼姑不許削發,已削的要留起來還俗,出空了那庵堂廟宇,改為學堂,把庵堂廟宇的出産查清了,提八成做經費,餘下二成,分給那老病的和尚尼姑,養他到死。
尼姑年輕的,替他相當擇配,委了雲南府知府管理這件事。
那知府奉命而行,到了一個庵裡,有兩個年輕尼姑執定不肯留發,不願嫁人。
知府再三開導,兩個尼姑再三不依。
逼得沒法,就雙雙的在那知府衙門口牌坊柱子上一頭撞死了。
” 黃繡球搶着說道:“這是在勉強要替他擇配上來的,若是說随他兩個自己去配人,我曉得這兩個年輕的一定不死。
我們中國風俗,隻把男女的婚姻大事任着父母做主,父母又隻聽着媒人的話說,泥住了男女不見面,拘定了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