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回
關燈
小
中
大
話說那官與各紳士入席之後,講到正文,并不甚為籌款勸捐是要把一個祠堂拆卸翻造,改做學堂的事。
這祠堂原是公中建造,奉祀兵燹時地方上殉難的官紳,幾十年來,或已另建專祠,或已由各家子孫祀入家廟。
起初還由地方官春秋主祭,後來也漸漸廢了,成為虛設。
内中的房屋基址,卻還寬大,徒然糟蹋,沒有用處。
如今正須廣開學堂,經費有限,所以想就此改造。
但這祠堂雖是公中之産,不能不與紳士商量。
内中還有幾位後代式微的,既無專祠,又未曾移奉家廟,不妨并入昭忠鄉賢等祠。
當時那官在席上将此話說知,請教大衆。
湊巧這席上五位紳士,多沒有他先輩在此祠内。
第一個那年輕首坐的說道:“這祠是奉旨建造,既然改動,仍須禀明上司,入奏請旨,官不能擅動,我們紳士,更不能作主。
”那官道:“理應如此,不過先問問諸位,要拜托諸位,向各家子孫通知一聲,然後由我具詳上司,想來沒有不準的。
”那年輕的又道:“我無多日耽擱,仍往北洋,此事請在座諸公費心了罷。
”大家便都說:“這是容易,等我們去尋了各家子孫通知此意。
老公祖一面具詳上司,上頭沒有不準的,難道底下還有什麼?”那官道:“因為這祠有奉祀地方上的鄉先生在内,所以兄弟不能不借重諸位領袖,同那鄉先生的子孫說明。
既承諸位肯費心,就請查一查,現在有幾家子孫?在于何處?将來移奉牌位到昭忠鄉賢祠去,自當傳禮房通知他們,并不要他們費用分文。
”各人同聲稱是,惟有李太史始終沒有搭牙,并非不以此事為然,是看不過那年輕的氣焰,起先就同他說話說搶了,因此不願開口。
等到席散送客,李太史卻落後一步,先問那年輕的是何等樣人。
約略的談了幾句,說到辦學堂為當今急務,固然越多越好,外間風氣未開,正靠着官府提倡,今日議的這事,實在不錯。
那官也問道:“聞得外頭男學堂倒沒有人興起,隻有個女學堂辦得很好,說是一位老明經黃通理的夫人所辦,雖也具過禀,立過案,因為他是女人經理,所以也不曾去考察過,大約不過教女孩子們認認字、學學針線,沒有什麼大不了的,所以也沒有什麼流弊,倒還安安頓頓。
”李太史道:“這女學堂,全是黃夫人同他一個換帖姊妹叫做畢去柔的兩人創立,經費也是兩人承當,程度規模十分完備,絲毫沒有學堂的習氣,所以開了将近年把,好像還默默無聞。
”那官又問道:“他這個裡頭,難道就是黃夫人同姓畢的嗎?”李太史道:“他裡頭人是很多,大主腦卻是黃夫人一個,其餘還有幾家眷屬,便是賤内也在其内。
”那官道:“尊夫人也在内,可見都是一班閨閣名流,自然做出事來與衆不同。
兄弟有個小女,今年也十一歲了,自幼為他祖母鐘愛,兄弟現在五十望外,隻有這個女兒,他娘又不免縱容些,弄得頑皮不堪。
”正說間,他這小姐從前面走過。
那官就喊住了,叫來拜見李伯伯。
這位小姐便大踏步上來作了一揖,回頭就跑了開去。
李太史道:“令媛竟當作令郎打扮,若不說破,真看不出來。
”那官道:“如今正講究小腳放大腳,所以也不替他裹,實在他娘過于溺愛。
依兄弟之見,也想叫他上上學堂,或是請個女師傅進來,教他念兩年書,可惜公事太忙,沒有功夫料理到此。
”李太史道:“這話真正高明。
大凡子弟們,不論男女,都不可過于溺愛。
當今女學發達之時,教導女孩子們,更要同男孩子一樣。
況且像老公祖的千金少姐,尤其是地方上,一班正經女孩子的表率,平日雖然不出衙門,自應該在衙門裡也讀讀書。
”那官道:“說來見笑,小女偏喜在衙門外頭頑耍,他娘是縱容慣了,兄弟又管不到,除了叫他上學,沒有别法。
”李太史道:“小孩子們性情活潑,也不能苦苦的拘束他,就是在衙門外頭散步散步,十一二歲的小姐們,又打扮男裝,卻不要緊,不過要跟的人時常提防。
說起來倒有一句話,不敢不申明了。
前日就是那女學堂裡有幾個十一二、十二三歲的學生結伴上學,碰着貴價帶了令媛。
看見他們,令媛說了一句頑話。
那些學生也回了一句頑話,隻都是小孩子脾氣。
不想帶着的那位貴價,走上去就打人。
那些女學生不敢分辯,走到學堂裡告訴了師傅。
那師傅黃夫人,自把這些女學生勸勉了一番,不許生事。
當時賤内親耳聽見,回來同兄弟說起。
已過之事,老公祖也不必問,以後吩咐謹慎些就是了。
” 那官聽說,便叫了他那小姐,問:“前日跟的是誰?”傳上來大罵了一頓,又吩咐宅門内外的人,以後不許讓小姐出去。
回頭又對李太史道:“這話承情得很,兄弟那裡曉得有這些事?千萬請老
這祠堂原是公中建造,奉祀兵燹時地方上殉難的官紳,幾十年來,或已另建專祠,或已由各家子孫祀入家廟。
起初還由地方官春秋主祭,後來也漸漸廢了,成為虛設。
内中的房屋基址,卻還寬大,徒然糟蹋,沒有用處。
如今正須廣開學堂,經費有限,所以想就此改造。
但這祠堂雖是公中之産,不能不與紳士商量。
内中還有幾位後代式微的,既無專祠,又未曾移奉家廟,不妨并入昭忠鄉賢等祠。
當時那官在席上将此話說知,請教大衆。
湊巧這席上五位紳士,多沒有他先輩在此祠内。
第一個那年輕首坐的說道:“這祠是奉旨建造,既然改動,仍須禀明上司,入奏請旨,官不能擅動,我們紳士,更不能作主。
”那官道:“理應如此,不過先問問諸位,要拜托諸位,向各家子孫通知一聲,然後由我具詳上司,想來沒有不準的。
”那年輕的又道:“我無多日耽擱,仍往北洋,此事請在座諸公費心了罷。
”大家便都說:“這是容易,等我們去尋了各家子孫通知此意。
老公祖一面具詳上司,上頭沒有不準的,難道底下還有什麼?”那官道:“因為這祠有奉祀地方上的鄉先生在内,所以兄弟不能不借重諸位領袖,同那鄉先生的子孫說明。
既承諸位肯費心,就請查一查,現在有幾家子孫?在于何處?将來移奉牌位到昭忠鄉賢祠去,自當傳禮房通知他們,并不要他們費用分文。
”各人同聲稱是,惟有李太史始終沒有搭牙,并非不以此事為然,是看不過那年輕的氣焰,起先就同他說話說搶了,因此不願開口。
等到席散送客,李太史卻落後一步,先問那年輕的是何等樣人。
約略的談了幾句,說到辦學堂為當今急務,固然越多越好,外間風氣未開,正靠着官府提倡,今日議的這事,實在不錯。
那官也問道:“聞得外頭男學堂倒沒有人興起,隻有個女學堂辦得很好,說是一位老明經黃通理的夫人所辦,雖也具過禀,立過案,因為他是女人經理,所以也不曾去考察過,大約不過教女孩子們認認字、學學針線,沒有什麼大不了的,所以也沒有什麼流弊,倒還安安頓頓。
”李太史道:“這女學堂,全是黃夫人同他一個換帖姊妹叫做畢去柔的兩人創立,經費也是兩人承當,程度規模十分完備,絲毫沒有學堂的習氣,所以開了将近年把,好像還默默無聞。
”那官又問道:“他這個裡頭,難道就是黃夫人同姓畢的嗎?”李太史道:“他裡頭人是很多,大主腦卻是黃夫人一個,其餘還有幾家眷屬,便是賤内也在其内。
”那官道:“尊夫人也在内,可見都是一班閨閣名流,自然做出事來與衆不同。
兄弟有個小女,今年也十一歲了,自幼為他祖母鐘愛,兄弟現在五十望外,隻有這個女兒,他娘又不免縱容些,弄得頑皮不堪。
”正說間,他這小姐從前面走過。
那官就喊住了,叫來拜見李伯伯。
這位小姐便大踏步上來作了一揖,回頭就跑了開去。
李太史道:“令媛竟當作令郎打扮,若不說破,真看不出來。
”那官道:“如今正講究小腳放大腳,所以也不替他裹,實在他娘過于溺愛。
依兄弟之見,也想叫他上上學堂,或是請個女師傅進來,教他念兩年書,可惜公事太忙,沒有功夫料理到此。
”李太史道:“這話真正高明。
大凡子弟們,不論男女,都不可過于溺愛。
當今女學發達之時,教導女孩子們,更要同男孩子一樣。
況且像老公祖的千金少姐,尤其是地方上,一班正經女孩子的表率,平日雖然不出衙門,自應該在衙門裡也讀讀書。
”那官道:“說來見笑,小女偏喜在衙門外頭頑耍,他娘是縱容慣了,兄弟又管不到,除了叫他上學,沒有别法。
”李太史道:“小孩子們性情活潑,也不能苦苦的拘束他,就是在衙門外頭散步散步,十一二歲的小姐們,又打扮男裝,卻不要緊,不過要跟的人時常提防。
說起來倒有一句話,不敢不申明了。
前日就是那女學堂裡有幾個十一二、十二三歲的學生結伴上學,碰着貴價帶了令媛。
看見他們,令媛說了一句頑話。
那些學生也回了一句頑話,隻都是小孩子脾氣。
不想帶着的那位貴價,走上去就打人。
那些女學生不敢分辯,走到學堂裡告訴了師傅。
那師傅黃夫人,自把這些女學生勸勉了一番,不許生事。
當時賤内親耳聽見,回來同兄弟說起。
已過之事,老公祖也不必問,以後吩咐謹慎些就是了。
” 那官聽說,便叫了他那小姐,問:“前日跟的是誰?”傳上來大罵了一頓,又吩咐宅門内外的人,以後不許讓小姐出去。
回頭又對李太史道:“這話承情得很,兄弟那裡曉得有這些事?千萬請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