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有關人的問題
關燈
小
中
大
成人的癡呆。
雖屬下愚,也都有這點本性。
3每個人具有雙重本性 人是靈魂與肉體的結合,靈與肉各有各的本性。
&ldquo食色性也&rdquo是人的本性。
靈性良心也是人的本性。
這兩重本性是矛盾的,不相容的。
我們可以從日常生活中看到這兩種不相容的本性。
初生的嬰兒隻要吃足奶,拉了屎,撒了尿,換上幹淨的尿布,就很滿足地躺在床鋪上,啃着自己的拳頭或腳趾,自說自講。
或和旁邊的親人有說有講,盡管說的話誰也不懂。
嬰兒純是一團和愛。
初生的嬰兒還不會笑,但夢裡會笑,法國人稱&ldquo天使的微笑&rdquo,做媽媽的多半見過,是元法形容的甯靜甜美。
以後嬰兒能笑了。
但不能笑出&ldquo天使的微笑&rdquo了。
不過嬰兒的笑總是可愛又令人快樂的。
嬰兒漸漸長大。
能聽懂大人的贊許,也會劃手劃腳表示歡欣s假如聽到大人責罵。
也會哭,或忍住不哭。
嘴巴癟呀癟地表示委屈或無奈。
一歲左右,都懂事了,不會說也會嗯嗯地比着指着示意。
會說話了,會叫爸爸媽媽等親人了,這時什麼都懂,什麼都學。
小娃娃最令人感到他有靈性良心。
他知好歹,識是非,要好。
他們還沒有代表個人意識的&ldquo自我&rdquo(self)!小娃娃都不會自稱&ldquo我&rdquo。
大人怎麼稱呼他,如&ldquo寶寶&rdquo、&ldquo娃娃&rdquo、&ldquo毛毛&rdquo、&ldquo臭臭&rdquo之類,他們知道指的就是他們,就自稱&ldquo寶寶&rdquo、&ldquo娃娃&rdquo、&ldquo毛毛&rdquo、&ldquo臭臭&rdquo還要加上一個&ldquo乖”盡管&ldquo乖&rdquo字還不會說,咬着舌子也要自稱&ldquo乖&rdquo。
我認識親友家不知多少&ldquo乖寶寶&rdquo或&ldquo乖毛毛&rdquo等娃娃呢。
有人說。
要好不是天性,是媽媽教的。
小娃娃怎麼教呀?無非說:孩子要乖啊,要聽話哦。
他們覺得這就是好。
小娃娃都要求好,長大了才懂得犟,長大了才有逆反心理呢。
天真未鑿的嬰兒。
是所謂&ldquo赤子&rdquo&mdash&mdash&ldquo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rdquo的&ldquo赤子&rdquo。
嬰兒都是善良的。
有兇惡的嬰兒嗎?隻有愛哭愛鬧而惹人煩心的娃娃。
那是因為身體不舒服。
嬰兒沒有兇惡的。
但嬰兒期很短,赤子之心很快就會消失。
小孩子漸漸成長,漸漸不乖,随着身體的發育,個性也增強,食欲也增強。
孩子到了能吃糕餅的時期,就嘴饞,愛吃的東西吃個沒完。
個性和善的,還肯聽大人的勸阻,倔強的,會哭哭鬧鬧争食。
父母出于愛憐,往往縱容。
孩子吃傷了,肚子疼了,就得吃苦藥。
生病吃藥都是苦惱的,聰明孩子或乖孩子會記住,就肯聽話克制自己。
食欲強而任性的孩子,就得大人把好吃的東西藏起來。
一般孩子,越大越貪吃,越大越自私,甚至隻要自己吃。
不讓别人吃。
但兩歲三歲,還是孩子最可愛的時期,四歲五歲就開始讨厭了。
我們家鄉有幾句老話産三克氣〈可愛)。
四有趣,五讨厭,六滞氣(可厭)。
七歲八歲饒兩年&mdash&mdash或七歲八歲,貓也讨厭,狗也讨厭。
&rdquo說的是虛歲。
每個地方,都有類似的老話,因為這是普遍的情況,孩子越大越讨厭。
為什麼呢? 孩子的身體漸漸發育,雖然遠未成熟,已能獨立行動,能跑、能跳、能奔、能蹦。
這個時期,孩子的&ldquo自我&rdquo冒出來了。
孩子開始不乖的時候,還覺得自己應該乖;人家說他不乖,還覺得沒趣或心虛。
可是剛冒出頭的&ldquo我&rdquo,自我感覺良好,一心隻想突出自己。
&ldquo人來瘋&rdquo不就是要招人注意嗎? 孩子好争強。
愛賣弄,會吹牛,會撒謊。
孩子貪吃争食,還會搶,還會偷,還會打罵吵架,欺負弱小。
孩子五六歲,早熟的,性欲也在覺醒。
欲念愈多,身體的獸性愈強。
西方人說,人有七大罪怒。
驕傲、貪婪、淫邪、憤怒、貪食、嫉妒、懶惰。
這七種罪惡,也包含了佛家所謂貪、噢、癡。
這種種罪惡,都植根于人的血肉之軀。
孩子開始有&ldquo我&rdquo。
各種罪惡都漸漸露出苗頭來。
自高自大,争強好勝,就導緻驕傲。
要這要那,不論吃的、穿的、用的都耍,就是貪婪。
淫邪也就是佛家所謂&ldquo六欲&rdquo,指容色、體态的嬌美,巧言嬌笑的姿媚,以及皮膚細膩柔滑等所挑逗的情欲。
雖屬下愚,也都有這點本性。
3每個人具有雙重本性 人是靈魂與肉體的結合,靈與肉各有各的本性。
&ldquo食色性也&rdquo是人的本性。
靈性良心也是人的本性。
這兩重本性是矛盾的,不相容的。
我們可以從日常生活中看到這兩種不相容的本性。
初生的嬰兒隻要吃足奶,拉了屎,撒了尿,換上幹淨的尿布,就很滿足地躺在床鋪上,啃着自己的拳頭或腳趾,自說自講。
或和旁邊的親人有說有講,盡管說的話誰也不懂。
嬰兒純是一團和愛。
初生的嬰兒還不會笑,但夢裡會笑,法國人稱&ldquo天使的微笑&rdquo,做媽媽的多半見過,是元法形容的甯靜甜美。
以後嬰兒能笑了。
但不能笑出&ldquo天使的微笑&rdquo了。
不過嬰兒的笑總是可愛又令人快樂的。
嬰兒漸漸長大。
能聽懂大人的贊許,也會劃手劃腳表示歡欣s假如聽到大人責罵。
也會哭,或忍住不哭。
嘴巴癟呀癟地表示委屈或無奈。
一歲左右,都懂事了,不會說也會嗯嗯地比着指着示意。
會說話了,會叫爸爸媽媽等親人了,這時什麼都懂,什麼都學。
小娃娃最令人感到他有靈性良心。
他知好歹,識是非,要好。
他們還沒有代表個人意識的&ldquo自我&rdquo(self)!小娃娃都不會自稱&ldquo我&rdquo。
大人怎麼稱呼他,如&ldquo寶寶&rdquo、&ldquo娃娃&rdquo、&ldquo毛毛&rdquo、&ldquo臭臭&rdquo之類,他們知道指的就是他們,就自稱&ldquo寶寶&rdquo、&ldquo娃娃&rdquo、&ldquo毛毛&rdquo、&ldquo臭臭&rdquo還要加上一個&ldquo乖”盡管&ldquo乖&rdquo字還不會說,咬着舌子也要自稱&ldquo乖&rdquo。
我認識親友家不知多少&ldquo乖寶寶&rdquo或&ldquo乖毛毛&rdquo等娃娃呢。
有人說。
要好不是天性,是媽媽教的。
小娃娃怎麼教呀?無非說:孩子要乖啊,要聽話哦。
他們覺得這就是好。
小娃娃都要求好,長大了才懂得犟,長大了才有逆反心理呢。
天真未鑿的嬰兒。
是所謂&ldquo赤子&rdquo&mdash&mdash&ldquo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rdquo的&ldquo赤子&rdquo。
嬰兒都是善良的。
有兇惡的嬰兒嗎?隻有愛哭愛鬧而惹人煩心的娃娃。
那是因為身體不舒服。
嬰兒沒有兇惡的。
但嬰兒期很短,赤子之心很快就會消失。
小孩子漸漸成長,漸漸不乖,随着身體的發育,個性也增強,食欲也增強。
孩子到了能吃糕餅的時期,就嘴饞,愛吃的東西吃個沒完。
個性和善的,還肯聽大人的勸阻,倔強的,會哭哭鬧鬧争食。
父母出于愛憐,往往縱容。
孩子吃傷了,肚子疼了,就得吃苦藥。
生病吃藥都是苦惱的,聰明孩子或乖孩子會記住,就肯聽話克制自己。
食欲強而任性的孩子,就得大人把好吃的東西藏起來。
一般孩子,越大越貪吃,越大越自私,甚至隻要自己吃。
不讓别人吃。
但兩歲三歲,還是孩子最可愛的時期,四歲五歲就開始讨厭了。
我們家鄉有幾句老話産三克氣〈可愛)。
四有趣,五讨厭,六滞氣(可厭)。
七歲八歲饒兩年&mdash&mdash或七歲八歲,貓也讨厭,狗也讨厭。
&rdquo說的是虛歲。
每個地方,都有類似的老話,因為這是普遍的情況,孩子越大越讨厭。
為什麼呢? 孩子的身體漸漸發育,雖然遠未成熟,已能獨立行動,能跑、能跳、能奔、能蹦。
這個時期,孩子的&ldquo自我&rdquo冒出來了。
孩子開始不乖的時候,還覺得自己應該乖;人家說他不乖,還覺得沒趣或心虛。
可是剛冒出頭的&ldquo我&rdquo,自我感覺良好,一心隻想突出自己。
&ldquo人來瘋&rdquo不就是要招人注意嗎? 孩子好争強。
愛賣弄,會吹牛,會撒謊。
孩子貪吃争食,還會搶,還會偷,還會打罵吵架,欺負弱小。
孩子五六歲,早熟的,性欲也在覺醒。
欲念愈多,身體的獸性愈強。
西方人說,人有七大罪怒。
驕傲、貪婪、淫邪、憤怒、貪食、嫉妒、懶惰。
這七種罪惡,也包含了佛家所謂貪、噢、癡。
這種種罪惡,都植根于人的血肉之軀。
孩子開始有&ldquo我&rdquo。
各種罪惡都漸漸露出苗頭來。
自高自大,争強好勝,就導緻驕傲。
要這要那,不論吃的、穿的、用的都耍,就是貪婪。
淫邪也就是佛家所謂&ldquo六欲&rdquo,指容色、體态的嬌美,巧言嬌笑的姿媚,以及皮膚細膩柔滑等所挑逗的情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