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 人生的價值

關燈
人生一世,為的是什麼? 按基督教的說法,人生一世是考驗。

    人死了,好人的靈魂升天。

    不好不壞又好又壞的人,靈魂受到了該當的懲罰,或得到充分的淨化之後,例如經過煉獄裡的燒煉,也能升天。

    大兇大惡,十惡不赦的下地獄,永遠在地獄裡燒。

    我認為這種考驗不公平。

    人生在世,遭遇不同,天賦不同。

    有人生在富裕的家裡,又天生性情和順,生活幸運,做一個好人很現成。

    若處境貧困,生情頑劣,生活艱苦,堕落比較容易。

    若說考驗,就該像人學考試一樣,同等的學曆,同樣的題目,這才公平合理。

     佛家輪回之說,說來也有道理。

    考驗一次不夠,再來一次。

    但因果之說,也使我困惑。

    因因果果,第一個因是什麼呢?人生一世,難免不受人之恩。

    或有惠于人,又造成新的因果,報來報去,沒完沒了。

    而且沒良心的人,受惠于人,隻說是前生欠我。

    輕率的人,想做壞事,隻說反正來生受罰,且圖眼前便宜。

    至于上刀山、下油鍋等等酷刑,都是難為肉體的。

    當然,各種宗教的各種說法。

    我都不甚理解。

    不過,我尊重一切宗教。

    但宗教講的是來世。

    我隻是愚昧而又渺小的人,不能探索來世的事。

    我隻求知道,人在這個世界上,生活了一輩子,能有什麼價值。

     天地生人,人為萬物之靈。

    神明的大自然,着重的該是人,不是物;不是人類創造的文明,而是創造人類文明的人。

    隻有人類能懂得修煉自己,要求自身完善。

    這也該是人生的目的吧! 堅信&ldquo人死了,什麼都沒有了&rdquo的聰明朋友們,他們所謂&ldquo什麼都沒有了&rdquo,無非斷言人死之後,靈魂也沒有了。

    至于人生的價值,他們倒并未否定。

    不是說&ldquo留下些聲名&rdquo嗎?這就是說,能留下的是身後之名。

    但名與實是不相符的。

    &ldquo一将成名萬骨枯&rdquo&hellip&hellip但戰争中奉獻生命的&ldquo無名英雄&rdquo更受世人的崇敬與愛戴。

    我國首都天安門廣場上,正中不是有&ldquo人民英雄紀念碑&rdquo嗎?歐洲許多國家,總把紀念&ldquo無名英雄&rdquo的永不熄滅的聖火,設在大教堂的大門正中,瞻仰者都深懷感念,駐足緻敬。

    我們人世間得到功勳的人,都賴有元數默默無聞的人,為他們作出貢獻。

    默默無聞的老百姓,他們活了一輩子,就毫無價值嗎?從個人的角度看。

    他們自己沒有任何收獲,但是從人類社會集體的角度看,他們的功績是曆代累積的經驗和智慧。

    人類的文明是社會集體共同造成的。

    況且身後之名,又有什麼價值呢?聲名顯赫的人,死後沒多久,就被人淡忘了。

    革是忘倒也罷了,被不相識、不相知的人說長道短,甚至戲說、惡搞,沒完沒了,死而有知,必定不會舒服。

    聲名,活着也許對自己有用,死後隻能被人利用了。

     聰明的年輕朋友們,堅信人死了什麼都沒有了,至多隻能留下些名氣。

    那麼,默默奉獻的老實人,以及所有死後沒有留下名氣的人,活了一輩子,就是沒有價值的了!有名的。

    隻是絕少數,無名的倒是絕大多數呢,無怪活着的人一心要争求身後之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從生到死、辛辛苦苦、忙忙碌碌,隻為沒有求名,或沒有成名,隻成了毫無價值的人『反而不如那種自炒自賣、欺世盜名之輩了!這種價值觀。

    太不合理了吧? 匹夫匹婦,各有品德。

    為人一世,都有或多或少的修養。

    俗語:&ldquo公修公得,婆修婆得,不修不得&rdquo。

    &ldquo得&rdquo就是得到的功德。

    有多少功德就有多少價值。

    而修來的功德不在肉體上而在靈魂上。

    所以。

    隻有相信靈魂不滅,才能對人生有合理的價值觀,相信靈魂不滅,得是有信仰的人。

    有了信仰,人生才有價值。

     其實,信仰是感性的,不是純由理性推斷出來的。

    人類天生對大自然有敬畏之心。

    統治者隻是借人類對神明的敬畏,順水推舟,因勢利導,為宗教定下了隆重的儀式,借此維護統治的力量。

    其實虔信宗教的,不限于愚夫愚婦。

    大智大慧、大哲學家、大科學家、大文學家等信仰上帝的虔誠,遠勝于愚夫愚婦。

    例如博學多識的約翰生搏士就是非常虔誠的基督徒。

    創作《堂吉诃德》的塞萬提斯,在戰役中被俘後,&ldquo三位一體&rdquo教會出了絕大部分贖金把他贖回。

    他去世後,他的遺體,埋在&ldquo三位一體&rdquo修道院的墓園裡。

    (參看JuanLuisAl-bor;《西班牙文學史》第二冊第二章);redos書店1981年馬德裡版)修道院的墓園裡,絕不會容納異教徒的遺體,必定是宗教信仰相同的人,才願意死後遺體相守在一起。

     據說,一個人在急難中,或困頓苦惱的時候,上帝會去敲他的門一一敲他的心扉。

    他如果開門接納,上帝就在他心上了,也就是這個人有了信仰。

    般人的信心,時有時元,若有若無,或是時過境遷,就淡忘了,或是有求不應,就懷疑了。

    這是一般人的常态。

    沒經鍛煉,信心是不會堅定的。

     在人生的道路上,如一心追逐名利權位,就沒有餘暇顧及其他。

    也許到臨終&rdquo回光返照&rdquo的時候,才感到悔慚,心有遺憾,可是已追悔莫及,隻好飲恨吞聲而死。

    一輩子鑲煉靈魂的人。

    對自己的信念,必老而彌堅。

     一個人有了信仰,對人生才能有正确的價值觀。

    如果說,人死了什麼都沒有了,隻能留下些名聲,或留下-生的貢獻,那就太不公平了。

    沒有名氣的人呢?欺世盜名的大師,聲名倒大得很呢!假如:是殘疾人。

    或疾病纏身的人,能有什麼貢獻?他們都沒價值了? 英國大詩人彌爾頓(JohnMilton1608-1674)四十四歲雙目失明,他為自己的失明寫了一首十四行詩,大意我撮述如下。

    他先是怨苦=還未過半生,已失去光明,在這個茫茫黑暗的世界上,他唯有的才能無從發揮,真是死一般的難受s他雖然一心要為上帝效勞,卻是力不從心了。

    接下,&ldquo忍耐之心&rdquo立即予以駁斥f上帝既不需要人類的效勞,也不需要他賦與人類的才能。

    誰最能順從他的駕禦,就是最出色的功勞。

    上帝是全世界的主宰。

    千千萬萬的人,無休無止地聽從着他的命令,在陸地上奔波,在海洋裡航行。

    僅僅站着恭候的人,同樣也是為上帝服務。

    這首詩也适用于疾病纏身的人。

    如果他們順從天意,承受病痛,同樣是為上帝服務,同樣是功德,因為同樣是鍛煉靈魂,在苦痛中完善自己。

     佛家愛說人生如空花泡影,一切皆空。

    佛家否定一切,唯獨對信心肯定又肯定。

    &ldquo若複有人&hellip&hellip能生信心&hellip&hellip乃至一念生淨信者&hellip&hellip得無量福德&hellip&hellip若複有人于此中受持。

    乃至四句偏等,為他人說,其福勝彼&hellip&hellip&rdquo(《金剛般若波羅密經》。

    為什麼呢?因為我佛無相,非但看不見,也無從想像。

    能感悟到佛的存在,需有&ldquo宿根&rdquo,&ldquo宿慧&rdquo,也就是說,需有經久的鍛煉。

    如能把信仰傳授于人,就是助人得福,功德無量。

     基督教頌揚信、望、愛三德。

    有了信仰,相信靈魂不死,就有永生的希望。

    有了信仰,上帝就在他心裡了。

    上帝是慈悲的,心上有上帝,就能博愛衆庶。

     蘇格拉底堅信靈魂不滅,堅信絕對的真、善、美、公正等道德概念。

    他堅持自己的信念,甯願飲媳就義,不肯苟且偷生。

    因信念而選擇死亡,曆史上這是第一宗,被稱為僅次于基督之死。

     蘇格拉底到死很從容,而耶稣基督卻是承受了血肉之軀所能承受的最大痛苦。

    他不能再忍受了,才大叫一聲。

    氣絕身亡。

    我讀《聖經》到這一句,曾想,他大叫一聲的時候,是否失去信心了?但我立即明白,大叫一聲是表示他己忍無可忍了,他也随即氣絕身亡。

    為什麼他是救世主呢。

    并不因為他能變戲法似的把水變成酒,把一塊面包變成無數面包,也并不因為他能治病救人,而是因為他證實了人是多麼了不起,多麼偉大,雖然是血肉之軀,能為了信仰而承受這麼大的痛苦。

    他證實了人生是有意義的,有價值的。

    耶稣基督是最偉大的人。

    百分之百的克制了肉體。

    他也立即由人而成神了。

     我站在人生邊上,向後看,是要探索人生的價值。

    人活一輩子,鍛煉了一輩子,總會有或多或少的成績。

    能有成績,就不是虛生此世了。

    向前看呢。

    再往前去就離開人世了。

    靈魂既然不死,就和靈魂自稱的&rdquo我&rdquo,還在一處呢。

     這個世界好比一座大熔爐。

    燒煉出一批又一批品質不同而且和原先的品質也不相同的靈魂。

    有關這些靈魂的問題,我能知道什麼?我隻能胡思亂想罷了。

    我無從問起,也無從回答。

    孔子曰:&rdquo未知生。

    焉知死&rdquo&ldquo先進十一》,&ldquo不知為不知&rdquo,我的自問自答,隻可以到此為止了。

     結束語 我是舊社會過來的&ldquo老先生&rdquo。

    &ldquo老先生&rdquo是&ldquo老朽&rdquo的尊稱。

    我向來接受聰明的年輕人對我這位老先生的批判。

    這篇文字還是我破題兒第一遭向他們提出意見,并且把我頭腦裡糊裡糊塗的思想,認真整理了一番,寫成這一連串的自問自答。

    &ldquo結束語&rdquo遠不是問答的結束。

    而是等待着聰明的讀者,對這篇&ldquo自問自答&rdquo的批判,等待他們為我指出錯誤。

    希望在我離開人世之前,連能有所補益。

     注釋 作者按:注釋不以先後排序,長短不一,每篇皆獨立完整。

     一阿菊闖禍 錢锺書淪陷在上海的時候,想寫《圍城》,我為了省儉,兼做竈下婢。

    《圍城》足足寫了兩年。

    抗日戰争勝利前夕,美軍曾轟炸上海,锺書已護送母親回無錫。

    一九四五年秋,日寇投降後,我們生活還未及好轉,《圍城》還未寫完,我三姐憐我勞悴,為我找了個十七歲的女孩阿菊,幫我做做家事。

    阿菊從未幫過人,到了我家,未能為我省事,反為我生事了。

    她來不久就闖了個不小的禍。

     我照常已把晚飯做好,圓圓和锺書已把各人的筷子、碟子擺上飯桌,我已坐在飯桌的座位上等候吃晚飯了。

    他們兩個正準備幫助阿菊端上飯菜。

    忽見圓圓驚惶慌張地從廚房出來急叫:&ldquo娘!娘!不好了!!!快快快,快,快,快!!!!&rdquo接着錘書也同樣驚惶慌張地喊:&ldquo娘!快快快快快!!&rdquo我忙起身趕到廚房去,未及進門,就看見當門一個面盆口那麼粗的火柱子熊熊燃燒,從地商直往上升,幾個火舌頭。

    争着往上舔,離房頂隻一寸兩寸了。

    地上是個洋洶爐。

    廚房極小,滿處都是易燃物,如盛煤球的破筐子,邊上戳出一根根薄薄的箴片,煤爐四圍有劈細的木柴,有弓|火用的枯炭,還有滿小筐子鋼炭,大堆未劈的木柴,破舊的木桌子下,堆滿了待我做成煤餅的純煤末子,還有一桶洋泊。

    直日爆落幾點火星,全廚房就烘烘地着火了。

    洋油桶直口爆炸,就是一場火災了。

     勝利前夕,柴米奇缺的時候,我用爸爸給的一兩黃金,換得一石白米,一箱洋泊。

    一兩黃金,值不知多少多少紙币呢。

    到用的時候,隻值一否大米,一箱洋泊。

    -石是一百六十斤。

    洋油就是煤油。

    那時裝在洋鐵箱裡,稱一箱,也稱-桶。

    洋油箱是十二方寸乘二十寸高的長方箱子,現在很少人見過洋洶箱了,從前用處可大呢。

    斜着劈開,可改成日用的洋鐵簸冀。

    一隻洋油箱,可改做收藏食品的容器。

    洋油箱頂上有絆兒可捷,還有個圓形的倒油口,口上有蓋子。

     洋油爐呢,底下儲泊的罐兒隻有小面盆底那麼大小,高約一寸半,也有個灌泊的口子,上面也有蓋。

    口子隻有五分錢的錦币那麼大。

    洋油箱的倒油口,有玻璃杯底那麼大。

    要把洋油箱裡的泊灌入洋洶爐,不是易事。

    洋油爐得放到破木桌上,口子上插個漏鬥。

    洋泊箱得我用全力抱上桌子,雙手抱住洶箱,往漏鬥裡灌入适量的洋洶,不能太多,少也不上算。

    因為加一次洶很費事。

    這是我的專職。

    我在學生時代,做化學實驗,&ldquo操作&rdquo是第一名,如倒一試管濃鹽酸,總恰好适量,因為我膽大而手準。

     用洋油爐,也隻為省儉。

    晚飯是稠稠的白米粥,煮好了結在&ldquo暖窩&rdquo裡一一&ldquo暖窩&rdquo是自制的,一隻破網籃墊上破棉絮,着了火很經燒呢。

    煤爐就能早早熄滅,可以省煤。

    放上水壺,還能利用餘熱賺些溫水。

    貧家生活,處處費打算,竈下姆這等儉啬,不知能獲得幾分同情。

    涼菜隻需涼拌,中午吃剩的菜,就在洋油爐上再煮煮,很省事, 阿菊嫌洋油爐的火太小。

    她見過我灌油。

    她提一箱洋油綽有餘力,不用雙手抱。

    洋油爐她懶得端上桌子,就放在地上。

    幸虧她偷懶,如搬上桌子。

    火位子就立即燒上屋頂了。

    她在漏鬥裡注滿洋油,油都溢出來,不便再端上桌,準備在地上熱菜了,她劃一支火柴一點,不料冒出了這麼大的一個火柱子,把她吓傻了,幸虧阿圓及時報警,锺書也幫着&ldquo叫娘&rdquo,我趕到廚房,她還傻站着呢。

     我向來能鎮靜,也能使勁想辦法。

    小時候在啟明上學時,一同學陷泥裡。

    我就是使勁一想,想出辦法,就發号施令。

    在小鬼中當上了大王。

    這時我站在火柱旁邊,非常平靜,隻說:&ldquo你們一個都不許動。

    &rdquo六隻眼睛盯着我急切等待。

    我在使勁想。

    洋油燃燒,火上加水萬萬使不得。

    爐灰呢,洋鐵簸笑裡隻有半簸寞,決計壓不滅這炎炎上騰的火柱。

    壓上一床厚被吧,非浸透了水,也還不保險。

    火柱子上的舌頭,馬上要舔上屋頂了。

    形勢和時間,都刻不容緩了。

    我想,得用不怕火的東西,把火柱罩上。

    面盆太大,我要個洋磁痰孟,扣上。

    廚房門外,有小小一方空地,也稱院子。

    院子通往後門,也通往全宅合用的廁所。

    這院子裡晾着許多洗幹淨的洋磁尿罐,這東西比痰孟還多個把手,更合用。

    說時慢,想時快。

    我輕輕挨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