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靈與肉的鬥争和統一
關燈
小
中
大
員。
常言:&ldquo好事不出門,惡事傳千裡。
&rdquo他怎樣不擇手段,巧取豪奪。
同巷人家都知道。
他晚年也良心發現。
也信佛忏悔,被一個和尚騙去大量錢财。
這種人。
為一身的享受,肯定把靈性良心棄置不顧了,但靈性良心是壓不滅的。
也有一種人,自我膨脹,吞沒了靈性良心。
有一句至今坯流行的俏皮話:&ldquo墨索裡尼永遠是正确的,尤其是他錯誤的時候。
&rdquo他的自我無限膨脹,靈性良心全給壓抑了。
希特勒大規模屠殺猶太人,已是滅絕天良。
隻有極權獨裁的魔君,才能這般驕橫。
他們失敗自殺的時候,不知他們的靈性良心會不會再現。
曹操因懷疑而殺了故人呂伯奢一家八口,不由得感到凄怆。
但他自有歪理:&ldquo甯我負人,毋人負我。
&rdquo這兩句名言,出自幾部正史。
曹操也确是這樣待人的。
他的《短歌行》末首:&ldquo山不厭高,水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
&rdquo流露了他的帝皇思想。
雖然他一輩子隻是挾天子以令諸侯,沒自己稱帝,他顯然野心極高,要天下人都歸心于他呢。
而他又心地狹隘,隻容得一個自己,誰礙着他的道兒,就該殺。
他殺了多少有才華、有識見的人啊!難怪他為了這兩句話。
被人稱為奸雄。
西方成語&ldquo說到魔鬼,魔鬼就到&ldquo我國成語&ldquo說到曹操,曹操就到&rdquo。
曹操竟和魔鬼并稱了。
他臨死的遺命是矛盾的。
他先要把身邊那許多侍妾嫁掉,後來又要她們殉葬。
他始終沒讓靈性良心克制他的私心。
3靈與肉的妥協 所謂妥協,需要解釋。
因為靈性良心既然不争不鬥,屹立不動,靈性良心是不妥協的。
妥協的是代表肉體和靈魂的&ldquo我&rdquo。
不斷鬥争是要求徹底消滅對方。
可是&ldquo徹底&rdquo是做不到的。
鬥争的雙方都做不。
靈性良心不能徹底消滅,&ldquo我&rdquo的私心也不能徹底消滅。
就連隻有顯微鏡才能看到的細微的病菌,哪-種病菌能徹底消滅呀?人情好逸惡勞,鬥來鬥去,疲倦了,就想歇歇了。
而人之常情又不肯認輸。
倦怠了,就對自己說。
&rdquo行了,可以了&rdquo,于是停止了戰鬥而對自己放松了。
我們往往說:世上還是好人多氣這就是說。
大兇大惡隻是少數,完美的聖人也隻是極少數的。
處于中間地位的大多數,雖然不是聖人,也算是好人了,其實他們隻是對自己不夠明智,不自覺地寬容了自己,都自以為已經克制了&ldquo小我&rdquo,超脫了私心,不必再為難自己,可以心安理得了。
其實他們遠沒有達到這個域界,隻是不同程度的自欺欺人。
自欺不是故意,隻是自知之明不足,沒看透自己。
我偶讀傳記,讀到一位科學家,一生淡泊名。
孜孜矻矻鑽研他的專業。
他也稱得&ldquo躬行君子&rdquo了。
他暮年聽說他的同學得了諾貝爾獎金。
怅然自失。
可見他求的不僅僅是學識。
還有點名利思想吧?還有一位愛國愛人的軍官,視士兵如家人子弟,自奉菲薄而待人寬厚,他也是人人稱道的英雄了。
忽一天他聽說他的同僚升任大元帥了,他怅然自失。
可見他還未超脫對名位的企慕。
他們稱得上是有修養的人了。
可是多少人能修養得完全起脫&rdquo我&rdquo的私心呢?多少人能看透自己呢?認識自己,豈是容易! 照鏡子可以照見自己的相貌。
如果這人的臉是歪的,天天照鏡子。
看慣了,就不覺得歪了。
醜人照鏡子,總看不到自己多麼醜,隻看到别人所看不到的美。
自命潇灑的&ldquo帥哥&rdquo,照不見他本相的浮滑或鄙俗。
因為我們鏡子裡的&ldquo鏡中人&rdquo,總是自己心目中的&ldquo意中人&rdquo,并不是自己的真面目。
面貌尚且如此,何況人的品性呢&ldquo每個人自負為怎樣的人,就以為自己是這樣的人。
每個人都不同程度地自欺欺人,這就是所謂&ldquo妥協&rdquo。
孔子常常說:不恩人之不己知。
患不知人也。
我還要進一步說,患不自知也。
(三)靈與肉的鬥争中,誰做主? 每個人如回顧自己一生的經曆,會看到某事錯了,某事是不該的。
但當時或是出于私心,或是出于無知,就虛榮,或驕矜等等,于是做了不該做的事,或該做的沒做,犯了種種錯誤。
而事情已成過去。
靈性良心事後負疚抱愧,己追悔莫及。
當時卻是不由自主。
我曾讀過柏格森(HenriBer;son1859-1941)的《時間與自由意志》(TimeandFreeWill).讀時想必半懂不懂,所以全書的内容和結論全都忘了,隻記得一句時常萦回心頭的話:人在當時處境中,像站在渦中的一片落葉或枯草,身不由己。
不錯啊,人做得了主嗎。
常言:&ldquo好事不出門,惡事傳千裡。
&rdquo他怎樣不擇手段,巧取豪奪。
同巷人家都知道。
他晚年也良心發現。
也信佛忏悔,被一個和尚騙去大量錢财。
這種人。
為一身的享受,肯定把靈性良心棄置不顧了,但靈性良心是壓不滅的。
也有一種人,自我膨脹,吞沒了靈性良心。
有一句至今坯流行的俏皮話:&ldquo墨索裡尼永遠是正确的,尤其是他錯誤的時候。
&rdquo他的自我無限膨脹,靈性良心全給壓抑了。
希特勒大規模屠殺猶太人,已是滅絕天良。
隻有極權獨裁的魔君,才能這般驕橫。
他們失敗自殺的時候,不知他們的靈性良心會不會再現。
曹操因懷疑而殺了故人呂伯奢一家八口,不由得感到凄怆。
但他自有歪理:&ldquo甯我負人,毋人負我。
&rdquo這兩句名言,出自幾部正史。
曹操也确是這樣待人的。
他的《短歌行》末首:&ldquo山不厭高,水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
&rdquo流露了他的帝皇思想。
雖然他一輩子隻是挾天子以令諸侯,沒自己稱帝,他顯然野心極高,要天下人都歸心于他呢。
而他又心地狹隘,隻容得一個自己,誰礙着他的道兒,就該殺。
他殺了多少有才華、有識見的人啊!難怪他為了這兩句話。
被人稱為奸雄。
西方成語&ldquo說到魔鬼,魔鬼就到&ldquo我國成語&ldquo說到曹操,曹操就到&rdquo。
曹操竟和魔鬼并稱了。
他臨死的遺命是矛盾的。
他先要把身邊那許多侍妾嫁掉,後來又要她們殉葬。
他始終沒讓靈性良心克制他的私心。
3靈與肉的妥協 所謂妥協,需要解釋。
因為靈性良心既然不争不鬥,屹立不動,靈性良心是不妥協的。
妥協的是代表肉體和靈魂的&ldquo我&rdquo。
不斷鬥争是要求徹底消滅對方。
可是&ldquo徹底&rdquo是做不到的。
鬥争的雙方都做不。
靈性良心不能徹底消滅,&ldquo我&rdquo的私心也不能徹底消滅。
就連隻有顯微鏡才能看到的細微的病菌,哪-種病菌能徹底消滅呀?人情好逸惡勞,鬥來鬥去,疲倦了,就想歇歇了。
而人之常情又不肯認輸。
倦怠了,就對自己說。
&rdquo行了,可以了&rdquo,于是停止了戰鬥而對自己放松了。
我們往往說:世上還是好人多氣這就是說。
大兇大惡隻是少數,完美的聖人也隻是極少數的。
處于中間地位的大多數,雖然不是聖人,也算是好人了,其實他們隻是對自己不夠明智,不自覺地寬容了自己,都自以為已經克制了&ldquo小我&rdquo,超脫了私心,不必再為難自己,可以心安理得了。
其實他們遠沒有達到這個域界,隻是不同程度的自欺欺人。
自欺不是故意,隻是自知之明不足,沒看透自己。
我偶讀傳記,讀到一位科學家,一生淡泊名。
孜孜矻矻鑽研他的專業。
他也稱得&ldquo躬行君子&rdquo了。
他暮年聽說他的同學得了諾貝爾獎金。
怅然自失。
可見他求的不僅僅是學識。
還有點名利思想吧?還有一位愛國愛人的軍官,視士兵如家人子弟,自奉菲薄而待人寬厚,他也是人人稱道的英雄了。
忽一天他聽說他的同僚升任大元帥了,他怅然自失。
可見他還未超脫對名位的企慕。
他們稱得上是有修養的人了。
可是多少人能修養得完全起脫&rdquo我&rdquo的私心呢?多少人能看透自己呢?認識自己,豈是容易! 照鏡子可以照見自己的相貌。
如果這人的臉是歪的,天天照鏡子。
看慣了,就不覺得歪了。
醜人照鏡子,總看不到自己多麼醜,隻看到别人所看不到的美。
自命潇灑的&ldquo帥哥&rdquo,照不見他本相的浮滑或鄙俗。
因為我們鏡子裡的&ldquo鏡中人&rdquo,總是自己心目中的&ldquo意中人&rdquo,并不是自己的真面目。
面貌尚且如此,何況人的品性呢&ldquo每個人自負為怎樣的人,就以為自己是這樣的人。
每個人都不同程度地自欺欺人,這就是所謂&ldquo妥協&rdquo。
孔子常常說:不恩人之不己知。
患不知人也。
我還要進一步說,患不自知也。
(三)靈與肉的鬥争中,誰做主? 每個人如回顧自己一生的經曆,會看到某事錯了,某事是不該的。
但當時或是出于私心,或是出于無知,就虛榮,或驕矜等等,于是做了不該做的事,或該做的沒做,犯了種種錯誤。
而事情已成過去。
靈性良心事後負疚抱愧,己追悔莫及。
當時卻是不由自主。
我曾讀過柏格森(HenriBer;son1859-1941)的《時間與自由意志》(TimeandFreeWill).讀時想必半懂不懂,所以全書的内容和結論全都忘了,隻記得一句時常萦回心頭的話:人在當時處境中,像站在渦中的一片落葉或枯草,身不由己。
不錯啊,人做得了主嗎。